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_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宅男_98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出差被绝伦上司侵犯中文字幕_日本少妇三级HD激情在线观看

文化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市情概覽 > 文化 > 正文

定州—歷史名人

更新時間:2012-09-06 13:56:00點擊次數:49286次

定州平原沃野,鐘靈毓秀,不僅孕育了中山古國的早期文明,而且哺育了燦若星辰的古今人物。

李克(前455~前395)

即李悝,戰國時法家、政治家。中山(今定州)人,子夏弟子。魏文侯攻滅中山,封太子擊(即魏武侯)為中山君,李克輔佐太子擊治理中山,出任中山相。在治理中山過程中,要求各縣縣令呈報賦稅應講求實際,不能虛報。曾建議魏文侯“食有勞,祿有功,使有能,賞必行,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并提出選拔相國的標準。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糧食,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于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之一。《漢書·食貨志》錄其農作規劃:“一家五口,治田百畝,畝收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這乃是全家衣食和解決病困以及賦斂等開支的根本。魏文侯任用李悝等推行改革,運用價格杠桿實施平糴與出糶,取有余以補不足,使農戶不致輕易貧困破產。他的謀劃付諸實施,社會面貌煥然一新,魏國于是富強。他還匯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現已失傳。

廉頗(前327~前243)

戰國時期趙國將領。《后漢書·廉范傳》稱其為廉頗后裔,苦陘(今定州邢邑)人。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頗帶領趙國軍隊討伐齊國,直取晉陽,大獲全勝,班師回朝,拜為上卿。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敢貿然進攻,正是懾于廉頗之威。藺相如完璧歸趙,趙惠文王與秦王澠池之會,藺相如又以自己的智慧和膽識使趙王免受秦王之辱。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又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心懷不滿,認為自己作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戰、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于他,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后,采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朝堂上排在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引車躲避,引起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廷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正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斗,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說后,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負荊請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譜寫出一段“將相和”的千古佳話。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廉頗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二年(前276),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取防陵(今河南安陽南)。收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攻燕國,圍燕都,升任相國,封信平君。正是由于廉、藺交好,趙國內部團結一致,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廉頗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殲敵數十萬,而未嘗敗績。為人亦襟懷坦白,知錯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后代用人殷鑒矣。”趙國占領中山后,廉頗在一村落筑臺練兵,定州市廉臺村以此而得名。

李延年(?~前87)

西漢音樂家。中山(今定州)人。樂工出身,自幼善歌習舞,且長于音樂創作,作曲水平高超。《史記》上記載“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曾在漢武帝前演唱:“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被歌中所描述的絕色美女所感動,驚嘆道:“天下竟有如此美麗的女子?”這位佳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他把妹妹獻給漢武帝。李延年的妹妹被召進宮,漢武帝一見,果然是一位絕世佳麗。漢武帝被其美貌傾倒,選進宮,稱為李夫人。李夫人非常得寵,李延年也因此被任為樂府協律督尉(負責宮廷音樂的官)。“絕世獨立”、“傾城傾國”也流傳于后世,被人們用來形容美貌女子。

李延年曾為當時文人司馬相如等所寫的詩詞配曲,為《漢郊祀歌》十章配樂。又仿張騫傳自西域的《摩訶兜勒》曲,作“新聲”二十八解,用于軍中,稱為“橫吹曲”。這些樂曲流傳甚久,直到數百年后的晉代尚能演奏其中的《黃鵠》、《隴頭》、《出關》、《入關》等10首。這種將西域音調改編為新曲的創作實踐,不僅體現了李延年作曲藝術的高超水平,也促進了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李延年是我國歷史文獻上最早在作品上明確標有作者姓名及樂曲曲名,并用外來音樂進行加工創作的音樂家。他還把樂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間樂歌進行加工整理,并編配新曲,廣為流傳,對當時民間樂舞的發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李康(約196~約265)

三國魏文學家。字蕭遠。中山(今定州)人。性格耿直不能和俗。曾作《游山九吟》,魏明帝十分欣賞。曾為潯陽長,政績顯著,封隰陽侯。李康所作《運命論》,探討國家治亂與士人個人處世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治亂運也,窮達命也,富貴時也”,并且列舉歷史上正反事例加以論證,旨在抒寫自己生不逢時的憤懣和堅持正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行文流暢,說理透辟。《文心雕龍》曾評價他的《運命論》與王充的《論衡》相近,而文筆之流麗勝過王充。李康的著作大都已佚。“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出自李康的《運命論》。

