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_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宅男_98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出差被绝伦上司侵犯中文字幕_日本少妇三级HD激情在线观看

保定人物志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方志館 > 數字方志 > 地情文獻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金、元

更新時間:2019-12-31 22:54:46點擊次數:380376次

時立愛(1056~1137)字昌壽。涿州新城(今高碑店)人。遼太康九年(1083)中進士,調泰州幕官。后調同知春州事。不到一年,調任云內縣令,再授文德令。樞密院選為吏房副都承旨,轉都承旨。遷任御史中丞,因剛正敢言觸犯權貴,調燕京副留守,后遷遼興軍節度使兼漢軍都統。

金太祖定燕京后,訪求得平州(治今河北盧龍)人韓詢持詔招諭平州。當時,因奚王回離保還在盧龍嶺,時立愛沒有立即來朝見,先使人帶話來:“民情愚執,不即順從,愿降寬恩,以慰反側。”金太祖下詔說:“朕親巡西土,底定全燕,號令所加,城邑皆下。爰嘉忠款,特示優恩,應在彼大小官員可皆充舊職,諸囚禁配隸并從釋免。”這時候,遼帝還在天德,平州雖降,民心還沒安定下來。奚王回離保軍所在保聚,薊州已降又叛,民間有很多流言。時立愛雖開諭而不肯信,又上表說:“乞下明詔,遣官分行郡邑,宣諭德義。他日兵臨于宋,順則撫之,逆則討之,兵不勞而天下定。”金太祖看過表章后,下詔回答:“卿始率吏民歸附,復條利害,悉合朕意,嘉嘆不忘。山西部族緣遼主未獲,恐陰相連結,故遷處于嶺東。西京人民既無異望,皆按堵如故。或有將卒貪悍,冒犯紀律,輒掠降人者。已諭諸部及軍帥,約束兵士,秋豪有犯,必刑無赦。今遣斡羅、阿里等為卿副貳,以撫斯民。其告諭所部,使知朕意。”其后,以平州為南京,用張覺為留守,時立愛才去了平州。而張覺卻因為燕京人東遷,其部眾有怨氣,就叛金入宋,時立愛就離開平州回到鄉里。金太祖把燕、薊劃給宋朝,新城入于宋。宋朝屢次給時立愛下詔,讓他出任宋朝官員,時立愛見北宋朝政敗壞,不肯去,還告誡其宗族不得到宋朝為官。

完顏宗望再取燕山,時立愛到其幕府拜謁,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其子侄多人。時立愛跟從宗望軍數年,謀劃居多,封陳國公。上表請求賦閑,沒有得到允許。天會九年(1131),任侍中、知樞密院事,后加中書令。天會十五年(1137)退休,加開府儀同三司、鄭國公。去世后,皇帝下詔同簽書燕京樞密院事趙慶襲護喪事,喪葬費用由官府負擔。


張通古(1088~1156)字樂之。易州易縣人。他博學多才,遼天慶二年(1112)中進士,補樞密院令史。遼亡后,宋朝廷召張通古出山為官,張辭謝,在易縣太寧山下隱居。金左副元帥宗望回燕京,侍中劉彥宗與張通古是好朋友,知其才華,召他為樞密院主奏,后改為兵部刑房承旨。

天會四年(1126)建尚書省,任工部侍郎兼六部事。高慶裔設磨勘法,很多官吏被奪官,張通古也被免職。遼王宗干不想讓他離開,他不肯,說:“很多人都離任了,我為什么一定要求職呢。”宗干為他理論,他出使南宋。南宋皇帝要求面南而坐,而讓張通古面北而坐,張通古說:“你是金朝的臣,宋朝的君。金朝天子將河南、陜西賜給南宋,南宋應該按約向金朝奉表稱臣,使者不能隨意面北。若想貶損使者,使者不敢聽命。”宋主命設東西兩個座位,金使坐東面正位,宋主坐西面側位,東西兩位同時接受百官朝拜。張通古回到上京稟報宗干,宗干讓他參知行臺尚書省事。不久,金帝下詔宗弼收復河南,張通古自請先到汴梁傳旨,等到汴梁,宋兵早已南去,有人對他說:“宋兵南退,其中有詐,我聽宋將說,不久即來襲擊。”他說:“宋將宣傳來襲擊,正是說明他們要撤退。”派使臣觀察,宋兵果然潰退,宗弼拍腿大笑:“誰說書生不懂兵法。”

天德元年(1149),張通古任左丞相,拜平章政事,封譚王,又封鄆王,他托病辭職,不準,又拜司徒,封藩王。海陵王對下屬非常嚴厲,對親王大臣很少給臉面,唯有對張通古總是以禮相待。正隆元年(1156),由丞相進封為曹王,同年病故。


范承吉(生卒不詳)字寵之。好學問,即使在變亂歲月也讀書不輟。遼天慶八年(1118)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官至大定府金源令。后回朝任御前承應文字。金天會初年(1123),遷任殿中少監。天會四年(1126),從攻太原,任少府監。天會五年(1127),完顏宗翰滅北宋,所得金珠由范承吉掌管出入,絲毫沒有差錯,北還時,用牛車載書史而已。不久任昭文館直學士,知絳州(治今山西新絳)。天會六年(1128),改河東北路轉運使。當時百姓賦稅繁重失當,范承吉為之籌劃改革,立法簡便,國家所增收的有十數萬斛,官府豐足而百姓也有余。后歷同知平陽尹、西京副留守,遷河東南路轉運使,改同簽燕京留守事。

皇統年間(1141~1148)任順天軍(治保州,今保定)節度使,這一帶發生地震,很多民房倒塌,有的想趕快把房子建起來,工匠就要高價,范承吉命官署安排重建,無論貧富,都按統一次序重建,使民眾節省了很多費用。后來又再任順天軍節度使。當時奚族的軍卒散居在境內,有數千人為盜,范承吉對犯法者嚴懲不貸,沒有人敢再犯。貞元二年(1154),以光祿大夫退休,66歲時去世。


李成(約1091~1158)字伯友。雄州歸信(今雄縣)人。他自幼練習武藝,臂力過人,北宋宣和初年(1119)招為弓箭手,以驍勇聞名,屢立戰功,官至雄州歸信知縣。金兵占領河北,攻陷歸信城,李成率眾南逃,回歸北宋朝廷,被授以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河北、京東都大捉殺使,因朝廷對他兵勢強盛有疑慮,命他分兵兩千去應天(今江蘇南京)防守,帶兵一千前往宿州就糧,其余人馬隨皇室南撤。李成帶兵赴宿州,北宋皇室南逃浙江,形勢紛亂。李成軍中有道士陶子思,造輿論說李成有割據之相,李成就招兵買馬擴大勢力,擁兵割據在長江至淮河一帶。南宋紹興元年(1131),攻破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占有州郡多處。后投金傀儡張邦昌。紹興三年(1133)進占襄陽等郡。次年,被岳飛擊潰,張邦昌死后歸金。又從完顏兀術攻陷洛陽等地,任河南尹,都管押本路兵馬。

李成帶兵號令嚴明,士兵不敢侵擾百姓。愛護士兵,在戰斗中往往身先士卒。有人在完顏兀術面前告他謀反,兀術把告狀人交給他處理,他將那人責打后釋放。金海陵王完顏亮即位后,李成被任用為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尹,封濟國公。


敬嗣暉(?~1172)一作嗣輝,字唐臣。易州(治今易縣)人。金天眷二年(1139)中進士,為懷安縣丞,又為縣令,進補為尚書令史。嗣暉有才干,善辯論,很受海陵王完顏亮器重,海陵王繼位前,以其為幕僚,繼位后,以其為諫議大夫、吏部侍郎、左宣徽使,修起居注。后又拜為參知政事。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征伐南宋,令嗣暉隨征,到南京(今河南開封)后,又令其留守,權知尚書省事,總理朝政。

金世宗繼位后,盡改海陵王暴政,斥退奸佞之臣。御史大夫完顏元宜上書彈劾嗣暉為海陵王親信,不當再用,遂降為通議大夫,放歸田里。但金世宗知道其為人正直,并未參與海陵王暴虐之事,故不久又起用為丹州(治今陜西宜川)刺史,繼而入朝為左宣徽使、參知政事。金世宗與嗣暉談論道術,嗣暉建言世宗不要在宮內宰殺牛羊,朔望前7天有司不得奏刑名之事。不久,有人在大街上揭匿名榜,說海陵王時的舊臣不滿當朝圣上,圖謀不軌。金世宗知道這是針對敬嗣暉的,便勸道:卿性情明達,能辨是非,只因太自負,惹怒眾人,才有此謗言,以后當改之。嗣暉聽后沉默不語,不久離職。大定十一年(1171)十月,復任參知政事,十二月二十六日(1172113)去世。


李偲(生卒不詳)字子友。定州安喜(今定州)人。金天眷二年(1139)中進士,歷任縣主簿,入朝任戶部主事,又任同知河東南路轉運使事。大定初年(1161),改任同知中都路都轉運使事。

李偲為人剛直忠厚,頗有干才。曾有人請金世宗讓李偲出任地方官,金世宗不肯,讓李偲主管京師地區的漕運諸事。大定三年(1163),李偲權知登聞鼓院事,又遷戶部侍郎。朝會時,李偲常與高德基屏人私語,金世宗怪而問之,知二人對所奏之事都要反復商議。金世宗問右丞石琚:李偲為人如何?石琚說:“為人正直,能干之吏。”用為同知北京(今內蒙古寧城西)留守,管理金人故地。

李偲后任沂州(治今山東臨沂)防御使,見當地為準備攻南宋,官府借民田種草禾作芻草。宋金相對安和十數年,種草仍不間斷,當地民戶失去土地,流離失所。李偲陳明利害,金世宗詔令停種,還田于民。山東轉運使讓民戶送軍糧到駐軍處,道路泥濘,民甚苦之。李偲得知駐軍糧倉存糧仍可支半年,奏請朝廷緩運。山東一帶州縣城中任民戶開店營業,官府只收稅而不規劃,店肆混亂。李偲在沂州城內率先罷收商稅,然后統一規劃商店、民宅,使街道由曲變直,于官于民極為方便,并為鄰近州縣所效仿。改任陜西西路轉運使,病逝于任上。

石琚(1111~1182)字子美。唐縣中長店村人。他博通經史,善作詞章。金天眷二年(1139)殿試狀元。曾出任弘政(今遼寧義縣)縣令、邢臺縣令。在任邢臺縣令時,邢臺郡守貪暴,各屬縣令均搜刮民財,行賄郡守,唯石琚一物不送。繼而郡守賄事敗露,其他縣令均涉此案,唯石琚以為官清正著稱,遂調任秀容(今山西忻縣西北)縣令,不久遷任邢臺郡禮部主事。后又奉召擢任左都司事,升任吏部郎中。

貞元三年(1155),父喪,去官守制,起復為吏部侍郎。大定三年(1163)升任左諫議大夫,奉命厘定金朝典制。石琚上疏“正綱紀,明賞罰。近忠直,遠邪佞。省不急之務,罷無名之役”的六議案,深得世宗嘉獎并采納。任吏部尚書,母喪去官守制,起復拜尚書右丞。時天長觀火災,主管官員欲毀房擴建觀場,費錢30萬貫。蔚州知州采地蕈,使役數千人,石琚上奏:皆不急之務,當停辦,世宗采納。當時金朝廷禁捕狐、兔等野獸,違者入獄者甚多。石琚上疏言:“百姓違者,皆為生計,不可系獄,應釋之。”世宗采納,上千人出獄。不久復拜左丞兼太學太師。世宗問石琚:古有居下位能憂國為民,直言無忌者,今何以無之?石琚答:是豈無之?后石琚為世宗尋訪薦舉忠良干臣數人進朝任職。原參知政事唐括安禮因頂撞世宗,被貶邊關任職,多年不復召還。石琚奏:唐括安禮性忠耿,忠貞不二,久任外官不妥。世宗從之,召回安禮復拜尚書右丞。

大定十七年(1177)拜參知政事,封莘國公。世宗議事避記注官,不能記錄。石琚奏:古來史官,天子言行必書,以敬戒人君,庶幾有畏也。若恐泄露機密,擇慎密者任之。世宗采納。朝奏議事,記注官不避自此始。石琚以年老體弱請求退休,世宗屢屢不準,并對宰臣說:“朕為天子,未敢獨斷專行,每事必問石琚等卿。可行則行之,不可行則止也,天下幸甚。”逝后謚“文憲”。其原籍唐縣中長店村立有狀元碑。


劉煥(生卒不詳)字德文。中山(治今定州)人。自幼聰穎懂禮節,北宋末年戰亂中與母親被困城中,煮糠皮為食,自己吃稀,讓母親吃稠,被士人稱頌。后因家貧無柴取暖,冬夜讀書時燃牛糞,常通曉達旦不知疲倦。金天德元年(1149)中進士,任為任丘縣尉,又為中都(今北京)市令。

劉煥初入京師任職時,同鄉石琚為吏部侍郎,告誡劉煥京師城大人雜,與其他城市不同,當慎之又慎。任職期滿,升任京兆推官,又遷警巡使。京師有兩個惡少橫行閭里,劉煥抓捕杖責,并訓誡道:孝悌敬慎為君子,暴戾隱賊為小人,自今以后不得再有劣行。從此眾惡少流痞都畏憚劉煥,不敢再胡作非為。升任監察御史兼戶部員外郎,當時代州(治今山西代縣)錢幣粗劣,民間盜鑄頗多。劉煥奏稱,出現盜鑄是因為代州地區官府先改變錢質比率,不用純銅,雜以劣質青銅,才引起民間盜鑄之風,僅治罪盜鑄者無濟于事,當由官府重鑄純銅標準錢,兌換流行的劣錢,盜鑄無利可圖,自然消失。照此法行后果然奏效。

劉煥為官廉潔正直。金世宗巡幸時,所過州縣都提前征發民夫修路架橋,以圖恩賞,劉煥卻照常行事,受到金世宗嘉賞,升任遼東路轉運使。不久,逝于任上。


高有鄰(生卒不詳)字德卿。遂城(今徐水)人。金大定三年(1163)中進士。歷州縣,為尚書令史。當時相議在科舉考試時要罷去詞賦,專考明經,高有鄰認為賦有譎諫之義,反復詰難,最后得以保留。后來考中進士者殿試時務策,也是高有鄰建議設置的。明昌初年(1190),任安國軍節度使。泰和年間(1201~1208),出使南宋,回朝后拜工部尚書,退休后去世。


