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馬古墓群
位于安國市區西南15公里的西北馬村。面積3萬平方米。1986年群眾取土時發現。經發掘,地表以下10米可分為4個文化層,10米處為古人類生活遺址,從出土石斧、陶鬲等分析,屬龍山文化類型遺址;距地表8米處為戰國時代墓葬,出土有戰國銅劍等;4~5米處為西漢墓葬;2~3米處為東漢墓葬。出土陪葬品有陶鼎、豆、罐等多種陶器及大量陶器碎片。現有地表暴露東漢墓8處。
東伏落古墓
位于安國市區北15公里的東伏落村東北1公里處。主墓為一高大土丘,占地4000余平方米。主墓東北及西南各一小墓,均占地600多平方米。1958年平整土地時兩小墓被毀,出土漢代鐵劍、頭盔、陶豬圈等,現存河北省博物館。兩小墓均有磚砌墓道與主墓相通,小墓被毀后及時封死墓道保護了主墓,經鑒定為東漢墓群,墓主身份不詳。
梨園古墓群
位于安國市區西10公里的梨園村西北300米處。占地約7000平方米。地表部分為5個大土丘,南北向排列成兩行,東三西二。土丘大者直徑約50米,高8米,小者直徑5米,高1米。197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大土丘正頂有盜墓孔,地面暴露墓室磚墻一段。因未發掘,年代無考。
固城漢墓群
位于安國市區西南15公里處的固城村。占地約7000平方米。地表為3個5米高的土丘。1974~1976年村民取土,墓室暴露,內部結構為主墓室及左右兩耳室,主墓室分前、中、后三室,中室兩側有墓道。棺槨置后室,棺下有井。主墓長4.5米,寬2.3米,高5米,墓中出土漢代銅鏡1個及部分陶罐。現地表已成平地。
馬村古墓
位于安國市區東南15公里處的馬村西偏北。地表部分為一高埠,1971年平整土地時夷平,出土鏃矢、銅幣等,為漢代遺物。清乾隆《祁州志》載:“漢丞相陳平墓在馬村西北,高埠尚存。”墓中無墓志銘,是否陳平墓不能確考。
伍仁村古墓
位于安國市區南15公里的伍仁村。1988年村民取土,挖出古墓葬4座,均為拱券墓。其中一墓平面呈乒乓球拍形,墓室長1.74米,高1.6米,北寬0.8米,南寬1.44米,腹寬1.64米,靠東側有一磚炕,寬0.6米,炕上有男女骨骼各一具,一頭南,一頭北,相向側身臥。出土有泥質灰陶兩個(均碎),從標本和墓磚確定為戰國墓,此類墓葬在西伯章、北七公、宋固、沙頭、奉伯、東叩等村多有發現。與戰國時實行“六十還甲子”、“空堂墳”的傳說相吻合。
北七公碑樓墳
位于安國市區東北北七公村北1公里處。占地約1500平方米。為元朝鎮國上將軍賈輔墓。地表原為一古建筑群。南至北順序為大門、東西廂房、碑樓、墳丘,以磚墻圍繞。地面建筑毀于1956年,墳丘也于1978年農田基本建設時被毀。1988年征集到一件墓室陶瓷枕,銀錠形,長0.4米,高0.15米,琉璃面,綠底黃牡丹花飾,前豎面無釉處墨書“承安二年頭顕”字樣。
關漢卿墓
位于安國市區南15公里處的伍仁村東偏北500米處。原有墳塋長4米,寬3米,高1.5米,東南—西北向。墓前樹“關漢卿之墓”石碑,后塌陷,墓碑遺失。1958年全國劇協主席田漢視察后,國家撥款修成磚墓。1986年縣政府撥款重修。現為直徑10米、高3米的磚基大墓,四周遍植松柏,墓前樹碑。碑陽“偉大戲劇家關漢卿之墓”由河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黃綺書丹,碑銘《重修關漢卿墓碑記》由中華關漢卿研究會常任理事常林貴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