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牛角起義
東漢中平二年(185),博陵(治所在今蠡縣西)人張牛角率二三萬農民起義,反抗東漢腐朽統治,轉戰在河北一帶,不久同常山褚飛燕率領的起義軍會合,被推為首領,在進攻癭陶時,張牛角中箭身亡,其眾歸褚飛燕部,后褚上書請降,被收編。
葛榮擊殺元融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九月,農民起義軍葛榮率部在博野(今蠡縣地)牛邏擊殺北魏大將章武王元融,自稱天子,立國號齊,年號廣安。建義元年(528)八月,爾朱榮帶兵鎮壓起義軍,葛榮麻痹輕敵,戰敗被俘身亡。
蠡縣農民起義
清同治六年(1867)七月五日,蠡縣、高陽、容城、祁州、肅寧、任丘一帶農民相繼起義。八月一日,起義民眾聯合與清軍作戰。轉戰在蠡縣、清苑、高陽等地,后遭清軍圍剿,起義失敗。
反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斗爭
1927年下半年,中共博蠡黨支部根據群眾反映村公所存在賬目不清、貪污自肥問題,決定以國民黨縣黨部(成員控制在共產黨手里)的名義在全縣農村開展清查村公所賬目的斗爭。1928年2月,蠡縣國民政府財政局局長侯錫煅貪贓枉法,群眾反映很大。農民協會會員在共產黨員曹承宗帶領下,到縣財政局查賬,查出侯錫煅貪污的款額,當即呈報省府,把侯押送法庭,并免去其財政局局長職務。同年8月,道西村一農婦被婆家虐待致死,縣長王汝楷與司法科長受賄500銀幣,竟將此案改為自羞而亡。莘橋(時屬蠡縣)常更周借給縣城王某某4000元錢,常幾次要賬,王不還,因此,常到縣衙告狀,縣長王汝楷不理,后常更周給王汝楷行賄400元錢,縣長王汝楷即將王某某拘押。王汝楷貪贓枉法,引起公憤,中共蠡縣黨組織聯合進步人士到天津(河北省會)告狀,省府派人查實,將縣長王汝楷與司法科長撤職。
反割頭稅斗爭
蠡縣農民素有殺豬過年的習慣,豬肉一部分自食,一部分拿到集市出售,以補充生活所需。1928年初,蠡縣國民政府對農民自宰豬增征“割頭稅”,每頭豬征收割頭稅五角,群眾極為不滿。1931年1月15日,為縣城集日,在中共蠡縣黨組織的領導下,兩千多名群眾上街游行示威,反對國民政府征收割頭稅榨取民脂民膏的行為。憤怒的群眾砸了征稅所,并到縣政府請愿,在群眾的壓力下,縣長被迫答應暫不征收割頭稅,反割頭稅斗爭取得勝利。
高蠡暴動
20世紀30年代初,高、蠡地區由于地主高利貸盤剝和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加上天災人禍,使廣大農民生活非常困難。各界群眾反抗情緒日益高漲。1932年8月8日,中共保屬特委書記黎亞克到蠡縣巡視工作,認為蠡縣東北區與高陽東南區地方暴動條件已經成熟,報中共河北省委批準,決定于8月下旬進行武裝暴動。8月25日,省軍委書記湘農和保屬特委委員賈臣來到中共博蠡中心縣委書記宋洛曙的家鄉蠡縣宋家莊,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8月28日舉行武裝暴動。8月27日早晨,宋家莊村一路暴動隊伍,在湘農、宋洛曙的指揮下提前一天作輿論準備。當日貼出署名“主席湘農、副主席宋洛曙”的“保屬革命委員會第一號”布告,把游擊隊的十大綱領公布于眾,鼓舞了高蠡地區廣大被壓迫農民的斗志,游擊隊的士氣更為高漲。當日即在蠡縣宋家莊、林堡、楊馬莊、孫家莊,博野縣吳王莊,清苑縣李家莊一帶收繳地主長短槍28支,并張貼布告、標語,宣傳紅軍游擊隊的政治綱領。