劉完素(約1120~1200)字守真,乳名天喜,自號通玄處士。河間肅寧人。世稱“劉河間”,金元時代“四大名醫”之一。定居于今保定市東郊的東高莊村。精于《素問》,據《內經》中有關病機的理論,闡明六氣過甚能化火的理論,故治法多用寒涼藥,并創制了不少治療傷寒熱病的方劑,對后世溫病學說有所啟發。一生行醫民間,不肯為官,金朝三聘不赴,賜號“高尚先生”。其學術主張,拉開了金元時期醫學爭鳴的序幕。

主要著作有《素問玄機原病式》1卷,《宣明論方》15卷、《傷寒直格方》3卷、《傷寒標本心法類萃》3卷、《圖解素關要旨論》8卷、《治病心印》1卷、《河間劉先生十八劑》1卷、《傷寒心鏡》1卷、《素問原機氣宜保命集》3卷、《傷寒醫鑒》1卷等。為紀念這位醫學家,后人于東高莊村為其建祠,稱“劉守廟”,于每年農歷三月十五進行祭祀活動。


任詢(1133~1204)字君謨,一作君謀,號南麓先生。易州(今易縣)軍市人,其父任貴,有才干,善繪畫,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間,離鄉遠游江、浙,生任詢于虔州(今江西贛州)。金正隆二年(1157)任詢考中進士,歷任益都(今山東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64歲時退休,優游鄉里,晚年家藏書法名畫數百軸,后皆散失。任詢詩文書畫俱工。真草書流麗虬勁,不讓二王。山水師王庭筠、張才,得其三昧。《增補中州集》中記載:“為人多才藝,其畫高于書,書高于詩,詩高于文,書入能品,畫入神品。”《金史》本傳稱他:“為人慷慨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傳世作品不多,僅有《古柏行》、《呂征墓表》等留傳至今。


王翛(1133~1207)字翛然。涿州人。金皇統二年(1142)中進士,由尚書令史任同知霸州事,又為刑部員外部、戶部侍郎等職。金世宗欣賞王翛的為人和才干,知其有剛直之名,履正無偏,令其到密云等36縣賑災。因冒請賑粟3萬余石,被降官一階,出為同知北京留守事。金章宗繼位后,見王翛廉潔剛直,所治地方軍吏斂跡,無訟獄,擢為禮部尚書,兼大理卿。

當時金章宗欲用大禮改葬孝懿太后之父,因為太后父參與弒金熙宗被誅,君臣以為不宜改葬。金章宗令君臣議論。王翛認為自唐以來無此禮制,力諫不可。改知大興府(治今北京)事。大興府內僧徒常與權貴勾結,殘暴百姓。王翛下令各寺僧尼午后不得出寺門,有個僧徒不顧禁令,被王翛抓獲,大長公主為之求情放了此僧。王翛說:“尊公主之命,立即放出。”隨即下令杖一百,把此僧打死,把尸體扔出。改知咸平府(治今遼寧開原),當地多世襲女真貴族,驕橫不羈,地方官奈何不得。王翛到任后決心懲治這些人。有個百姓欠某女真貴族的錢,因貧窮無法償還,貴族大怒,率家丁數人闖進百姓家,把家產牛犁席卷而去。該百姓訴于官府,王翛傳貴族到府應訴,該人騎著馬,帶著家丁多人,威風凜凜而來。王翛在堂上下令把家人趕走,逼該貴族跪在堂前。訊問清楚后,給該貴族帶上枷鎖,杖殺于市,權貴悚然,不敢再胡作非為。

明昌三年(1192),王翛為定海軍節度使。當地歲歉民饑,盜賊很多,王翛賑濟安撫,穩定了一方。王翛請求退休,章宗不許。又申請,才得允許。泰和七年(1207)去世。臨終遺言不請謚號,不立墓碑。

李師兒(?~1209)女。金章宗元妃。渥城(今安新縣安新鎮)人。明昌二年(1191)被選入宮。她淑惠通達、賢明理情,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深受宮內上下及大小官員崇敬愛戴。明昌四年(1193)章宗皇帝封李師兒為昭容,次年,又晉她為淑妃,李師兒的父親李湘也被追贈為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隴西郡公,連祖父、曾祖父也被一一追贈。章宗嫡妻蒲察氏欽懷皇后去世后,欲立李淑妃為皇后,大臣認為李師兒出身寒微,不足以母儀天下,承安四年(1199),改立李師兒為元妃,實為六宮之主。

李師兒身在京城,常思故里,章宗泰和四年(1204),以元妃李師兒故里渾泥城遺址筑城,高三丈、闊九尺,護城河深一丈,并引城東南河水環繞四周,設四門九橋。同時筑有午門,建有鵝池、蓮花池、石水門。修有望鵝樓、梳妝臺,另修建靜聰寺為元妃香火院。因李師兒自小愛荷成癖,對荷花更是情有獨鐘,每當章宗皇帝來渥城巡幸時,李師兒常伴章宗來此賞荷觀蓮,吟詩作賦。白洋淀后人為紀念元妃對家鄉的貢獻,將此地稱為元妃荷園。


張行簡(1146~1215)字敬甫。莒州日照(今山東日照)人。金大定十九年(1179)以詞賦第一而狀元及第,初授應奉翰林文字。守母喪滿后歷任翰林修撰、禮部郎中、禮部侍郎、提點司天臺直學士、侍講學士、提點司天臺如故,期間同修國史并主持校定朝廷禮制。

泰和五年(1205),任順天軍(治保州,今保定)節度使,臨行前章宗對他說:你沒到地方任過職,到了保州想怎么治理那地方呢?張行簡回答:“臣奉行法令,不敢違失,獄訟之事,以情察之,鈐制公吏,禁抑豪猾,以鎮靜為務,庶幾萬分之一。”章宗又說:你到任一年半載的就把地方情況報告給我。張行簡到保州上任后,上書:“向來把官田劃給軍人,是有規定的,有想多要的,即滿足其要求,到現在都沒有停止,名義上是官田,實際上奪占的是民田,奪彼與此,引起很多爭端。我所管轄之地已撥深澤縣地三百余頃,又有人告知水占沙堿的已有三分之二,如果都聽從這種要求,什么時候才能定下來。我以為應該限定時間,過時不許再告為好。”下尚書省議,奏請:“如實有水占河塌,不可耕種,本路及運司佐官按視,尚書省下按察司復同,然后改撥。若沙堿瘠薄,當準已撥為定。”章宗批示:“可。”

泰和六年(1206),召為禮部尚書,兼侍講、同修國史。后遷太子太保、翰林學士承旨,尚書、修史如故。去世后,贈銀青榮祿大夫,謚“文正”。著有文章15卷,《禮例纂》120卷等。


苗道潤(?~1218)里籍不詳。金貞祐初年(1213)為河北義軍隊長。金宣宗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后,河北義軍集結。抗擊蒙古兵。因為他“有勇略、敢戰斗,能得眾心”,在與蒙古軍作戰中立有功勞,就派人到金朝廷求官封賞,于是授他宣武將軍、同知順天軍(治保州,今保定)節度使事。貞祐四年(1216),又因功升遷懷遠大將軍、同知中山府(治今定州)事。過了一個月,又因為作戰有功,遷驃騎上將軍、中都路經略使、兼知中山府事。不久,再加中都(今北京)留守兼經略使。他先后從蒙古軍手中奪回50余座城池。興定元年(1217),皇帝下詔要他帶兵恢復中都,并讓他統轄山東兵。

順天軍節度使李琛與苗道潤不和,相互攻戰。苗道潤奏李琛謀叛,李琛也奏苗道潤謀叛。宣宗以為兩人失和,令山東行省樞密院安撫。苗道潤與同知中都路經略使賈瑀不和,宣宗詔令分別劃歸各路元帥府控制。興定二年(1218),賈瑀詐與苗道潤約和,暗中伏兵刺殺苗道潤。苗道潤被殺,朝廷不敢過問。不久苗道潤部將張柔攻殺賈瑀,并將苗道潤安葬于保州城北。苗道潤軍由提控靖安民代領。


趙元(生卒不詳)字善長。涿州范陽(今涿州)人。遼天慶八年(1118)中進士,仕遼,官至尚書金部員外郎。遼亡后滯留燕京(今北京),被宋守將郭藥師委任掌機宜文字。金軍攻燕京時,隨郭藥師降金,金樞密院使劉彥宗欣賞趙元才干,任為樞密院令史。

金天會年間(1123~1137),趙元為同知薊州(治今天津薊縣)事。有人被殺并被棄尸府衙前街上,官吏士人、路人耕夫聚眾觀看者甚多,但不知何人所殺。這時,有個放下犁前來觀看的農夫,趙元立即認定此人是兇手,喝令綁赴府衙,經審問果然為此人所殺。金熙宗時規定,凡是在北宋任職者全部削官。趙元曾在郭藥師手下任職,也在被考察之列。不久,金朝廷在開封置行臺中書省,趙元被任為行省兵部郎中。完顏宗弼再取河南時,趙元代行戶部之職籌運軍用糧草,供應及時,受到獎進,升任行省右司員外郎。在行省任上秉公執法,不徇私情。有人犯殺人罪,因與行省長官有舊被赦免,趙元屢次抗爭,認為這是以私情亂公法,迫使行省長官依法處治了罪犯。不久,又改任左司員外郎兼吏部事。

趙元在行省十余年,處理政事極為迅敏得當。行省凡有事上奏朝廷,丞相都要問是否經趙元閱知。后任同簽汴京留守事,改同知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東北)尹,又任河北西路轉運使,歷彰德、武勝等軍節度使。因老退休,病逝家中。


王擴(1157~1219)字充之。中山永平(今順平)人。金明昌五年(1194)中進士,調鄧州錄事,潤色律令文字。遷懷安令,改徐州觀察判官,補尚書省令史,授同知德州防御使事。被詔賑貸山東西路饑民,其中以棣州饑荒最重,王擴在限數外多給救濟。平章政事張萬公宣撫濟南,以德、博多盜,發文令王擴總督諸郡兵去征討。

一次王擴行走在章丘道中,遇一男子舉止異常,逮捕后訊問,果然是歷城大盜,眾人以為有神。泰和八年(1208),升任監察御史,被詔詳審冤獄。當時凡是斗殺上奏判決的,章宗都減死,于是內外斷獄,都以出罪為賢。王擴對同僚說:“我們活著的人這樣做,地下那些冤魂該怎么說呢!”努力革除以前的弊病,受到當時輿論的良好評價。張煒任職辦理西北路糧草多年,有很多虧空,尚書省上奏讓王擴考核,正當此時,張煒也舉王謙代任,王謙揭發他的不法之事,王擴經調查都屬實。張煒原來與王擴交情很厚,便讓人對王擴說:“君不念同舍嗎?”王擴說:“既奉詔,怎么能顧及故友情面!”大安三年(1211),授同知橫海軍節度使事,簽河東北路按察司事。貞祐二年(1214),上書陳述河東守御策。以保全太原功,晉大中大夫本路按察使兼同知轉運使事,第二年又被召為行省尚書、戶部侍郎,又任河南路都轉運使。

金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后,召為戶部侍郎,遷南京路轉運使。太府監上奏說羊瘦不可供御用,宣宗召王擴詰問。王擴上奏:“官無羊,皆取于民,今民心未安,宜崇節儉。廷議肥瘠紛紛,非所以示圣德也。”得到宣宗的首肯。有一次王擴因事入朝,正見到平章政事高琪在驗看皇帝吃的食物,王擴問什么原因,高琪回答:“圣主焦勞萬機,賴膳羞以安養,臣子宜盡心。”王擴當面指出:“這本是廚師們的事,何至于宰相親臨!”高琪默然,然而心里卻暗暗銜恨。有司搶奪市面上人們的衣服,以給前往戍衛潼關的軍士,京師擾動。王擴告訴宰相,請三日內制造衣服。高琪惱怒不從。潼關被攻破,元軍兵臨近郊,遣王擴行六部事,規辦潼關糧草,偕戶部員外郎張好禮前往商、虢,過中牟,已不可進。高琪奏王擴畏避,下吏論死。宣宗減其責罰,削兩階。

興定元年(1217),遙授隴州防御使,行六部侍郎,規辦泰、鞏軍儲。興定二年(1218),遷任陜西東路轉運使,行六部尚書,又遷嘉議大夫退休。

靖安民(?~1220)奉圣州永興(今河北涿鹿)人。金朝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后,對河北、河東的防御除依靠留守官兵外,主要依靠當地土豪和招撫的農民起義軍。金貞祐初年(1213),靖安民參加了苗道潤領導的河北義軍,苗道潤從蒙古軍隊手中先后奪回50多座城池,被任命為中都留守兼經略使,靖安民是苗道潤的得力助手,立下汗馬功勞,由謀克、千戶、總領、萬戶、都統,再到知德興府事、中都路總領招撫使。

興定二年(1218),苗道潤被中都經略副使賈瑀謀害,靖安民接替他統領義軍。次年,被任命為中都西路經略使。后又被任命為德興府知府,代理元帥左監軍,行使中都西路元帥府權力。

興定四年(1220),金朝一次封山東、河北、河東等地勢力較大的地方官吏、地主武裝首領9人為公,這就是九公封建制,其中封靖安民為易水公,統轄涿(治今涿州)、易(治今易縣)、安肅(治今徐水)、保(治今保定)等州及君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礬山寨、青白口、朝天寨等關隘也歸他管轄。靖安民受封后,也想以軍事上的更大功績報效朝廷,并試圖完成苗道潤的未盡事業,收復中都,不斷出擊蒙古軍。但是金朝大勢已去,當年十月,靖安民出兵到礬山(今河北涿鹿礬山鎮),收復了檐車寨,并扎營駐守。可是又被蒙古軍隊包圍,守寨提控馬豹等劫走靖安民的妻子和一些老弱村民出寨投降,靖安民軍中也發生騷亂,一些人勸他出降以保妻子。靖安民和經歷官郝端拒不投降,被部下殺死。金宣宗下詔追贈靖安民為金紫光祿大夫。


趙思文(1165~1232)字庭玉。永平(今順平)人。金明昌五年(1194),與弟弟同科考中進士,鄉里號“雙飛趙家”,授德順州(治今寧夏隆德縣)軍事判官。泰和八年(1208),召補尚書省令史。貞祐年間(1213~1216),隨完顏福興守燕都。福興死后,他逃至南宮行宮,擢升侍御史,出任虢州(治今河南靈寶)刺史,汝州防御使,又任金安、集慶兩軍節度使。大安末年(1211)召為禮部尚書,逝于任上。他為政清簡,所任職的地方百姓安寧。為政之余,以詩酒為樂,他好吹笛,所著樂章,多為人傳誦。


