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有豐富的文物遺存。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后,保定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達69處,在全國省轄市中名列前茅,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1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約504處,不可移動文物點3500余處。館藏文物8萬余件,其中不乏如定州北宋定窯龍首蓮紋大凈瓶、元代保定窖藏青花釉里紅寶石開光雙罐等國寶珍品重器。這些文物昭示了保定燦爛的古代文明和近現代文明,是各個時期文明的具體體現。
總體看來,保定的文物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反映了保定歷史悠久、綿延不斷。從淶水北邊橋舊石器時代遺址、徐水南莊頭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容城南陽戰國時期遺址,到近現代各類文物遺跡,猶如一條燦爛的歷史文化鏈條連接起保定的各個歷史發展時期;二是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各類文物遺存都蘊含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北福地遺址出土的神秘陶刻面具,燕下都遺址宏大的城址、豐富的文物遺存,陵山漢墓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定窯遺址與異彩紛呈的定瓷,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的皇家氣派,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直隸總督署所反映的一代歷史風云,保定軍校遺址所傳達的近代軍事教育理念,無不讓人由衷的贊嘆和震撼;三是分布地域廣泛。可以說保定是一座文物的寶庫,文物遺存遍及各地,各類遺址、各種建筑、各類文物遺跡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兩萬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是幾乎涵蓋了文物的各個門類。舉凡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雕石刻、壁畫、近現代遺跡和代表性建筑,無所不有;五是革命文物豐富。近現代以來,反帝愛國運動興起,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的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保定人民為求得解放,與侵略者和封建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抗日戰爭時期,保定人民為贏得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冉莊地道戰遺址,晉察冀邊區政府及軍區司令部舊址,晉察冀邊區烈士陵園,黃土嶺戰役舊址,各地的烈士陵園、紀念物,都記載著保定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和歷史功勛。
文物遺存既是物質的呈現,又是精神的載體。每件文物都傳達著所處時代的歷史信息,都是歷史發展的見證,都是某一段歷史的記憶。真實地反映了保定市各個歷史階段政治、軍事、文化、科學的狀況,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文物遺存,為歷史研究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實證;很多文物單位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是對民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各具特色的文物遺存,已成為當代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賞文物、游覽名勝古跡,已成為提高文化素養、豐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地下寶庫
滿城漢墓與金縷玉衣
1968年5月,解放軍某部工兵團在滿城縣城西南約1.5公里處的陵山主峰東坡開鑿隧道時,發現了一座漢代崖穴墓。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對此做了三次批示,并請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組織考古專家進行實地調查。同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隊組織了聯合發掘。確認滿城漢墓是西漢時期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兩墓出土隨葬品極為豐富,年代準確。據《史記》《漢書》所記,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武帝劉徹的庶兄,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被封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二月,是第一代中山王,統治中山國42年。
劉勝墓與竇綰墓采用了以山為陵的營建方式,墓道及墓室鑿山而成,呈弧形,兩墓平面布局大同小異。劉勝墓全長
劉勝、竇綰兩套完整的金縷玉衣,是中國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劉勝金縷玉衣全長
滿城陵山漢墓的出土文物品級高、數量多,科技工藝價值含量高,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為研究西漢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漢墓文物曾多次赴歐、亞、美等國和地區展出,受到了國內外高度贊譽。
凈眾院塔基地宮與白釉龍首蓮紋大凈瓶
1969年定縣博物館對城內的凈眾院塔基地宮進行清理時,出土文物106件,主要有銀塔、銀棺、銀瓶、石函、白釉龍首蓮紋大凈瓶石棺、琉璃葫蘆以及北宋早期的定窯瓷器55件。其中定瓷白釉龍首蓮紋大凈瓶最引人注目,這是一件佛教供奉用品,高60.5厘米,腹徑19.1厘米,足徑10.1厘米,為目前所見定瓷最大凈瓶,長頸上部三道凸弦紋之間,刻有蓮瓣紋。圓盤上也刻蓮紋,長頸下部是竹節弦紋,圓肩處刻三層覆蓮紋,鼓腹處有菊紋。修長的腹部至臥足處,有仰蓮紋四層。整體紋飾以佛教崇尚的蓮花為主,增添了凈瓶的圣潔端莊。瓶肩一側堆塑龍首流,頸短粗,雙角上聳。胎質細膩,釉色白而柔和,造型優美,給人以靜穆莊重之感。比靜志寺塔基地宮內出土的凈瓶,高出35厘米,一高一矮,成雙巧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