劉琨(271~318)

西晉詩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定州邢邑)人,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年輕時就有“雋朗”之譽,以雄豪著稱。歷任晉朝著作郎、尚書左丞、司徒左長史、并州刺史、大將軍、司空等職。據《世說新語》記載:劉琨和祖逖是好朋友,常共被而眠,夜半聞雞起舞,互相激勵。劉琨在給親友的信中寫道:“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祖逖)先吾著鞭。”他這種奮發有為的精神,一直為后人傳為美談和典范。劉琨后半生大部分時間領兵打仗。一次在晉陽被匈奴軍圍困,劉琨乘月色登上城樓,高歌思鄉之曲,子夜時又奏胡笳,拂曉又復吹之,許多匈奴軍士流涕唏噓,軍心動搖,不得不撤走了重圍。

在文學上,《隋書·經籍志》載,劉琨著有《劉琨集》9卷,《別集》12卷,都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劉中山集》,又名《劉越石集》一卷。劉琨的詩風慷慨悲壯,寄托高遠,有清拔之氣。《文心雕龍》評其詩“雅壯而多風”。現僅存詩《扶風歌》、《答盧諶》、《重贈盧諶》、《望葛漁城寨》、《夜飲飛虹橋》5首,詩中洋溢著憂國傷時的感情,表現出對腐敗統治集團的強烈不滿,抒發了效忠國家、抗戰御侮的豪邁氣概和壯志未酬、英雄末路的滿腔悲憤。劉琨詩歌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與當時浮華詩歌相比更顯得充實清新,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宋代詩人陸游在詩中寫到:“劉琨死后無奇士,獨聽荒雞淚滿衣。”

曇曜(生卒年不詳)

北魏高僧,云岡石窟開創者。少年出家于涼州(今甘肅武威)寺院,后至中山(今定州)寺院為主持。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446)毀佛時,隱于民間,曾求見恭宗,述“欲禮佛守死”,恭宗勸喻。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立,詔恢復寺院,興佛教,師賢為道人統。和平元年(460)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翌年,曇曜應詔自中山赴京師平城(今山西大同)。曇曜是一個信仰堅定、很有操守的僧人,為使佛教能夠永遠流傳,不致因一時政治權力的迫害而經像法物蕩然無存,提出鑿窟雕佛的建議,文成帝從人力物力上給予積極支持。曇曜選擇武州塞的斷崖作為開窟之所,總體構想和設計方案都出自本人。他熟悉西域佛影窟的體制,還見過敦煌鳴沙山石窟的實物,構思起來有例可循,但他只把舊例作為借鑒,更多的是融進自己豐富的想象,進行了創造。他率先主持開鑿的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云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其中第20窟為露天造像,是云岡石窟中最具代表的露天大佛。曇曜除開鑿佛窟外,從多種途徑弘揚佛教,其中最具影響的就是譯經和設置僧祇戶、佛圖戶兩事。和平三年(462),他在剛剛修成的武周山石窟寺約集一批學問僧,配合印度僧人翻譯《稱揚諸佛功德經》3卷,《方便心論》1卷,《付法藏因緣傳》6卷,《雜寶藏經》8卷。其中《付法藏因緣傳》的翻譯最能體現曇曜的深意。

慧光(487~536)

南北朝高僧,佛教學者。俗姓楊。定州人。13歲時隨父入洛陽,因靈巧聰明,受到來自天竺的禪師佛陀扇多的賞識,收為弟子,在少林寺皈依佛門。他習誦佛經,執卷一覽便能旁通博引,窮究入微。口才極好,議世論佛,常有出人意外的見解。胸懷寬廣,超脫流俗,深受眾僧稱贊,被譽為“圣沙彌”。慧光經過多年的律學研究,寫成律疏一百二十紙,成為我國佛學四分律學的奠基之作,后代的律學學者奉為經典,常常引用它來議論說明。慧光在河北、洛陽講經傳佛,研習南北各地的方言,造詣深厚,參與了《十地經論》的翻譯工作,并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寫成了《十地經論疏》一書,發揮經論的奧旨,《地論》學派由此流傳。慧光成為地論師南道派的開創者,又是四分律的開山祖。慧光是一位積極著述的佛教學者,他的注疏有《華嚴》、《涅槃》等經,并造《四分律疏》,刪定《羯磨戒本》,又著《玄宗論》、《大乘律義章》等。現存著述只有《華嚴經義記》卷一的片段,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其余都散佚了。慧光在佛學方面的建樹,僅次于前秦時的道安。慧光因其學識和能力出類拔萃,北魏末在洛陽擔任國僧都。東魏被召入鄴都,轉為國統。以致后人說“千載仰其清規,眾師奉為宗轄”。北齊時,朝野僧俗視慧光為圣人,有“齊代名賢,重之如圣”之說,學者稱他為光統律師。

