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1918年8月,毛澤東帶領20余名湖南籍青年到北京,后部分學生分別到留法勤工儉學會設在蠡縣布里村(今屬高陽縣)預備學校和在保定育德中學附設的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學習。10月6日,30余名湖南學生由長沙到保定。毛澤東由北京趕到保定火車站迎接,晚上住在第一客棧(今保定市區唐家胡同2號)。
1944年7月,中國第一部《毛澤東選集》在阜平縣馬蘭村晉察冀日報社印刷廠出版。這個版本共收入毛澤東的29篇著作,約46萬字,所選文章大都是抗日戰爭以來的著作,裝璜形式有五卷分訂的平裝本和燙金封面的精裝合訂本。1947年3月,又在馬蘭村印刷出版了1947年版的《毛澤東選集》。
1948年4月10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率中央機關轉戰陜北、山西,從五臺山翻越長城嶺進入阜平縣境,第二天到達晉察冀軍區駐地城南莊。當天晚上,毛澤東就委托任弼時召開當地區、村干部參加的土改工作座談會,會上詳細了解土改中執行政策、文化教育、群眾生產、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又委托周恩來、任弼時在城南莊召開土改和整黨工作匯報會。4月底,全國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在城南莊主持召開了軍事匯報會。會上,毛澤東分析了全國的政治和軍事形勢,對各大戰區的領導機構進行了新的調整和部署。4月30日至5月7日,毛澤東在城南莊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主要研究怎樣促使中國革命全面勝利的到來和怎樣迎接這一勝利的到來,決定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5月1日,《晉察冀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毛澤東親自起草的《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得到各界的支持和擁護。《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被認為是成立新中國的動員令。5月17日,由于叛徒告密,國民黨軍的飛機轟炸了城南莊。5月26日,毛澤東和中央機關遷往西柏坡,共在阜平居住46天。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從平山縣西柏坡出發前往北平(今北京),途經靈壽縣、行唐縣、曲陽縣,下午到達唐縣淑閭村,夜宿該村李冷家。24日上午離開唐縣,途經保定、涿縣(今涿州),夜宿涿縣城,25日乘火車進入北平。
1952年11月初,毛澤東乘專列由南方到達定縣(今定州)站,下車后乘坐汽車到縣城的古眾春院,看了雪浪石,并詳細觀察了雪浪石四周的文字,之后登臨定縣開元寺塔,登到塔的第二層。11月22日,毛澤東在河北省政府副主席薛迅的陪同下,視察了保定古蓮花池,指示要把這座名勝古跡保管好。
1953年7月2日,毛澤東為設在保定的河北榮譽軍人學校題詞:“加強團結學習,發揚光榮傳統。”
1958年8月4日,毛澤東由中共河北省委書記處書記解學恭、副省長張明河、中共保定地委第一書記李悅農等陪同,視察徐水大寺各莊村農業社、細菌肥料廠和鐵廠。晚上7點到保定,夜宿保定機場。8月5日,毛澤東在解學恭、李悅農等陪同下,視察安國流村紅星農業社(今八五村)。
1958年10月17日,在天津干部俱樂部,毛澤東召開了保定地區部分縣委第一書記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徐水縣委第一書記張國忠、安國縣委第一書記劉振宗及縣長焦家駒、定縣縣委第一書記王洪儒、唐縣縣委第一書記王桂冀等。毛澤東聽了張國忠的匯報后,非常中肯地指出了徐水在搞共產主義試點中存在的問題。在談到幸福院、幼兒園和建筑房屋的試點規劃時,毛澤東指出:夫妻住一處,老人住一處,小孩住一處太單調,也要大中小結合。在談到徐水縣全民所有制時指出:徐水是全縣人民的所有制,還不是六億人民的所有制,要國務院發工資,徐水實行的全民所有制,還是自己發工資。
1958年10月18日,毛澤東收到中央辦公廳機要室在徐水勞動的工作人員給他寫的一份反映徐水縣主觀主義、強迫命令、存在不少虛假現象等情況的報告。當天,毛澤東就對河北省委做出指示。當日,河北省省長劉子厚就根據毛澤東對徐水問題的指示,率70人的工作組進駐徐水。經過3天的調查研究,21日,就調查出的一些主要問題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毛澤東對徐水問題作出批示:對分配不要搞平均主義;不要講假話,不要壓服,要去掉封建殘余。
1958年10月31日,毛澤東乘專列途經保定時,在火車站聽取中共保定地、市委領導匯報工農業生產情況。12月30日,毛澤東乘車由南方北上途經保定,在火車上聽取了保定專、市領導李佩先、嚴鏡波、楊志昌的匯報,并作了指示。
1959年9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陪同下,到保定視察。在保定聽取了中共保定地委第一書記李悅農的匯報,同保定專、市干部見面,對農業生產、水利建設作了指示,并在河北禮堂參加了晚會。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江蘇淮安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長期擔任國務院總理,曾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國共合作宣言》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為促使駐防保定的國民黨軍聯合抗戰,9月16日,周恩來以中共中央代表、彭德懷以第十八集團軍代表身份抵達保定,與保定行營參謀長林蔚和國民軍保定駐軍指揮官劉峙、關麟征等就堅持華北抗戰、協同作戰等問題進行了談判。周恩來還會見了中共保屬特委領導,就堅持抗戰問題作了指示。
1948年4月11日,周恩來隨中央領導機關到達晉察冀軍區駐地阜平縣城南莊。在西下關村召開的區、村干部土改座談會上,周恩來聽取了區村干部的匯報,聽到土改中搬“石頭”,傷害了一些村干部和英雄模范時,指出:英雄模范不能搬,有缺點錯誤可以引導。
1958年12月24日,周恩來到保定視察,在河北禮堂同保定專、市1000多名群眾見面,隨后去安國,視察了先鋒人民公社(城關)麥田、焦莊大隊“魁元方”、東風人民公社(伍仁橋)醫院、百貨商店、伍仁橋大隊食堂、托兒所、農民家庭、安國制藥廠、通用機械廠、安國第一中學。周恩來為安國制藥廠題詞:“敢想、敢說、敢干,苦干、實干、巧干。”12月25日,周恩來由中共河北省委書記處書記解學恭陪同到徐水視察。1959年1月8日,周恩來給安國先鋒人民公社發來3臺電動機。按照周恩來指示,先鋒人民公社更名為祁州人民公社。
1960年11月,周恩來在火車上接見了阜平、唐縣、定縣(今定州)、蠡縣縣委書記。
劉少奇(1898~1969)字渭璜。湖南寧鄉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