麻九疇(1174~1232)字知幾。易州(今易縣)人,3歲能識字,7歲能草書大字,被稱為神童。金章宗完顏璟知道后,將他召進宮問:“你進宮殿害怕嗎?”九疇回答:“君臣好比父子,子哪兒能害怕父親呢?”章宗大為驚奇。20歲被選入太學,很有才名。麻九疇隨金南渡后,寓居在河南郾城和蔡州一帶,到遂平西山后,開始努力研究古文,熟讀《五經》,尤其對《周易》、《春秋》的研究更為深刻。興定六年(1222),在開封府科考,麻九疇居詞賦第二,經義第一。參加省試再次奪魁,名聲大振,連婦女、兒童都知道他的名字。

朝廷開科考試,麻九疇因誤而被黜,大家都為他可惜,他也因此隱居不再參加科考。正大元年(1224),他的弟子王說、王采苓都考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們年紀輕輕就得中,感到奇怪,一問才知是麻九疇教育的結果。平章政事侯摯、翰林學士趙秉文聯名寫奏章舉薦他,皇帝特賜盧亞榜進士第,麻以有病為由沒有接受官職,要求歸故里,后又授他為太常寺太祝,行博士權,不久又到翰林院研究文學。麻九疇性情孤高,與人交往,一句話不投機,立即拂袖而去。他自知不能與世人合流,不久又稱病退歸。在郾城隱居時,他潛心研究算術,又喜歡射覆之術,晚年又研究醫學,為名醫張子和修改醫著。他的詩文精密奇健,后來為避免別人的誹謗,放棄了詩文。天興元年(1232),元兵侵入河南,麻九疇帶全家逃入深山,被元兵所虜,被驅趕至廣平病死。


蔡真人(1178~1236)女。名洞空,號湛然。金末元初滿城賢臺人。金明昌五年(1194)在本縣崗頭玉清觀出家修道。大安初年(1209),拜道教全真道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為師,傳授悟道。貞祐元年(1213),蒙古軍出紫荊關,攻陷河北州縣。蔡真人避亂于易州郎山(今狼牙山)姑姑坨避亂,修行傳道。

金中都(今北京)被蒙古軍攻破后,中都留守兼中都路節度使苗道潤、同知中都路節度使賈瑀和后來的易水公靖安民、高陽公張甫、恒山公武仙等在郎山附近駐扎,均拜蔡真人為師。蔡真人以廣愛民、勿嗜殺相勸化。興定二年(1218),靖安民奏請朝廷為蔡真人封號,金宣宗賜“湛然江月”之號。張柔降蒙古后駐軍滿城,蔡真人返玉清觀,張柔常去聽其講道。蔡真人傳授弟子千余人,著有《江月集》。卒后,張柔為其立碑。郝經撰長詩《蔡江月歌》。


張元素(約1181~1234)字潔古。易州(今易縣)水口村人。8歲參加“童子舉”考試,27歲應試經義進士,因犯金海陵王完顏亮(字元功)“廟諱”而落選,于是便專心學醫。曾任過涿州學正,他虛心研究學習古代的醫學理論,但不拘泥古方,提出“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靈活吸收前人經驗,結合自己數十年臨床實踐,不斷總結,而有新的建樹。

張元素善治傷寒,一次同時代名醫劉完素因傷寒已8天不能進食,張元素趕去看望他的病。因當時張還沒有名氣,劉完素因看不起他而轉臉面向墻壁。張不但斷準脈情,而且指出用藥不當,使劉信服。按張元素的處方服藥后,劉完素的病很快就好了。從此,張元素名聲大震,后獨成一家體系,形成“易水學派”。

張元素所代表的易水學派主要研究治療臟腑癥候的病機,他的臟腑辯證理論,主要是從人的臟腑寒熱虛實來談病機辯證學說,對于一般內科雜病的治法,主張先從辨臟腑的虛實著手,如對肝病,他首先提出肝臟的正常生理,然后列述肝脈在各種不同病理情況下的變化,進而定出較標準的藥物和處方,其它臟腑也大致如此。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他的遣藥制方理論,即根據藥物的特性療病處方理論。中醫學上,把寒、熱、溫、涼看作藥的氣,把酸、苦、辛、咸、甘、淡看作藥的味,氣與味合,而成藥性,也就是藥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張元素認為各種藥物的氣味厚薄是不相同的,從這個觀點出發,他把藥物諸品分成五大類。他還發明藥物歸經之說,取各藥性之長,使他們各歸其經,同一瀉藥,有瀉肝火的,有瀉肺火的等等。在這個基礎之上,擬定了制方原則,共分“風、濕、暑、燥、寒”五種制法,他以什么特性的藥治什么癥候的病,借相生相克的關系,說明療病的原理。

其著作有《醫學啟源》、《珍珠囊》、《藥注難經》、《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注叔和脈訣》、《潔古本草》及《醫方》等。


張甫(生卒不詳)里籍不詳。金朝末年曾投降蒙古軍,后為金涿州刺史李瘸驢招降。興定二年(1218),苗道潤死,靖安民代領其部眾。河北行省侯摯承制以李瘸驢權中都路經略使,張甫與張柔為副。朝廷又以李瘸驢為中都東路經略使,自雄州(今雄縣)、霸州以東都屬他管轄。張甫與永定軍節度使賈仝不和,以兵相攻,奪據賈仝地盤,取賈仝馬匹送給李瘸驢。不久,賈仝又出兵捕張甫部民,殺了張甫的參議官。張甫率兵攻打他,賈仝敗走,自縊而死。張甫請符印以安輯部眾,得到朝廷的許可。李瘸驢投降蒙古后,張甫為中都東路經略使、遙授同知彰德府事、權元帥右都監。興定四年(1220),張甫被封為高陽公,領受雄州(今雄縣)、莫州(今河北任丘境)、霸州、高陽、信安、文安、大城、保定(今河北文安境)、靜海、寶坻、武清、安次縣等地。元光元年(1222),因功進金紫光祿大夫,始賜姓完顏。

邸順(1183~1256)金末元初曲陽石城村人。因社會動蕩,邸順與其弟邸常集親族鄉民數百人,在石城筑寨據守,蒙古太祖九年(1214),率眾歸降蒙古,授行唐令。后升曲陽為恒州,邸順為安撫使。金將武仙據真定(今河北正定),率軍來攻,邸順與之戰,大敗之。賜金虎符,加鎮國上將軍、恒州等處都元帥。太祖十五年(1220),武仙屯兵于黃山和堯山,邸順及弟邸常再次將其擊敗。

當時,西京(今山西大同)郝道章聯合武仙,侵掠州縣。邸順擒殺郝道章,武仙被迫退保真定。邸順隨木華黎攻武仙,武仙棄真定南逃。邸順因功賜名察納合兒,升驃騎衛上將軍,充山前都元帥。其弟邸常賜名金那合兒。蒙古太宗三年(1231)春,隨太宗窩闊臺進軍河南,招降民眾10余萬。受命知中山府(治今定州)。十一年(1239),佩金符,為行軍萬戶,管領諸路元差軍5000人。從蒙古軍破歸德府(治今河南商丘),奉命留守。十三年(1241),攻漣水。蒙古憲宗六年(1256)春去世。


郝和尚拔都(?~1252)安肅州(治今徐水)人。少年時被蒙古所掠,以游牧為生。后常隨軍征戰,善騎射,通譯語。蒙古太祖年間,出使南宋,以能言善辯著稱。孛兒只斤拖雷元年(1228),出任九原府主帥,馳騁疆場,屢建戰功,賜佩金符。太宗窩闊臺二年(1230),奉命率兵進攻宋領地潼關、陜西。

太宗七年(1235),隨皇子南下至襄陽,宋兵40萬在漢水迎戰,拔都一馬當先,率數百人沖殺宋營陣腳,大敗宋軍。次年又隨都元帥塔海征蜀,宋以重兵防守,拔都領敢死隊12人乘夜入關,里應外合,破關入蜀直搗大江,宋又以30萬大軍固守南岸,拔都選精兵9人,乘輕舟悄然登岸,橫馳宋陣,喊殺聲起,蒙古大軍乘亂而進,宋軍潰敗。戰后太宗召見拔都,解衣數其爭戰瘡痕21處,遂嘉封為宣德、西京、太原、平陽、延安五路軍民萬戶,賜佩金虎符,統兵2萬。乃馬真后三年(1244),得賜銀,拔都堅辭不受,言戰功是將士協力而得,不得獨受,于是眾人均得賞賜。定宗三年(1248)正月,拔都奉詔出治太原,時值災荒,自出白銀、糧食救濟災民,并減免過重的租稅、鹽課,深得民心。逝后追贈太保、儀同三司、冀國公,謚“忠定”。


何伯祥(生卒不詳)易州易縣人。幼年即從軍,后從張柔歸附蒙古,蒙古太祖鐵木真攻占河北州縣,只有保定(今河北文安境)王子昌、信安張進堅守不下。王子昌是金勇將,張柔命何伯祥攻取。大兵攻城,王子昌突圍,何伯祥挺槍馳馬追到近前,王子昌返身一箭射中何伯祥的手又穿過槍柄,何伯祥拔箭棄槍,策馬上前,經一番徒手搏斗,生擒王子昌。張進聽聞后,也逃走。何伯祥又轉攻西山諸寨,悉數攻下。后攻汴梁(今河南開封)、拔洛陽、圍歸德(今河南商丘)、破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立下戰功,授易州(治今易縣)等處軍民總管。蒙古太宗九年(1237),從主帥察罕攻南宋,攻拔30余柵,獲戰艦千余艘,又破芭蕉、望鄉、大洪、張家等寨,俘獲眾多,繳獲器械堆集如山。察罕把他的功勞上奏朝廷,賜錦衣、金甲。

憲宗二年(1252),蒙古軍深入宋境,而察罕卻北還,各路軍兵倉皇失措,何伯祥說:“此必為敵所遏,不若出其不意,而遂深入其地,彼不我測,乃可出也。”于是率兵突戰,直抵司空寨,疏布營壘,陵高伐木,做出攻擊的態勢。到夜后,命分為5營,每營點火10炬,而伏精銳于營側險要之地。天將明時,令士卒速行,而在后面鳴鼓。宋兵果然來追,遇到伏擊,驚駭潰散,何伯祥率軍追擊,大破宋軍,轉戰百余里,其他各路軍才得以北歸。皇帝聽到奏報,賜金200兩。世祖伐南宋,何伯祥參預軍事,多有建樹,逝于軍中。贈儀同三司、太保、上柱國,追封易國公,謚“忠毅”。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興定五年(1221)進士,曾任國史院編修、南陽令、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金亡后絕意仕進,潛心著述。元好問在詩、詞、文、曲、小說和文學批評方面均有造詣,尤以詩歌成就最高。今存詩1300余首,內容豐富。其反映當時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的詩,真實具體,富有感染力。其寫景詩生活氣息濃郁,描繪出山川之美。他的詩體裁多樣,七言是其所長。

《金史·元好問傳》稱:“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五言高古沉郁,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他的詞今傳377首,感慨興亡,言情詠物,登臨懷古,送別贈答,題材廣泛。藝術上以蘇軾、辛棄疾為典范,博采眾長,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他的文章繼承唐宋大家傳統,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另今存散曲9首,《續夷堅志》為其筆記小說集,為金代現存的優秀短篇小說。元好問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所編金詩總集《中州集》(附金詞總集《中州樂府》),為金代保存了可貴的文化資料。還編成《金源君臣言行錄》百萬余言(已佚)。《元遺山先生全集》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包括詩文40卷,年譜3種,詞和小說各4卷,《遺山先生文集》為詩文集,另有詞集《遺山樂府》。

他晚年曾流寓于多處,其中在保州(治今保定),與王鶚、郝經聚于保州等處都元帥張柔門下,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張柔在廢墟上重建保州城,元好問為此寫下一篇《順天府營建記》,詳細記述了保州城重建后的情況,是保定早期城市面貌的真實寫照,從中可以了解重建后的保定城市特色、規模、布局等。因金亡后《金實錄》由張柔令人帶到保州,元好問曾在保州翻閱《金實錄》。此后在家建亭,在里面進行著述,記錄金朝君臣的遺言往行,達到百余萬言。


張柔(1190~1268)字德剛。涿州定興河內村人。自幼善騎射,以豪俠著稱。金貞祐年間(1213~1217),河北治安不寧,張柔組織同族親屬和鄉勇自衛,開始了戎馬生涯。中都路經略使苗道潤,秉承皇帝旨意任張柔為定興縣令,后繼任清州(治今河北青縣)防御使。苗道潤視其才,加任昭毅大將軍,在元帥府供職。

不久,苗道潤為同知中都路經略使賈瑀所殺,張柔遂以檄文通知苗道潤部下,共謀為苗道潤復仇。苗道潤部下何伯祥把苗道潤生前佩帶的金虎符獻給張柔,苗道潤部下一致推舉張柔代行經略使之職,皇帝又加任驃騎將軍,留守中都路。蒙古軍出兵紫荊關口,張柔迎戰于狼牙嶺(今易縣狼牙山),激戰中馬跌被俘,遂率所部降蒙古。太祖鐵木真重其才。因屢立戰功,被授予保州(治今保定)等處都元帥。當時,保州因幾遭兵燹,荒廢近15年。

張柔把元帥府從滿城遷至已是一片廢墟的保州,開始重建保州城池,修整街道,建衙署、民居、軍營,引泉入城,疏浚溝渠,排泄污水,使保州成為北方一座軍事重鎮,燕南一大都會。太宗五年(1233),參加破金汴京(今河南開封)之役,取《金實錄》而歸。次年在破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之戰中負傷,升至萬戶。曾隨忽必烈圍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昌)。后被元封為蔡國公、榮祿大夫、河北東西等路都元帥、昭毅大將軍。中統二年(1261),封為安肅(今徐水)公。延祐五年(1318),加封汝南王,謚“忠武”。張柔墓位于滿城縣月明山下。

王鶚(1190~1273)字百一。東明(今屬山東)人。幼年時聰明穎悟,日誦千余言,稍長后工詞賦。金正大元年(1224)中狀元,授應奉翰林文字。天興二年(1233),金遷都蔡州后,授尚書省右司都事,升左右司郎中。三年(1234),蔡州城被蒙古軍攻陷,將被殺,蒙古統兵將領張柔見他不是平常人,經問才知他是王鶚,就把他營救下來,用車載他北歸,隱居在保州(治今保定)。他在保州一住9年,教張柔的兒子們讀書。后應聘至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奉侍忽必烈,進講《孝經》、《尚書》、《易經》及齊家治國的儒家學說。忽必烈即汗位后,擢為翰林學士承旨。首先建議設內外學士院,并舉薦一批知名士人入院。至元元年(1264),加授資善大夫,疏奏置史局纂修先朝實錄,并修國史及遼、金二史。又建議選博學多聞之士提舉各路學校,實行科舉制等。五年(1268)退休家居,仍常被世祖遣使諮問。逝后,謚“文康”。

