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柔(1190~1268)字德剛。涿州定興河內(nèi)村人。自幼善騎射,以豪俠著稱。金貞祐年間(1213~1217),河北治安不寧,張柔組織同族親屬和鄉(xiāng)勇自衛(wèi),開始了戎馬生涯。中都路經(jīng)略使苗道潤,秉承皇帝旨意任張柔為定興縣令,后繼任清州(治今河北青縣)防御使。苗道潤視其才,加任昭毅大將軍,在元帥府供職。
不久,苗道潤為同知中都路經(jīng)略使賈瑀所殺,張柔遂以檄文通知苗道潤部下,共謀為苗道潤復仇。苗道潤部下何伯祥把苗道潤生前佩帶的金虎符獻給張柔,苗道潤部下一致推舉張柔代行經(jīng)略使之職,皇帝又加任驃騎將軍,留守中都路。蒙古軍出兵紫荊關(guān)口,張柔迎戰(zhàn)于狼牙嶺(今易縣狼牙山),激戰(zhàn)中馬跌被俘,遂率所部降蒙古。太祖鐵木真重其才。因?qū)伊?zhàn)功,被授予保州(治今保定)等處都元帥。當時,保州因幾遭兵燹,荒廢近15年。
張柔把元帥府從滿城遷至已是一片廢墟的保州,開始重建保州城池,修整街道,建衙署、民居、軍營,引泉入城,疏浚溝渠,排泄污水,使保州成為北方一座軍事重鎮(zhèn),燕南一大都會。太宗五年(1233),參加破金汴京(今河南開封)之役,取《金實錄》而歸。次年在破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之戰(zhàn)中負傷,升至萬戶。曾隨忽必烈圍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昌)。后被元封為蔡國公、榮祿大夫、河北東西等路都元帥、昭毅大將軍。中統(tǒng)二年(1261),封為安肅(今徐水)公。延祐五年(1318),加封汝南王,謚“忠武”。張柔墓位于滿城縣月明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