1919年至1920年,劉少奇在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第三期學習一年半。他是學機械的,半工半讀,勤工儉學,學會了翻砂、木工、鉗工。期間,劉少奇深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渴望進步,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研究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等問題,探索救國拯民之道,經常組織學生舉行讀書報告會,同大家交流思想,暢談俄國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途徑。1919年在保定參加了五四運動。
1947年4月,為給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做準備,劉少奇、朱德等到阜平縣城南莊進行土地改革復查,徹底清算地主土地財產。
1957年2月18日,劉少奇視察保定。當晚到達后,在火車上聽取了中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等匯報有關工會、農業、教育、青年工作等方面的情況。2月19日下午,同保定的中學教職員和中學生代表座談。晚上,同駐保定高校的教授和大學生代表座談。2月20日下午,去保定重災區石橋村農業生產合作社視察,并和社員代表座談。
1957年4月14日下午,劉少奇視察保定。同中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等談話,指出:農業社要放棄集體喂養耕畜的方式。一搞合作化就實行集體喂養,沒有經驗就普遍推廣,這就搞冒了。分散喂養并不是倒退,因為所有制還是集體的,只是經營管理方式改變一下。
1958年2月19日,劉少奇到保定視察,先后聽取中共河北省委、保定地委、保定市委負責人的匯報,參觀河北省農業展覽會,視察保定市機械廠。
1958年9月10日,劉少奇從北京到達徐水縣。在遂城人民公社謝坊營村視察時,發現建設規劃上不重視植樹造林,強調應該增加林木。晚上,在中共徐水縣委機關同中共保定地委、徐水縣委和社、村基層黨組織書記見面,并同縣委第一書記談話。9月11日,視察徐水商莊人民公社的商莊村、大寺各莊村,并同公社黨委書記談話。晚上,到達保定市,聽取保定地區負責人關于農業生產情況和鋼鐵生產情況的匯報。劉少奇在徐水視察期間,當看過徐水向共產主義邁進規劃草案之后,并沒表示肯定,而是針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意見。9月12日上午,劉少奇到達定縣(今定州),視察了韓家洼公社,向公社干部詳細詢問社員生活情況和農作物生產情況,并看了公社的試驗田、發電廠、磨坊、幼兒園。下午,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到安國視察卓頭、婁底等大隊和東山藥材場,指示要把安國建成藥材縣。11月11日,劉少奇到保定專區視察,對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福利、勞動與休息等問題作了指示。
1961年5月16日,劉少奇到保定視察,聽取了中共保定地委領導的匯報,并作了指示。
朱德(1886~1976)字玉階。四川儀隴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者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對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后,朱德同劉少奇、董必武等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到華北開展中央委托的工作。4月,劉少奇、朱德率中央工作委員會到達阜平,為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做準備,曾居住在阜平縣城南莊。10月25日,朱德到達晉察冀野戰軍司令部所在地安國,在舍二村召開旅以上干部會議,研究解放石家莊作戰方案,并指導晉察冀野戰軍取得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清風店戰役取得勝利后,朱德高興地賦詩一首:
南合村中曉日斜,頻呼救命望京華。
為援保定三軍滅,錯渡滹沱九月槎。
卸甲咸云歸故里,離營從此不聞笳。
請看塞上深秋月,朗照邊區勝利花。
1953年7月,朱德為設在保定的河北榮譽軍人學校題詞:“加強文化學習,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
1958年8月,朱德視察徐水。1961年5月5日,朱德到保定視察,聽取了地委書記處書記李壽山、楊培生、王常柏、鐘翔云等關于保定專區工作情況的匯報,視察了保定化學纖維聯合廠。
任弼時(1904~1950)湖南湘陰唐家橋村(今屬汨羅)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組織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曾任八路軍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1948年4月11日,任弼時隨中共中央機關到阜平縣城南莊。當天,在西下關村召集當地區、村干部開土改座談會。受毛澤東委托,把阜平、曲陽、定縣(今定州)三個縣的縣委書記和阜平縣的幾位區委書記召集到城南莊,主持召開土改和整黨工作匯報會,制定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和開展土地改革工作。會議期間,印發了毛澤東起草的《新解放區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和《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黨工作》,重新印發1933年毛澤東主持制定的兩個土改文件。這些文件的發布和貫徹,不僅糾正了阜平縣土改中的偏差,也保障了華北地區土改運動的健康發展。
鄧小平(1904~1997)四川廣安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等。
1958年10月12日至14日,鄧小平由中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和書記處書記張承先等陪同,視察了保定專區定縣(今定州)韓家洼人民公社和徐水縣人民公社,聽取了中共正定、定縣、安國、徐水4個縣的縣委第一書記關于人民公社等問題的匯報。鄧小平在視察了幾個農村人民公社和聽取了安國、徐水等縣委書記的匯報后指出,辦了人民公社,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在黨的領導上注意不要糾纏到公社的日常具體事務中去。在組織設置上,各地可提出不同的形式進行試驗,但總的原則是要永遠掌握加強黨的核心領導。在視察過程中,鄧小平很注意考察研究組織人民生活中的問題。他指出,今后有兩件大事,一是組織生產,一是組織生活。他指示要辦好人民公社的食堂,使人們在食堂里吃飯,一定要比在家吃得好。
在保定,鄧小平、胡喬木、楊尚昆、劉瀾濤等中央領導觀看了保定地區高陽老調劇團演出的《盤夫》等傳統戲。鄧小平認為老調很有地方特色,指示中共保定地委組織力量給該團搞臺好戲,將來進京演出。
胡耀邦(1915~1989)湖南瀏陽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
