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深秋的一天,督師山海關的大學士孫承宗滿懷收復薊遼的雄心,登上老龍頭,為新落成的澄海樓揮毫寫下“雄襟萬里”四個蒼勁的大字。無獨有偶,時光回溯一千余年,西晉建興元年(313年),剛剛被任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的祖逖,即帶著幾百老弱渡江北進,當船至江心,他站立船頭,凝視著滾滾東逝的長江水,擊楫中流,發誓不收復中原絕不回還。他們胸懷濟世拯民的遠大抱負、開疆拓土的雄才大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家鄉——保定。
保定這塊悠久的文明之地,兩萬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萬年的文明進程中,八面來風、四方融合永遠是蕩氣回腸的旋律,在新石器遺址中已顯現出既有中原文化的風貌,又融合了草原文明的特征,五千年前華夏民族的始祖黃、炎、蚩尤在保定北部一帶的戰爭與融合,北齊義慈惠石柱上所署的眾多鮮卑姓氏,明代的一通西夏文碑記載的一個古老民族在保定如水入海前的最后信息,都昭示著這里自遠古以來,多元文化互相包容和交融的文化品性,既源遠流長又持續不斷。古往今來,在這里產生的文明成果舉世矚目、難以計數,既有物質形態豐富多彩的遺存,也有精神層面蝕骨銘心的珍貴記憶,更給后世留下享之不盡的智慧。
認識一個地方往往是從認識這個地方的人開始的,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一個地方的精神。俗語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保定這一方壯美的水土,滋養著千古英雄。撥開歷史的煙云,展開悠長的冊頁,巍峨的太行山承載著這一方人生生不息的匆匆步履,流淌的易水河講述著這一方人篳路藍縷的奮斗故事,一望無際的平原回蕩著保定老調那高亢悠揚的穿云裂帛之音,柔美的白洋淀映照著水鄉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身影。古人曾對保定人有“可以義動,不可以勢迫”
的評價。戰火硝煙鑄就了這一方人威武不屈的性格,艱難困苦磨礪了這一方人果敢堅毅的精神,追求理想成為這一方人拼搏進取的不竭動力。
傳統與現代永遠是相連的,伴隨著一代代人奮力前行的腳步,文明成果的創造和積累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保定地域文化的根扎在傳統的沃土上,不斷地汲取營養,使其根深葉茂。然而,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茁壯成長、開花結果,更需要現代風的吹拂、陽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潤,才會有花的鮮艷和果實的豐碩。
我任職于保定,也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平時或工作或生活或與人交往中,總想對人說一說保定,介紹一下保定,但以我對保定的認識,可能會說得很不全面,甚或掛一漏萬。于是便組織當地文史專家編寫了這本《保定讀本》,以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聚焦保定古今各方面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斷,擇要記述保定的地理山川、歷史人文、過去與現在各方面文明成果,作為了解保定、認識保定、推介保定的一個窗口、一幅畫像、一張名片。
《保定讀本》以開放的視野說傳統、話發展,連接起保定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助力于保定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背景下,保定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區,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抓住發展機遇,再創輝煌。相信會使讀者有所感悟,也希望讀者提出灼見。
祝愿保定有更加璀璨的明天!
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長
馬譽峰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