王鶚以文名世,當時朝廷誥命典冊,多出其手。著有《大定治績》、《論語集義》、《汝南遺事》4卷,又有詩文集《應物集》10卷,撰有《張柔墓志》、《萬戶張忠武王》等。


苑德(生卒不詳)清苑人。張柔部將。保州(治今保定)重建城池的指揮者。金貞祐元年(1213),蒙古太祖鐵木真(即成吉思汗)率部攻陷金國所屬90余郡,河北、山東方圓數千里人幾乎被殺戳,城郭成了丘墟。保州城遂廢,州治徙于滿城。苑德率義軍歸張柔,任同知順平軍節度使權保州。至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7),被鐵木真授為行軍千戶、保州等處都元帥的張柔,將州治遷回保州,令苑德率眾芟蓬蒿,平瓦礫,營建屋舍。事成,張柔授他為順天軍節度使,又命他清街拓路,引雞距、一畝泉水進入保州城。保州從此成為燕南一大都會。


賈輔(1191~1254)祁州蒲陰(今安國)人。原為金祁州刺史,為避金將武仙謀害,投歸蒙古太祖鐵木真,在張柔麾下為將。張柔令其率兵攻打蠡州(治今蠡縣)、慶都(今望都)、安平、束鹿(今河北辛集)諸州縣,皆一舉而下。張柔建帥府于滿城,命賈輔行元帥府事于祁州。因功被太祖封為行軍千戶,賜金符。不久改封順天、河南等路軍民萬戶。協助張柔重建保州城(今保定),主持在蓮池北側建萬卷樓,將滅金后所獲《金實錄》等文物圖書盡藏其中,邀集文人學士至保州。元好問曾在此寫成《順天府營建記》。郝經亦在此拜元好問為師,撰寫《萬卷樓記》,贊“賈侯之書甲天下”。


敬鉉(生卒不詳)字鼎臣。易州(治今易縣)人,金興定四年(1220)中進士,授郟城主簿,改白水縣(今屬陜西)令。蒙古滅金后,敬鉉避兵亂北渡隱居。這期間他曾在保州(治今保定)與王鄂、郝經等入張柔府。元朝訪求前代遺賢,敬鉉被授中都儒學副提舉。敬鉉博通經史,以文章著稱于世,因為他曾隱居易州太寧山中,學者們都稱他“太寧先生”。著有《春秋備忘》30卷,《明三傳例》8卷,《續屏山杜氏春秋遺說》8卷。撰有碑文《大元易州豹泉創修玉泉觀碑銘并序》和《大朝易州重修龍興觀之碑》,存于易縣。


張子良(1194~1271)字漢臣。涿州范陽(今涿州)人。金末戰亂不已,各地地主、豪紳多募兵自保。子良率千余人活動于燕、薊間。治舟筏,取蒲魚自給,從者甚眾。后又率定興、新城(今高碑店)數萬口,就食山東東平。繼又南屯宿州(治今安徽宿縣)、壽州(治今安徽壽縣)。蒙古軍圍金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子良與一偏將晝伏夜行,得入汴,金哀宗以徐、宿授子良。次年,子良運米500石至汴京。授榮祿大夫、總管陜西東路兵馬,仍守宿州。當時,徐、宿之間民無所食,出城拾穞穟以為生。子良派兵防護,以禁抄掠。后來,子良遭受襲擊,受重傷,又率眾轉食泗州(治今江蘇盱眙)

蒙古太宗十年(1238),率泗州西城25縣、軍民108萬余口,歸順蒙古元帥阿術。太宗命為東路都總帥,授銀青榮祿大夫,升京東路行尚書省兼都總帥,管領原附軍民。又進金紫光祿大夫。十二年(1240),賜金符。蒙古憲宗三年(1253),任歸德府(治今河南商丘)總管,仍管領原附軍民。中統二年(1261)四月,任歸德、泗州總管,授虎符。至元七年(1270),改任昭勇大將軍、大名路總管,兼府尹。逝后,贈昭勇大將軍、僉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謚“翼敏”。


楊果(1195~1270)字正卿。蒲陰(今安國)人。幼喪父母,成年后在亳州、許昌流落十余年,以教書為生。金正大元年(1224)中進士。他才思敏捷,性格幽默詼諧。在許昌時,與參政李蹊交往甚密,李極為賞識他的才能,經舉薦,出任偃師縣令,后改任蒲城、陜縣縣令,所任皆為大縣,政績卓著。元初,中原經金末戰亂,民生凋敝。楊果非常關心人民疾苦,跟隨楊奐征收河南路(治今河南洛陽)課稅,蒙古憲宗二年(1252),史天澤經略河南,以其為參議,“隨宜贊劃,民賴以安”,對安定民心、恢復生產起到很大作用。中統元年(1260),楊果任北京(今遼寧凌源以西)宣撫使,次年遷參知政事。至元六年(1269),出任懷孟路(治今河南沁陽)總管,在任期間力倡教育,修文廟,辦學校。旋告老還鄉。

楊果工于文章,長于詞曲,也是促進“曲”這種形式由民間轉向文壇的重要曲家。著有《西庵集》(已失傳),傳世有散曲小令16首,最著名者是\[越調·小桃紅\]小令11首,曲風清麗漪艷,典雅之中透露出淡淡傷感情緒。《太和正音譜》稱其曲詞“如花柳芳妍”。楊果品行高尚,為人稱道。微賤時與一流離女成婚,雖歷任顯官卻始終如一,與之偕老。逝后謚“文獻”。


喬惟忠(1209~1264)字孝先。涿州定興人。從張柔起兵,保衛西山的東流堝。金行臺授他為定遠大將軍、恒州(治今曲陽)刺史。張柔投降蒙古軍,招降喬惟忠,他不從。張柔攻克東流堝,喬惟忠被擒,張柔贊賞其義氣,釋放他,他歸順蒙古。正值投降蒙古的金將武仙又殺蒙古將領歸金,張柔會諸將討伐他,使喬惟忠攝元帥事。武仙迫于形勢,想放棄真定(今河北正定),聚兵自保于狼山寨,喬惟忠對諸將說:“他想歸巢穴,我們阻止他,必然與我死戰。不如開其歸路,他得歸,無斗志,是獲獸于穴也。”眾將聽從。武仙既過,喬惟忠率兵沖擊,大破武仙軍。有一將陷于武仙陣中,喬惟忠橫戈突入陣中,將其救出,斬首無數。遂會攻彰德(治今河南安陽),轉戰至滕州(今屬山東)。金軍夜襲其營,喬惟忠揮戈陷陣,諸軍跟進,金兵潰散。又會攻益都,敗援兵于城下。蒙古太宗四年(1231)隨張柔渡黃河攻金,翌年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太宗六年(1234),破南宋棗陽等州。

原來張柔開元帥府于滿城時,以喬惟忠為元帥都監,遷副元帥。回師后,復從張柔鎮新衛州。張柔移鎮并重建保州(治今保定)后,喬惟忠在保州建府第,據郝經所寫《臨漪亭記》載,其府第私家花園建有臨漪亭,位置就在今保定古蓮花池內西北部,今已無存。

解誠(?~1293)易州定興人。善水戰。從元軍南下攻南宋軍,因功授金符、水軍萬戶,兼都水監使。焦湖之戰,獲戰艦300艘,宋軍戰船前來增援,解誠站在船頭厲聲呵斥,援兵竟不敢動,乘勢追殺,奪南宋軍糧300余石。既又從攻安豐、壽、復、泗、亳諸州,都立有戰功。從下云南大理國,因功賜金虎符。又從攻鄂州(治今湖北武漢),奪取南宋戰艦千余艘,受到元世祖的嘉獎,降璽書獎勵他。李璮反元,解誠奉命率所部會東平,逝于軍中。贈推忠宣力功臣、龍虎衛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上護軍,追封易國公,謚“武定”。


李進(?~1295)曲陽人。自幼從軍,初為張柔部下。南宋淳祐十年、蒙古定宗后二年(1250)淮水之戰中,李進以15人載一舟,轉戰十余里,奪南宋軍巨艦,以功授百戶。蒙古憲宗八年(1258),元憲宗西征,史天澤命李進為總把,由陳倉(今陜西寶雞東)入興元(今陜西漢中),渡米倉關(今陜西南鄭南),伐木開道700余里到定遠(治今四川武勝南)七星關,以智勇奪關破堡,以功受上賞。蒙古憲宗九年(1259)春,蒙古兵圍宋合州(治今重慶合川)釣魚山寨,宋由嘉陵江以水軍來援,大戰三槽山東西。元軍夾江而陣,李進負傷血流染臂,仍沖鋒在前,授錦衣名馬。戰浮圖關時,李進五戰都以功受賞。世祖即位后,召為侍衛親軍。中統二年(1261),授總把并賜銀符。次年從征李璮有功。至元八年(1271),領兵赴襄陽。十二年(1275),以兵馬使屯駐鄂州(治今湖北武漢)。十四年(1277),加封武略將軍,升千戶。十五年(1278),移屯六盤山,加封武毅將軍,并賜金符。十七年(1280),升明威將軍管軍總管。十九年(1282),賜虎符,封為懷遠大將軍,移屯西域巴實伯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二十三年(1286),海都及都勒斡等反叛,李進眾寡不敵被擒,后收300余名潰兵抵京師,受重賞。二十五年(1288),授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簽事。次年授左翼,屯田萬戶。逝后,贈定遠大將軍、輕車都尉,追封隴西郡侯。


楊瓊(約1213~1278)曲陽羊平村人。楊瓊從小學習石雕工藝,他的石雕“每自出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焉”。元世祖忽必烈建上都和大都(今北京),詔他去京雕刻,他取二石雕刻了一獅和一鼎,忽必烈一見大喜,稱贊說:“此絕藝也!”于是命他管領燕南各路石匠。他率領5000余名石工,加入營建大都的工程,許多宮殿的石雕均出自他手。

在營建大都城過程中,楊瓊三遷其官,做到領大都等路山場石局總管,后來被任為大都采石提舉。至元十三年(1276),修建元皇城崇天門前的周橋,很多人“繪圖以進,多不可”,而楊瓊的設計方案忽必烈十分中意,“因命督之”。楊瓊在雕造此橋時,運用了圓雕、涂雕、高浮雕等多種技法,具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堪稱元代石雕藝術的精品。明清時期,因城垣改建和河渠改道而形成內外金水河。以楊瓊建造的周橋為藍本,在內外金水河上分別修筑了內外金水橋。

楊瓊敬業精神極強,到黃山(位于今曲陽縣城南)選石料,三過家門而不入。至元十五年(1278)因勞累逝于工地上,成為人們傳頌的佳話。皇慶元年(1312),楊瓊靈柩安葬于西羊平村南祖塋。文學家姚燧曾為他撰作《楊公神道碑銘》,歷述其生平經歷。書法家趙孟兆頁撰寫“大元朝列大夫騎都尉弘農伯楊公神道碑銘”墓碑。此碑現存于曲陽北岳廟內。


張懋(1218~1280)字子美。涿州范陽(今涿州)人。其父張子良,官至昭勇大將軍、大名路總管,兼府尹。張懋有父風。從元丞相阿術軍,鎮歸德府(治今河南商丘),知歸德府事。李璮據濟南發動叛亂,張懋奉命守蔡州(治今河南汝南)。不久,改授泗州(治今江蘇盱眙)軍總把,佩金符。至元七年(1270),擢濟南諸路新軍千戶。九年(1272),從攻襄陽有功。十一年(1274),丞相伯顏統兵南下攻宋,用鏵車弩列陣前。以張懋勇鷙,將弩前行。凡過山川險隘,架橋鋪路,安營設伏,張懋出謀劃策,深受伯顏信用,升為省都鎮撫,軍至臨安(今浙江杭州)。滅宋后,張懋駐軍瓜洲(今江蘇揚州南),奉命招降淮西宋將夏貴,親至合肥,向夏貴曉以利害禍福,夏貴從命歸降。伯顏大喜,令進軍鎮巢(治今安徽巢縣)、安豐(今安徽壽縣西南)、壽春(今安徽壽縣)、懷遠、淮安、濠州(治今安徽鳳陽西)等州郡,所至皆捷。

至元十三年(1276),張懋至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伯顏上奏其功,授明威將軍、泗州安撫司達魯花赤。十四年(1277),安撫司改為總管府,由宣慰使統領,張懋拜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十六年(1279),改授懷遠大將軍、吉州路(治今江西吉安)總管。張懋平時舊衣粗食,十分儉樸。而新府治,設義倉,為政廉平,很有政績。當地萬戶蘇良恃勢為暴,手下爪牙有“十虎”之稱,危害百姓甚重。張懋上報憲府,盡誅“十虎”,奪蘇良虎符而免其官,人心大悅。強盜有白晝劫城者,張懋率眾搗其穴,俘其首領。社會秩序逐漸安定,流亡及遠郡之民來歸者數千家。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去世。贈昭勇大將軍、龍興路總管、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謚“宣敏”。


焦德裕(1220~1288)字寬父。雄州(治今雄縣)人。其遠祖焦贊,曾隨宋丞相富弼鎮守瓦橋關(在今雄縣),落籍雄州。其父焦用。字世用,金末由束鹿(今河北辛集)令升千戶,守雄州北門。成吉思汗與皇子托雷率蒙古兵圍雄州城,州人開南門投降,蒙古兵涌入,他仍奮力廝殺,被蒙古兵抓獲。成吉思汗視其勇壯,不殺。后官復原職,死后被追贈中書左丞,謚“正毅”,加封恒山郡公。

焦德裕通《左氏春秋》,少年即勇壯善射,從舅父于軍中。金將武仙殺真定(今河北正定)守將史天倪,后敗走。余黨趙貴、王顯、齊福等據守武仙舊有堡寨,屢屢侵擾。蒙古太宗窩闊臺欲選廷臣才高善辯者前往招降,楊惟中薦焦德裕。德裕至真定,降齊福,擒趙貴。王顯敗走,為德裕射殺。太宗賜以井陘北障城田。中統四年(1263)賜金符,官閬蓬(今四川閬中、蓬安)等處都元帥府參議。宋將夏貴包圍宣撫使張庭瑞于虎嘯山,斷水源。帥府命焦德裕援救,德裕令士卒各持3只火炬,夜攻夏貴軍營,擊敗夏貴,俘獲馬匹、兵杖以萬計。升京畿漕運使。

至元六年(1269),任僉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八年(1271),轉西夏中興道按察副使。十一年(1274),從丞相伯顏南下攻宋,授僉行中書省事,取安慶、鎮江。滅南宋后,平章政事阿合馬欲陷害伯顏,奏請以焦德裕為參知政事,企圖引德裕為證,德裕辭不受。后仍僉行省事。十四年(1277),改淮東宣慰使。后官至福建行省參知政事。逝后贈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國公,謚“忠肅”。