解放戰爭時期,先后任冀熱遼軍區代理政治部主任,晉察冀軍區野戰軍第四縱隊政委、第三縱隊政委,參加了保南、正太、青滄、石家莊、察南綏東等戰役。1947年親自指揮南齊戰役,殲滅駐滿城國民黨軍劉化南部一個團。戰斗中,解放軍94名指戰員壯烈犧牲,安葬在保定市南奇鄉一畝泉村旁,并樹碑建亭。1985年初,中共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烈士碑亭。同年6月5日,胡耀邦為紀念碑題寫了“一畝泉烈士紀念碑”碑名。
1958年9月16日,胡耀邦到定縣(今定州)韓家洼人民公社視察。1959年5月10日至15日,胡耀邦到安國齊村參加勞動。1960年,胡耀邦到唐縣調查研究,同時看望團中央百名下放干部,此后他連續三年,每年都來一二次。1962年5月19日,胡耀邦到徐水視察。
1984年3月16日,胡耀邦到唐縣參加植樹。次日,聽取中共河北省委、保定地委、唐縣縣委的匯報,對農業改革與發展、工副業生產、植樹造林作了指示。4月2日,胡耀邦乘專列到達定興縣固城車站。停留期間,聽取了中共保定地委、定興縣委的工作匯報,詢問了定興縣養豬、養牛、棉花產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情況。4月14日,胡耀邦在專列會議室聽取了中共保定地委、涿縣(今涿州)縣委和縣政府的工作匯報。
1984年4月,胡耀邦乘飛機到易縣視察。同年11月,將親自帶領身邊工作人員采集的樹籽贈送給易縣和唐縣兩縣的縣委書記,希望他們在綠化太行山的工作中年年取得好成績。
1985年1月4日至5日,胡耀邦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接見保定地委和22個縣負責人,聽取全區1984年人均收入增百元的情況匯報。胡耀邦就治理荒山作出指示。
1986年3月18日,胡耀邦到保定地區視察工作,聽取了淶水縣委關于開發野三坡旅游資源的匯報,觀看了野三坡風景資源相冊,并欣然題詞。
1986年4月17日到4月20日,胡耀邦先后視察了保定地區的阜平、曲陽、唐縣、完縣(今順平)、易縣,聽取了保定和石家莊地區10個縣的工作匯報,同山區干部和群眾共商加快山區建設步伐與山區綠化速度的大計。他指出,扶持貧困戶主要應當依靠進一步擴大生產門路,給他們一送技術、二送信息、三送資金,其中最重要的是送技術。看到太行山區這幾年在各方面發生的顯著變化,曾經在這里戰斗過的胡耀邦由衷地感到高興。在阜平縣,他看到山坡上新栽的棗樹,寫下了“立下愚公志,棗滿太行山”的贊語;在毛澤東主席當年居住過的城南莊,他栽下了4株棗樹。在曲陽縣,胡耀邦看到這個縣執行“有水快流”的方針,開采大理石等礦產資源而迅速致富,稱贊他們找到了一條立足本地資源開發山區的好路子。在訪問唐縣嶺北村村民時,胡耀邦了解到近幾年當地有許多貧困戶生活有了根本改善,他說,黨中央的富民政策絕不會變。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著名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著名革命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1968年郭沫若親臨滿城漢墓發掘現場。1968年5月,人民解放軍某部在滿城縣陵山施工時意外地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6月18日晚,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宴會,歡迎來訪的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在休息廳時,周恩來告訴郭沫若,滿城縣發現一座很大的古墓,請郭沫若負責辦理這件事情。郭沫若決定從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選派專家到現場,經過考察,6月19日,選中了王仲殊、盧兆蔭、張子明三位專家,并由河北省文化局的考古隊員配合,隨后向周恩來匯報。6月22日,周恩來批復同意郭沫若的意見。27日考古專家到達滿城縣陵山,開始發掘工作。
7月20日晚,考古隊從滿城打電話向郭沫若報告,后室棺床上發現了一具很完整的金縷玉衣,并發現了40枚金餅,每枚半兩左右。郭沫若得知后很興奮,馬上安排親自去現場。第二天上午,郭沫若一行到了陵山。在發掘現場,郭沫若邊聽介紹邊和考古隊員們討論相關問題,他在后室看的時間最長,對未發現尸骨特別重視,認為這不可思議,無法解釋。他還對中間墓室內的排水溝很感興趣,沿著溝走到2米多深的滲水井旁,仔細觀察這座設計科學實用的滲水井。
郭沫若的興趣非常高,一件件地觀看清理出的精美文物,在漢墓內停留了一個多小時,后來又在室外對墓地的環境、地形做了很長時間的觀察,向北走出一百多米,郭沫若認為這里很可能還有一座大墓。郭沫若回京后,向周恩來匯報了考察情況,周恩來同意原班人馬打開第二座漢墓。8月13日打開了二號墓,這就是劉勝之妻竇綰墓。墓內又發現了金縷玉衣,還有長信宮燈。竇綰墓的打開,不僅發現了很多珍貴文物,許多疑團也逐漸解開。
9月20日發掘工作結束,兩墓共出土文物10663件。滿城漢墓發掘以后,全國的文物考古工作逐步得以恢復。
鄧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和杰出的工人運動領袖,中國共產黨重要的理論家和學者,共產主義小組最早成員之一,中共第二、第五屆中央委員,第三、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
1921年3月,鄧中夏到保定,被聘為直隸省立高等師范學校新文化教授,受到高師學生的熱烈歡迎。鄧中夏到保定任教,曾經過共產主義小組的討論,共產主義小組認為保定高師等學校的學生比較進步,應擴大黨的影響,開展黨的工作。鄧中夏準備了3個月的課程計劃,在開課的第一天說:“高等師范以新文化教授名義聘我,我認為這是此地迎受世界新潮的誠意的表示。我沒有教過課,更沒有經驗,只試圖將新文化的普遍概念,先行提講,指示研究之道路,糾正以往之錯失。”鄧中夏因在北京還擔任著許多工作,每周只能來高師兩次,每次連續講兩至三個小時的課程。晚上乘火車來,在學校住一宿,第二天講完課,下午就回北京。鄧中夏在保定和北京之間來回奔波,時常來不及吃飯,經常在火車站買點燒餅油條,到學校喝一碗白開水,算作一頓飯。
鄧中夏所選教材除有少部分古典文學名著,主要是五四運動以來介紹新思潮、提倡新文學的論著,有李大釗的《由縱的組織向橫的組織》,陳獨秀的《現代歐洲文藝史譚》,蔡元培的《洪水與猛獸》,錢玄同的《嘗試集序》,郭沫若的《兒童文學的研究》,還有他自己的《文學與社會改造》等。鄧中夏在《文學與社會改造》一講中,充分表達了他對文學的見解和主張,闡述了關于文學的性質和功用的問題,批評了“文學與人生、社會毫無關系”的論調,反對把文學作為“闡道翼教”的工具,作為貴族的消遣品和娼優的獻媚術。他主張“要做社會的文學,要做改造社會的文學”。
鄧中夏在高師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講授新文化運動,對保定的文化界及各學校產生了很大影響,并且在鄧中夏周圍團結了一批追求進步的青年。鄧中夏的革命精神,對當時守舊的保定文化界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對宣傳新思想、促進新文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繼高師之后,育德中學也請鄧中夏到校演講。
