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祐(?~168)
東漢大臣。字伯祖,安國人,漢室宗親。少時讀《嚴氏春秋》、《小戴禮》、《古文尚書》,注重品行修養。劉祐為某郡主簿時,郡將之子常使劉祐買果品,劉祐卻屢買回紙筆給他。郡將責問,劉祐答道:“你兒子已到入學年齡,但性傲驕橫,不明事理,人們說你府上無教養,請讓我教他讀書。”其子遂拜劉祐為師,終成學業。適遇察舉孝廉,劉祐補任尚書侍郎,他辦事干練,筆鋒犀利,處理奏章、公務及時準確,頗受同僚敬重,后官拜任城令,政績突出,升揚州刺史。時會稽太守梁旻依仗堂兄梁冀之勢橫行無忌,劉祐據實彈劾,使梁旻受到懲治。繼而升河東太守,屬縣官吏多為中官子弟,橫行霸道,魚肉鄉民,百姓深受其害。劉祐懲貪官雪冤案,百姓安居樂業,成為三河(河東、河西、河南)表率。延熹四年(161)官拜尚書令,旋任河南尹,轉司隸校尉,他執法嚴明,譽滿朝野。時卸職州郡官吏攜財返京,至劉祐轄區都改換裝束、車馬,隱匿財寶,唯恐被查獲。后劉祐官拜宗正,轉大司農。時中常侍蘇康、管霸把持朝政,霸占良田美業、山林湖澤,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無人敢惹。劉祐不畏權勢,頒令沒收所占財產。蘇、管懷恨,誣告劉祐,桓帝怒將劉祐降職囚禁,后獲釋,官復原職。劉祐因不滿權奸當道,托病辭歸,詔封中散大夫,遂閉門謝政。后每當朝中三公位缺,桓帝便有意起用劉祐,皆因權奸讒言而作罷。建寧元年(168年),靈帝劉宏繼位,陳蕃輔政,復用劉祐為河南尹。陳蕃等謀誅宦官失敗后,劉祐罷官回鄉。
張行成(586~653)
唐代大臣。字德立,義豐(今安國)人。少時師從學者劉炫,劉常對人說:“行成文才過人,虛懷若谷,乃國家棟梁之才”。隋大業末年,被舉為謁者臺散從員外郎,后事王世充,任度支尚書。唐武德四年(621),王世充兵敗,降唐任谷熟尉,遷陳倉尉,后被薦為富平主簿,才華顯露,升殿中侍御史。張行成為官清廉,執法嚴明。太宗李世民繼位后,一次宴中李世民談及關中、山東人時言語失之偏頗,行成直言道:“天子應以四海為家,不能有地域之分,否則會在百姓中造成隔閡。”太宗以為是,賜行成名馬一匹,錢十萬,衣一稱。此后,每議事,均令行成參與,行成直言不諱,所提建議,大部分為李世民所采納,累遷給事中,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張行成隨太子李治駐定州時,向李治推薦了不少人才。李治每有要事奏報,均令行成前往。一次,太宗巡視靈州,欲詔皇太子隨從,行成勸阻道:“皇太子當留京都掌管國事,料理朝務,既能控制京師重地,又能詔示盛德于天下。”太宗采納。以其忠,封侍中,兼刑部尚書。
李治繼位,封張行成北平縣公,監修國史。后出任尚書左仆射,太子少傅。永徽四年(653)三至五月滴雨未下,人心浮動。行成引咎請辭,高宗勸道:“國家遭災,乃我寡德,非宰相之過。”又賜以宮女,黃金器。行成執意要走,高宗哭求作罷。不久逝于尚書省舍。高宗下詔,九品以上官吏為其陪靈送葬,謚“定”。弘道元年(683)配享高宗廟。
張昌宗(?~705)張易之(?~705)
唐武則天寵臣。義豐(今安國)人。張行成族子。張易之少時即被封官。武則天稱帝后張昌宗受太平公主舉薦入宮,專侍武則天。昌宗復薦張易之,言其才過人,且善冶煉藥石。武則天見易之體貌俊美,通曉音樂,留宮中,兄弟二人皆受幸于武則天。不久,張昌宗封云麾將軍,行左千牛中郎將;張易之封司衛少卿,賜甲第,賞布帛,給奴婢,二人名聲顯赫,滿朝文武皆懼之,連武則天的兄弟都爭相結納,討好奉承,并稱易之為“五郎”,昌宗為“六郎”。圣歷二年(699)武則天詔建控鶴府,張易之為府監,后改稱奉宸府,易之任府令。武則天每詔宴群臣,俱令易之、昌宗親侍。一些人為討好張昌宗,說他是王子晉轉世。武則天便準其穿羽衣吹笛簫跨寓鶴,在廳中嬉耍。久之,朝廷內外議論紛紛,武則天為避人口舌,詔令張昌宗于宮中著述,同李嶠、張說等編撰《三教珠英》,封張昌宗為司仆卿,張易之為麟臺監。后封張昌宗春宮侍郎、鄴國公,張易之恒國公。二張依仗武則天,專橫跋扈。武則天患病后,久居長生院,宰相亦不得進見,只許張昌宗侍奉。二張借此把持朝政,為所欲為。武則天病重,昌宗恐其死后禍至,乃與私黨日夜謀劃,企圖作亂。陰謀暴露后,左臺御史宋璟奏請武則天鎮壓,武則天佯裝準奏,旋即下詔將宋璟外調幽州,改命司刑卿崔神慶辦理,崔妄奏武則天,言二張應赦免,宋璟等直諫武則天,請求將二張依法斬首,武則天始終未準。神龍元年(705年),張諫之、崔玄瑋等率羽林軍迎中宗李顯復位,斬張昌宗、張易之于迎仙院。
楊果(1195~1270)