崔仁師(592~652)

唐代大臣。安喜(今定州)人。唐武德初年,任管州錄事參軍,博通史學,參加撰寫《梁史》、《魏史》。貞觀初年,改任殿中侍御史。當時,青州有人陰謀作亂,凡是參與其事的人都被投入監獄。仁師據實情審訊,只對十余名首惡判了罪,其他則諒情寬恕釋放。大理寺少卿懷疑釋放錯了,仁師說:“判案以仁恕為主,如果能僅僅判處一人死刑,而使其他同案囚犯都有了生路,那才是我的初愿啊!”及至大理寺復審時,那被判刑的十余人都叩頭說:“崔大人以仁恕為懷,確實沒有冤枉我們。”從此,仁師名聲昭著。后來,遷度支郎中、戶部侍郎。他敢于直言上疏,伸張正義,曾以《清暑賦》諷諫太宗奢侈享樂,太宗賞賜綢緞五十匹,遷升他為中書侍郎。后被貶職,授簡州刺史,死在任所。

郎士元(生卒年不詳)

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字君胄。定州人。天寶十五年(756)舉進士,寶應元年(762)任渭南(今屬陜西省)縣尉,后入朝為左拾遺、尚書員外郎等職,官至郢州刺史。工詩,與錢起齊名,時稱“前有沈(佺期)宋(之問),后有錢(起)郎(士元)”。其詩多為送別應酬之作,擅長五律,詩風閑雅,真切自然,為世所稱。如“春色臨邊盡,黃云出塞多”(《送李將軍赴定州》),“馬上相逢久,人中欲認難”(《長安逢故人》),“河源飛鳥外,雪嶺大荒西”(《送楊中丞和蕃》),“去鳥不知倦,遠帆生暮愁”(《題劉相公三湘圖》)等。《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其詩一卷,《全唐詩》存其詩70余首,編為一卷。

崔元翰(733~795)

唐代狀元。名鵬,字以行。博陵(今定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狀元。他通經史,工詩文,年近50始舉進士。府試、省試皆第一,中狀元后,登博學宏詞科、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又皆第一。在歷代狀元中,是有據可考最早在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狀元。歷任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職方員外郎,七年知制誥。在朝中,舉止莊重得體,有典誥之風范。然而他生性剛烈,不能取容于時,知制誥不到兩年即被降職。他師法班固、蔡邕,尤善對策、奏記及碑志。《全唐詩》存其詩7首,《全唐文》存其《與常州獨孤使君書》等文13篇。其弟崔敖、崔備也與他同取進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前列,一時傳為佳話。

劉禹錫(772~842)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自傳稱中山靖王之后。童年時寓居蘇州,曾拜皎然、靈澈學詩。自稱越郎、越客、江南客、劉中山。22歲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24歲始為太子校書,累遷監察御史。與柳宗元志趣相投,交誼甚深,世稱“劉柳”,共同參與王叔文集團,積極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貶為郎州司馬,后改任連州、夔州、和州刺史,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士等職,又出為蘇、汝、同三州刺史,官終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后期與白居易唱和甚多,有“劉白”之稱。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因而白居易對他推崇備至,譽為“詩豪”。死后,白居易《哭劉尚書夢得》云:“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

其詩通俗流暢,含蓄婉轉,愛憎分明。今存詩800余首,多作于貶謫之后。《飛鳶操》、《昏鏡詞》、《百舌吟》,用比興手法,痛斥權貴,寄寓其革新失敗后的滿腔激憤。《竹枝詞》、《楊柳枝詞》、《浪淘沙》、《踏歌詞》、《堤上行》等,是他謫居巴楚時向民間民歌學習的優秀成果,既保留了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調、響亮和諧的節奏與比興諧音等手法,又凝練婉轉、詞藻華美。《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膾炙人口。《酬樂天揚州席上初逢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廣為流傳。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注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是我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