鄧中夏在保定的講學活動,不僅對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促進了進步社團的紛紛建立。育德中學的王錫疆、安志成等人就根據鄧中夏的指示,成立了“社會問題研究會”,研究馬克思主義和社會改造問題,宣傳馬克思主義。保定各學校進步團體的活動,團結了青年中的先進分子,擴大了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1921年5月,鄧中夏就在高師發展了一批進步青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2月10日,在鄧中夏的指導下,高師、育德兩校的團組織合并,建立了保定社會主義青年團。到1922年5月,團員已發展到100多人,遍布保定各重點學校和單位,成為保定開展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堅力量,直接促進了中國共產黨保定地方組織的建立。
蔡和森(1895~1931)湖南雙峰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家、理論家、宣傳家,法國勤工儉學組織者、實踐者之一。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四、五、六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歷任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周報主編,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
1918年,蔡和森、毛澤東等人為湖南籍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積極奔走聯絡,同年10月6日,湖南30余名青年學生由長沙到保定,到留法勤工儉學會設在蠡縣布里村(今屬高陽縣)預備學校和在保定育德中學附設的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學習,蔡和森、毛澤東由北京趕到保定車站迎接。在保定,蔡和森等帶領大家到蓮池聚會,其中有李維漢、李富春等,還在蓮池荷塘邊留了一張合影。然后去看了保定育德中學的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
10月10日,受新民學會委托,蔡和森帶領湖南青年由保定到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就讀,為留法勤工儉學做準備。毛澤東在保定為其送行。
在布里村學習期間,蔡和森是學生的負責人,管理學生們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在學生眼里,他思想進步,生活儉樸,待人熱情,工作兢兢業業。蔡和森不辭勞苦,為學生的學習費用、伙食費,甚至零花錢,到社會上募捐,或是到華法教育會去籌措。他既當學生的國文教員,也和學生們一起學習法文。學校沒有體育課,在課余時間,他教學生們練習武術,帶著學生們開展體育活動。他經常給學生們讀報,講時事,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揭露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每當讀到布爾什維克在前線勝利的消息時,他總是興高采烈地揮動手臂大聲說:“勞農專政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使學生們初步了解了十月革命的意義,懂得了一些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道理。1919年12月赴法國勤工儉學。
賀龍(1896~1969)字云卿。湖南桑植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曾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抗日戰爭時期,賀龍率部開辟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25日,賀龍率八路軍一二〇師挺進冀中抗日根據地,到達高陽惠伯口村(今屬河北任丘),呂正操率冀中區黨、政、軍領導人和當地群眾召開歡迎會。第二天,賀龍召集一二〇師、冀中軍區領導干部會議,傳達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研究行動計劃。在冀中期間,冀中區組成了軍政委員會,由賀龍任冀中軍政委員會書記、冀中區總指揮部總指揮,負責冀中黨、政、軍全面工作。
從1939年2月2日至3月25日,賀龍和呂正操指揮一二〇師和冀中部隊與日本侵略軍作戰,接連取得6次勝利,殲滅敵人950余人。3月28日,賀龍、關向應率師直及第七一六團、獨立第五縱隊轉移至高陽縣河西村,進行休整、總結。4月6日,賀龍在河西村主持召開了軍政委員會,討論并通過了利用戰斗空隙整訓部隊,加強地方黨和政權建設,堅持以游擊戰爭為中心等八項任務。之后,取得了大團丁戰斗的勝利。在高陽期間,賀龍非常重視干部的選拔、培養、使用,建議創辦了冀中抗戰干部學校,并指示全體官兵協助當地抗洪救災。
1939年5月17日,賀龍、關向應率師直和獨立二旅轉移至蠡縣南與安平、肅寧交界的程委、宋莊一帶。6月,賀龍率一二〇師在蠡縣劉家佐、東蓮子口一帶圍殲日軍,斃傷日軍近千人。8月,一二〇師轉戰至晉西北地區。
1958年10月9日至11日,賀龍與劉伯承、聶榮臻、楊成武等到保定專區,先后視察了保定市、徐水、安國、定縣(今定州)的工農業生產情況。
李維漢(1896~1984)字和笙。湖南長沙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在統一戰線和民族工作方面的理論家,曾任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第二、三、五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1918年8月15日,毛澤東帶領李維漢、李富春等20多名湖南青年,由長沙到北京,后分別安排在北京、保定、高陽布里村的留法預備學校學習,其中李維漢、李富春入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高等工藝學校預備班學習。9月10日,李維漢等趕到學校報到。10月6日,毛澤東、蔡和森從北京趕到保定。10月7日,李維漢、李富春等在育德中學的湖南同學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去蓮池合影留念。晚上,李維漢等到第一客棧,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共同商量下一步的學習安排和其它事項。由于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人數超過了原計劃,學校宿舍容納不下,因此,李維漢、李富春等湖南學生住在皇華館街張公祠內,這里原為育德中學的教員宿舍,離學校約百米。湖南學生自動組織了勤工儉學會湘分會旅保支部。李維漢、李富春等互相幫助,在經濟上互通有無不分彼此。在假日和星期天常攜伴同游,曾到過蓮池、府河岸邊,去郊區訪廉將軍廟,去韓村散步。
在育德中學留法高等工藝學校預備班,李維漢以新民學會會員為核心,多次組織舉行時事研究會、報告會,抨擊黑暗的社會制度,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李維漢在育德留法預備班學習半年。1919年初,護送同學回湖南,9月到上海,與從保定育德預備班畢業的李富春等會合。10月乘法國郵輪赴法國勤工儉學。