郝經(1223~1275)字伯常。原籍澤州陵川(今山西長治南)人。金亡后遷保州城(今保定),其父郝思溫于蒙古太宗十年(1238)在滿城任職,不久去職。因家貧,居保州鐵佛寺,“晝則負薪米為養,暮則讀書”。 后為守帥張柔、副帥賈輔延聘為賓客,教諸子讀書。兩家藏書皆過萬卷,郝經得以博覽群書,并師從元好問。

蒙古憲宗二年(1252),忽必烈開府金蓮川(在今內蒙古正藍旗閃電河一帶),召見郝經,問以經國安民之道,郝經上書言數十事,極受賞識,遂留王府。憲宗統兵入蜀,命忽必烈總領東路兵馬南下。郝經建議忽必烈修德布惠,綏撫百姓,控制諸道,加強邊防,順時而動,以待西路軍之進展。忽必烈以楊惟中為江淮荊湖南北等路宣撫使,以郝經為副,統率歸德(治今河南商丘)軍,先行至江上,以布恩信,納降附。憲宗入蜀進軍緩慢。郝經分析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建議以大軍壓宋,逼宋講和,軍事上先荊、襄后淮甸,據淮甸而后江南,政治、軍事并舉,攻敵、安內并行。憲宗九年(1259),忽必烈兵圍鄂州(治今湖北武漢)。元憲宗蒙哥死于合州(治今重慶合川)釣魚山下。消息傳來,郝經又上《班師議》,勸忽必烈與賈似道議和北返,以爭奪帝位。忽必烈采納郝經等建議,即回師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

中統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以郝經為翰林侍讀學士,佩金虎符,充國信使使宋,以定和議。郝經至宿州(治今安徽宿縣),命副使劉人杰、參議高翔與宋商洽朝見日期,書上不報。郝經又致書宋相賈似道及宋將李庭芝,李庭芝對郝經表示懷疑,而賈似道正以卻敵為功,恐郝經至,其陰謀敗露,將郝經扣留真州(治今江蘇儀征)。郝經多次上書南宋皇帝及賈似道,陳述戰和利害,并請入見及歸國,皆不報。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顏統兵伐宋。忽必烈遣禮部尚書中都海牙及郝經弟行樞密院都事郝庸入宋,問扣留使者之罪。宋懼,遣總管段佑禮送郝經歸元。郝經歸途患病,忽必烈命樞密院及尚醫近侍迎接。次年夏回朝。逝后封冀國公,謚“文忠。

郝經尚氣節,主張學以致用。拘宋16年,以著述為事。著有《續后漢書》、《春秋外傳》、《周易外傳》、《太極演》、《原古錄》、《通鑒書法》、《玉衡貞觀》、《行人志》等。僅《續后漢書》90卷傳世。另有《陵川文集》39卷。

在保州期間,遍游名勝古跡,吊古憑今,寫下大量詩文。為廉將軍廟、趙簡子廟、萬卷樓、鐵佛寺、橫翠樓、臨漪亭和易州(治今易縣)四賢祠、完縣(今順平)城堯帝廟等撰寫了碑記,賦有《賢臺行》、《張燕公讀書臺》等詩。


邸浹(1223~1299)曲陽石城村人,邸順之子。蒙古憲宗九年(1259),從世祖渡江攻宋軍,圍鄂州(治今湖北武漢)立戰功。中統元年(1260),世祖即位,邸浹以所部張宣等12人奏聞于朝,世祖賜以金銀符。中統三年(1262)圍李璮,還守息州(治今河南息縣)。至元十一年(1274)賜虎符,授金州(治今遼寧大連金州區)招討副使,遷懷遠大將軍、金州萬戶。十三年(1276)改襄陽管軍萬戶。三月,以樞密院奏行淮西總管萬戶府事,守廬州(治今安徽合肥)。十四年(1277)移龍興(今江西南昌),仍管領本部軍人。十五年(1278),復為管軍萬戶,攻贛州崖石寨太平巖有功。十七年(1280)升鎮國上將軍都元帥,鎮龍興諸路,兼管本萬戶府事,賜銀印。二十一年(1284),元帥府罷,復為萬戶。二十三年(1286),佩降虎符歸德(今河南商丘)萬戶,鎮守吉安。后統領江西各萬戶,集兵7000人戍守廣東。逝后贈輔國上將軍、北庭元帥府都元帥護軍,追封高陽郡公,謚“襄敏”。


劉好禮(1226~1288)字敬之。原籍河南開封,金元之際移家完州(治今順平)。劉好禮少年時就喜歡讀書,元憲宗時廉訪府辟為參議。憲宗五年(1255),改永興府(治今河北涿鹿)達魯花赤。至元元年(1264),因侍儀廉希逸的推薦被世祖召見,上言舉薦人材數事,得到世祖的嘉許。至元五年(1268),應詔建言:“凡有司奏請,宜先啟皇太子,俾得閱習庶政,以為社稷生民之福。陜西重地,宜封皇子諸王以鎮之。創筑都城,宜給直以市民地。選格不宜以中統三年為限,后是者不錄。”皇帝采納他的意見,敕令中書施行。

至元七年(1271),遷益蘭州(在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等五部斷事官,仿照古代的都護,治益蘭。這地方的人們不知陶冶,水上沒有船舶往來。劉好禮請朝廷派來工匠,教人們燒陶造船,給人們帶來很大便利。至元十年(1273),北方諸王叛亂,把好禮抓住,差點將其處死,叛王的大將以好禮善應對,才放了他。

至元十七年(1280)春,劉好禮率眾逃至別部,又遇叛軍,被迫西越雪峨嶺,以衣服賂叛王千戶,東出鐵壁山口,間道南下,跟從者陸續達近千人。到七月,終于見到元朝戍邊的軍隊。入見皇帝后,賜給他錢糧。十八年(1281),授嘉議大夫、澧州路(治今湖南澧縣)總管。十九年(1282),入為刑部尚書,不久改禮部,又改吏部。劉好禮向中書建言:“象力最巨,皇帝往返兩都,乘輿象駕,萬一有變,從者雖多,力何能及。”不久,象驚,差點傷了從者。二十一年(1284),出任北京路(治今內蒙古寧城西北)總管,再入朝任戶部尚書。


關漢卿(約1230~1300)號已齋,一齋,已齋叟。祁州蒲陰(今安國)伍仁村人。其祖上世代為官。關漢卿幼年好學,過目成誦,善詩賦。元鐘嗣成《錄鬼簿》說他曾任太醫院尹。縣試名列榜首,后赴中都應試,因考官作梗而不第。從此認清官場腐敗,不屑仕途。

約在元成宗元貞年間(1295~1296),只身移居大都(今北京),在元雜劇作家中,關漢卿的創作年代較早,《錄鬼簿》將他列于“前輩才人”56位之首,明朱權《太和正音譜》也說他“初為雜劇之始”。他與雜劇作家白樸、趙子祥等組織領導了雜劇作家團體——玉京書會,結交了雜劇作家楊顯之、費君祥、梁退之,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雜劇女藝人珠簾秀等。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傳》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元人周德清把他與馬志遠、白樸、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是元雜劇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創作題材十分廣泛,大多關注社會,力倡人道,詛咒戰爭,向往和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著意表現人民,特別是下層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個典型的婦女形象,人物性格鮮明,結構完整,情節生動,曲詞本色而精煉,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關漢卿不僅是一位劇作家,他還非常重視舞臺實踐,明人臧晉權撰《元曲選·序》中載:“關漢卿輩爭挾長技自見,至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這使他掌握了豐富的舞臺經驗,更加理解和接近廣大群眾,從而創作質量不斷提高。賈仲明補撰《錄鬼簿》吊詞中贊他:“姓名香四大神洲,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帥首,捻雜劇班頭。”近代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中評價道:“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一生創作雜劇60多種,大都散佚。現存全本雜劇18種,有《關大王單刀赴會》、《趙盼兒風月救風塵》、《感天動地竇娥冤》、《包待制三勘蝴蝶夢》等。作有散曲78篇,其中小令62篇,套曲14篇,殘曲2篇。關漢卿的作品在國內外具有巨大而廣泛的影響,有些劇目至今盛演不衰,遠在百年之前,《感天動地竇娥冤》即有法文譯本,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1958年,關漢卿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安國境內有關漢卿墓及關家園等遺跡。

史弼(1233~1318)字君佐,賜名塔剌渾。博野北陽莊村人。身材高大,膂力過人,力舉500斤,能挽強弓,通蒙古語,讀書明大義。蒙古潼關守將王彥奇其才,以女嫁之,并薦于左丞相耶律鑄。史弼從耶律鑄至北京(治今內蒙古寧城西北),近侍火里臺又將其推薦給忽必烈。忽必烈命其箭射遠垛,連發連中。遂賜馬5匹,命侍奉左右。

中統末年(1263),授金符,管軍總管,輔佐劉整元帥攻襄樊,元至元十年(1273),元軍分12路圍樊城。史弼攻東北隅,破城,殺宋將牛都統。以功賜銀及錦衣、金鞍,升懷遠大將軍,副萬戶。繼從丞相伯顏南征,攻沙洋堡,臂中飛矢,凝血盈袖。城拔,賜金虎符。軍至陽邏堡(今湖北黃岡西長江北岸),伯顏宣布,先登南岸者為上功。史弼率眾勇往直前,擊退宋軍,渡江登岸,論功為第一。進定遠大將軍。遂即攻占鄂州(治今湖北武漢),引兵東進,駐瓜洲(今江蘇揚州南)。伯顏調派3000人給史弼,令其建木堡,守揚子橋。宋揚州守將姜才乘夜來攻,史弼以炮石還擊,殺傷千余人,擒宋將張都統,姜才敗走。至元十三年(1276)六月,姜才再次引兵來攻,史弼三戰三捷。宋揚州守將朱煥以城降。詔授昭勇大將軍、揚州路總管府達魯花赤,兼萬戶。同年冬,遷黃州(治今湖北黃岡)等路宣慰使。至元十五年(1278)入朝,升中奉大夫、江淮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行黃州等路宣慰使。

至元十七年(1280),平定南康都昌(今屬江西)人杜可用利用白蓮教發動的起義,俘殺杜可用。十九年(1282),改浙西宣慰使。第二年,福建政和人黃華又舉兵反元,擁眾10萬,進攻崇安、浦城等地,并圍攻建寧(今福建建甌)。當時,米價騰貴,史弼發米10萬石,平價出售,饑民得以為生。改淮東宣慰使。史弼三次任職揚州,民刻石稱頌其政績,號《三至碑》。繼遷僉書沿江行樞密院事,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至元二十六年(1289),浙江寧海人楊鎮龍率眾起義,自稱大興國皇帝,建元安定。史弼會同諸王甕吉帶、江浙行省左丞忙兀臺等將起義鎮壓。拜尚書左丞,行淮東宣慰使。

至元二十九年(1292),拜榮祿大夫、福建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與亦黑迷失、高興等奉詔率福建、江西、湖廣3行省兵2萬,戰船千艘,出征爪哇。十二月從泉州出發,次年二月抵爪哇。當時,爪哇國王哈只葛達那加剌被其鄰國葛郎(位于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國王哈只葛當所殺,其婿土罕必阇耶攻哈只葛當,不勝,聞元軍至,遂遣使以其國山川、戶口及葛郎國地圖迎降,求元軍救助。史弼等率軍擊敗葛郎兵,哈只葛當投降。土罕必阇耶聲稱備降表及珍寶貢品,請求離元軍回國。史弼等應允,并遣萬戶捏只不丁、甘州不花率兵200護送。土罕必阇耶中途襲殺元軍,起兵反元。史弼親自殿后,且戰且退,行300里,至海登舟,航海68日,返回泉州。損失士卒3000余人。史弼受杖責,并被籍沒家產三分之一。至大三年(1310),起為同知樞密院事。不久,拜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右丞。延祐五年(1318),升平章政事,加銀青榮祿大夫,封鄂國公。著有《景行錄》。


王恂(1235~1281)字敬甫。唐縣人。其父王良曾任中山(今定州)府掾。后棄官回家,潛心研究伊、洛之學和天文律歷之學。王恂自幼受家庭熏陶,13歲學九數(即雞兔同籠、盈不足等九章算術),14歲赴磁州紫金山(今邢臺)從學于太保劉秉忠。18歲被秉忠推薦于元世祖任太子伴讀。后升任太子贊善。翌年太子被封燕王、中書令,兼領樞密院事。世祖對王恂極為器重,敕令兩府大臣,凡有咨稟,必問王恂得知。王恂還兼管裕宗起居,常為裕宗講解堯舜善政等安邦治國之道。并將遼金興亡事,編成故事講給裕宗聽。

王恂精通算術,對裕宗說:算術,六藝之一,興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深得裕宗贊賞,說王恂學識淵博,是良師益友,詔令大臣子弟隨王恂學習。后拜為國子祭酒。元世祖所用歷法,為前朝歷法,年代久遠,常出現時差,意欲修歷。知王恂精通算術,遂令其組班修歷。王恂薦舉已告老還鄉的許衡、郭守敬、楊恭懿等人,通考前代歷法40余部。從西漢的《三統歷》、唐代的《大衍歷》到宋代的《大明歷》,研究總結了1182年、70多次改歷經驗,考察了13家歷律計算方法,前后3年派專人赴各地定點實測日晷,精心計算。大膽創新,計算出一年為3652425天。一月為295305913天。一年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個節氣,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至元十八年(1281)歷成,以敬授人時之意,賜名《授時歷》。明代頒行的《大統歷》基本上就是《授時歷》。如把這兩部歷法看成一種,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歷法,歷時364年。

王恂在歷法計算過程中,運用“求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來處理黃經和赤經、赤緯之間的換算,用“招差法”(三次內插公式)來推算太陽、月亮和行星運行的度數。正式廢除了古代的“上元積年”,而截取近世任意一年為歷元,所定數據全憑實測,打破古來制歷習慣,是中國歷史上第四次歷法改革。至元十六年(1279)授予王恂太史令、嘉議大夫。至元十八年(1281)王恂父喪,回鄉守孝,期間悲傷過度染病。王恂病間,皇帝幾次派人探望。

王恂逝后,他創造的歷算法,由郭守敬整理成《推步》7卷、《立成》2卷、《歷議擬稿》3卷、《轉神選擇》2卷、《上中下注式》12卷流傳后世。王恂家無積蓄,死后朝廷撥鈔2000貫辦喪事。又因其改歷有功,撥鈔5000貫賜其家。延祐二年(1315)追賜王恂推忠守正功臣,光祿大夫、司徒、上柱國,謚“文肅公”。


