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北伐在涿州戰況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乾亨元年(979),宋太宗率兵占易州,渡易水,抵涿州,遼涿州判官劉原德以城降宋。宋軍至幽州,破遼兵于城北,幽州被困,宋軍初勝。后被遼將耶律休哥率兵夾擊,宋兵敗于高梁河,宋太宗身帶箭傷,退至涿州乘車南歸。北宋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986)二月,北宋分東西二線五路再伐遼,東線曹彬、米信與遼將耶律休哥大戰,下岐溝關、克涿州。遼蕭太后與圣宗南下應援。四月,曹彬退回雄州。五月,再度北上攻占涿州,被耶律休哥擊敗。時近炎暑,糧草不繼,宋兵溺死于拒馬河者不計其數,損失慘重。西線潘美軍克云、朔、寰、應等州后,因指揮失當,亦敗退。
涿州義和團運動
光緒二十六年(1900)初,義和團開始從房山縣傳入涿州,并于2月間首先在雙柳樹村設壇練拳。此后不久,涿州城內在大師兄榮起、二師兄慈二慶等領導下開始設壇,組織義和團。義和團迅速發展到各村鎮,5月中旬,當涿州義和團得知淶水高洛村和石亭鎮團眾起事的消息后,立即前往助戰。淶水戰役的勝利,使涿州義和團受到巨大鼓舞,決計乘勝進據涿州城。5月25日,涿州、房山地區團眾數千人,在首領密熹和尚等率領下,聚集在淶水陳家莊和石亭鎮一帶“亮隊操演”。5月27日,涿州縣城內外團眾密切配合占據了涿州城。義和團首領李來中也參加了“占據涿州城”的活動。當時,占據涿州城的義和團團眾達萬余人。義和團占領涿州后,四門上下高樹旗幟,旗上大書“興清滅洋”字樣。城上皆紅巾黃巾,刀矛林立,社會秩序井然。為了加強防備,義和團組織團眾抽丁守城。清政府派聶城、楊慕時帶兵前來鎮壓。5月29日,守衛在涿州城南的團眾,發現有官軍馬隊竄入南門,立即自城垣躍下,群起追捕,將清廷派來的17名清軍全部緝捕。這時,涿州城內的官府已完全處于癱瘓狀態,義和團控制了整個涿州城。義和團進據涿州不久,其組織得到迅速發展,僅城內就設有團壇二三十個,成為附近州縣各支義和團匯合的一個中心。6月4日、6日,順天府尹趙舒翹、吏部尚書剛毅來涿州視察招撫,回京向慈禧報告義和團可用。清政府經過御前會議權衡利弊后,于6月21日公開對外宣戰,并發布上諭全面招撫義和團。八國聯軍侵占北京后,清政府對外乞降,下令鎮壓義和團。侵略軍南犯,法軍于10月占領涿州,屠殺義和團及平民。涿州義和團運動在侵略軍和清軍的剿殺下失敗。法軍于8月7日才撤離涿州。
直皖戰爭
1920年7月5日,皖系軍閥段祺瑞以邊防督辦的名義,命令邊防軍緊急動員,9日,北洋政府下令懲辦曹、吳。當日邊防軍總司令徐樹錚調兵遣將,進入長辛店、松林店,沿京漢線布防。段祺瑞在團河成立“定國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直系曹錕在天津舉行了討伐段祺瑞的誓師大會,派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王成斌為副總司令,開赴前線。7月13日,張作霖發布入關通電,聲討段祺瑞。7月14日,兩軍主力正式接火。直、皖雙方戰區分東、西兩路。西路京漢鐵路線是主要戰場,皖軍在涿州、松林店、固安、淶水,直軍在高碑店布防。
7月17日,西部戰場形勢突變。吳佩孚退出高碑店,率一部繞出左翼,長途跋涉,經過三家店(位于松林店東南,距松林店約7.5公里)向松林店突然襲擊,直插皖軍前敵指揮部。皖軍主將曲同豐等高級軍官被當場活捉。占領高碑店的皖軍遭到直軍猛烈攻擊后,向北敗逃,因后路被切斷,直皖雙方在松林店開始激戰。皖軍用大炮猛轟設在樓桑廟(即樓桑三義宮)內的直軍前敵指揮部,但因大批彈藥潮濕,雖落在直軍陣地上并沒有爆炸,吳佩孚信為關云長在天之靈來保佑,并以此鼓舞將士。皖軍戰敗,逃兵在涿州城鄉搶劫財物,向北潰逃。吳佩孚占領了涿州城。吳佩孚身穿紡綢大褂,被簇擁著步行進城。7月19日,段祺瑞引咎辭職。7月23日,吳佩孚離涿進軍南苑。戰后,吳佩孚在樓桑廟大殿正門掛上一塊“護國佑民”的橫匾,作為酬謝關夫子的保佑。