劉禹錫的散文與詩歌一樣詞藻瑰麗,編入中學課本的《陋室銘》簡練雋逸,膾炙人口。民國《定縣志》載:“禹錫有詩云,我本山東人,時恒山東概稱山東,則為中山人無疑。”《新唐書》載:“劉禹錫,字夢得,自言出中山。其七代祖劉亮系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元魏時任冀州刺史遷居洛陽。”主要著作有《劉夢得文集》40卷,《劉白唱和集》3卷,《洛中集》1卷,《汝洛集》1卷,《吳蜀集》1卷,《傳信方》2卷。《天論》3篇,闡述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

崔護(生卒年不詳)

唐代詩人。字殷功。博陵(今定州)人。唐貞元十二年(796)登進士第。大和三年(829),由京兆尹出為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全唐詩》錄存其詩6首,以《題都城南莊》(即《人面桃花》)最為著名。元代劇作家白樸、尚仲賢分別寫出《崔護謁漿》、《人面桃花》等劇目,明傳奇《桃花記》、《崔護記》及京劇《人面桃花》皆取材于此,流傳至今。《全唐文》存其《日五色賦》、《屈刀為鏡賦》二文。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他的詩是“詩人以詩主人物,故雖小詩,莫不埏揉極工而后已,所謂旬鍛月煉者,信非虛言”。事見《本事詩·情感》、《舊唐書·文宗紀》、《唐詩紀事》卷四十。

杜太后(約902~961)

宋太祖(趙匡胤)之母,昭憲杜太后。安喜(今定州)人。及笄,歸于宣祖。杜太后治家嚴毅有禮法。生有邕王光濟、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贊、燕國與陳國二長公主。太祖即位,她被尊稱為皇太后。太祖拜太后于堂上,眾皆祝賀。太后愀然不樂,左右進曰:“臣聞‘母以子貴’,今子為天子,胡為不樂?”太后曰:“吾聞‘為君難’,天子置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茍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太祖再拜曰:“謹受教。”建隆二年(961),太后身體不適,太祖以藥侍奉,不離左右,病重,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問太祖:“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咽不能對,太后一再追問,太祖答:“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說:“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后當傳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再拜落淚說:“敢不如教。”太后又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于榻前為約誓書,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藏于金匱,命謹密宮人收掌。太祖謹尊母命,駕崩后傳位于太宗。太后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謚“明憲”,葬安陵,神主袝享太廟。乾德二年(964),更謚“昭憲”,合袝安陵。

劉益(生卒年不詳)

北宋數學家。中山(今定州)人。大約在元豐三年(1080)完成一部《論古根源》著作,提出二次方程式的求根法。曾被楊輝編入《田畝比類乘除捷法》一書。劉益第一個把賈憲的“增乘開方法”作進一步推廣,使它成為求解高次方程的普遍解法,對于系數是正數、負數、整數、小數的一般方程也使用。“增乘開方法”經過賈憲、劉益等人的研究而逐漸發展起來。到了13世紀中葉,在秦九韶所著的《數書九章》中,“增乘開方法”已被推行為一般任意高次方程的一種普遍的數值解法了。

滕安上(1242~1295)

元代詩人。字仲禮。原籍定州。曾被推薦為中山府教授,歷任禹城主簿、國子博士、太常丞、監察御史等職。長于七言古詩,著有《東庵集》16卷,被收錄于《四庫全書》。死后贈昭文館大學士,謚文穆。

劉貫道(生卒年不詳)

元代畫家。字仲賢。中山(今定州)人。因畫皇帝像得到賞識,得補御衣局使。擅長畫釋道人物,采前人之長,為一時高手,他的應真神像尤為優雅。他也善畫鳥、獸、花、竹、山水,細致逼真。《圖繪寶鑒》稱他的繪畫“一一師古,集諸家長,尤高出時輩”。傳世作品有《元世祖出獵圖》軸,輯入《故宮名畫三百種》;《積雪圖》軸,絹本水墨山水,結構雄偉,輯入《故宮書畫集》;《消夏圖》卷,絹本設色人物畫,筆法堅重,款小書“毋道”二字于芭蕉竹枝隙間。

