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爪拳是中國拳術中象形拳之一,又稱“鷹爪翻子拳”。其起源,有一說法是源于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中載有“鷹爪王之拳”。在明代,鷹爪拳名“八閃翻”,后俗稱“翻子拳”“翻子”。鷹爪拳是“八閃翻”繁衍出的新拳種,是國術大師鷹爪王陳子正(1878—1933)經過30年悉心研究、充實、體驗,而逐步完善發展成名震拳壇的卓越拳術,具有翻子拳的閃翻,少林拳的快捷、剛健和鷹爪功法的抓擒拿三者融為一體的特點,健身作用顯著,技擊性突出,實用性強,深受武術界稱道。
陳子正出生在雄縣李林莊村,自幼身體健碩,行動敏捷。陳子正之師是其舅父劉成有。劉成有是雄縣孤莊頭村人,劉士俊族孫,得劉士俊鷹爪功真傳。劉士俊是清末岳氏散手首傳人。另外,劉成有的翻子拳啟蒙自楊景山、劉德全,又受業于舅父董憲周。據《雄縣志》記載,董憲周武技高強,“名振河朔”。劉成有得自鷹爪功和翻子拳兩系真傳,又傳于陳子正。
民國初年,匪盜橫行,陳子正的家鄉也時常有盜賊出沒。1913年,一伙土匪來村里搶劫,陳子正挺身而出。土匪一哄而上將他包圍。陳子正赤手空拳,閃展騰挪,使土匪無法觸及其身。突然,陳子正躥到一棵柳樹前,用胳膊夾住樹干,猛一用勁將直徑三寸的柳樹連根拔起。他手持柳樹,先將拿槍的打倒,然后反把橫掃,又打倒左右兩邊的土匪,其余土匪慌忙逃竄。
陳子正遵從其師劉成有的教誨,將所學技藝用于健身體、強精神,他從事武術活動20多年,走遍祖國各地,桃李滿天下。后他發現少林拳、翻子拳等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于是他對岳氏散手進行了改革,將少林拳、翻子拳及各門拳術精華融于其中,形成具有內、外家特點的新拳種——鷹爪翻子拳。
陳子正于1919年受聘上海精武會任教,后任副會長。吸收各門派拳類精華,整編了50路鷹爪翻子拳(1986年由雄縣文體局張星一整理出版)。他任教期間,先后授鷹爪翻子拳,后應邀到廣州、香港授藝,并將德國大力士艾茨坦爾打敗。陳子正逝世后,其傳人將鷹爪翻子拳繼續發揚光大,他們涉足中國大江南北,并在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授徒教習。
鷹爪翻子拳的特點:姿勢雄健,手眼犀利,身步靈活,發力剛爆。其手型似鷹爪,翻轉靈活,神形似鷹。整個套路動則剛暴兇狠,快速密集;靜則機智穩健,似鷹待兔,加之“雄鷹展翅”“雄鷹捕食”等象形動作的配合,給人以機智、果斷、勇猛、優美之感。鷹爪翻子拳以形似為基礎,以神似為精髓,從而實現形似與神似的統一。
鷹爪翻子拳先后流行于河北、遼寧、甘肅、陜西、北京、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香港等地,新加坡等中南亞國家及歐、美諸國亦有傳練。
鷹爪翻子拳第二代傳人是陳國慶,第三代傳人是陳正耀。陳正耀在雄縣辦精武學校,傳授鷹爪翻子拳;還曾應聘到山東、湖北、福建、黑龍江、吉林等地任教,各地求教者不可勝數,美國、日本、希臘、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外國學員亦來學習。陳正耀被聘為美國武術真傳學會顧問、河北武術培訓學院名譽顧問、甘肅天戈武術館名譽館長、河北精武學院主教練等職。2008年鷹爪翻子拳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