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凱在保定創辦直隸省第一所師范學堂——直隸師范學堂,也是全國最早的師范學堂,翰林出身的孟慶榮為監督,地址在金線胡同楊公祠和附近院落。學校最初在全省范圍招收學生600人,從舉人秀才中選取,大縣8人,小縣4人。此外還為山東代為培養數十人,第二年畢業返回山東。開設5年制全科和半年、一年簡科兩種。學堂聘有11名日籍教師,開設教育、理化、博物、音樂、手工等學科。
1904年9月,經省批準,將光緒十五年(1889年)由蓮池書院院長吳汝綸倡辦的東文學堂附屬于直隸師范學堂,稱東文專修科,所謂東文即日文。同年底,學校因辦學需要,擴大規模,遷至北關,升格為優級師范學堂。1915年更名直隸高等師范學校。
直隸高師預科一年,本科三年,本科分歷史地理部、數學物理部、博物部、物理化學部、國文部、英文部等專業,除本科外,還設有國文、歷史、地理、美術、手工、圖畫、音樂、體育等專修科。另設英語研究科和手工、圖畫教員講習科。直隸高師任課教師有清末科舉時代的舉人,也有民初新學堂畢業的高材生,還有聘請的外籍教師。據日本《考史游記》一書記載: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直隸提學使盧靖曾對下屬發布命令,說此年直隸高等學堂畢業生180人,盡先充實初師和中小學,過去的畢業生學力不夠、水平較差、成績平平者,可回來重讀深造,不愿意回來的做教育行政工作。學校非常重視畢業生的回訪與再造。
直隸高師校長馬筱珊思想頑固守舊,教學堅持用經學、理學等舊教材抵制白話文。1920年9月,直隸高師爆發“驅馬運動”。最后,省教育廳答應學生要求,撤換了校長,并同意北京大學年輕教授來校授課。1921年,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鄧中夏,正式應聘到直隸高師任新
1921年直隸高師并入新建的河北大學。學校辦學20載,培養了大批優秀教育人才,如王森然、張效直、郝仲青等均畢業于直隸高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