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音樂歌舞
據傳說和典籍記載,唐堯認為音樂能夠宣導自然界的陰郁之氣,調解人的情緒,所以他任命夔為樂正,主管音樂。夔仿效山林溪谷天籟之音,制歌作樂,還讓人制成十五弦琴,演奏的音樂,鳥獸聽了都翩翩起舞。
戰國末期荊軻在燕下都與善擊筑的高漸離結為好友。《史記》記載,易水送別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雖然現在已無法確知荊軻所唱的曲調,但從記載看,應是一首具有很高創作和演唱難度,又有很強藝術感染力的歌曲。“變徵”及“羽”在音樂上指兩種不同的調式。由“變徵”而轉“羽”,是說歌曲轉換了調式,并且引起聽者強烈的情感變化,這說明當時音樂(包括歌曲)創作和演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而且聽者也有很高的音樂素養。
秦漢時期,宮廷都設樂府,到漢武帝時樂府進一步加強,而且“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主管樂府。李延年出身樂工,長于音樂創作。《史記》記載“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李延年曾為司馬相如等所寫的詩歌配曲,為《漢郊祀歌》10章配樂。又仿張騫傳自西域的《摩訶兜勒》曲,作“新聲”28解,用于軍中,稱為“橫吹曲”。這種將西域音調改編為新曲的創作實踐,不僅體現了李延年作曲藝術的高超水平,也促進了民族音樂的交流。李延年是中國歷史文獻上最早在作品上明確標有作者姓名及樂曲曲名,并借鑒外來音樂進行加工創作的音樂家。他還把樂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間樂歌進行加工整理,并編配新曲,廣為流傳。
西晉時的劉琨不僅是一位將軍和詩人,也是一位音樂家,他創作了《胡笳五弄》,琴曲中融入胡笳音調,帶有北方游牧民族樂曲的旋律,表現塞外大漠的高遠與蒼涼。他帶兵駐守晉陽(今山西太原)時,一次被匈奴軍圍困,劉琨乘月色登上城樓,高歌思鄉之曲,到半夜時又吹胡笳,匈奴軍士聽到悠長凄婉的胡笳之音,想起了遙遠的家鄉,禁不住唏噓流涕,軍心動搖,不得不撤走了重圍。
隋代音樂家盧賁,隋文帝時上表改定宮中音樂,奉詔刪定周、齊音律,著有《樂書》。隋唐音律家祖孝孫,隋開皇年間任協律郎,參定雅樂,曾奉命向南朝陳山陽太守毛爽學習“京房律法”,并曾建言用“三百六十律”。入唐后,唐高祖詔祖孝孫與協律郎竇琎等修訂雅樂。祖孝孫又以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大唐雅樂》。以12月各順其律,旋相為宮,制12樂,合32曲、84調。至貞觀二年(628年)樂成。
在亂紛紛的晚唐五代,音樂也沒有遠離人們的生活,從曲陽縣五代時期王處直墓出土的彩繪散樂圖浮雕中可見一斑。這組漢白玉石彩繪浮雕,描繪的是由15人組成的一個樂隊,表現了樂隊正在演奏的場面。其中右邊第一人著男裝,手持一結有彩帶的長桿,似是樂隊指揮。12名演奏者全為女性,所持樂器有箜篌、箏、琵琶、拍板、座鼓、笙、方響、篳篥、橫笛等。她們演奏得相當投入。樂隊指揮下方有兩小兒,似乎是在伴舞。
現代的音樂歌舞
進入現代,保定音樂界代表人物首推張寒暉(1902—1946),他是定縣(今定州市)西建陽村人。1919年在保定讀書時開始寫作白話詩和劇本。1922年考入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后又考入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1929年10月,與熊佛西、章泯等人組織成立北平小劇院,任劇院執行委員會組織部主任,并創作了三幕話劇《黃綢衫》。1936年夏在西安從事教育及戲劇導演等工作。是年秋,創作了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有力地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成為動員千百萬人民英勇抗戰的號角。周恩來曾親自指揮東北軍和西北軍軍官唱這首歌曲,并在《現階段青年運動的性質和任務》一文中說:“成千成萬的青年人無家可歸,無學可求,尤其是東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深受人世間的慘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傷心的人斷腸。”張寒暉1942年到延安后,填詞創作了《軍民大生產》等歌曲,深受歡迎。