傅作義涿州守城之戰
“涿州之戰,久耳英明”,這是毛澤東1936年致傅作義函開篇第一句。所謂“涿州之戰”,即指1927年晉軍傅作義部和奉軍在涿州城進行的攻守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軍閥混戰的一次著名戰役。
1927年,盤踞在山西的軍閥閻錫山放棄與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聯合,倒向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9月,誓師“北伐”駐守在北京的張作霖安國軍政府,派傅作義第四師作為別動隊進占涿縣。10月11日,晉軍第四師先遣部隊趁奉軍原駐涿的第十五師張作相部調保定,接防的衛隊旅王之佑部剛到涿縣下火車進城之機,突入涿州城,將奉軍逐出城外。10月14日,傅作義第四師全部入城。張學良得知傅作義占領涿州城的消息后,立即增調奉軍第十五師、第二十三師等部圍攻涿州城。
在以后的80多天的攻、防戰斗中,雙方為爭奪涿州城控制權,共展開9次大規模戰斗,彼此傷亡慘重。11月28日,奉軍將500發毒氣彈射進城內,隨后指揮步兵開始攻城。守城晉軍早有預料,采取各種措施減輕毒氣之害,并又一次擊退了奉軍的進攻。奉軍第九次攻擊又告失敗后,雙方戰斗暫停,各自休整陣地。張作霖下令:“把涿縣城四圍挖上壕溝,加上鐵絲網,傅作義不投降,就把他們餓死在城里。”
由于戰事持久,城中糧盡,軍民只得以酒糟為食,病餓而死者日多。晉軍10月入涿,穿單衣,近隆冬后,饑寒交迫,境況慘不忍睹。城外奉軍借此機會向晉軍以食物和棉衣進行宣傳瓦解,晉軍官兵大都不為所動。奉軍還利用各種關系派人投書勸傅作義投降,傅作義均置之不理。此時城中士兵大多病倒,如再迎戰,十不當一。12月29日,晉軍第四師參謀長朱錫章出城赴奉軍司令部和談,議請奉軍退兵20里,晉軍引軍退出涿縣。奉軍不肯接受條件,未達成協議。由于援軍無望,城內兵民餓死越來越多,傅作義親赴奉軍議和。1928年1月12日,晉軍第四師殘部7000余人撤出涿州城接受奉軍改編。奉軍萬福麟部進駐涿州城。傅作義在保定被張學良軟禁,后趁洗澡之機不辭而別。
北伐戰爭結束后,傅作義任天津警備司令,將在涿州百日守城中向商民借款如數償還。涿州民眾敬重傅作義的軍事膽略與才干,用所撥還款項的一部分為傅作義建起一座生祠。這座“傅公祠”在北門月城內,坐北朝南,磚石筑起的臺基約有1米多高,并樹有一幢石碑,上面刻著傅作義的“功德”。之后,隨著涿州城北門的拆除,傅公祠早已不見蹤跡。
澤畔慘案
1937年農歷八月十三日下午,日本侵略軍石墨聯隊追擊撤退的國民黨軍隊,在澤畔村北,遭到二十六路軍輜重營的抵抗,擊斃日軍200多人。日軍占領了澤畔村后,見人便殺。孫毅先和他的母親剛要出門躲避,迎頭碰上一群日本兵,母子2人當場被殺;孫萬先、高鵬程和獸醫高六先后中彈身亡;尚友、尚德兄弟2人躲進了白薯窖,日本兵點燃了垛在薯窖上的谷草,兄弟倆從煙火中爬出來,被日本兵用刺刀挑死在院內;崔華想逃,被日本兵殘殺;鄭有的母親看到房子起火,呼喊救火,被侵略軍殘殺在街口;雙目失明的趙志被日本兵當活靶子打死,暴尸街頭。翌日天明,日本兵繼續燒殺搶掠。沈義本家3代6口人全被殺害。躲在村外的崔珍、崔老七見天大亮,想回村,被打死在村口。躲藏在肖征、崔慶昌兩家的國民黨二十六軍輜重營的12名傷病員,有的被日本兵用刺刀挑開胸膛,有的被日軍用鐵鎬砸得腦漿迸裂。日本侵略軍在澤畔共燒毀房屋200余間,46名百姓和20名國民黨軍傷病員被殺害。
東陽屯慘案
1937年農歷八月十五日,侵華日軍由北向南猛撲過來。有7名國民黨士兵撤到東陽屯村龍泉寺內,被日軍大部隊包圍。7名士兵以龍泉寺為掩體進行抵抗。東陽屯村民李少田、李少德兄弟倆聞聲趕到,手持菜刀、木棒、石頭參加搏斗,當時擊斃敵人100余人,傷多人,終因眾寡懸殊,7名士兵和村民李少田、李少德最后壯烈犧牲。侵略軍遭到慘重打擊后,獸性大發,15日凌晨沖進東陽屯,逢人便殺,見房就燒。發現李二立家菜窖內有避難村民,便打算用煙全部熏死在窖內。村民李大立見此情景,手持鐵锨將放煙日軍砍翻在地,隨后掄起鐵锨打傷日軍多人,最后壯烈犧牲。侵略軍瘋狂燒殺至深夜,火光沖天,尸橫滿街。侵略軍將幸存的男女老幼用鐵絲捆綁集中到村民陳振榮家的北屋、西屋內。深夜,日軍獸兵闖入婦女屋內不分老幼強行糟蹋。凌晨,將兩屋村民一串一串扔到豬圈內,有的用刺刀挑死,身帶重傷的用木板壓住,倒上煤油用火燒死。就這樣,東陽屯90余名同胞慘死在豬圈內。前后共有138人慘死在敵人屠刀下。
