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多次交戰。初平二年(191年)冬,雙方展開界橋之戰,至初平三年(192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據冀州。公孫瓚敗走薊,興平二年(195年)又退至易縣(今容城縣東),在易縣城西五里處建易京(傳為今容城縣南陽、昝村一帶)。易京南臨易水,公孫瓚將中間堆積山丘,中心部位高十丈,上建樓,設鐵門,公孫瓚居住其間,呈送文書由系繩引上。其他部位高五六丈,上設碉堡無數。公孫瓚又令環繞易京挖壕溝十道。公孫瓚在城內儲谷300萬斛,欲長期固守,以待時機。
袁紹致書勸和,公孫瓚不理。袁紹多次發起進攻,連年不克。至建安三年(198年),袁紹傾全力進攻。公孫瓚的南界別營被攻時,擔心守軍等待救援不肯力戰,公孫瓚故意不派援軍,結果防線被攻破。袁紹軍很快直抵易京城下,公孫瓚大恐,急遣兒子公孫續請黑山軍來救。但援軍遲至。公孫瓚欲率軍突圍出城,繞道襲擊袁紹后方,被部將關靖以“顧戀其居處老少”為由勸阻。公孫瓚轉而采取只守不攻策略,將主力收歸城上據守。
次年春,黑山軍10萬隨公孫續往救易京。救兵將至,公孫瓚遣人送書給公孫續,約定援軍至后舉火為號。袁紹軍截得其書,遂設下伏兵,照約舉火,引公孫瓚出戰。公孫瓚如約出城,被伏兵擊之,大敗而歸,只好又退守城內。
袁紹軍乘勝從外圍向易京城內挖掘地道,邊掘邊以木柱支撐,直至樓基下,點火燒柱,高臺上的樓房紛紛傾倒。公孫瓚見大勢已去,先將其姊妹妻子全部縊死,然后引火自焚。袁紹軍又擊敗其援軍,本已無心再戰的黑山軍受挫退還。易京之戰歷時三年,袁紹此戰后統一了河北,擁有冀、青、并州及幽州大部,成為當時中國北方最強的割據勢力,具有了南向以爭天下的資本。
光陰遠去,今天南陽、昝村一帶已不見當年高臺的任何蹤跡,村民中甚至連傳說也中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