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約1213~1278)曲陽羊平村人。楊瓊從小學習石雕工藝,他的石雕“每自出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焉”。元世祖忽必烈建上都和大都(今北京),詔他去京雕刻,他取二石雕刻了一獅和一鼎,忽必烈一見大喜,稱贊說:“此絕藝也!”于是命他管領燕南各路石匠。他率領5000余名石工,加入營建大都的工程,許多宮殿的石雕均出自他手。
在營建大都城過程中,楊瓊三遷其官,做到領大都等路山場石局總管,后來被任為大都采石提舉。至元十三年(1276),修建元皇城崇天門前的周橋,很多人“繪圖以進,多不可”,而楊瓊的設計方案忽必烈十分中意,“因命督之”。楊瓊在雕造此橋時,運用了圓雕、涂雕、高浮雕等多種技法,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堪稱元代石雕藝術的精品。明清時期,因城垣改建和河渠改道而形成內外金水河。以楊瓊建造的周橋為藍本,在內外金水河上分別修筑了內外金水橋。
楊瓊敬業(yè)精神極強,到黃山(位于今曲陽縣城南)選石料,三過家門而不入。至元十五年(1278)因勞累逝于工地上,成為人們傳頌的佳話。皇慶元年(1312),楊瓊靈柩安葬于西羊平村南祖塋。文學家姚燧曾為他撰作《楊公神道碑銘》,歷述其生平經歷。書法家趙孟頫撰寫“大元朝列大夫騎都尉弘農伯楊公神道碑銘”墓碑。此碑現存于曲陽北岳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