聶榮臻(1899~1992)字福駢。四川江津(今屬重慶)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著有《聶榮臻回憶錄》。
1937年11月,聶榮臻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與彭真等人一起,領導創建了以保定西部太行山區為核心的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地。領導邊區軍民開展對敵斗爭,開展邊區各項建設,鞏固邊區抗日根據地,在阜平成立軍政學校,培養抗戰干部。指揮了聞名全國的黃土嶺戰斗、曲(陽)阜(平)戰斗、百團大戰和數次反“掃蕩”等戰役戰斗。使得晉察冀邊區被中共中央命名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在敵后各抗日根據地中起到了帶頭和示范作用。
1940年1月5日,晉察冀軍區在唐縣軍城南關村舉行白求恩安葬和追悼大會,到會軍民萬余人,聶榮臻親讀祭文。1940年7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阜平臺峪村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9周年大會,聶榮臻做了大會報告。7月中旬,晉察冀軍區在唐縣娘子神村召開高級干部會議,聶榮臻做了《關于軍事問題報告》,會議對參加華北破襲戰(即百團大戰)作了具體部署。1945年部署晉察冀軍區部隊對日反攻作戰。在8年抗戰中,晉察冀軍民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和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多人。
解放戰爭時期,聶榮臻先后參與指揮集寧、正太、易縣、滿城、清風店、保南、保北、淶水、石家莊、平津等戰役。1946年10月至11月、1947年3月分別在淶源、安國主持召開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擴大會議。1948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到達阜平縣城南莊,聶榮臻匯報了晉察冀的情況。1947年10月,聶榮臻與朱德到安國,在舍二村召開會議,研究解放石家莊方案。聶榮臻為西章令村支前模范李濟林題寫“支前功臣”匾。
1958年10月10日,聶榮臻到徐水視察。10月11日,到安國視察伍仁橋“千畝天下第一田”和安國制藥廠。
新中國成立后,聶榮臻在百忙中仍然不忘關心阜平人民,多次派工作人員到阜平慰問。1972年3月,在接見阜平縣委負責人時指出:修復毛澤東在城南莊的舊居時,要恢復原樣,不加修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如“榮臻渠”等,一律取消。1982年,田華隨影片《柯棣華大夫》劇組到阜平拍外景,聶榮臻也不忘給阜平捎個口信:“阜平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很想念阜平人民。”
1986年9月25日,在紀念狼牙山之戰45周年之際,易縣隆重舉行重建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落成典禮。聶榮臻親筆題名“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
李富春(1900~1975)湖南長沙人。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奠基者和組織者之一。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計委主任,第八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1918年8月15日,在毛澤東的帶領下,李富春等20多名湖南青年,由長沙到北京。安排在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高等工藝學校預備班學習。9月1日,李富春等人先期到達保定育德中學。10月5日,蕭三由北京來保定,李富春等從車站將他接到宿舍。10月6日,毛澤東、蔡和森也從北京趕到保定。10月7日,李富春等在育德中學的湖南同學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去蓮池合影留念。1919年,李富春等湖南學生在保定育德中學參加了五四運動,第一次經受了戰斗的洗禮。9月,李富春等從保定育德預備班畢業后到上海,與李維漢等會合。10月乘法國郵輪一同赴法國勤工儉學。
1958年11月1日至2日,李富春到保定視察工作。
彭真(1902~1997)山西曲沃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國務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曾任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秘書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彭真長期領導北方黨的工作。1936年12月5日,在彭真直接領導下,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西安、歸綏(今呼和浩特)、保定、洛陽等地的抗日救亡團體代表在天津舉行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大會。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7月20日前后,彭真在保定通知在北平堅持工作的劉少奇的秘書林楓安排北平黨的撤退工作,提出平津的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都撤到太原重新分配工作。彭真在保定本要回北平,但因日軍封鎖而未能成行。北平大批黨員和民先隊員自天津乘船南撤,只有于光遠、趙德尊、李友九等少數人通過日軍封鎖線到保定見到彭真后撤到太原。
1938年,彭真同聶榮臻等一起,開辟了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創造性地執行黨中央關于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和基本政策,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晉察冀邊區被黨中央譽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1938年4月,中共晉察冀省委召開第一次邊區黨的代表大會,省委書記彭真傳達了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阜平縣城成立,彭真任書記。下設晉察冀邊區(北岳區)黨委、冀中區黨委、冀熱察區黨委,中共晉察冀省委撤銷。5月30日,分局在阜平縣易家莊召開抗日精神總動員會議,彭真做了國際、國內和邊區抗戰的形勢報告。建立了晉察冀邊區抗日精神總動員委員會,由彭真、聶榮臻、宋劭文等11人組成執行委員會。1939年9月,彭真在阜平臺峪村召開地主會議,號召他們出錢、出糧、出樹救濟本村災民。
