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民間藝術形式繁多,風格獨特,特色鮮明。歷史上流傳于安國或經安國人民加工而形成自己特色的有社火、吹歌、架鼓、耍獅子、少林會、高蹺、扭秧歌、打霸王鞭、花鼓落子等花會和舞蹈形式;傳統劇種有昆曲、絲弦、老調、河北梆子、京劇、評劇、秧歌劇等多種曲藝。最具特色的是花鼓落子和老調。
花鼓落子
為安國特有的一種歌舞藝術形式。起源于明代,乞丐乞討時,挎小鼓登門唱小曲兒,因曲調婉轉凄楚,且多即興道出生活艱辛。清初發展為較為廣泛的民間傳唱,至乾隆年間(1736-1795)形成了挎腰鼓擊手鑼邊舞邊唱的花鼓落子。1958年,縣文化館群藝干部彭學英通過搜集整理、藝術加工,將單人表演改為集體表演。表演時男女演員各二或各四,身著漢族彩服,男頭裹白毛巾,女頭梳長辮,腰挎彩繪龍鳳花鼓,左手持小手鑼,右手持長穗鼓錘,伴著婉轉悠揚的民族樂曲,邊敲、邊唱、邊舞。花鼓落子作為安國傳統節目先后多次參加不同級別演出,1959年參加河北省文藝匯演,被評為民間藝術優秀節目;1960年在全國職工文藝匯演中演出節目《總路線光芒萬丈》獲一致好評,被選送懷仁堂向中央首長匯報演出,受到周恩來總理等領導熱情鼓勵。
吹歌
相傳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南關藥王廟鑄起兩根高24米的鐵旗桿,落成典禮時,云集安國的各幫藥商從外地請來了一支由道士組成的演奏隊,用嗩吶吹奏了許多優美動聽的樂曲,滋河、小清河一帶的音樂愛好者紛紛效法,也吹起了嗩吶,一時,吹歌風靡了南鄉、西鄉數十個村莊。后來,吹從歌為祭祀、慶典演奏,發展到節日出會、喜慶豐收、娶婦嫁女、生子拜壽、掘井建房、迎接賓朋、出殯上墳等活動,樂曲也由原來的幾支、十幾支發展到上百支。最有代表性的《百鳳朝陽》、《慶豐收》、《喜開鐮》、《紅銹鞋》、《一枝花》、《斗鵪鶉》、《放驢》、《放風箏》、《茉莉花》、《小二番》以及專用的悲調、喜歌、拜壽等樂曲。安國吹歌同其他民間傳統藝術一樣在新中國成立后有了很大發展,隨著人民翻身得解放,新曲目《翻身道情》、《解放區的天是明亮的天》、《學習雷鋒好榜樣》、《送郎參軍》等,應運而生;在演奏形式上,不僅服飾創新了、配器豐富了,隊伍擴大了,而且從街頭、地頭搬上了舞臺,進了禮堂、會議廳,上了銀幕、屏幕、錄了音,攝了像,走向了全國。
縣宣傳、文化主管部門不斷組織文藝會演、調演和一年一度的元宵花會,舉辦各種形式的藝術培訓班、藝術講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吹歌藝術人才,聞名全國的管子藝術家劉管樂(天津歌舞劇院)、楊金華(中國歌舞劇院)、張宗孔(中央歌舞團)、楊洪昌(煤礦文工團)、吳計海(解放軍軍樂團)、宋常志(延安歌舞團)相繼成為各文藝團體的骨干。據不完全統計,安國吹歌為國家級、省地級,及部隊的文藝團體輸送了100多名樂手。改革開放更給吹歌的發展拓寬了領域。吹歌新人不斷涌現,有的有很深的造詣,如安國著名吹歌藝術家吳慶永,于1990年5月獲河北省首屆民間吹歌演奏一等獎,1992年10月獲全國朱載堉杯賽一等獎,1992年11月參加文化部、廣電部舉辦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一等獎。
老調
又稱老調梆子,是元中后期在安新白洋淀一帶民歌小調的藝人們在傳唱河西調時,由單人唱發展成對唱齊唱,又配上絲竹和打擊樂唱。當時社會上風行祭祀、供神、節慶、婚喪嫁娶等活動,這些活動,需要更豐富更充實的民間藝人助興,唱河西調的民間藝人同說書、唱大鼓的藝人合作,將河西調穿插在故事和人物中。經過不斷充實、革新,在元末明初,將河西調搬上舞臺,一個新的劇種由此誕生。由于河西調傳唱歷史悠久,人們稱其為老調,因其濃厚的鄉土氛圍和委婉憂雅的唱腔深受百姓喜愛,很快就在冀中、冀南一帶傳開。安國老調藝人與當地的民間藝術相結合,經補充、發展,豐富了原有劇目,對部分唱腔進行了改進,逐漸形成了與其他各地老調不盡相同的風格。清中后期,張全奎、張林山、崔相云等藝人都為豐富老調唱腔做出了貢獻。老調唱腔高亢激揚,演唱時,分明嗓、背功嗓(假嗓)和二間嗓,明嗓要寬厚明亮,背功嗓音高質純,二音嗓介于明嗓,背功嗓之間,其作用是過渡真假嗓銜接,不留痕跡,無論用什么嗓,均要求不劈不顫、字正腔圓。清末,南呈各莊崔洛步老調劇團最擅長演連臺本戲,一部《封神榜》能連演20余天。新中國成立后,正定的白長久劇社,安平、深州八弓的子弟班等匯集安國,成立了安國縣老調劇團。由劉守謙、吳會生、馮惠友、馮小普等較有名氣的老調藝人挑班,在演出實踐中對傳統板式不斷加工、改革、完善。20世紀60年代劇團琴師李法生經長期摸索,創出女腔中低回婉轉的“反調”,填補了女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時對花臉唱腔也進行了改革。1981年,保定地區行署授予安國老調劇團“紅旗劇團”榮譽稱號。現有鄉村老調劇團11個,保留傳統劇目和現代劇目20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