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舞又稱“舞獅”“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舞歷史久遠,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在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中就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描寫。
徐水獅舞素有“北獅之宗”贊譽,徐水北里村有舞獅的歷史傳統,明、清時期,即以花會形式在鄉間廟會、重大節慶時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髫小童,人人披掛獅皮,個個練習,創出許多“絕活”。
北里獅舞藝術團于1925年成立,經過不斷創新,成為享譽世界的民間藝術“知名品牌”。獅舞分雙人與單人兩種扮演形式。兩人合扮一頭獅子時,前者雙手握住獅頭道具戴在頭上,后者俯身雙手抓住前者的腰帶,身披獅皮,兩人行動一致,緊密配合。單人扮演的小獅子稱為“少獅”,獅皮與四肢是連在一起的整體服裝。引逗獅子的角色稱為“獅童”或“引獅郎”,為傳統武士裝束,手持繡球引獅起舞,動作以翻、騰、亮相為主,基本動作有晃球、轉球、拋球、抖球等。配樂為打擊樂。
北里獅舞在表演中有文獅(雌獅)、武獅(雄獅)之分。文獅重在表現獅子溫柔的性格、恬靜的神態和活潑好動、喜歡嬉戲的一面。武獅側重表現獅子威武的神態,并常與武術、雜技動作糅合,依靠器械道具表演一系列高難動作。
北里獅舞中的“獅子”是仿照石獅的形態,古雅圓大的獅頭,寬闊隆起的前額,黑亮有神的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開閉有度的大嘴,稍微顫動的雙耳,加之頭頂用彩綢扎成的彩球的映襯,更顯得威武雄壯。獅脖上掛的一圈響鈴,隨著獅子的動作叮當作響。通過演員的默契表演,把獅子暴躁、勇猛、活潑和喜歡嬉戲、親昵等性格特征表現得惟妙惟肖。
北里獅舞曾代表河北省在全國民間花會大匯演中一舉奪冠,并到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進行了精彩表演,隨中央歌舞團參加了在羅馬尼亞舉辦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奪得了該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金獎。后又對蘇聯、波蘭、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等多個國家進行了友好訪問演出,在1954年、1955年、1956年連續三年參加國慶大游行。北里獅舞兩次赴美國迪斯尼樂園演出,受到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譽。
如今,北里獅舞已經成為一項文化產業,以不同形式組成的多個藝術團體長年活躍在全國各地參加演出。同時,全國眾多歌舞、雜技藝術團體都有北里的獅舞演員,形成了“無獅不北里”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