1939年冬,彭真發現黨組織發展太快,黨員教育跟不上,就派人到城南莊,幫助區委搞黨員教育,并且親自抓易家莊村黨支部這個典型,推動全邊區黨員教育。1940年5月下旬,在阜平召開邊區各界憲政促進會第二次理事會,彭真做了長篇報告。7月1日,北方分局在阜平臺峪村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9周年大會,彭真、聶榮臻做了大會報告。7月中旬,晉察冀軍區在唐縣娘子神村召開高級干部會議,彭真做了《目前形勢報告》,會議對參加華北破襲戰(即百團大戰)作了具體部署。1940年8月,由彭真主持制定的《中共北方分局關于晉察冀邊區目前施政綱領》(簡稱《雙十綱領》)經毛澤東、黨中央批準后,正式頒布施行,被稱為邊區的“小憲法”,涉及社會各領域的具體政策,指導邊區的各項改造和建設,受到邊區各界群眾熱烈擁護。
1941年6月至8月,彭真在延安前后七次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毛澤東匯報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工作。
1948年12月17日,中共北平市委在保定召開第一次會議,彭真、葉劍英宣布了經中央批準的北平市委組織機構,同時宣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及主要干部任命名單。
1958年9月28日,彭真到徐水視察。1963年10月,彭真在中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省長劉子厚的陪同下到保定視察,聽取了保定地、市委領導的匯報,視察了化纖廠、膠片廠。1982年5月,阜平縣黨史資料征集編寫辦公室成立,彭真、聶榮臻、劉瀾濤、程子華等為《阜平縣人民抗日斗爭大事年表》一書題詞。
程子華(1905~1991)山西運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經濟戰線杰出的領導者。曾任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程子華到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工作。1939年1月,任冀中軍區政委,后兼中共冀中區黨委書記,1943年8月,任晉察冀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后代理分局書記,代理軍區司令員和政委。
冀中地道戰的開展與程子華有直接關系。1941年5月,蠡縣曲堤村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退了一股來犯的日偽軍,受到冀中軍區的重視,軍區政委程子華親自深入到開展地道斗爭比較早的清苑、蠡縣、高陽等地調查。在掌握了大量事實和情況后,他向區黨委報告了調查情況,認為挖地道是在敵人殘酷“蠶食”的特殊情況下,敵偽據點附近的群眾為保存自己、打擊敵人的一種有效斗爭形式,應該予以肯定和推廣。于是,冀中軍區要求所屬各地普遍開展地道斗爭。
1942年初,程子華在總結了冀中人民創造的在平原地區建設根據地和開展游擊戰的經驗基礎上,寫成《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爭》一書。在程子華的大力推動下,地道戰在冀中平原上迅速開展起來,八路軍總部也予以推廣。地道戰在整個華北敵后戰場得到開展,抗日村莊都變成進可攻、退可守,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堅強戰斗堡壘。
1944年2月,晉察冀邊區政府在阜平召開第一屆群英大會,程子華代表邊區政府獎給“爆破英雄”李勇手槍一把,騾子一頭。
1951年8月,曾經在阜平革命老區戰斗過的程子華和王平帶領華北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到阜平縣慰問。
呂正操(1905~2009)遼寧海城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國鐵路交通戰線杰出的領導者。曾任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委員。著有《冀中回憶錄》。
1936年初,任東北軍五十三軍一一六師六四七團團長的呂正操率部駐徐水一帶。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率部在晉縣小樵鎮改編,成立人民自衛軍,北上抗日。1937年10月,呂正操率人民自衛軍進駐蠡縣,將華北抗日自衛軍第一大隊編入人民自衛軍第三團第一營。10月31日,率人民自衛軍攻克高陽縣城,消滅了冀東保安隊殷松山部。遂以高陽為中心,開展抗日活動。1938年2月,根據冀中省委意見,將蠡縣一些小股地方武裝整編為人民自衛軍第七團,建成一支1500余人、1000余條槍的較大抗日隊伍,創造性地開展地道戰、地雷戰,粉碎敵人的多次圍攻。
1938年4月21日至5月1日,冀中區召開第一次黨代表會議,決定統一冀中區黨、政、軍的領導。冀中省委改為冀中區黨委;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并成立冀中軍區,呂正操任第三縱隊和冀中軍區司令員,孟慶山任副司令員,孫志遠任政治部主任,下設第一至第四軍分區。12月,八路軍總部命令賀龍、關向應率一二〇師部分主力部隊開赴冀中。于1939年1月與冀中區黨政軍領導機關會合,組成以賀龍、呂正操為正、副指揮的冀中區作戰指揮部。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掃蕩”進攻,殲滅大量日偽軍。同時取得了反摩擦斗爭的勝利,為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壯大和發展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1942年5月1日,日軍集中5萬多兵力,對冀中平原根據地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大“掃蕩”。面對敵人的殘酷“掃蕩”,冀中抗日軍民與敵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冀中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在司令員呂正操、政委程子華的指揮下,與其他地區部隊緊密配合,采取以部分主力部隊同地方部隊堅持內線作戰,而大部隊主力轉到外線作戰的方針。用“挑簾戰”、“捕捉戰”、“院落伏擊”等戰術打擊小股日偽軍。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分化瓦解偽軍、偽組織,孤立日軍。領導人民把反“掃蕩”前挖的土洞和地窖改造成家家相通、村村相連的地道網,開展地道戰,出其不意地打擊前來“掃蕩”的日偽軍。在反“掃蕩”后期,抗日軍民又集中兵力進行反攻,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經過近兩個月的艱苦作戰,粉碎了日軍的殘酷“掃蕩”,殲滅日偽軍1萬多人。
正當晉察冀邊區軍民與日軍浴血奮戰之時,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出動40萬大軍包圍并準備進攻陜甘寧邊區。為此晉察冀軍區先后抽調主力部隊12個團,去執行保衛黨中央的任務。1943年8月,呂正操率冀中軍區6個主力團去延安。
1985年,呂正操回到冀中看望,相繼視察了雄縣、任丘、高陽、蠡縣、安國、深澤、晉縣、河間等地。
劉寧一(1907~1994)原名史連甲。滿城南馬村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的杰出領導人。曾任全國政協第一、五、六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等職。
