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意義上的保定地區,比現行的保定市行政區劃的范圍略大一些,其地理位置大致在拒馬河與滹沱河—子牙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在這一區域內的史前考古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在近半個世紀的上坡遺址中的商代晚期房址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以他們穿透歷史的深邃目光,找回了先民們那遙遠的生活,使現代人能夠重新回到人類的起點,和先祖們同步慢慢地走向人類的未來。
沿著北邊橋村的崇山向南而下,北福地、南莊頭這些久遠而又熟悉的名字很快就會映入眼簾。從南莊頭東行不到二三十公里,容城上坡遺址就會留住人們的腳步,先民們用他們的智慧,在那里給現代人留下更為豐富的文化遺存。
距今約6000~5000年的上坡遺址,發掘時位于容城縣城南05公里上坡村南的一座高崗上,如今已成為縣城的一部分。遺址為長方形,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分四層,從上至下依次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磁山文化層出土有陶盂、支架、磨盤、磨棒等。器物形制和組合特征均與磁山遺址相同;仰韶文化層出土有彩陶缽和雙耳褐陶罐;龍山文化層出土有折腹盆、籃紋陶罐和雙耳罐;商代文化層陶器有鬲、簋、豆、盆、紡輪、網墜等。骨器有骨錐、刀、匕和鹿角錘。石器有刀、鐮、斧、鑿、杵、磨盤、磨棒等。還發現商代晚期的兩座房址和83個灰坑,房址為長方形,有門口、門檻、頂柱(僅存柱洞),以及門口外的排水設施,房內門口都有做飯用的灶,并有煙囪通往室外,這些遺跡揭示了3000年前商民居住和生活的背景。
駐足上坡遺址四周尋覓,可發現這里珍藏著一個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遺址群:位于午方西莊村西側的午方遺址、位于北莊村東“陰頂子”處的北莊遺址、位于白龍村西500米的白龍遺址、位于東牛村南100米的東牛遺址。這些遺址都以豐富的地下遺存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為現代人描繪出一幅穿越幾千年的歷史畫卷。此外,與這個遺址群相距不遠的還有安新的留村、文村遺址,任丘的三各莊、啞叭莊遺址。這樣密集的史前文化遺址,向人們展示著幾千年前這里的發展與繁榮。先民們為什么會選擇這一帶繁衍生息呢?
這里有崇山、丘陵、平原、河流,還有河流沉積的淺平積水洼地。丘陵山地有豐富的陸生動植物資源,而多水的平原存在著繁多的水生動植物,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有相應海拔高度的動植物群,這種豐富復雜而多淺水域的古地理環境,是孕育史前文化的良好土壤。淶水智人、南莊頭、北福地、上坡以及眾多先民們,正是根據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在拒馬河、北易水、中易水、南易水流域以及白洋淀周圍生息、繁衍,創造了不同時期的文明和文化,也為后來中華文明的發端,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距今5000年前,黃帝選擇易水一帶的釜山、后山為根據地,戰勝九黎族蚩尤后,會盟諸侯,聯合炎帝,合符釜山,實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大統一,使華夏的社會政治經濟有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黃帝“發明了人們希望是他發明的一切東西,大至社會制度,小至日常使用的零星物件”,以及文字、音樂、數術、中醫中藥、弓箭、車船等等,使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了蠻荒時代。
徐水、易縣、淶水、滿城一帶有眾多和黃帝有關的文化遺存,盤神廟、盤神廟村、三皇山、三皇廟、黃帝祠、五帝祠、堯山、文山、堯舜口等等,都表明黃帝、帝嚳、堯、舜等都曾經在這一帶生活、成長。特別是“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的帝堯,就出生在保定這塊古老文明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