尚文(1236~1327)字周卿。祖籍深澤,遷居保州(治今保定)。少年時好學有大志。蒙古中統元年(1260),受人推薦,被河北宣撫使張文廉任為掌書記。至元六年(1269),始立朝儀,太保劉秉忠薦于元世祖,詔尚文等制定朔望起居,元日、冬至會覲,內外文武仗衛、服色等級、規制,由尚文掌定。

至元七年(1270),朝儀成,使百官練習,皇帝見大書“宸極御座之居”,召尚文來問,尚文答:“天極居中,眾星環拱,帝德無為,天下歸之,其象如此。”遂成為定制。八年(1271),擢升右直侍儀使,后轉司農都事。十七年(1280),出任輝州(治今河南輝縣)知州,審理多年積壓的獄案。十九年(1282),升戶部司金郎中。為裁減冗員,奏請朝廷撤銷懷、衛二州竹稅提舉司。二十二年(1285),遷御史臺都事。世祖因年高,欲禪位皇太子,太子聞之,極為恐懼。原平章政事阿哈瑪特余黨培奇呼、阿薩爾等欲借機上危太子,下陷大臣。尚文揭露其奸罪,培奇呼坐死。不久升大司農丞,轉少卿,遷吏部侍郎,改江南湖北道肅正廉訪使。三十一年(1294),召為刑部尚書。元貞元年(1295),拜中臺侍御史。二年(1296)建言:“治平之世,不宜數赦。”及停罷不急之勞役,皇帝都予以采納,出任河北河南肅政廉訪使。

大德元年(1297),黃河決口。尚文分析黃河決口的原因,認為孟津而下,失禹故道,河南岸高出北岸約八九尺,河堤怎么會不被沖壞。由此來看,河北郡縣,順水之情,遠筑長堤,以御泛濫。朝廷采納了他的意見。三年(1299),調山東肅政廉訪使,歷行省參知政事、行御史臺中丞。七年(1303)召拜資善大夫、中書右丞。浙西發生饑荒,救濟困難,奏請讓人納糧捐官以賑濟災民。

有西域商人出售珍寶,價60萬錠,中書省平章對尚文說:“這就是押忽大珠,六十萬一點不過分。”尚文問有什么用處,平章答:“含之可不渴,熨面可使目有光。”尚文說:“一人含之,千萬人不渴,則誠寶也;若一寶止濟一人,其用處非常微小。我所說的寶物,是米粟,一天不食則饑,三天不食則疾,七天不食則死,有則百姓安,無則天下亂,以功用比較,豈不愈于寶珠?”不為寶物動心。后因病回鄉。十年(1306),拜昭文館大學士、中書左丞,商議中書省事,推辭不受。武宗、仁宗屢次以國事咨詢他,進階銀青榮祿大夫。延祐六年(1319)拜太子詹事,泰定三年(1326)以中書平章事職告老還鄉。逝后,追封劉國公。

張弘略(?~1296)字仲杰。定興河內村人,張柔第八子。有謀略,通經史,善騎射。曾經跟從張柔鎮守杞州,又移至亳州。蒙古憲宗五年(1255)入朝,憲宗授金符,權順天(治今保定)萬戶。從征蜀地,因年幼,賜錦衣,令回鎮守之地亳州。張柔退休后,授張弘略金虎符、順天路管民總管、行軍萬戶,仍總領宣德、河南、懷孟等路屯亳諸軍。

中統三年(1262),李璮反元,求救于南宋將領夏貴。夏貴乘虛北奪亳、滕、徐、宿、邳、滄、濱7州,新蔡、符離、蘄、利津4縣也殺蒙古守將。張弘略率戰船在渦口(今安徽懷遠)阻擊,夏貴退保蘄州,張弘略領駐亳軍攻擊,水陸并進,擊敗南宋軍,收復了失地。李璮被殺后,追問當時與李璮通信的人,因張弘略給他的書信勸他應忠于元朝廷,才沒受牽連。元朝廷借鑒李璮反叛一事,裁各駐地高級軍官的兵權,解除了張弘略的兵職,宿衛京師,賜只孫冠服。至元三年(1266),建大都城(今北京),幫助其父張柔為修筑宮城總管。八年(1271),授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領宿衛親軍、儀鸞等局。十三年(1276),大都城建成,賜內帑金扣、玳瑁卮,授中奉大夫、淮東道宣慰使。

十四年(1277),南宋廣王趙昺占據福建、廣東。當時東海縣儲存糧食上百萬石,行省發檄文要張弘略帶兵兩千戍守,又命造船把糧食運至淮安。張弘略雇用民船,載糧10石的給1石,人們爭相來運,一月時間即運完。十六年(1279),任江西宣慰使,平息了那里的反叛武裝,他下令:“不拿兵器的,都是平民,不再追究。”不久,他因病回到亳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在龍虎臺見元世祖,請求說:“臣之子玠長成年了,愿備宿衛。”世祖允準,賜他酒說:“卿年未老,謝事何為?”特命為河南行省參知政事。逝后,贈推忠佐理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國、蔡國公,謚“忠毅”。


張弘范(1238~1280)字仲疇。定興河內村人,張柔第九子。善馬槊,能詩文,素有謀略。中統三年(1262)為行軍總管,后為萬戶,參與圍攻南宋襄樊之役,又隨伯顏攻宋,為前鋒先渡江。至元十五年(1278)任蒙漢軍都元帥,鎮國大將軍,南取閩廣。以弟張弘正為前鋒,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俘文天祥。次年于厓山(今廣東新會南)擊敗宋將張世杰所統水軍,在石壁上刻“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而還,不久病死。延祐六年(1319)加封淮陽王,謚“獻武”。著有《淮陽集》,有詩120篇、詞30余篇,詞集名《淮陽樂府》。所刻記功碑,后為明代御史徐瑁磨滅。


尚野(1240~1316)字文蔚。滿城人。性豪放,天資聰穎,愛好廣泛,文詞秀麗典雅。孝順繼母,鄉里稱頌。元至元十八年(1281),以其德才被召為國史院編修官。至元二十年(1283),兼任典文署丞,后任汝州(治今河南臨汝)判官。在任期間,清正廉明,施政有方。憲司多次推薦,遷任南陽縣尹,將多年積案一一裁決。因勤政,改任懷孟(治今河南沁陽)河渠副使,體察民情,解民眾之疾苦。

大德六年(1302),任國子監助教,又升國子監博士,教育學生先學好基礎知識,再從事創作,文章切忌華而不實。至大四年(1311),官拜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待屬下以德,對有病、災者資助,對非禮者必責,眾人服其德威。皇慶元年(1312),升翰林侍講學士。延祐元年(1314),改任集賢院侍講學士兼國子監祭酒。任職二年,因病辭官回故里,求學者甚多。逝后,贈通奉大夫、太常禮儀院使、護軍,追封上黨郡公,謚“文懿”。


滕安上(1242~1295)字仲禮。定州人。品學兼優,善文章詩詞。被薦授中山府(治今定州)教授,歷任禹城(今屬山東)主簿、國子博士、轉太常丞,拜監察御史。京師地震,上書數萬言獻策,沒被采納,遂托病隱退,后又拜國子司業。他的詩格調勁健,尤其長于七言古詩,著有《東庵集》16卷,被收錄于《四庫全書》。逝后贈昭文館大學士,其墓在定州城南崔邱村。


賈文備(?~1304)字仲武。賈輔之子。祁州蒲陰(今安國)人。賈文備襲父千戶職,率元軍駐守三汊口。一次南宋軍架云梯20余架攻打三汊口,他率兵鏖戰,擊退宋兵。憲宗蒙哥賜給賈文備弓矢、銀盂。憲宗五年(1255),復令襲左副元帥職,兼領順天路(治今保定)。世祖中統二年(1261)后,任開元府路(治今吉林農安)、女真水達達路等處宣撫使,開元、東京(今遼寧遼陽)、懿州(治今遼寧彰武)等處宣慰使。四年(1263),升為萬戶,屯駐亳州,多次擊退宋兵襲擾。

至元二年(1265),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昭勇大將軍、真定路(治今河北正定)總管兼府尹,后歷任衛輝路(治今河南汲縣)總管,宿州、河南等路統軍。至元九年(1272),奉旨移駐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兼管水路漕運。后因功加封昭毅大將軍,鎮守鄂州(治今湖北武漢)。至元十五年(1278),改任鎮國上將軍,領兵攻下瓊崖等州及廣東沿海諸城。次年拜浙東宣慰使、加金吾上將軍,鎮守慶元(今浙江寧波)。十八年(1281),復授都元帥,至元二十三年(1286),遷湖廣行省參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辭職回鄉。逝后,于延祐四年(1317)追封武威郡公,謚“莊武”。


盧摯(約1243~1315)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嵩翁。涿州人。元至元五年(1268)中進士,累遷少中大夫、河南府路總管。大德年間(1297~1307)授集賢學士,遷江東道廉訪使。后為翰林學士,遷承旨。散曲與姚燧齊名。今傳小令120多首(《全元散曲》)。他常與散曲作家馬致遠、女藝人珠簾秀唱和,作品多以懷古為題,寫興亡感慨,文辭典雅華美,如《折桂令》等。一些描寫農村生活和自然風光之作,如《蟾宮曲·折桂令》等,生動清新,久受稱譽。在前期散曲作家中,作品之多僅次于馬致遠。前人稱其散曲風格嫵媚,“天然麗語”,“自然笑傲”。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以“劉盧”、“姚盧”并稱。著有《疏齋集》,已佚。清人文廷式曾據《永樂大典》輯得其詩文數十篇,也失傳。

何瑋(1245~1310)易州易縣人。何伯祥之子,初襲父職,為元將,鎮守亳州。從圍襄樊,宋將夏貴率水軍來救,何瑋建營于城東北,當其要沖。夏貴兵縱火焚燒北關,進逼何瑋,萬戶脫因不花等呼何瑋入城,何瑋說:“建功立業,此其時也,何避焉!”于是率領部卒,誓死決戰,開營門,身先士卒,夏貴敗走。

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顏受命伐宋,征何瑋為帳前都鎮撫。駐軍陽羅堡,夏貴率戰艦列于長江,何瑋從元帥阿術率眾先渡,諸軍跟進,夏貴又敗走。南宋丞相賈似道率水軍拒于丁家洲(今安徽銅陵東北長江中),何瑋率勇士出戰,奪舟千余艘,賈似道逃走。授武德將軍、管軍總管,佩金虎符。滅南宋后,進懷遠大將軍、太平路(治今安徽當涂)軍民達魯花赤,又升昭勇大將軍、行戶部尚書、兩淮都轉運使。相繼任參議中書省事、江浙按察使、大名路總管、湖南宣慰使等。至元三十一年(1294),拜中書參知政事。當時宰執有11人,何瑋上奏說:過去只有宰相一人,專任賢德之人,現在宰執這么多,政出多門,轉相疑忌,請裁減。沒得到允準,于是請辭官。大德四年(1300),授侍御史,以母病推辭。七年(1303),授御史中丞,陳當世要務10條,成宗都予以采納。京師建成孔子廟,何瑋奏言:“唐、虞、三代,國都、閭巷莫不有學,今孔廟既成,宜建國學于其側。”批準實行。

成宗駕崩,丞相阿忽臺奉皇后旨,集廷臣議祔廟用攝政事,何瑋反對,阿忽臺怒言:“中丞稱不可行,難道你不怕死嗎?”眾人都膽戰心驚,何瑋從容答道:“死怕的是不義,如果死于義,又有什么可懼怕的呢!”不久,因病辭職。武宗即位于上都,授太子副詹事,至大元年(1308),遷太子詹事,兼衛率使,又拜中書左丞,仍為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再擢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提調屯田事。武宗把他召至榻前,當面交待:“汴省事重,屯田久廢,卿當為國竭力。”何瑋至汴(今河南開封),建諸葛亮祠,立書院,以地3000畝作為學田。三年(1310),改河南行尚書省平章政事。逝后,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梁國公,謚“文正”。


吳弘道(生卒不詳)字仁卿,號克齋先生。祁州蒲陰(今安國)人。以府判致仕,元大德年間(1297~1307)已成名,其雜劇作品有《子房貨劍》、《火燒正陽門》、《醉游阿房宮》、《楚大夫屈原投江》,以明快、流暢,給人以清新之感而盛行天下。著有散曲集《金縷新聲》,已失傳,今存小令34首,收在元楊英《陽春白雪》、《太平樂府》和明人編的《樂府群珠》中,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山間明月”。

吳弘道一生致力于散曲創作,享壽頗高,鐘嗣成《錄鬼簿》列其為“方今才人相知者”。天一閣本《錄鬼簿》賈仲明所補挽詞寫道:“克齋弘道老仁卿,衣紫腰金府判升。銀鞍紫馬敲金鐙,錦衣鄉中過一生。老來也,致仕心寧。手卷記子房貨劍,錦樂府天下盛行。曲海叢珠,金縷新聲。”還著有《中州啟札》4卷。


郝天挺(1247~1313)字繼先。安肅(今徐水)人,郝和尚拔都之子。自幼好學,授業于金朝文學家元好問。元初中進士,被世祖納為宿衛,后調任參議云南行省事,未久升參知政事,又擢升為陜西漢中道廉訪使,回朝后為吏部尚書、中書右丞,與宰相共理國事,深得皇帝賞識。曾謝絕黃金百兩賞賜,眾人贊譽:“非貪財之臣。”至大四年(1311),被任為御史中丞,輔佐御史大夫糾察文武百官之政,懲惡揚善,向皇帝上書進諫,惜名爵,抑浮費,發展農業,興辦教育,選賢任能。皇帝將其建議頒行天下,一時政紀大振。皇慶二年(1313),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逝后,仁宗賜光祿大夫,封為中書平章政事、柱國,追封冀國公,謚“文定”。郝天挺精于書法,對地方經濟和風土人情頗有研究,曾主持纂修《云南實錄》5卷,在元初地方史志中影響很大,還注唐人《鼓吹集》10卷。


劉因(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容城溝市村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傳出生前夜,其父夢神人用馬載一兒至其家,并囑“善養之”。幼年取名骃,字夢驥。后改名因,字夢吉。劉因6歲能詩,10歲能文,且落筆警人。后拜學者硯彌堅為師,深得教益,學業大進。初習經學,感嘆“圣人精義,殆不止此”。后潛心研究理學,并設學塾,邊研讀著述,邊教授生徒,名聲漸振。因傾慕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說,而名其讀書授業之所為靜修書院,世人因此稱他為“靜修先生”。

