張元素(約1181~1234)字潔古。易州(今易縣)水口村人。8歲參加“童子舉”考試,27歲應試經義進士,因犯金海陵王完顏亮(字元功)“廟諱”而落選,于是便專心學醫。曾任過涿州學正,他虛心研究學習古代的醫學理論,但不拘泥古方,提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靈活吸收前人經驗,結合自己數十年臨床實踐,不斷總結,而有新的建樹。
張元素善治傷寒,一次同時代名醫劉完素因傷寒已8天不能進食,張元素趕去看望他的病。因當時張還沒有名氣,劉完素因看不起他而轉臉面向墻壁。張不但斷準脈情,而且指出用藥不當,使劉信服。按張元素的處方服藥后,劉完素的病很快就好了。從此,張元素名聲大震,后獨成一家體系,形成“易水學派”。
張元素所代表的易水學派主要研究治療臟腑癥候的病機,他的臟腑辯證理論,主要是從人的臟腑寒熱虛實來談病機辯證學說,對于一般內科雜病的治法,主張先從辨臟腑的虛實著手,如對肝病,他首先提出肝臟的正常生理,然后列述肝脈在各種不同病理情況下的變化,進而定出較標準的藥物和處方,其它臟腑也大致如此。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他的遣藥制方理論,即根據藥物的特性療病處方理論。中醫學上,把寒、熱、溫、涼看作藥的氣,把酸、苦、辛、咸、甘、淡看作藥的味,氣與味合,而成藥性,也就是藥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張元素認為各種藥物的氣味厚薄是不相同的,從這個觀點出發,他把藥物諸品分成五大類。他還發明藥物歸經之說,取各藥性之長,使他們各歸其經,同一瀉藥,有瀉肝火的,有瀉肺火的等等。在這個基礎之上,擬定了制方原則,共分“風、濕、暑、燥、寒”五種制法,他以什么特性的藥治什么癥候的病,借相生相克的關系,說明療病的原理。
其著作有《醫學啟源》、《珍珠囊》、《藥注難經》、《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注叔和脈訣》、《潔古本草》及《醫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