金元之際文學家。字正卿。蒲陰(今安國)人。幼喪父母,成年后在亳州、許昌流落10余年,以教書為生。金正大元年(1224)中進士。他風姿綽約,才思敏捷,性格幽默詼諧。在許昌時,與參政李蹊交往甚密,李極為賞識他的才能,經舉薦,出任偃師縣令,后改任薄城、陜縣縣令,所任皆為大縣,政績卓著。元初,中原經金末戰亂,民生凋敝。楊果非常關心人民疾苦,跟隨楊奐征收河南課稅,參議經略天澤軍時,“隨宜贊劃,民賴以安”,對安定民心、恢復生產起到很大作用。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楊果任北京(今遼寧省凌源縣以西)宣撫使,次年遷參知政事。至元六年(1269)出任懷孟路(今河南沁陽縣)總管,任間力倡教育,修文廟,辦學校。旋告老還鄉。楊果工于文章,長于詞曲,也是促進“曲”這種形式由民間轉向文壇的重要曲家。著有《西庵集》(已失傳),傳世有散曲小令16首,最著名者是\[越調·小桃紅\]小令11首,曲風清麗漪艷,典雅之中透露出淡淡傷感情緒。《太和正音譜》稱其曲詞“如花柳芳妍”。楊果品行高尚,為人稱道。微賤時與一流離女成婚,雖歷任顯官卻始終如一,與之偕老。死后謚“文獻”。
關漢卿(約生于金末,卒于宋亡)
元雜劇家。蒲陰(今安國)伍仁村人。號已齋叟。其祖上世代為官。關漢卿幼年好學,過目成誦,善詩賦。曾任太醫院尹。縣試名列榜首,后赴中都應試,因考官作梗而不第。從此認清官場腐敗,不屑仕途。約元成宗元貞年間,只身移居大都(今北京),與雜劇作家白樸、趙子祥等組織領導了雜劇作家團體—玉京書會結交了雜劇作家楊顯之、費君祥、梁退之,散曲作家王和卿,著名雜劇女藝人朱簾秀等。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傳》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籍風流,為一時之冠”。元人周德清把他與馬志遠、白樸、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是元雜劇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創作題材十分廣泛,大多關注社會,力倡人道,詛咒戰爭,向往和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著意表現人民,特別是下層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竇娥、趙盼兒、王瑞蘭、譚記兒等多種典型的婦女形象,人物性格鮮明,結構完整,情節生動,曲詞本色而精煉,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關漢卿不僅是一位劇作家,他還非常重視舞臺實踐,明人臧晉權撰《元曲選·序》中載:“關漢卿輩爭挾長技自見,至躬踐排場,面敷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這使他掌握了豐富的舞臺經驗,更加理解和接近廣大群眾,從而創作質量不斷提高,贏得民眾愛戴。賈仲明補撰《錄鬼簿》吊詞中贊他:“姓名香四大神州,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近人王國維《宋元戲曲考》中評價道:“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的作品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有些劇目至今盛演不衰,遠在百年之前,《竇娥冤》即有法文譯本,對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起了促進作用。1958年,關漢卿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吳弘道(生卒年不詳)
元曲作家。字仁卿,號克齋先生。蒲陰(今安國)人。以府判致仕,大德年間已成名,其雜劇作品以明快、流暢,給人以清新之感而盛行天下。明《太和正音譜》評其曲“如山間明月”。如其小令\[南呂\]金字經:“落花風飛去,故枝依舊鮮。月缺終有圓,賀,月圓人未圓。承顏變,幾時得重少年。”吳弘道一生效力于散曲創作,享壽頗高,鐘嗣成《錄鬼簿》列其為“方今才人相知者”。天一閣本《錄鬼簿》賈仲明所補挽詞寫道:”克齋弘道老仁卿,衣紫腰金府判升。銀鞍紫馬敲金鐙,錦衣鄉中過一生。老來也,致仕心寧。手卷記子房貨劍,錦樂府天下盛行。曲海叢珠,金縷新聲。”
賈輔(生卒年不詳)
金元時武將。蒲陰(今安國)人。
賈文備(?~1304)
元代武將。字仲武。賈輔之子。
賈輔原為金祁州刺史,為避金將武仙謀害投歸蒙古太祖鐵木真,在張柔麾下為將。張柔令賈輔攻打蠡州(今蠡縣)、慶都(今望都)、安平、束鹿(今辛集)諸縣,皆一舉而下。張柔建帥府于滿城,命賈輔行元帥府事于祁州。張柔經常帶兵打仗在外,賈輔居守帥府,累建大功,太祖封賈輔為行軍千戶,賜金符。不久改封順天、河南等路軍民萬戶。曾協助張柔重建保州城,并主持在蓮池北側建萬卷樓,將滅金后所獲文物圖書盡藏其中,邀集文人學士至保州,郝經即在此拜元好問為師。賈文備襲父職駐守三汊口。一次宋軍架云梯20余架攻打三汊口,文備率眾鏖戰,擊退宋兵。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