郝浴(1623~1683)

清初學者。字雪海、冰滌,號復陽。定州唐城村人。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授刑部主事。順治八年(1651)升任湖廣道御史,并委以欽差大臣巡按四川。此間郝浴體察民情,為民請命,直言敢諫。因多次疏發吳三桂,被吳懷恨在心,為其所謗,流放奉天。順治十一年(1654)六月走上流放之路,寓于沈陽。順治十五年(1658)移居鐵嶺,創辦銀岡書院,傳授理學經典,培養生徒,普及文化。銀岡書院培養了眾多人材,成為鐵嶺文人學者聚集之地和文化中心。銀岡書院也是東北地區惟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書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書院之一,是東北第一書院,在東北教育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周恩來曾在銀岡書院讀小學。銀岡書院的建立,對鐵嶺、遼寧及東北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郝浴在此講學18載,弟子眾多,桃李滿天下。康熙十四年(1675),侍郎魏象樞上奏,稱郝浴“才、學、識兼優,不宜終棄”,康熙帝準奏,官復原職。此后仍多次上書陳諫,警世革弊。因有每天上奏三本的習慣,人稱“郝三本”。今定州市博物館存郝浴畫《大雪圖》一幅,畫面透徹,立體感強,給人以清新的感覺。郝浴著有《子午集》1卷、《中山史論》2卷、《郝中丞奏議》4卷、《中山集》4卷等。

馬三綱(生卒年不詳)

清代名醫。定州東阜才村人。幼年研究外科,自創新方數十種,尤其善長醫治疥瘡和痔瘡,針藥兼用,數日即能痊愈。著有《外科驗方》一書。

邢敦行(生卒年不詳)

清代武狀元。字立德,號恕堂。定州內化村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武科狀元。任御前頭等侍衛,外授參將、廣東三江口協副將等職。乾隆五十三年(1788),安南(今越南)發生內亂,阮惠軍攻占黎城,國王逃匿民間,其妻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命兩廣總督張士毅、提督許世亨督剿,并令邢敦行從征。邢敦行星夜趕赴大營,連戰連捷,叛亂者恐慌,棄城而逃。不數日,叛亂者乘城內空虛,連結他國,擁眾數萬人深夜進犯,他與諸將士開城迎敵,力戰而死。朝廷贈總兵銜,世襲騎都尉。據記載:“敦行事母孝,將出戰,解衣付其仆,使歸告母。”可見,邢敦行英勇善戰,置生死于度外。

王灝(1822~1888)

清代學者。字文泉,號坦圃。定州西關人。家財居定州之首。清咸豐二年(1852)舉人。咸豐三年(1853)組建團練隊,鎮壓附近一帶的“土匪”、“梟匪”、捻軍。清光緒年間,曾出錢出物救濟災民,修建奇連屯五里長堤,以防唐河水患。他喜愛收藏圖書和名人字跡,著輯有《括齋文集》、《畿輔地名考刊》、《畿輔叢書》等。《畿輔叢書》170種,1530卷,王灝配合纂修《畿輔通志》,萃集河北省鄉邦文獻,自周秦至明清的著書刊為叢書。所刊都是校讐較精、流傳較少的書。其中匯刻書六家,除《永年申氏遺集》是佳胤、涵光、涵煜等一家合集外,余為清初學者顏元、李塨、孫奇逢、尹會一、崔述各家全集。李鴻章曾以“畿輔文獻”榜其門。他也因多次有功于朝廷,被加封四品頂戴,授中憲大夫。

王瑚(1864~1933)

清末民初官員。字鐵珊。定州南支合村人。幼時家境貧困,勤奮好學。21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30歲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任四川慶符知縣。他深入民間,排憂解難,開墾荒地,平定匪患,罷黜贓官,任用賢能。當地百姓和紳士贈他兩句詩:“使君廉介勝劉龐,不向人民選一錢。”光緒二十五年(1899),調任灌縣知縣,慶符人民不愿意他離去,在去城外的路旁立了3塊高4尺、寬2尺的石碑,上面刻寫著“王鐵珊長生祿位碑”,以表示對他的紀念和懷念之情。在灌縣,為了自律,寫下一條座右銘:“萬分廉潔,只是子善,半點貪污,便是大惡。”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改革制度,使社會秩序好轉。1912年,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作為東三省籌邊使,考察官吏政績時,稱王瑚為“循吏第一”。