組織游擊隊武裝共50余人,于晚間正式編為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第一大隊。28日,游擊隊繼續在宋家莊一帶發動群眾,收繳武器彈藥,壯大隊伍,游擊隊擴大到100余人。8月29日下午,紅軍游擊隊第一大隊到達蠡縣東北部南玉田村,與王義順、田勝德、王鳳齋領導的80多名游擊隊員匯合在一起,組成紅軍第二大隊。暴動隊伍繼續向北進發,30日中午到達高陽縣北辛莊村,順利地解決了公安分局及保衛團人員,繳獲長短槍40支。隨即集合西演、南、北辛莊等村的黨團員和革命群眾120余人,成立了游擊隊第三大隊。
8月30日晚上,湘農主持召開緊急會議,宣布建立地方蘇維埃政府,湘農任主席,宋洛曙任副主席。正式成立“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湘農任支隊長,宋洛曙任副支隊長,下設3個大隊,共300余人,長短槍120余支。支隊部和蘇維埃政府設在北辛莊高級小學院內,門前懸掛繡有鐮刀斧頭的紅旗,上寫“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河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隊部”。各大隊也都掛起了紅旗。游擊隊隊員為了表示打擊敵人不畏犧牲的決心,脖子上都系有作為標記的紅帶,叫作“犧牲帶”。
8月31日,紅軍游擊隊第三大隊留守北辛莊村,第一、二大隊去西演村一帶打游擊,宣傳群眾,打土豪,分田地。下午游擊隊伍回到北辛莊村。國民黨軍白鳳翔部駐安國的一個騎兵連,包圍了北辛莊高級小學。紅軍游擊隊在湘農、宋洛曙等指揮下,與敵人展開激戰。蔡書林搶占公安局大門頂上的小更樓,擊斃國民黨軍隊兩個士兵,打傷一名排長,迫敵稍退。宋洛曙在院內帶領部分隊員,打擊敵人,掩護突圍。湘農帶領部分隊員沖出包圍圈。敵人沖進院內,宋洛曙仍帶領隊員向敵射擊,最后英勇犧牲,蔡書林也壯烈犧牲。紅軍隊員犧牲18人,被捕19人。隨后,國民黨軍隊抽調兵力,向北追捕,在高陽縣高家莊與游擊隊相遇,一場激戰后,紅軍游擊隊被迫解散。
高蠡暴動歷時5天,前后有47人犧牲。雖然暴動失敗了,但卻從政治上打擊了反動階級的統治,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為后來冀中平原上堅持抗日游擊戰爭打下了基礎。
各界抗日救國會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共蠡縣黨組織積極動員全縣人民一致抗日,并領導全縣人民進行抗日武裝斗爭。7月11日,中共蠡縣黨組織在縣高級小學,召開成立蠡縣各界抗日救國會籌備會議,經過與各階層愛國人士商討,于14日正式成立蠡縣各界抗日救國會。會后,全體與會人員上街游行,散發抗日救國會章程、宣言及告全縣民眾書等宣傳品。同時,中共蠡縣黨組織做出在農村建立各界抗日救國會的指示,派出4個宣傳隊,深入基層、鄉村,開展抗日宣傳和組建抗日救國會工作。到9月中旬,全縣建抗日救國會209個,會員達3萬余人。9月18日,縣各界抗日救國會組織2萬余人在縣城集會,為紀念“九·一八”國恥日召開群眾大會,大會號召全縣人民立即行動起來,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槍出槍,鏟除漢奸,一致抗日。會后進行了大規模示威游行,并散發傳單,還出版《救亡報》等刊物指導抗日斗爭。
蓮子口戰斗
