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邊疆實行兵鎮制度,由節度使管轄,屬于西域胡人的安祿山,當時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15萬,實力強大。那時保定大部屬于范陽兵鎮,是安祿山的地盤。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叛唐,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率軍15萬,號稱20萬,從范陽出發向南推進。十九日,安祿山乘鐵輿達博陵(今定州),何千年等20騎將博陵太守楊光翙斬于軍中,河北州縣望風瓦解。不足一個月,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縣,河南部分郡縣也望風歸降。安祿山長驅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占東都洛陽。
天寶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圣武。五月,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大敗安祿山部史思明于嘉山(在今曲陽縣境),斬首4萬余,俘虜千余人。史思明奔博陵,李光弼圍博陵,唐軍聲勢大振,河北10余郡都殺叛軍守將歸唐。六月,潼關失守,唐玄宗西逃,李光弼圍博陵未攻下,聞潼關失守,撤軍南下,河北復為叛軍所有。同年,太子李亨在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區)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郭、李奉詔討伐,分兵進軍河北。史思明率大軍至今保定南部拒敵。雙方經反復交戰,史思明敗,郭子儀收復河南河北,這就是杜甫所寫著名詩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背景。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安祿山,自立為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退河北,途中其部將李歸仁率胡兵數萬人投歸史思明。安慶緒對史思明收其殘部不滿,欲伺機除掉史思明,遂封史思明為媯川王,兼范陽節度使。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東京和西京所掠珍寶,多半運往這里存放,已是堆積如山。史思明得到這些財富后,恃富而驕,欲將范陽占為己有,也不想再被安慶緒節制。
史思明向唐朝廷奉上歸降書,愿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肅宗得報大喜,封他為歸義王,兼范陽節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順命,內實通賊”,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乾元元年(758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60余萬所圍困。但由于唐肅宗的孱弱和猜忌,對郭子儀支持不力,以致戰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軍大敗唐軍。不久史思明伺機殺掉了安慶緒,并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自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軍內訌,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并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于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于唐軍。史朝義無路可走,于林中自縊死,安史之亂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