1926年6月,王瑚被任命為江蘇省長,依然十分儉樸,為政清廉,辦事公道。辭官回鄉后,馮玉祥派部將鹿鐘麟前去聘請。王瑚素聞馮玉祥治軍有方,愛國愛民,而且誠心來請,一片盛情,便同意了,但提出3個條件:一、不能信基督教;二、不能戒紙煙;三、不能穿短服。馮玉祥全部同意,并在報上發表了消息。從此,王瑚跟隨馮玉祥轉戰南北。王瑚去世后,馮玉祥以王瑚966部藏書分為“經、史、子、集、新書、藝術”6大類在定縣城內倡辦了“鐵珊圖書館”。后由于戰亂,書籍大部遺失。現僅存《王鐵珊先生文集》、《鐵珊先生墨跡》。馮玉祥稱他是“中國第一流清官”,并在泰山建五賢祠,把王瑚列為“五賢”之一。

谷鐘秀(1874~1949)

民國時期學者。字九峰。定州東馬家寨村人。早年留學日本,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回國后任直隸高等師范教員。1901年,他與王振堯等將定武書院改為中學堂,成立了定州第一所中學,即今定州中學的前身。辛亥革命時被推舉為直隸省代表,曾組織統一共和黨,后加入國民黨。國會成立后任眾議院議長兼憲法起草委員會主任。起草了《天壇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上海創辦《中華新報》任主編,反對袁世凱稱帝,立場堅定,旗幟鮮明,深受國人稱贊。1916年任段祺瑞政府內閣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裁,1936年任河北省政府委員兼井陘礦務局局長。抗戰勝利后,曾任北平市參議會議長、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河北通志館館長。著有《中華民國開國史》、《世界地理》等。

鹿鐘麟(1884~1966)

國民黨軍將領。字瑞伯。定州北鹿莊人。早年教過學,1908年到北洋第一混成協當兵,后入馮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由營長升任炮兵團長。在清軍兵營學習時結識馮玉祥,初步接觸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學說,立下“先驅清廷,后御外侮”之誓言。護國戰爭期間,追隨馮玉祥,得到馮玉祥的重用。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鹿鐘麟奉命率部先行入城,僅三天時間,不費一槍一彈,就控制了北京城。11月5日,鹿鐘麟帶軍警乘車直入故宮,令溥儀廢除帝號,遷出宮外。遣散太監宮女,摘掉宮內懸掛的宣統十六年之牌。1937年,任冀察綏靖公署高級參議。“七七事變”后,先后任第三戰區副參謀長,第六戰區和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38年后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河北省黨部主任兼河北游擊總司令。1944年曾任兵役部部長。抗戰勝利后任華北宣慰使。新中國成立后,移居天津,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參加街道居民工作。抗美援朝中,又以極大的熱情帶頭捐款捐物。1954年,毛澤東主席接見了他,稱他為“街道工作專家”,并任命他為國防委員會委員。他多次在中央廣播電臺對臺灣軍政人員發表講話,為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了貢獻。撰有《灤州起義的前前后后》、《馮玉祥政變》、《驅除溥儀出宮始末》、《張學良在南京受審的回憶》等書。

楊銀山(1887~1974)

戰斗英雄。原名楊國珍,曾用名楊書紳,人送號楊老銀。定州楊只東村人,1926年投身革命活動,1931年在保定第二師范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先后參加領導定縣女師學潮、沙河兩岸搶秋和搶倉庫、抗捐抗稅、借糧吃大戶、砸鹽店驅鹽商等革命暴動和革命斗爭。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晉察冀抗日義勇軍第四支隊支隊長、定北游擊隊大隊長、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第一支隊參謀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發展人民武裝,支持革命斗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揚艱苦樸素優良作風,言傳身教,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楊銀山被譽為定縣抗日英雄“三山”之一。2004年7月13日,為紀念楊銀山逝世30周年,定州市在市永安公墓為楊銀山舉行了骨灰安葬儀式。

王森然(1894~1984)