1924年考入直隸第四師范。次年,參加五卅運動。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滿城特別支部書記、縣委書記。1929年任中共唐山煤礦林西區書記。1931年在順直省委組織部工作。4月被反動當局逮捕。1932年1月,保釋后赴唐山任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7月第二次被捕。次年5月,被釋放后任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8月第三次被捕,判刑12年。在獄中堅貞不屈,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
1937年8月,經多方交涉釋放。從南京出獄后,受黨組織派遣赴上海任上海工人運動委員會書記,江蘇省委委員、工會部部長、保衛部部長。在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劉寧一為唐山、天津、上海等地方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為工人運動取得勝利做出了卓越貢獻。
1943年7月,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后,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秘書長,參與了黨的“七大”報告起草工作。1946年后,任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解放區工會聯合會籌委會主任。根據周恩來指示赴莫斯科出席世界工聯執行委員會會議,并作了“反內戰、反獨裁、反賣國,要獨立、要和平、要民主”的著名演說。經過對“中國勞協”深入細致的工作,實現了中國工會運動的統一,受到中央嘉獎。
劉寧一長期致力于國際聯絡工作。1948年后,任中共歐洲委員會書記,負責領導中共在歐洲的工、青、婦、學及華僑工作,向中共中央建議并協助創辦新華社海外分社,擴大中共在海外的影響。1948年8月,在中國第六次勞動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兼國際聯絡部部長。全國解放后,曾任全國總工會主席、黨組副書記、書記。
1949年,劉寧一以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身份出席巴黎、布拉格世界人民保衛和平大會,當選為大會理事,為世界和平作了大量工作。1952年任世界工會聯合會副主席。1955年至1965年,以中國世界人民保衛和平大會代表身份多次赴日參加禁止原子彈、氫彈大會,為發展中日民間友好往來和中日關系正常化作出了積極努力。
1960年,劉寧一作為以劉少奇、鄧小平率領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成員,赴莫斯科參加81國共產黨會議。1964年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并率全國人大代表團出訪非洲5國。1966年在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1978年11月回到北京。1979年7月后,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外資管理委員會顧問,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黨組書記、顧問,中共中央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94年2月15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著作有《上海產業與上海職工》(主編之一)、《歐行漫記》、《與青年工人談心》等。
蕭克(1908~2008)湖南嘉禾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曾任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蕭克任八路軍一二〇師副師長,1939年2月,任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兼任冀熱察軍政委員會書記,以平西淶水一帶為根據地,指揮了平西、熱河和冀東的游擊戰爭。1940年1月,指揮部隊反擊敵人的10路圍攻,經14天激戰,殲滅日偽軍800余人,擊落飛機1架。在粉碎日偽軍的“掃蕩”戰斗中,作戰數百次,殲滅日偽軍5500余人,鞏固了平西根據地,開辟平北根據地,發展了冀東根據地,并向熱河南部、遼寧西部地區發展,形成冀熱察遼邊大片抗日根據地,為以后東北的解放創造了條件。1942年5月,蕭克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協助聶榮臻開展晉察冀邊區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6月,蕭克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11月,率主力部隊轉移到平漢鐵路線,在易縣、滿城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7900余人。1947年1月,指揮保(定)南戰役,圍點打援,殲滅國民黨軍8000余人,控制了保定以南的平漢鐵路100余公里,切斷了保定、石家莊兩地國民黨軍的聯系,使冀晉、冀中兩解放區聯成一片。同年4月,在正太路指揮作戰,連克井陘、娘子關、陽泉、壽陽和盂縣等城鎮,殲國民黨軍35萬人,控制了正太鐵路全線,使晉察冀和晉魯豫兩解放區聯成一片。在大清河和清風店戰役之后,又解放了華北重鎮石家莊。
1988年7月14日,蕭克一行20余人,到淶水縣山區看望當年老區的老黨員、老干部和群眾。
劉瀾濤(1910~1997)陜西米脂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黨務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的杰出領導人,曾任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長期主持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的工作。1938年,劉瀾濤到晉察冀邊區,先后任中共晉察冀區黨委書記、北岳區黨委書記,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副書記,晉察冀軍區副政委。1945年后,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副書記、晉察冀軍區副政委。