1939年6月30日,八路軍一二○師主力部隊沿潴龍河大堤直插蠡縣蓮子口村,阻擊要往那里駐扎的日軍,張宗遜率獨一旅渡河包圍大百尺日軍據點而不打,欲阻擊保定、高陽之日軍。次日黎明4點,師長賀龍和參謀長周士第發覺正南莊陣地有敵情,并隱約聽到汽車的馬達聲,余秋里部戰士馬上進入陣地,集中精神聽候沖鋒信號。4點15分,日軍一個中隊分三路縱隊順大路而來,待同余秋里部只隔一道土埂時,八路軍戰士們立即跳出戰壕,一陣沖殺,五六分鐘即殲滅了來犯之敵。緊接著日軍第二中隊出現在200米之內,正南莊陣地響起沖鋒號,八路軍戰士們奮勇拼殺,不到20分鐘又將日軍全部殲滅。此時,日軍后衛部隊從莊稼地里散開向八路軍陣地進攻,戰士們以重機槍向日軍散兵射擊,迫擊炮向日軍汽車猛轟,展開了激戰。賀龍、關向應在總指揮部指揮,余秋里部對付日軍已暴露的火力點,張平化部迅速殲滅日軍兩個中隊,賀炳炎部將肅寧縣駛來的日軍3輛汽車,共100多名日軍一舉消滅。日軍再次組織進攻正南莊陣地,經過七次拉鋸式激戰,日軍落了個尸橫遍地,鬼哭狼嚎。日軍又集中兵力反撲,八路軍隱蔽的重機槍連從側面猛射,日軍傷亡更加嚴重。從早晨4點到晚8點,日軍發動大小攻勢20余次,均被八路軍擊退。此戰日軍谷壽夫師團傷亡近千人,磯谷廉介師團被孟慶山、劉秉彥和楊萬倫部隊阻擊,損兵折將退回河間。保定和高陽的日軍增援部隊,進入張宗遜布好的“口袋”,也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回。
齊莊突圍戰
齊莊位于蠡縣東北部,共產黨基層組織建立較早,且處于蠡縣、高陽、肅寧三縣交界地帶,為蠡縣抗日根據地。1941年10月6日,冀中九分區二十四團、三十三團進駐該村開展武裝抗日斗爭。10月14日至15日,蠡縣、高陽縣城集結大批日偽軍,莘橋、大百尺等據點也調兵遣將,妄圖將八路軍冀中九分區二十四團、三十三團和蠡縣黨政軍群機關干部一網打盡。蠡縣黨政軍領導針對日偽軍的動向,決定立即轉移。16日凌晨,黨政軍群機關400多人轉移至高陽縣大團丁村,八路軍冀中九分區二十四團、三十三團也于當晚轉移到肅寧縣。是日晚,偵察員報“蠡縣、高陽城內的日軍已于當日下午撤回保定”。由于敵情變化,縣領導誤斷敵情,決定隊伍返回齊莊。于17日早晨向齊莊返歸,行至劉佃莊附近時,天已拂曉,隱約發現劉佃莊一高房上有三個頭戴毛巾的人,縣大隊大隊長丁硯田覺得可疑,立即向領導匯報。而主要領導卻認為“是百姓曬糧食”(實為敵崗哨),仍令隊伍繼續前進。行至潴龍河大堤時,又發現幾個人牽著牲口順潴龍河堤兩側逃跑,仍未引起縣領導的警覺,堅持讓部隊繼續前進。實際上日軍已調集2000多人的兵力,對齊莊形成包圍圈,企圖殲滅駐齊莊的八路軍冀中九分區二十四團、三十三團,不料二十四、三十三團已安全轉移,日軍撲了空。這時日軍發現縣黨政軍群機關隊伍由東而來,有意在潴龍河南岸閃出一條通道,將抗日隊伍放進來。約6時許,隊伍來到齊莊村南還未站穩腳步,就聽偵察員報告:“我們被敵人包圍了。”由于敵情來得突然,縣委主要領導立即分路突圍。丁硯田帶一小隊向西沖擊,一出村西遇到日軍機槍猛烈掃射,縣大隊指戰員勇猛還擊,日軍火力減弱。縣委書記王進學和縣大隊副政委陳淑恒帶領二小隊越過平地,很快進入劉家營東口道溝的轉彎處。一班戰士奮不顧身向前沖去,全部犧牲,二班戰士二次沖鋒,也都殉國。四周日軍步步逼近,槍聲更緊。丁硯田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副政委陳淑恒和大隊總支書記李順和也相繼倒下。縣委書記王進學耳部中彈,昏迷過去。同縣大隊突圍的縣黨政軍群機關部分人員,在齊莊村女自衛隊隊長李蔓瑩帶領下,避開日軍鋒芒,使40多名同志安全脫險。