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是個名醫輩出的時代,被稱為中醫歷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守真創立了“寒涼派”。據《金史》記載,有一次劉守真得了傷寒病,頭痛、脈緊、不思飲食,一連幾天高燒不退,服用了自己開的幾劑湯藥,絲毫不見效。當地一位自學成材的年輕醫生前去探望他,劉守真對他的到來并不歡迎,面朝墻壁,不理他,年輕人問:“為什么對我如此輕視呢?”對他的問話,劉守真置之不理。盡管受到冷遇,年輕人還是給劉守真診了脈,說:“據晚生看先生的脈很緊,一定頭痛得厲害,而且好幾天沒吃東西了吧?”劉守真說:“是。”年輕人又說:“先生開始服過黃連、石膏等大寒的藥,對嗎?”劉守真說:“那又怎樣?”年輕人接著說:“先生你錯啦,你服用的是寒性藥,因此發不出汗來,不利于你病的治療。按照你的脈象看,應該換一種藥才行。”對年輕人的正確診斷,劉守真嘴上不說,心里卻十分欽佩,就立即請他開了藥方,結果只服了兩劑藥,病就好了。給劉守真看好病的年輕醫生,就是后來開創易水學派的張元素。
張元素,字潔古,《中國醫學通史》中給他列的生卒年是約1131年到1234年,易州良崗人,據民國《易縣志稿》載,張元素墓在易縣良崗水口村。他自幼聰敏,8歲就參加了童子舉的考試,27歲考進士時,因為觸犯了皇帝父祖的名諱,沒有被錄取,于是放棄了當官的念頭,開始學習醫術,希望能夠成為一名濟世救人的醫生。
開始行醫時,他對醫術并不精通,對《內經》也不能讀懂運用,因此,他發奮努力,博覽醫書,甚至達到夢寐以求的境地。《金史》中說,有一天夜里,他夢見有人用開山大斧和長長的鑿子,在他的心上鑿了個大洞,把好多醫書裝到他心里,從此他對醫學無師自通,醫術也有了很大提高。這是對張元素自學成材的神化,實際上他是經過深入研究醫學經典,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創新,在醫術上才有了長足進步的。
張元素整理總結《內經》《難經》《中藏經》等有關臟腑辨證的醫學理論,吸取《千金方》《小兒藥證直訣》的臟腑辨證用藥經驗,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建立了以寒熱虛實為綱的臟腑辨證體系。在醫學發展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成為易水學派的開山。
在行醫和研究過程中,張元素受到《內經》《難經》《傷寒論》以及《中藏經》和《小兒藥證直訣》等前人著作中有關臟腑辨證思想的啟發,系統總結這些醫學著作中的有關理論,在他所著《醫學啟源》中,詳細闡述了各臟腑天人相應的關系和表里關系,并按“不及”“太過”“實”“虛”“寒”“熱”幾大證候類型,描述各臟腑疾病的主要癥狀、脈象,提出五臟用藥原則或寒熱補瀉的方藥例證。他重視臟腑辨證治療思想,在臨癥雜病治療中,積極運用這一思想指導用藥,尤其是以五臟為中心,治療一些常見病。如虛損癥按程度不同分出臟腑虛損六類癥候進行治療,這一思想對后人尤其是他的傳人產生了重要影響。
張元素通過深入研究《內經》中“氣機升降浮沉、氣的陰陽厚薄、四氣五味”等理論,把它廣泛應用于藥物功效原理和作用特異性等內容的闡發中,創立了一整套系統的藥物學理論,并且與臨床應用緊密聯系起來,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他認為藥有寒、熱、溫、涼的不同性質,有酸、苦、辛、甘、淡的不同味道,因此,藥物性味的不同組合,就會構成不同的功效。并且說“胃者,人之根本,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也”,明確了胃在五臟六腑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他重視扶養胃氣。這些立論與河間學派的學說比較有很大不同,劉守真用藥寒涼,而張元素卻極力避免這樣做,并且在用藥方面盡力講求藥物歸經,創制的方劑“九味羌活湯”到現在還很實用,彰顯了藥物歸經這一理論的重要性,形成自己獨有的學派特點。
張元素的主要理論獨樹一幟,受當時運氣學說的影響,他認為古今運氣不同,所發病種也有不同,故古方不能治今病。同時,他把運氣與臟腑疾病認識作了聯系,并深入研究藥物的陰陽、升降、浮沉、補瀉的各種性能,發明藥理,注重創新方劑,在治療思想上強調“扶護元氣(胃氣)”的意義,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學理論。
張元素的醫學思想有獨到之處,著作有《醫學啟源》《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珍珠囊》《藥注難經》《潔古家珍》等,入室弟子張璧、李杲、王好古、羅天益等在他的醫學思想影響下,進一步發揮了他的學說。他們各有建樹,使易水學派屹立于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