他游歷燕薊,冀中平原、白溝河畔、太行山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曾游易州之雷溪,自號“雷溪真隱”,并以燕國名人、古跡為題,寫了大量詩文。因青年時歷經蒙古統治者入主中原,趙宋王朝滅亡這一重大歷史變故。“靜以修身”的劉因受到極大震動,但他不得不肯定君臣大義。元至元十九年(1282),就任承德郎、右贊善大夫。元世祖詔授右贊善大夫,他以母親有病為由辭官回鄉。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又召他為集賢學士、嘉議大夫,他以病堅辭不就,認為“不如此則道不尊”。此后劉因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依靠菲薄的贄禮,孝養繼母。逝后葬于溝市村南拒馬河畔。元世祖欽佩他的骨氣,稱他為“不召之臣”。元成宗諭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代建劉公祠。

劉因雖為理學家,但不受其束縛,風格和觀點清新、活潑,別有特點,他的詩文風格高邁,比興深微,往往有感而發,借古喻今,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詩文名冠元初文壇。劉因一生著作甚豐,主要有《四書精要》30卷,《易系辭說》、《丁亥詩集》5卷等,被收入《四庫全書》。廣泛行世的《靜修集》是詩文選集,共30卷。


郭貫(1249~1331)字安道。清苑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任監察御史,先后調任湖北道、江西道,升御史臺都事,大德六年(1302)授翰林院直學士,奉旨與遼陽行省平章政事別速合徹里鐵木爾鎮守高麗。大德九年(1305)召回,授河東廉訪副使。至大二年(1309),武宗巡視五臺山,郭貫等官員晉見,武宗問廉訪使滅里吉歹何以有善政,左右答:“皆副使郭貫之教也。”武宗賜郭貫瑪瑙數珠及金織文幣,拜吏部考功郎,授治書侍御史。至大四年(1311)拜禮部尚書。皇慶元年(1312)調淮西廉訪使,不久改侍御史,授翰林院講學士。皇慶二年(1313)再出任淮西廉訪使,建議置常平倉,考察各路農事。升任左丞相,加集賢大學士。病逝后追贈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蔡國公。郭貫善書法,元代著名篆額多出其手。

王壽(1251~1310)字仁卿。新城(今高碑店)人。精通蒙文,初為中書省官吏,不久入皇宮侍裕宗,深受恩遇。元至元十九年(1282),被任命為兵部員外郎。至元二十八年(1291),被任命為吏部郎中,他因考慮到女婿博果密當權,請辭職。第二年,被任為大司農丞,未赴任。元貞二年(1296),出任燕南河北道廉訪副使。大德二年(1298),他的女婿博果密任中執法,他又辭官歸鄉。大德三年(1299),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任職期滿后,升任侍讀學士,不久又升為御史臺侍御史。每逢議論國事時,他的指陳都能切中要害。大德六年(1302),朝廷命他到江南各地進香祭神,回朝后,他上書皇帝,主張體恤百姓,罷免豪門大戶的權要,任用賢人。大德九年(1305)任中書省屬官,大德十年(1306)改任吏部尚書。大德十一年(1307)任御史中丞,不久,改任左丞,后又任御史中丞。至大二年(1309),因病請朝廷派人來接替。至大三年(1310),升任太子賓客、集賢大學士。逝后追贈為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國、薊國公,謚“文正”。


趙孟兆頁(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晶宮道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岐王趙德芳之后。宋朝滅亡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趙孟兆頁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受到重視,被任命為從五品官階的兵部郎中,兩年后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詔修《世祖實錄》,趙孟兆頁被召回京城。至大三年(1310),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拜趙孟兆頁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次年五月,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他登基不久,將趙孟兆頁升為從二品的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1316),又升為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官居從一品。

趙孟兆頁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畫,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在書法上,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傳世書法作品有《洛神賦》、《道德經》、《蘭亭十三跋》、《赤壁賦》、《六體千字文》等。畫作有《秋江飲馬》、《紅衣天竺僧》、《重江迭嶂》、《水村圖》等。著有《松雪齋文集》、《尚書注》、《琴原》、《樂原》等。

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兆頁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其書畫墨跡散藏于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


王伯成(生卒不詳)涿州人。約生活在元至元年間前后。他與元雜劇作家馬致遠是“忘年交”,與張仁卿關系也頗密切。他所作雜劇有三種,其中《李太白貶夜郎》尚存,《張騫泛浮槎》已佚,《興劉滅項》存數闕殘曲,見清莊親王所編《九宮大成譜》中。《李太白貶夜郎》寫李白先受寵于宮廷,后因得罪楊貴妃而被貶出京,漫游江湖,最后酒醉到水中撈月而死。劇中反映了“義子賊臣掌重權”,“日月下清渾不辨”的黑暗現實,及詩人不能與濁世共浮沉的性格。另著有《天寶遺事》諸宮調,以及少量散曲,曲詞瀟灑跌宕,明朱權所編《太和正音譜》評他的曲“如紅鴛戲波”。


王實甫(生卒不詳)名德信,字實甫。定興易上村人。約活動于元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所作雜劇今知有14種,現存《西廂記》、《破窯記》、《麗春堂》三種,《芙蓉亭》、《販船記》各存一折曲詞,另存散曲數首。王實甫曾在金朝任縣令,聲譽頗佳,升陜西行臺監察御史。因與臺臣議事不恰,40多歲時就棄官隱居,從事雜劇創作。60歲時寫成商調《集賢賓·隱退》一套散曲,描寫他隱退后詩酒琴棋、嘯傲林泉的生活。以他親身經歷為素材,寫了以金朝為背景的《麗春堂》雜劇,道出了滿腹牢騷,感情真實貼切。

《西廂記》是王實甫的代表作品。寫書生張珙在蒲東普救寺遇見崔相國之女鶯鶯,兩人發生愛情,通過侍女紅娘的幫助,沖破封建禮教的約束而結合的故事。他打破了元雜劇每劇四折的體例,大部分刊本分五本二十折或二十一折。情節也較豐富,把張、崔追求愛情的復雜過程描寫得細致入微。幾個主要人物,如大膽熱情的鶯鶯、誠摯瀟灑的張生、聰明活潑的紅娘和古板頑固的老夫人,塑造得十分成功。該劇的突出特點是注重內心世界的刻畫。在《寺警》一折里,主人公鶯鶯在強盜面前奮不顧身,準備犧牲自己的青春或生命,解救母親、弟弟、父親的靈柩、廟宇和300僧眾的危難。說出了“三便五計”,最后一計是愿與能退賊者結親,被老夫人采納,免除了這場災難,表現了她的靈魂深處之美,為她美麗的形體賦予了內在的美。另一個成功的角色——紅娘,機智勇敢,坦率真誠,富有正義感。她是該劇最受人喜愛的人物形象,中國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亦因演她而聞名。

《錄鬼簿續編》作者為其寫的吊詞說:“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王實甫的雜劇以詞藻華麗著稱,《太和正音譜》謂:“如花間美人,玉環(楊貴妃)之出浴華清,綠珠(晉代美人)之采蓮洛浦。”“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被譽為“花間奪魁之作”。明末金圣嘆批注為“第六才子書”。


李好古(生卒不詳)清苑人。他生于元初,經歷了蒙古軍南侵和金、宋的滅亡,世事的變亂,在《謁金門》一詞中僅用短短的45個字,通過敘述、對比、設想的手法,就深刻地諷刺了宋王朝的腐敗、荒淫,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所作雜劇有《趙太祖鎮兇宅》、《巨靈神劈華岳》、《沙門島張生煮海》等。

《沙門島張生煮海》是他的代表作,與當時真定(今河北正定)尚仲賢的《柳毅傳書》并稱為“神話劇雙璧”,享有盛譽。內容講的是潮州青年張羽,滿腹才學,在海濱石佛寺借讀,深夜彈琴時,驚動了龍王三公主瓊蓮。二人相見恨晚,互定終身,并約定八月十五在海邊再會,為東海龍王所阻。張羽得遇仙姑毛女,在她的幫助下,以鐵勺舀海水,以銀鍋加金煮沸,使大海氣溫升高而沸騰,終于征服了東海龍王,成就了美滿婚姻。該劇充分表現出青年人追求幸福,敢于沖破世俗觀念,英勇斗爭的大無畏精神。


劉貫道(生卒不詳)字仲賢。中山(今定州)人。自幼家貧,喜歡繪畫,自學而成。因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畫皇帝像得到賞識,得補御衣局使。擅長畫釋道人物,采前人之長,為一時高手,他的應真神像尤為優雅。他也善畫鳥、獸、花、竹、山水,細致逼真。元代夏文彥所著《圖繪寶鑒》稱他的繪畫“一一師古,集諸家長,尤高出時輩”。傳世作品有《元世祖出獵圖》軸,輯入《故宮名畫三百種》;《積雪圖》軸,絹本水墨山水,結構雄偉,輯入《故宮書畫集》;《消夏圖》卷,絹本設色人物畫,筆法堅重,款小書“毋道”二字于芭蕉竹枝隙間,藏故宮博物院。

李肖巖(生卒不詳)中山(今定州)人。元仁宗至文宗時期,曾奉命繪畫皇帝、皇后、皇太后及元初名臣劉秉忠等肖像,在朝廷內外有很高聲望。元人程鉅夫作詩稱贊,其中說:“梅內畫手如云起,寫真近說中山李。一入都門天下聞,半紙無由及田里。群公列卿日闐咽,過眼得皮仍得髓。含毫泚墨筆且談,忽見威儀在屏幾。”(《雪樓集》卷二十九)元人劉敏中也寫道:“李生頃歲游京師,豪家貴人爭識之。隨求隨貌皆入妙,聳動躍喜或嗟咨。李生自此身價重,白璧黃金不堪送。狀余老丑愧莫酬,夜草新詩呵筆凍。”(《中庵集》卷二十一)可見其當時影響之大。


敬儼(約1262~1340)字威卿。易州(治今易縣)人,敬鉉族孫。他好學,善寫文章。被薦為殿中知班,著憲章若干卷,任太傅、太師兩府掾,選充中書省掾。硃清、張瑄為海運萬戶,豪縱不法,恰值敬儼辦理上告他們的文牘,他們就厚禮賄賂,敬儼嚴詞拒絕,二人因罪伏法,權貴多因受賄而連坐,只有敬儼沒受牽連。

元大德年間(1297~1307),授吏部主事,擢吏部員外郎,拜監察御史,歷御史臺都事、山北廉訪副使、右司郎中。至大元年(1308),授左司郎中,擢江南諸道行御史臺治書侍御史。皇慶元年(1312),除浙東道廉訪使。有錢塘退伍的兵卒,穿上僧人的衣服,假稱奉太后旨,建婺州(治今浙江金華)雙谿石橋,因大興工役勞民傷財。敬儼命有司揭發其奸贓,杖責后流放,奏請停止這項勞役。城中一場大火延燒數千家,他令開倉賑濟貧困者,又取舊官衙木材建孔子廟。二年(1313),拜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過去的習俗,百姓有爭執,往往越級上訴于省,給了那些吏員鉆營謀利的機會,所以訴訟案特別多。他下令省府,不是直接主管部門,不得參與其中,避免侵害百姓利益,訟事逐漸減少。這年冬天,他因為有病退居真州(治今江蘇儀征)。后召為侍御史,遷太子副詹事。延祐五年(1318)五月,拜中書參知政事,皇帝賜《大學衍義》及所服犀帶。每次入宮蹕見,皇帝都稱呼他的字,以示禮遇。

按照舊制,諸院及寺監可以上奏給其僚屬任官,時間長了多有冒濫,那些有錢的人就拿錢賄賂,有當了大官的。敬儼認為名爵應當慎重珍惜,御史也認為應如此,于是奏請凡是這種情況的一律追查奪官,遂成為政令。延祐六年(1319)告病,賜衣一襲,派遣醫生給他治療。敬儼覺得自己的家鄉離京城太近,恐怕再被征用,就遷居淮南,親朋故舊一概不接見。65歲時正式告老。

泰定四年(1327)春天,皇帝派遣使者賜酒,征為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商議中書省事。敬儼令使者先返回,然后挈家回到易州。九月,帶病入見,拜中書平章政事,復以老推辭,沒有允準。天歷改元后,朝議要把在上京的朝臣一律處斬,敬儼抗論,稱他們都是循常例行事的,這是殺無罪之人,眾人才被赦免。不久因腳傷告歸。居家十余年,不能走路,仍然讀書不輟。臨終前,告誡后輩:“你們應當清白的守著家業,不要急于仕進。”逝后,贈翰林學士承旨、光祿大夫、柱國,封魯國公,謚“文忠”。著有詩文若干卷,藏之于家。


張升(1261~1341)字伯高。祖籍定州,后遷平州(治今河北盧龍)。幼年時聰敏好學,成年后苦學文辭。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被推薦到禮部受試,授職翰林院國史編修官,預修《世祖實錄》。不久,又升任修撰,歷任興文署令、太常博士。武宗即位后,與群臣議定祀禮之事,張升依據《禮經》來對答,為皇帝采納并給予嘉獎。至大初年(1308),改太常寺為太常禮儀院,張升提為判官。后出任汝寧府(治今河南汝南)知府。在任期間,有人告密投書于其家中,事過三年得閱,發現書中有當代禁書一編,書中記有許多當地大戶人家姓名。張升命佐吏將書燒掉,認為這是妄言誣告他人,日后不得提及此事。其同僚恐燒書不妥,引起事端。結果,此事為朝廷得知,認為這是張升開脫奸黨之行。朝廷派遣使臣查問,因無證據不能立案,只以“擅自焚燒狀書”論處。張升則說:“我身為郡守,即使獲罪也心甘情愿。”遂為自己罰俸兩月。

大德、至大年間(1297~1311),越郡發生大饑疫,百姓死亡近半。張升責成里胥代納民間賦稅鹽課,以減輕百姓負擔,終使行省免除了越郡賦稅鹽課。解民疾苦之舉,深得民心。不久,授為湖北道廉訪使、江南行臺治書侍御使、參議中書省事改樞密院判官,旋又復為中書參議。至治二年(1322),拜治書侍御使。翌年,任淮西道廉訪使。泰定二年(1325),任陜西行省參知政事加中奉大夫。不久,改任遼東道廉訪使,時逢所轄永平路(治今河北盧龍)大水,全年無收成,大饑荒。請發海道糧18萬石、鈔銀5萬緡以賑濟饑民,并免除當年賦稅,朝廷準請,饑民得活者甚眾。天歷元年(1328),出任山東廉訪使,因地方不安,有關人員請張升筑城為防。張升則說:“民恃吾以生,完城是棄民也。”因此,民得安居。翌年,被召任太禧院副使兼奉贊神御殿事。又改任河南省左丞、淮西道廉訪使。至順二年(1331),復為集賢侍講學士,頗受文宗器重。

元統元年(1333),惠宗即位,詔見在廷老臣征問治國之道,張升上陳10條治國之道,受嘉獎并采納。翌年,詔賜以奎章閣大學士、資善大夫等職,因病未就任。逝后贈資德大夫、河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謚“文憲”。


