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一帶曾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過渡地帶,且多數地方地平如砥,基本無險可據。所以在過去幾千年朝代更替、民族交惡和融合以及抵御外侮的歲月中,歷來是被兵之地,也是孕育中國戰爭文化的溫床。
從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到清末,發生在保定的較大戰爭就有125次(據《中國歷代戰爭年表》),幾乎歷朝歷代都在保定留下過戰火硝煙。著名的有戰國時期的中山爭雄之戰;漢朝的劉秀滅王郎之戰、易京之戰;十六國南北朝時的后燕與北魏之戰;隋唐五代時期的隋末農民起義、安史之亂、后唐與契丹之戰、遼兵南侵、周世宗北伐;宋遼金元時期的楊延昭抗遼、滿城之戰、遂城之戰、瓦橋關之戰、岐溝關之戰、金滅遼之戰、元滅金之戰;明朝的靖難之役,明末清初的孫承宗抗清、李自成起義軍攻保定,清末的義和團運動;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抗日戰爭時期的百團大戰、神仙山保衛戰、蓮子口戰斗、地道戰;解放戰爭時期的保南保北戰役、清風店戰役、平漢線破襲戰、大清河戰役等,都是發生在保定或與保定有關的重要戰爭。
戰火硝煙陶冶和培育了保定人尚武、勁勇、豪爽的民風,形成了“崇信、重義、尚和、爭先”的精神特質。武風的浸潤,使這里自古多慷慨悲歌、俠肝義膽之士。產生過眾多軍事人才,如先秦至南北朝時的廉頗、張飛、祖逖、劉琨;宋遼時的趙匡胤、張世杰;金元時的張柔、史弼、張弘范;明代的薛論道、孫承宗;現代和當代,從保定走出的軍事人才更是不勝枚舉。
撫今追往,我們打開塵封的歲月,回望一下保定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震天廝殺,再凝視那一個個鼓角爭鳴的戰場給我們留下的記憶,仍然是大有益處的。
劉秀滅王郎之戰
保定一些市縣至今流傳著“王莽趕劉秀”的傳說,定州市至今還有不少地名與此有關,例如留宿、雞鳴臺、王莽、南王宿、北王宿等。
西漢后期,社會矛盾空前激化。元始五年(5年),漢平帝病死。次年,西漢外戚、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王莽,從漢朝皇室中自行挑選2歲的劉嬰為皇太子。因劉嬰年齡太小,并未讓其正式即位。王莽自行攝政,改元居攝。三年后改初始元年(8年),第二年,王莽強迫劉嬰禪位給他,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至此,立國215年的西漢帝國滅亡。
王莽篡位后,爆發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王莽于新莽地皇四年(23年)被殺。同年九月,更始帝劉玄即位。十月,劉玄令皇族劉秀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持節北進,鎮撫河北諸州郡。
就在這時,一位以相面占卜為職業的邯鄲人王郎,詐稱是漢成帝子息。在當地豪強地主支持下,于劉秀來河北的當年,在邯鄲稱帝。劉玄聞訊,急命劉秀帶兵討伐王郎,結果劉秀慘遭失敗,幾乎全軍覆沒,被王郎到處追趕,歷盡艱險,后世遂有“王郎趕劉秀”之說,民間誤為“王莽趕劉秀”。
后劉秀聽說信都(今河北冀州)尉不肯歸附王郎集團,便星夜逃往信都。在信都太守任光等人支持下,發饒陽、信都兩郡精兵4000人進攻王郎,先后攻克今涿州、定州等22縣。劉秀兵擴至數萬。上谷太守耿況、漁陽太守彭寵各派突騎助攻王郎。更始帝劉玄亦派尚書謝躬率馬武等六將軍征討王郎。五月,劉秀與謝躬合軍攻破邯鄲,斬殺王郎。
劉秀勢力漸強,劉玄恐其勢大難制,特封為蕭王,詔命撤兵回長安。劉秀借口河北未平,拒不從命。是時,原屬王郎的河北大小數十支農民起義軍,仍在河北地區堅持斗爭,成為劉秀占據河北的主要障礙,劉秀遂在黃河以北與各部農民起義軍作戰。
更始二年(24年)秋,劉秀率先進攻活動于郫、清陽、博平一帶有數十萬人馬的銅馬起義軍。月余,擊敗銅馬軍。隨后,銅馬軍會合其他起義軍,再與劉秀戰于蒲陽(今順平縣),大敗而降。
劉秀收編銅馬軍后,為建立穩固的河北根據地,派鄧禹率精兵2萬沿黃河北岸布防,派馮異率兵守孟津,以拒劉玄軍北上。劉秀率軍在元氏、盧奴(今定州)等地搏殺,并乘勝北進,對當時各自為政的河北數百萬農民起義軍采取了軍事進攻加分化利誘的策略,在束鹿、館陶、順平收降義軍數十萬。次年春,劉秀又擊敗滿城、元氏等地義軍,收編了王郎的所有軍隊,為下一步南下稱帝創造了條件。更始三年(25年)六月,劉秀即帝位于鄗(今河北柏鄉縣),改元建武,是為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