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建立后,一大批音樂工作者從延安等地來到邊區,和本地文藝工作者結合,推動了邊區音樂歌舞活動的蓬勃開展。群眾性的歌詠活動開展得極為廣泛和深入,流傳的歌曲不下幾百首。歌曲創作非常活躍,一些優秀歌曲,如徐曙作曲、胡可作詞的《八路好》,張達觀作曲的《軍隊和老百姓》,盧肅創作的《團結就是力量》,李劫夫作曲、方冰作詞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曹火星創作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不僅在當時響徹晉察冀邊區,而且一直傳唱至今。
根據地的舞蹈活動也空前活躍,各劇社和文藝團體幾乎都有舞蹈隊(或歌舞隊)。舞蹈活動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是改造民間舞蹈。邊區原有多種民間舞蹈,如跑旱船、秧歌、霸王鞭等。抗戰開始后,邊區文藝工作者對傳統舞蹈進行了改造,充實了抗戰內容,并對作品結構、表演方式都進行了改革,很受邊區群眾歡迎。二是繼承紅軍時期的舞蹈傳統,在紅軍舞蹈的基礎上,結合現實進行表現新內容的舞蹈創作和演出。
新中國成立后,音樂歌舞成為人民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代和社會的需要,使許多專職音樂歌舞創作者、演唱者、表演者脫穎而出。民間音樂歌舞進一步煥發光彩,現代音樂舞蹈更深入、全方位地融入人民生活。
豐富多樣的民間傳統音樂
民間音樂歷來是大眾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保定的民間傳統器樂分為鼓吹樂、吹打樂、鑼鼓樂和絲竹樂。鼓吹樂,在民間俗稱“鼓吹班”“吹歌會”“音樂會”“鼓樂班”,比較普遍的稱呼是“吹打班”。“吹歌會”也有叫“南樂會”的,“音樂會”也有叫“北樂會”的。
鼓吹樂是保定民間器樂的主要樂種,多是應用于民間婚喪喜慶、傳統節日活動。鼓吹樂以定州、徐水、高碑店具有代表性。如定州的子位吹歌、徐水的躍進吹歌會、高碑店南虎賁驛村南樂會等。鼓吹樂以管子為主奏樂器,曲目以短小的曲牌和民歌為主,如《放驢》《打棗》《小二番》《黃鶯兒》《一枝花》《玉芙蓉》《茉莉花》《放風箏》《送情郎》等。
吹打樂一般稱為吵子會(又稱武拾幡),主要流行于易縣、淶水、定興、容城、雄縣、高碑店一帶。主要使用打擊樂器。演奏特點是吹奏樂演奏旋律時,要用音量較小的色彩性打擊樂伴奏;演奏打擊樂段時,大音量的大鐃、大鈸要用亮、點、轉、磨、立等手法,使多種打擊樂器音色、音量形成對比。演奏曲目百余種,主要有《昭君出塞》《十樣景》《打棗》《小開門》《打秋千》《十不閑兒》《新水令》《打馬》《花荷岔》等。
鑼鼓樂在城鄉廣為流傳,品種繁多,曲目豐富,是群眾自娛自樂的民間音樂。種類有大鼓、架鼓、排鼓、對子鼓、扇鼓、戰鼓、腰鼓等。
保定的拾幡樂為絲竹樂的一種,它是以合奏形式演出的一個樂種,分文拾幡與武拾幡兩種。武拾幡即吵子會,屬吹打樂類。文拾幡屬絲竹樂類,流行范圍只限易縣、淶水、定興三縣。文拾幡歷史久遠,至少在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已經在易縣一帶流行。
保定的民間音樂種類多樣,流傳久遠,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有的已經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淶水高洛音樂會、徐水遷民莊躍進吹歌會、雄縣音樂會、易縣燕子古樂、蠡縣吹奏樂、安國吹歌、高碑店吹歌、阜平平陽大鼓、定州子位吹歌、曲陽吹歌、安新圈頭村音樂會、易縣南樂會、易縣拾幡會、易縣金花圣會、易縣西陵佛事會、定州花張蒙道教音樂等。
保定的民間舞蹈多與大眾的自娛自樂和禮儀祭祀活動有關。民間花會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保定民間舞蹈種類繁多,突出的特點是民眾廣泛的參與性,最主要的活動時間是在每年的正月期間。每次舉辦花會,都是一次熱熱鬧鬧的盛會。比較普及的民間花會有舞獅、舞龍、高蹺、寸蹺、地平蹺、跑驢、竹馬、中幡、擎閣、抬花杠、少林會、花車、旱船、荷花燈、九曲黃河燈、花鼓、戰鼓、架子鼓、太平鼓、秧歌、拉花、霸王鞭、猴打棒、花棍、地落子等,其中以徐水北里舞獅、清苑繡球龍燈、博野花鼓落子、易縣忠義村擺字龍燈等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