韓若愚(1263~1330)字希賢。滿城人。由武衛府史授通惠河道所都事,因開河有功,詔賜錦衣一襲。遷留守司都事,不久升經歷,出知薊州(治今天津薊縣),改中書左司都事。遷刑部郎中,提舉諸路寶鈔庫,擢吏部郎中。元仁宗即位,按照慣例,凡潛邸官吏,不次遷轉,若愚建議以時間長短定其資品,遂著為令。皇慶元年(1312),遷內臺都事,改刑部侍郎,不久升中書左司郎中。

當時議禁民田獵,犯者抵死。他說:“昔齊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孟子非之。”眾臣深以為然,遂輕其刑。當時參政曹鼎新辭職,皇帝說:“若效韓若愚廉勤足矣,何用辭為!”即命韓若愚參議中書省事。鐵木迭兒為右丞相,以憎愛進退百官,恨若愚不依附自己,給他羅織罪名。皇帝知道他是冤枉的,不但不聽,反拜若愚為戶部尚書。延祐六年(1319),命審理河間等路囚徒,輕重各得其情,復拜參議中書省事。丞相鐵木迭兒復入相,以舊恨誣告其有罪,欲殺之,皇帝不從,復奏奪官,除名歸鄉里。至治三年(1323),為其昭雪。泰定元年(1324),復其官職,未久,拜刑部尚書,遷湖廣省參知政事,未行,改詹事丞。當年八月,命宣撫江浙,復留為侍御史。

當時左丞相倒剌沙擅作威福,以事誣陷侍御史亦憐珍等,下樞密獄,沒人敢為其喊冤,韓若愚以計奏左丞相倒剌沙為右大夫,巧妙解決了此事。三年(1326),擢升浙西廉訪使,未行,拜河南省左丞。文宗平定倒剌沙等內亂,他從中策劃,得文宗嘉許,晉為資政大夫。天歷三年(1330),遷淮西江北道廉訪使。逝后贈資德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南陽郡公,謚“貞肅”。


張珪(1264~1327)字公端,號澹庵。定興河內村人,張弘范之子。少年時就勇武善射,有一次跟從父親行進在山林中,遇到一只猛虎,張珪拔箭上前,猛虎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張珪一箭洞穿猛虎喉嚨,全軍一片驚呼。元至元十六年(1279),張弘范平廣海,南宋禮部侍郎鄧光薦要投水死,張弘范救下他并以禮待之,命張珪從他受學。

張珪16歲就攝管軍萬戶,至元十七年(1280),真拜昭勇大將軍、管軍萬戶,佩戴其父虎符,統率其父原所統領的軍隊,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不久,張弘范去世,喪禮完后,世祖召見,親自撫慰。十九年(1282),安徽一帶地方武裝蜂起,行省發檄文要張珪去討伐,而軍隊多次失敗,有的士卒殺百姓的豬還打傷其主人。張珪說:“這就是軍隊所以失敗的原因。”處斬了騷擾百姓的士卒,很快討平了地方武裝。二十九年(1292)入朝,拜鎮國上將軍、江淮行樞密副使。

大德三年(1299),遣使巡行各地,張珪出使川、陜,問百姓疾苦,賑恤孤貧,裁汰冗官,罷黜貪吏。回朝后擢江南行御史臺侍御史,換文階中奉大夫,遷浙西肅政廉訪使,劾奏罷郡長吏以下30余人、府吏胥徒數百人。拜僉樞密院事,江南行臺御史中丞。皇慶元年(1312),拜榮祿大夫、樞密副使。延祐二年(1315),拜中書平章政事。因忤權相鐵木迭兒,受杖罰后謝病家居。六年(1319)七月,皇帝想起張珪的生日,賜上尊、御衣。

至治二年(1322),英宗起用張珪為集賢大學士,又拜中書平章政事,侍宴萬壽山,賜以玉帶。英宗被殺,張珪力請泰定帝誅殺兇手鐵失及鐵木迭兒之子治書侍御史鎖南等。泰定元年(1324)六月,皇帝駐蹕上都。因為這些年來災異頻繁,皇帝詔百官集議,張珪與樞密院、御史臺、翰林、集賢兩院官,極論當世得失,與左右司員外郎宋文瓚到上都上奏章。不久,張珪病情加劇,非有人扶著不能行走。皇帝下詔:常見免拜跪,賜小車,得乘至殿門下。張珪多次辭官,猶封蔡國公,知經筵事,別刻蔡國公印賞賜他。泰定二年(1325)夏天,得旨暫且回家鄉休養。三年(1326)春天,皇帝又遣使召張珪,希望一定見到他。張珪到后,皇帝問:“卿來時,民間如何?”張珪答:“臣老了,很少見賓客,遠的地方不知道,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河間是臣的鄉里,百姓饑寒交迫,朝廷雖以金帛賑濟,得到恩惠的不到十之五六,請陛下念之。”皇帝哀憐,下旨讓有司普遍賑濟。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國公、經筵如故。皇帝看他真的病重,就讓他到西山養病,繼而得旨回家。

王結(1275~1336)字儀伯。原籍定興,其祖王逖勤,從成吉思汗西征,聚阿魯渾氏,自西域徙戍秦隴,又徙居中山(今定州)。20多歲時,游歷到元大都(今北京),給朝廷上書議政,針對當時政事積弊,陳述了8條政治措施。有人推薦他在宮中擔任宿衛。他搜集歷代君臣政治得失,每日陳述于前。武宗即位后,任王結為典故。后遷集賢直學士,出任順德路(治今河北邢臺)總管。所屬鉅鹿縣沙河地區,有唐大臣政治家魏徵、宋璟墓,于學校修建二公祠,并宣揚他們的言行,借以鼓勵生員。后改任東昌路(治今山東聊城),轄境內有黃河故道,歷年水漫成災,他設法疏泄,耕地得保,民皆稱頌。

至治二年(1322),授為中書省參議,不久,著手革除朝內積弊,并推薦名士宋本、韓鏞等10人參政,政治煥然一新。泰定元年(1324)春,廷試進士時,任為讀卷官,后又任集賢侍讀學士中奉大夫。泰定二年(1325),任浙西廉訪使,中途因病復還,后改授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這年,遼東大水成災,糧價猛漲,民不聊生,他請示朝廷發谷數萬石,賑濟饑民。天歷元年(1328),任陜西行省參知政事,改同知儲慶司事。次年授中書參知政事,后奔喪歸里。元統元年(1333),召拜翰林學士、資善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與張起巖、歐陽玄校泰定、天歷兩朝實錄,拜中書左丞。鑒于過去犯罪之人,北方人多發配海南,南方人則發配遼東,去家萬里,往往途中死亡。王結申請朝廷更改舊法,凡移鄉發配之罪,多者不超過千里之外,改過自新,則令其還鄉,深得人心。順帝至元元年(1335),詔令復入翰林,因正在養病未應詔,二年(1336)正月卒。

其一生言行皆效法古人,所以丞相張珪曾稱贊說:“王結非圣賢書不讀,非圣賢之言不談,有識之士皆以所說為名言。”順帝至元四年(1338)五月,詔贈資政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護軍,追封太原郡公,謚“文忠”。著有《文忠集》15卷行于世。


郭克明(?~1343)字德峻。高陽石氏村人。元延祐四年(1317),因其通曉法典而被選拔為中書省掾吏。平章政事趙榮仁每理冤滯案件,或揭發懲治那些貪贓枉法、為奸犯科之徒,均得到郭克明佐助。不久,授職將侍郎、靖海縣(今天津靜海)主簿。后召為刑部掾吏,升任右衛率府知事。至治二年(1322),改任征侍郎,提舉覆實司副尋制。不久知蠡州(治今蠡縣),在任期間為民謀利,該州為其立有“頌德碑”。至順元年(1330),任奉議大夫、京畿都漕運使司副。建議發給京師孤老口糧,由上司官吏按月計口支撥,為朝廷所采納。執掌云州銀課,因管理有方,課額增加。順帝至元元年(1335),任朝列大夫,再提舉覆實司事。

郭克明為官廉慎周詳,不茍一時之便。他向皇帝疏奏:數年以來,京城及各地營造所需及物色工匠,官吏因緣為奸,浪費現象非常嚴重,自今年起,應“度其便宜,平其價估,定其限制”,而后再支撥經費,命主監者親臨其事,以杜不正之風。皇帝采納其主張,每年節省官資億萬錠銀。后奉旨前往江南、湖北諸道查結疑案。所到之處,平反冤假錯案,保全無辜者甚眾。至正三年(1343),任朝請大夫,提舉濟南路總管。逝后贈嘉議大夫、上輕車都尉,追封太原侯。


月魯不花(?~1360)字彥明。蒙古遜都思氏。受業于韓性,為文下筆立就。元統元年(1333)中進士。授將仕郎,后歷任臺州路錄事司達魯花赤、廣東廉訪司經歷、吏部員外郎、吏部郎中、監察御史、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等。

當時朝廷很重視地方守令的人選,因保定地近京師,授月魯不花保定路達魯花赤。向皇帝辭行時,皇帝一再叮嚀。原來保定每年輸運糧數10萬石于新鄉,路途遙遠很不方便,月魯不花請輸京倉解決這一問題。不久授吏部尚書,保定父老數百到朝廷,請求讓月魯不花留任,遂以尚書仍知郡事。當時南方起義軍已向北渡過黃河,月魯不花組織軍民修城浚濠做戰斗準備。廷議發五省八衛軍出戍外鎮,月魯不花上疏愿留其兵護本郡,遂兼統黑軍數千人及團結西山82寨民義軍,聲勢很大。起義軍幾次進攻保定境,都作戰失利,只得退走。月魯不花升中奉大夫,召還為詳定使。保定百姓不忍他離去,繪像來祭祀他。他離開保定一個月后,保定城就被義軍攻陷。

后來月魯不花又任過大都路達魯花赤、吏部尚書、翰林侍講學士、資善大夫、江南行御史臺中丞、山南道廉訪使,后由海路北還時,遇大批倭寇船,他與同舟人力戰,被倭寇殺害。朝廷贈攄忠宣武正憲徇義功臣、銀青榮祿大夫、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上柱國,謚“忠肅”。


丁好禮(1293~1368)字敬可。蠡州(治今蠡縣)人。初在戶部任職,做中書掾,后授戶部主事,繼之提為江南行臺監察御史,后復入戶部為員外郎、郎中,升侍郎。授京畿漕運使,建議在通州設置漕運司,講究漕運利病,規定各種規章制度,便民交通,授戶部尚書。當時國家多事,國庫財銀用之將空,他主持從財銀里節下浮費,用于國家建設。后歷任參議中書省事、治書侍御史、樞密副使等職。至正二十年(1360),拜為中書參知政事。當時災荒較多,京師大饑,天壽節時,朝廷計劃按慣例舉行大宴會,他上疏言:“今民父子有相食者,君臣當修省,以弭大患,宴會宜減常度。”但皇帝未采納他的意見。他深知朝廷腐敗,奸佞當道,便要求皇帝恩準他此后不再理朝政諸事,于是以集賢大學士致仕。

至正二十七年(1367),再被啟用,拜中書平章政事,但由于時常與人政見不合,又辭職。順帝念其為人剛毅耿直,公而廢私,又終生效忠于朝廷,特封他為趙國公。翌年,明軍攻占京城,元朝滅亡,有人勸他前去拜見明軍主帥,好禮怒斥道:“我以小吏致極品,爵上公,今老矣,恨無以報國,所欠唯一死耳。”過了數日,主帥召他前去,不肯,被殺于齊化門。

魏敬益(生卒不詳)字士友。雄州容城人。約生活于元至正年間(1341~1370)。性至孝,居母喪時,哀毀骨立。素好施與,有男女因家貧不能嫁娶者,他就出資財為之嫁娶;鬧災荒時,老弱饑寒交迫者,他就煮粥給他們吃。魏敬益家有田僅16頃,一天他對兒子說:“自我買四莊村的田十頃,環村的民眾都不能自給,我深深悲憫。現在把這些田地歸其人,你們要謹守這些田地,就可以不再挨餓了。”于是招呼四莊村民,告訴他們:“我買了你們的產業,使你們貧不聊生,有親無以養,是我不仁,請把田地歸還給你們。”大家聽到后,都面面相覷不敢接受,他把地強給了他們,他們接受了,而且把這件事上報給官府有關部門,有關部門又上報給中書,請示加以旌表。丞相賀太平贊嘆:“世上真有這樣的人啊!”由朝廷下詔表彰。


李齊(1301~1353)字公平。祁州蒲陰(今安國)人(《元史》作廣平,誤)。因家貧,流寓江南。善辭章。元統元年(1333)中進士第一,命僉河南淮西廉訪司事,后移知高郵府,有政績。多次參與鎮壓農民起義。至正十三年(1353),泰州白駒場(今屬江蘇大豐)人張士誠率眾起義,攻破泰州。淮南行省遣李齊前往招降,被張士誠拘留。后張士誠部發生內亂,始縱李齊歸。張士誠偽降,行省授以官。不久,張士誠再度起事,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趙璉,奪取官庫錢財,入得勝湖,接著又攻占興化。淮南行省左丞偰哲篤偕宗王鎮守高郵,令李齊出守甓社湖。同年五月,張士誠再度奪取高郵。李齊奉行省之命前去招降,被張士誠囚于獄中。元軍攻城,張士誠令李齊跪,李齊不屈,被殺。

(編輯:保定方志)
  • 上一篇:宋、遼
  • 下一篇:已經沒有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女裸体18禁网站免费看图片 | 色综合另类小说图片区 | 国产99九九久久无码熟妇 | 惊爆摩天楼在线观看 | 99久久人妻精品无码二区 | 亚洲成AV人片久久 | 把腿张开看老子臊烂你免费 | 永夜星河短剧免费观看 | 777www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 四川少妇BBB凸凸凸BBB | 品色堂永远的免费论坛 | 蜜桃视频免费网站 |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 SM调教室论坛首页入口 | 性一交一乱一色一视频麻豆 | 午夜神器成在线人成在线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网站 | 日本精品一区在线 | 赤裸人妻撅起肥白大屁股 | 丰满少妇乱a片无码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日本三级免费看 | 在线视屏 | 人妻少妇邻居少妇好多水在线 |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少妇下面好紧好爽视频 | 成人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 性盈盈网站久久久久忘忧草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艾草 | 国产迷姦播放在线观看 | 年轻的母亲4免费版观看视频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av | 最新无码人妻在线视频 | 国产第一页浮力影院草草影视 | 欧美综合婷婷欧美综合五月 | 天堂在线.www天堂在线资源 |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 又污又爽又黄的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