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漢代,舞龍就成為人們祈求人壽年豐、表達良好祝愿的形式。全國的龍燈舞有上百種,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易縣西陵忠義村擺字龍燈舞和清苑縣戎官營繡球龍燈舞就頗具特色。
易縣西陵忠義村擺字龍燈舞
在易縣清西陵范圍內,有一村莊名忠義村,這里原為建造泰妃陵的內務府衙門,辛亥革命后更名為忠義村。擺字龍燈就孕育成長于這深厚的滿族文化內涵、淳樸的民風中。擺字龍燈的龍體是分段的,因可用分段龍體的組合擺出各種字形而得名,又因龍體分段而有“段龍”或“節龍”的別名。據傳,擺字龍燈原是清乾隆年間建立泰陵衙門時由宮廷傳來,或說由承德避暑山莊帶來的,當時還是整龍。為紀念雍正皇帝在位13年才把整體龍斷成13段,也就是13節,每段用細繩和3個竹環緊緊相連。從乾隆年間到民國初年,西陵守陵衙門拜年時都有擺字龍燈舞表演,舞龍者均為守陵人員。擺字龍燈舞也時常進皇宮表演,并多次受過皇封,慈禧太后曾賞賜龍衣兩套、紅蠟燭三箱。
20世紀20年代后,清西陵守陵機構瓦解,守陵人員轉為農民,擺字龍燈成為表達農民意愿的龍燈舞。龍身的每段中央固定一個把手,內設三環套月式蠟燭簽3個。蠟燭簽設置精巧,舞動時燭火始終朝上。龍身外罩為繪有龍鱗、龍爪的龍衣。擺字龍燈由14人表演,即蜘蛛(引龍人)一人領舞,另13人分別持龍頭、龍身、龍尾擺字。引龍人在所持的繡球上畫蛛網和黑蜘蛛,有降妖避邪的內涵,表演靈活、滑稽。擺字龍燈表演若在晚上進行,舞動時伴隨著打擊樂的伴奏,如一條火龍翩翩起舞。有龍擺尾、地臥龍、天臥魚、龍塔垛、跑八字等。時而騰起,時而俯沖,時而整體舞動,時而分段又組合。擺字龍表演時不斷變換隊形擺出漢字,組成吉祥祝福的詞句,如“天下太平”“安居樂業”“正大光明”“中華巨龍”等等。每擺好一字時,龍尾都要繞場一周,再到達應去的位置。每個字的最后一筆,均由龍尾完成,顯得活潑風趣。
忠義村擺字龍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西陵行宮為來訪的56個國家的首腦演出過,引起了轟動。中國中央電視臺、日本的電視臺專門攝制和報道過。擺字龍燈舞出了中華民族的盛世繁榮景象。
清苑戎官營繡球龍燈舞
清苑戎官營的繡球龍燈舞是以繡球形節段,龍身分12節(閏年13節),每節由兩個繡球樣的圓球組成,故名“繡球龍”。據明代《重修娘娘宮》碑文記載,戎官營村繡球龍燈舞起源于明萬歷九年(1581年),由村民戎軒首創。其組織初名“云龍圣會”。繡球龍燈舞由龍頭、龍體、龍尾三部分組成,表演時龍體各節隨龍頭舞動。另一人專舞彩球戲逗紅綠二龍舞動。繡球龍燈可合可分,舞動中能組成不同的字。夜晚表演時,有亮光閃爍,龍體晶瑩剔透,光彩奪目。繡球龍燈舞表演分兩種,一是“踩街”,邊行進邊舞蹈,體現龍的威嚴;另一種是“撂場”,在街頭、院落、空場表演,組字擺圖,體現中華文化的深邃。“撂場”是繡球龍燈舞的主要表演形式。常見的圖式有“二龍出水”“龍馬獻圖”“煉石補天”“大舜耕田”等20余種,其表演套路多根據上古傳說演繹而成。
早期的繡球龍燈用藤皮編成單層圈架,用紙糊,涂上紅、黑、黃、藍等色,內置特制蠟燭,表演時,無論怎樣轉動,蠟燭始終直立。多年來,繡球龍燈不斷改進,演變成雙層繡球龍燈,圈架由藤皮改為竹皮,現多為鋼絲圈架,安裝改為折疊,繡球由紙制改為紅綠綢布制作,由蠟燭改為燈泡照明。
繡球龍燈表演擺字時,在打擊樂的伴奏中,字的上部首表演者站在桌凳上,中部首的表演者雙腿直立,下部首的表演者蹲在地上。每節龍依橫豎撇捺舞動而定格成字形。隊形和字形的變化由引舞的舞球人指揮而成。龍燈上下左右翻騰旋轉,猶如真龍遨游于云海,形象逼真;又可組成不同的字形,明示內涵,形象地教益于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