1947年10月3日至11月9日,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在阜平縣史家寨召開全邊區土地會議,傳達貫徹全國土地會議精神,決定在全邊區進行土地平分運動。并部署中央局干部到各縣任職,具體領導各縣土改等工作。劉瀾濤做了《一切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的報告。會議結束后,劉瀾濤帶領中央黨校的4名干部到曲陽縣上任,改組了中共曲陽縣委員會,劉瀾濤任中共曲陽縣委書記。10月14日,在曲陽縣的曉林村召開全縣土地會議,布置了平分土地和開展以“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為中心內容的整黨運動。劉瀾濤親自抓了西河流、東莊兩個村的土改試點,掌握第一手材料,認真總結經驗,并以縣委名義出版了反映土改情況的《農民報》,及時指導各區土改運動,使曲陽土改工作穩步向前發展。1948年5月,中央通知他到華北局,劉瀾濤根據曲陽縣土改工作的進展情況,于14日在西河流村召開縣委擴大會議,總結了土改工作中的成績和問題。
1958年10月14日,劉瀾濤視察徐水。1988年6月,劉瀾濤到保定市視察。1989年10月,劉瀾濤率中華老人文化交流促進會國慶文藝演出團到保定市慰問演出,共演出3場。
楊成武(1914~2004)福建長汀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曾任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楊成武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1937年9月平型關戰斗時,率部在驛馬嶺西阻擊淶源向平型關增援日軍,斃傷日軍400余人。后收復淶源、廣靈、靈丘、渾源、陽原、蔚縣、易縣等7座縣城。楊成武獨立團以淶源為中心創建了抗日根據地,成立淶源縣抗日民主政府,并在淶源擴編為八路軍獨立第一師,任八路軍獨立第一師師長,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后兼任政委和中共地委書記,參加了晉察冀邊區1938年秋季反“圍攻”。為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1939年冬指揮所部反擊日軍大“掃蕩”中的五路合擊,在淶源縣東南雁宿崖、黃土嶺兩次圍殲前來“掃蕩”的日軍1500余人,并擊斃日軍蒙疆駐屯軍司令兼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受到毛澤東發電稱贊。
1940年9月至11月,楊成武率部在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淶(源)靈(丘)戰役中,大小作戰56次,相繼攻克淶源11個據點,殲滅日軍近600名,繳獲大量武器彈藥。1941年9月,在反“掃蕩”戰役中,所部涌現出的英雄群體“狼牙山五壯士”,成為中華民族抵抗日軍侵略的一個精神象征。1944年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冀中縱隊司令員,在冀中人民配合下,創造性地運用地道戰、地雷戰、水上游擊戰等多種人民戰爭的戰法,積極開創平原游擊戰爭的新局面。1945年率部發動春夏季攻勢作戰,收復12座縣城。后率部進行大反攻,收復16座縣城。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察冀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等職,參與組織指揮了清風店、石家莊、平漢路北段等戰役戰斗。
1958年10月10日,楊成武到徐水視察。10月11日,到安國視察伍仁橋“千畝天下第一田”和安國制藥廠。1986年3月,楊成武給淶源縣題詞:“淶源是革命老根據地,在戰爭年代為爭取革命勝利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發揚過去的光榮傳統,為四化建設再立新功。”1987年9月25日,楊成武專程參加狼牙山五勇士46周年活動儀式,并向紀念塔敬獻花籃,同時訪問了抗日戰爭時期戰斗過的淶源縣。1988年10月,雁宿崖黃土嶺戰役勝利紀念碑竣工揭幕,聶榮臻題詞,楊成武撰文。
1989年11月,唐縣各界隆重集會,紀念白求恩逝世50周年,楊成武出席。1992年6月28日至7月4日,楊成武到淶水、易縣、安新、涿州4縣(市)視察。
傅鐵山(1931~2007)清苑付家營村人。杰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政協北京市第五、六、七、八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第九、十屆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早年在北京天主教備修學院、北京教區小修道院、大修道院和文聲學院哲學系、神學系學習。1956年7月1日晉鐸,先后擔任北京西什庫教堂神甫、宣武門教堂神甫、北京教區神學院教師。1979年12月21日晉牧,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自選自圣的主教。
先后擔任天主教北京教區主教、北京市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和教務委員會主任,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教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副會長、顧問,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北京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1998年起任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副會長、中國反邪教協會副理事長、中華慈善總會名譽會長。2003年任中國宗教和平委員會名譽主席。2005年任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代主席。
他大力倡導中國天主教會參與公益事業和救助社會弱勢群體,在支持殘疾人和麻風病人福利事業、為貧困山區和國內外災區捐款捐物、興建“希望小學”、舉辦亞運會、修復長城和修建抗日戰爭紀念館以及支持北京申辦奧運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創辦了天寧診所、天愛診所和天峪診所,經常在鄉村和邊遠山區開展義診活動,熱心為缺醫少藥看病難的山區人民服務。
他關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以及民主法制建設,宣傳中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改革開放、民主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向世界傳遞中國宗教界關于和諧和平的理念,宣講中國宗教界共建和諧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主張。積極開展國際交流交往活動,先后接待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友人。2000年擔任中國宗教代表團團長,參加了世界宗教領袖千年和平大會,廣泛接觸各國宗教界人士。始終關心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重視天主教界同香港、澳門宗教界的友好交流,多次派出“天愛合唱團”赴香港、澳門演出,熱情接待港澳宗教界人士來訪。2007年4月20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