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史學家、美術家。原名王樾,字森然。定州東旺村人。辛亥革命爆發后,首先剪掉辮子,響應革命。在保定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后結識李大釗、鄧中夏、陳獨秀等革命先驅,成立進步組織,創辦進步刊物,為新文化運動奔走呼號。在河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執教,從事教育事業70多年。他致力于教學改革和教育研究,撰寫了《中學國文教學概要》,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法理論;精心研究我國近代史,撰寫了《近代百家評傳》、《近代二十家評傳》,集中反映我國近百年來的學術史、政治思想史,國外學術界稱他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活化石”;搜集了大量有關世界婦女問題的資料,編成了《世界婦女運動大系》13卷,無情地鞭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廣泛而深入地研究文學,研究成果匯集為《文學新論》,還寫有大量的詩歌、小說、雜文,針砭時弊,抨擊暴政,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長期從事藝術研究和國畫創作,其畫自辟蹊徑,風格獨特,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且在86歲高齡時,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松鶴朝陽》和《群鷹圖》巨幅國畫。

為了紀念他,我國成立有王森然教授藝術思想研究會,日本成立有中國王森然日本基金會。1992年出版《王森然畫集》。1999年,日中友好王森然紀念會和日本國北里研究所在日本建立王森然紀念館。

張寒暉(1902~1946)

音樂家。原名張蘭璞、張含輝。定州西建陽村人。1919年在保定高等師范附中求學,在“五四運動”影響下,積極投身于早期革命活動。他酷愛音樂,立志用文藝作品喚起民眾,因此考入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后合并于北京大學)深造。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北平、西安等地開展革命活動。主辦《戲劇》周刊,抨擊反動軍閥,宣傳抗日救國思想,以教書為掩護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的主張。1934年,在定縣平民教育促進會任職,編寫通俗讀物,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為恢復定縣黨組織做了大量工作。1936年,他以強烈的愛國熱情創作了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歌曲一問世,迅速傳遍全國,極大地喚起了東北軍及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后又創作了《軍民大生產》、《去當兵》、《努力戰斗下去》等60多首革命歌曲。還創作了許多曲子戲、秧歌舞,如《爭取俘虜》、《從心里看人》、《太平車》等。1946年3月11日,病逝于延安。為了紀念他,陜甘寧邊區文協出版了《張寒暉同志遺作歌曲集》。1960年,定縣建成張寒暉紀念館。2002年,在張寒暉紀念館舊址建立了張寒暉文化廣場。

甄鳳山(1903~1972)

戰斗英雄。定州東朱谷村人。自幼以乞討、當長工維持生活。日本侵占東北三省后,他暗下決心“中國人決不能受人欺負,一定要抗日打鬼子才成”。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組織群眾進行抗捐抗稅、搶秋、反鹽稅等斗爭,大力宣傳抗日救國思想,組建抗日游擊隊,除漢奸,捉敵特,毀炮樓,扒鐵路,炸火車,歷經百余次戰斗,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績。1944年,晉察冀軍區授予他抗日戰斗英雄稱號。為定縣抗日英雄“三山”之一。

馬溶之(1908~1976)

土壤學家、土壤地理學家,國際土壤學會會員。字月亭。定州西南合村人。193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地學系。曾任中國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副主任、地理研究所研究員。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土壤科學研究工作多年,對土壤的發生、分類、制圖、地理分布與第四紀地質等方面均有較深入的研究,為發展我國土壤科學做出了卓越貢獻。主要著作有《中國土壤地理分布規律》、《中國土壤區劃》、《中國土壤圖》、《中國土壤區別圖》等。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農業科學院曾授予他通訊院士稱號。

李雙貴(1909~1961)

定州秧歌藝人。藝名大貴子。定州塔宣村人。早年拜秧歌藝人杜士林為師,16歲時登臺演出,吸取其他藝人、劇種之長,形成獨特的秧歌丑角風格。新中國成立后到定縣秧歌劇團工作,培養了大批秧歌后人。他嗓音高亢、清脆,唱腔旋律性強,富于變化。走高音時,字正腔圓,走低音時,深厚清晰。高低唱腔韻味十足,聽眾拍手叫絕。代表劇目有《借女吊孝》、《跑沙灘》、《雙鎖柜》、《唐知縣審誥命》和《楊八姐剃頭》等。

孫志遠(1911~1966)

