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市鄉土文化與周邊地區大同小異,多是燕趙地區廣為流行的傳統項目,民間藝術形式多種多樣,新中國成立后又有了新的發展。主要藝術形式有戲曲、曲藝、民間花會、民間舞蹈、民間傳說(故事)等。除此之外,最具有地方特色、最具有廣泛和深遠影響的品牌文化,當屬近些年開發并迅速發展的“三國文化”、“盧氏文化”、“酈氏文化”、“邵氏文化”。
戲曲劇種較多,除獨具地方特色的橫岐調、詩賦弦外,還有河北梆子、京劇、老調、評劇、話劇等諸多劇種。曲藝類有相聲、西河大鼓、木板大鼓、竹板書、快板書、單弦,還有涿州獨具一格的“十不閑”等。民間舞蹈主要有踩高蹺、舞龍燈、跑旱船、獅子舞、秧歌舞等。民間花會有竹馬會、少林會、大鼓會、杠子會、叉會、打十番、元宵燈會(2001年發展為花燈節)、太平車(小車會)等。
元宵燈會
涿州的元宵燈會始于漢、興于唐,宋代沿之,是由宮廷傳入民間的。涿州燈會為每年正月舉辦,名為“通會燈市”,規模宏大,北起北關,南至南關,貫穿鼓樓大街。十里長街上有七十二架木制牌坊,重檐喙脊,玲瓏古雅。鼓樓大街各路口共搭設燈棚七座,懸掛著圓形、方形、六棱、八角等形態各異的吊燈、紗燈、走馬燈、九蓮燈,照如白晝,爭奇斗艷。各商家店鋪也懸制各種彩色招牌燈。正月十四至十六,白天各種花會表演助興,入夜滿城燈火燦如群星,人聲鼎沸,鞭炮齊鳴。登上通會樓,遙望十里長街,火樹銀花,千家萬戶燈火通明。
新中國成立后,涿州曾舉辦過一次元宵燈會,慶祝人民翻身解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涿州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于撤縣建市前的1984年恢復了中斷多年的“通會燈市”活動。后又拓寬了鼓樓大街,興建了仿古牌樓,燈會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隨著城市的發展,2001年,新世紀的第一個春節,中共涿州市委、涿州市人民政府在原“通會燈市”的基礎上,擴大規模,以燈為媒,宣傳涿州,招商引資,舉辦了“中國涿州首屆花燈節”,花燈的位置也從鼓樓大街的粉子胡同延伸到了南側的冠云路,擴展到了東西向的范陽路。從東邊的高速公路出口至西邊的107國道,7公里長的范陽路兩側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紅燈籠在瑞雪中飄蕩,各色燈牌樓更是讓人目不暇接。此后又把花燈節的中心挪到了新建的軍民共建文化廣場。通過舉辦花燈節,把涿州推向了全國,推向了世界。
橫岐調
橫岐調劇目沒有劇本,都是通過演員口傳心授的辦法,逐代保留下來的,起源于明萬歷二年(1574),時大清河劉氏兄弟二人逃荒,一個落在高碑店撞河村,另一個落在涿州的南橫岐村,由兄弟二人分別在兩村傳授此調,撞河村定為上四調,曲譜比較簡單,只分男女二音。南橫岐村為下四調,曲譜比較復雜,分九腔十八調,有倒板、二板,三、五、八腔,生、旦、凈、末、丑,各角色又分平調、老調、悲調、反調、反老調、反平調、尖調、狂調、高調等,各調門都分四種唱腔。伴奏以管弦樂為主,有三弦、二胡、板胡、笙、墨笛;打擊樂器有底鼓、璈、鈸、大戰鼓和大廣鑼。
新中國成立前,女角色由男演員扮演,用二音假嗓,解放后改為女演員演女角色。演出劇目有《封神演義》、《哪吒鬧海》、《天仙配》、《小八義》、《牛郎織女》、《審誥命》、《血淚仇》、《借女吊孝》、《小女婿》、《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紅燈記》、《沙家浜》等。
橫岐調自新中國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得到省、地、縣的重視,經常參加各級演出,多次受表彰。現還保留全部服裝完好無缺。最珍貴的是在清朝咸豐年間置買的一件戲裝至今還保存。改革開放以來,十幾年沒有演出,使劇團青黃不接,現老演員60歲以上的占大多數,不能出場的有三分之二。到1998年由村里的愛好者們把老演員組織起來演出,不能出場的作指導,同時又吸收了一些男女演員,使橫岐調又出現在舞臺上演出至今。橫岐調屬于涿州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是急需保護和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十不閑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對“十不閑”的解釋是:清代曲藝曲種,清康熙時在北京等地流行,原為鳳陽花鼓。清人李聲振《百戲竹枝詞》:“(十不閑)鳳陽婦人歌也”。后漸與蓮花落融合,稱為“彩扮蓮花落”。十不閑是一種民間藝術,它常以花會面目出現,主要道具是一個架子,上面栓著鑼、底鼓、鈸等打擊樂器,表演時由一人操作,演員手打腳踩,可謂手腳不什閑(一起忙),故稱十不閑,又稱什不閑。十不閑起源于明末,流行在清初,除了“圍著京門子轉”之外,在涿州、房山、大興、淶水等地廣為流傳,在清代曾風靡一時,且從民間唱到皇宮內。民國以后,十不閑在城市日漸衰落,但民間還在傳唱,涿州三城村,北京房山石窩村等地新中國成立初期還在唱。2004年涿州市為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派專業人員到三城村組織老藝人進行表演,并帶動一批中青年人學唱十不閑。
詩賦弦
詩賦弦起源于民間鼓子詞曲。清光緒初年,直隸宛平縣朱家務村曲藝藝人賈萬全(綽號賈三)和張家務落第書生朱廣達,兩人喜好戲曲,為抵制社會上的五毒(吃喝嫖賭抽),首創“詩賦弦同樂會”。起初根據小說、鼓書段子、民間故事改編戲詞,配以唱腔演出生活小戲。后逐步完善發展成為小戲種,唱腔基本屬于曲牌聯套體。武場以花會的大鼓、大镲為主,開場前打“官通”,文場以三弦、板胡、曲笛伴奏,控制節奏的樂器為“七塊板”(即快板書中的竹板)。曲牌共有30個(號稱九腔十八調)。初期流行于宛平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逐漸由固安縣宮村流傳到涿州的西韋坨村等地,并組建有西韋坨詩賦弦劇團。20世紀60年代藝術水平和演唱活動達到高峰,北京市文化部門曾來人采訪,并將30多名演員請到北京錄音。
20世紀80年代,河北涿州師范學校(現為保定師范專科學校涿州分校)的杜成嫻老師對十不閑和詩賦弦進行過詳細的調查采訪,并于1988年出版調查采訪專集《十不閑與詩賦弦》,對這兩種形式的民間文化藝術作了較為詳盡的介紹。十不閑和詩賦弦也是亟待保護和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快對這些鄉土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已迫在眉睫。2007年12月,涿州的通會燈市、橫岐調、十不閑均被列入了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