奇襲日軍守備隊
1938年4月29日是涿縣北關廟會最熱鬧的一天。華北抗日救國同盟軍大隊長傅德才帶領12名手槍隊員,身著長衫,頭戴禮帽,化裝成趕廟會的百姓,由南門進入縣城,在人力車夫的配合下,除掉了日軍大生洋行的門衛后,沖進大生洋行日軍涿良房守備隊部。內住有30多個日本兵,經過一場激烈的白刃格斗,日本駐涿良房守備部隊長,打死日軍20多人,傅帶領隊員完全撤出縣城,無一傷亡。
前鋪伏擊戰
1944年6月26日早7點多鐘,涿縣城內日偽軍700多人,10多輛汽車、幾十輛馬車,由偽縣長和偽聯隊長帶領,到小馬村及東、西城坊一帶搶麥子。房淶涿縣大隊魯政委帶一連人和部分民兵沿途阻擊,迫使敵人當天未敢返城,晚上都龜縮到孫家莊村住宿。夜間,縣大隊不斷騷擾敵人。次日清晨敵返城時,縣大隊分3部埋伏在前鋪、后鋪、東古邱3個村。當敵人先頭部隊到達后鋪村邊時,受到迎頭痛擊。敵人迅速撲向前鋪,企圖憑借該村地形對抗,但前鋪正是縣大隊主力陣地,迫使敵人回退,又遭夾擊,陣營大亂。各村的民兵隨之而起,敵人到處碰壁,互相亂撞。偽縣長從馬上掉下來,帶部分人狼狽逃往岐溝據點。上午10點戰斗結束,共打死打傷日偽軍70多名,繳獲步槍60多支,繳獲大車20多輛,挫敗了日偽軍的搶麥計劃。
松林店圍殲戰
1945年8月15日,八路軍冀中軍區七旅七團橫掃鐵路線的日偽軍殘部。兵分兩路,將逃竄到松林店的日偽軍團團圍住。地方武裝和各村的民兵紛紛前去參戰。戰斗從拂曉開始,激戰一晝夜,斃敵150多人,繳獲山炮兩門,輕、重機槍10挺,步槍300多支,子彈數十箱和一批其它器械。
中共中央遷移北平路經涿州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北上北平。3月24日下午4時多,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車隊到達涿縣。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住在涿縣城內粉子胡同路北的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二軍軍部(天主教堂大院內)。當時負責保衛任務的主要是四十二軍,軍長吳瑞林和當時中共淶涿縣委書記王俊成、公安局長張爍等軍地領導負責迎送和接待。涿縣縣委書記王俊成向中央首長匯報了涿縣近況后,毛澤東指出:百姓關心的,正是我們要辦的。工作多,要抓主要的,這就是領導和平建設。同時要求盡快把市場遷回城里來,以便盡快繁榮經濟。25日凌晨3時,劉亞樓參謀長從北平來到四十二軍軍部,迎接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進北平,首長和機關人員從涿縣乘火車北上。
中央首長從涿縣換乘火車進入北平時,為保證安全,編為3個列車,每列車8個車皮。第一列車掛8節客車廂,坐的是警衛部隊和少數干部,車到西直門站下車,然后用卡車將他們送至香山。第二列車掛8節臥車和一節餐車,直開到清華園火車站,毛主席在清華園下車。第三列車掛5節臥車和3節行李車,開到前門車站下車。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等中央首長在當天去西苑機場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北平部隊。當日晚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首長住進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