領導干部。原名孫秉哲。定州大王耨村人。1928年考入北平師范大學理科預科,1929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1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員,多次參加和領導北平師范大學學生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游行示威活動。1932年,任大王耨村黨支部書記,組織群眾同地主、鹽霸做斗爭。后在縣城以教書為掩護,發展黨員,建立黨、團支部。1932年3月,孫志遠任中共定縣委員會第一任書記,組織了以大王耨為中心的搶秋斗爭。他以身作則,指揮戰斗,取得了勝利。1937年,受周恩來、葉劍英委派,與林鐵等組成五十三軍工委會,創建冀中抗日根據地,在整頓軍隊、剿匪、擴軍、建立抗日政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38年任八路軍第三縱隊政治部主任。1945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解放戰爭初期,只身一人前往國民黨戒備森嚴的歸綏(今呼和浩特),同國民黨代表、美方代表談判集寧歸屬問題。他義正辭嚴,立場堅定,圓滿完成使命。1947年6月,領導山西省靜樂縣土地改革運動,受到毛澤東的肯定。后率部參加解放太原和解放大西南戰役,戰績顯赫。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國防工委副主任等職。

郝慶山(1917~1983)

戰斗英雄。定州郝白土村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游擊小組、民兵連開展抗日斗爭,創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斗事跡。榮獲晉察冀邊區民兵戰斗英雄、勞動模范光榮稱號。1950年,被選為全國民兵戰斗英雄,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被譽為定縣抗日英雄“三山”之一。

馬寶山(1926~1991)

全國勞動模范。定州南會同村人。194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村武委會主任,20歲擔任南會同村黨支部書記。1951年,韓家洼南會同村馬寶山互助組成立,第二年發展成為南會同馬寶山初級農業合作社。1954年,韓家洼馬寶山農業生產合作社正式宣布成立,為全省第一。全社包括9個自然村,1028戶農民,800公頃土地。他帶領農民大搞農業生產,發展副業,提高農民收入,籌建發電廠。1958年8月,以馬寶山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主體成立了韓家洼人民公社,由原來51個高級社合并而成,包括71個自然村,13269戶,68100人,9600多公頃土地,馬寶山任社長。三次出席全國勞動模范會議,三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聘請為特約研究員。1958年,韓家洼公社被國務院授予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臨視察。1959年,參加了中國農業代表團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世界農業博覽會。“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7年復任韓家洼公社黨委書記兼社長,1982年任環城區區長。

宋文川(1929~2000)

定州秧歌藝人。定州南平谷村人。10歲時拜秧歌老藝人秦志榮為師學藝,1952年參加定州秧歌劇團。他吸取前人精華,完善青衣、旦角表演風格。20世紀60年代,積極參加排演《奪印》、《三告狀》、《朝陽溝》等現代劇,受到廣泛歡迎。“文化大革命”期間,劇團解散。1978年秧歌劇團恢復后,重新入團,使劇團又煥發了青春。后來,他以一個老藝人的高尚品德和忘我的追求精神,在自己家中辦秧歌培訓班,使定州秧歌后繼有人。1958年當選定縣人民代表。2000年1月,在定州市戲協二屆理事會換屆時被推薦為名譽理事長。

(編輯:admin)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看 | 日韩免费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片 | 乌克兰性欧美精品高清 | 亚洲AV成人影片在线观看 | 国产伦子系列沙发午睡 | 打开腿让我添你下面小污文 |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 | 一本色道无码道在线观看 | 怀孕挺大肚子疯狂高潮AV毛片 | 四川骚妇无套内射舔了更爽 | av网站国产在线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无码 | 亚洲精品久久乱码水蜜桃摄影 | av在观线观看男人的天堂 | 熟妇与小伙子matur老熟妇e | 国产人妻午夜在线无码 | 法国性xxxx精品hd | 久久免费看少妇高潮A片红楼梦 | 欧美老妇bbwhd| 毛多水多www偷窥小便 | 在线免费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99视频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大片 | 亚洲尤物内射超碰 |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 少妇AB又爽又紧无码网站 |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 国产十八禁真成了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台湾 | 人妻人人澡人人添人人爽人人玩 | 无码AV久久久久久久久 | 少妇毛又多又黑又大又粗 |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 风韵老女人性按摩推油 |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A片免费 97热视频在线 | 麻豆国产网站 |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毛片网在线 | 把极品白丝班长啪到腿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