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原是居住在蒙古高原的一個民族,到唐代開始歸唐政府管轄,唐政府在設立松漠府對其進行管理。進入五代時期,契丹族建立遼國,他們不甘心長期居住在物產單調的高原,伺機南侵中原。
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梁龍德元年(921年)十一月,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率部南下,連下涿州、遂城、滿城,過清苑、望都,直抵定州。
次年正月,契丹人在定州南部受到沙陀族人李存勖的阻擊,戰于沙河橋下,契丹兵大部被殺或被淹死,契丹主的兒子還做了俘虜,余部退守望都,李存勖軍又大敗之,一直追趕至易縣。又會大雪彌旬,平地數尺,契丹人馬無食,死者相望于道。余部在耶律阿保機帶領下,將搶掠的東西全部丟棄,狼狽逃回塞外。李存勖追至幽州而罷。
契丹人雖然失敗,但第一次深入保定一帶,讓他們開了眼界。一年后,耶律阿保機趁李存勖正集中精力南攻后梁的當口,又偷偷向南奔來。經幽州,至易州,一直打到定州。遇李存勖阻擊,未幾交戰,耶律阿保機就帶著搶來的東西趕緊逃回塞外。
趕走了契丹人,又滅了后梁,李存勖害怕再有變故,便趕緊于923年四月宣布建立后唐,想以此絕了契丹南侵之念。然而契丹決心與沙陀人一爭高低。924年正月,契丹發兵南下。三月攻下高碑店,八月下易縣、定州。
926年,沙陀的李存勖和契丹的耶律阿保機這兩個老對手先后去世。同年四月,李存勖的兒子李嗣淵即位,為后唐明宗。七月,耶律阿保機次子耶律德光即位,是為契丹太宗。
928年四月,后唐定州義武節度使王都叛變。明宗遣王晏球討之,王都見形勢緊迫,向耶律德光求援。耶律德光聞訊,覺得將來進攻中原時可以利用王都,便于同年五月派兵5000往救,與后唐軍戰于曲陽東,兵敗。七月,契丹又發騎兵7000到定州。兩軍戰于唐河北,王都和契丹軍又敗退,后唐軍圍之,生擒契丹首領50余人,斬俘不可勝數,余兵北遁。次年二月,后唐軍進定州城,王都及全家自焚。王都一死,耶律德光一時絕了南犯之念。
耶律德光經三年休養生息,元氣恢復,南犯之念再起。恰在此時,后唐內部出現危機。933年十一月,李嗣淵死,其三子李從厚即位,為閔帝。閔帝即位后,李嗣淵養子李從珂反,廢閔帝李從厚,即帝位,為末帝。
李嗣淵的女婿石敬瑭對李從珂奪帝位不服。936年五月,石敬瑭在晉陽叛亂。七月,石敬瑭向契丹寫一封求救信,遣使求耶律德光相助,承諾事成之后石敬瑭以父禮侍契丹,并割燕云十六州給契丹。耶律德光聞訊大喜,立即答應赴援。九月,耶律德光親率5萬大軍相助,大敗后唐軍隊,末帝李從珂自焚而死,后唐亡。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冊立石敬瑭為皇帝,都汴梁(今開封),史稱后晉。石敬瑭如約割燕云十六州給契丹。
石敬瑭于942年六月去世,其侄子石重貴繼位,為晉出帝。后因晉出帝在向契丹稱不稱臣問題上發生矛盾,雙方關系破裂。耶律德光率兵10萬攻后晉。后晉幽州以南諸城失守,被殺5萬人,耶律德光繼續向南推進,至澶州(今河南濮陽),遇阻回撤。回撤途中,耶律德光大開殺戒,對定州、泰州(今清苑)、易州沿途百姓進行屠殺和搶掠,一時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944年冬,耶律德光又深入河北中南部。第二年正月,契丹軍經泰州奔定州,沿途百姓被殺掠無數。二月,晉出帝石貴重調諸道兵馬,御駕親征。三月奪回定州,繼而奪回泰州,陽城(今保定西南)、滿城,一路向北壓來。
耶律德光見后晉軍不斷向北挺進,趕緊帶8萬余騎自古北口南下,決心拼一死戰。后晉軍聞訊,慌忙南撤,剛撤至陽城的白團衛村(今保定西南),被契丹兵追上團團圍住。后晉軍連忙安下營寨,插好鹿角,準備堅守。無奈當天晚上,東北風大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黎明時分,風勢更甚。耶律德光命軍士下馬,拔掉鹿角,手持短兵,殺將過去。又命順風放火,火燒晉營。這時后晉軍不顧將帥阻止,主動出營反擊。是時正值黑夜,契丹軍措手不及,紛紛敗退,丟掉馬匹、鎧甲、兵器無數。
946年八月,耶律德光又率軍南下,攻涿州,擾定州,先敗后勝。十二月,京都汴梁失陷,后晉亡。
戰爭結束了,中原城鄉已是遍地胡騎。這時遼主耶律德光卻宣布了一個政策:所有軍隊從此糧草不供,悉數自行籌措。讓軍隊深入民間大肆搶掠,輪番搜刮,稍有不從,就地慘殺,保定一帶受害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