縣委敵工部長劉拓和其他幾位同志,向西急速跑入交通溝,使南北兩方之敵發生誤會,自相射擊,劉拓等人趁機沖出重圍。谷振海帶領的一個小隊,與團團圍上來的日軍展開激烈戰斗,經過反復沖殺,80余人的小隊只剩下9人。縣公安局人員在局長王勤(于盛華)帶領下,向南突圍,在日軍密集的火力下被迫退回來。李蔓瑩又一次帶領公安局的人員突入交通溝,方脫險。王勤得知縣領導尚未沖出,毅然返回齊莊,找到縣長王志遠等,他們幾次沖殺突圍未果,均壯烈犧牲。戰斗從清晨6點一直打到下午3點,縣黨政軍群機關以及縣大隊受到嚴重損失,縣委書記王進學負傷,縣長王志遠、縣大隊大隊長丁硯田、副政委陳淑恒、總支書記李順和、公安局長王勤等73人為國捐軀,數十人身負重傷。
三崗(滑崗、藺崗、宋崗)戰斗
1943年6月15日,八路軍冀中軍區七分區三十六區隊二連、三連及安平縣縣大隊,進駐藺崗和滑崗村,蠡縣偽特務隊頭子鄭國志聞訊帶領百余人的特務隊,來到滑崗村西。當特務隊進至距二連陣地100米時,埋伏在村西口的二連和安平縣大隊的三挺機槍一齊開火。特務隊頓時亂作一團,死傷大半。偽特務隊頭子鄭國志連中三彈身亡,剩下的特務慌忙逃竄。三十六區隊等未及轉移,高陽、蠡縣、肅寧等地增援的日偽軍近2000人已從西、東、南三面包圍了滑崗和藺崗,連續發起進攻。八路軍指戰員沉著應戰。日偽軍連沖3次,均被打退,遂用炮火狂轟濫炸。我軍傷亡不斷增加,決定突圍轉移,經過40多分鐘的激烈戰斗,轉移到藺崗村,日偽軍尾隨而至。二區小隊和安平縣大隊密切配合,與日偽軍展開爭奪戰,戰斗一直進行到天黑,日軍始終沒摸著八路軍實力,八路軍指揮員摸準日軍薄弱點,集中火力沖殺前進,邊戰邊撤,突出重圍,轉移到東魏村。“三崗”戰斗,斃傷日偽軍200余人,八路軍傷亡50多人,此戰是反“五一掃蕩”后冀中軍民同日偽軍進行的一次較大戰斗,鼓舞了軍民的士氣。
張村營戰斗
1944年3月28日拂曉,八路軍二十四團三連和蠡縣縣大隊,奉命在張村營截擊向北侵犯的日偽軍。在廣大群眾配合下,三連指戰員和縣大隊同日偽軍展開了頑強的戰斗,經幾次沖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到中午,博野、安國、保定等處日偽軍2500余人趕來增援。三連和縣大隊孤軍作戰,處于重兵包圍之中,戰斗異常激烈。八路軍指戰員無不以一當十,愈殺愈勇,斃傷日偽軍600余人,擊毀其軍械裝備無數。在浴血奮戰中,除三連一排戰士及縣大隊為掩護群眾撤退外,三連連長張叢新、團政委郝宗玉、縣大隊總支書記劉繼仁等200名指戰員壯烈犧牲。抗日戰爭勝利后,蠡縣民主政府在張村營修建了烈士陵園(1971年8月重修),以告慰英烈在天之靈。
林堡伏擊戰
1944年6月25日早晨,八路軍二十四團,三十四區隊,蠡縣、博野縣兩個縣大隊,在林堡公路附近埋伏,截擊由蠡縣回保定的日軍所謂“常勝部隊”宮本秀雄小隊。下午3點,日軍兩輛汽車進入埋伏圈,二十四團政委王攻學一聲令下,槍彈齊發,展開激戰。日軍組織反撲,蠡縣、博野縣大隊從側面以密集火力向敵掃射,日軍在八路軍的猛烈打擊下,跳進路旁的壕溝內,倉惶北撤,又遭三十四區隊迎頭截擊,日軍進退兩難,復向南竄,又被東、西、南三方面八路軍的密集火力攔住去路。日軍小隊長指揮士兵東竄,跳到一個較深的壕溝里。八路軍迅速包圍過來,手榴彈如雨點般投進壕溝,壕溝內頓時爆炸聲震天。最后,八路軍戰士們一擁而上,徹底殲滅了溝里的殘敵。此次戰斗,全殲日本宮本秀雄小隊43人,俘虜日偽軍及隨從人員10余人,繳獲汽車2輛,擲彈筒2具,機槍3挺,步槍40余支,手槍1支。八路軍排長魯連成等20名戰士英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