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景觀
清康熙十五年(1676)《博野縣志》載境內八景:云嚴夜月、王母春耕、滋水夜渡、縣治古槐、西山青翠、春花香滿,堤柳鶯嬌、枯柏榮分。
云嚴夜月:寺在西北隅,臺殿高廣,更深夜靜,明月清皎,俯仰一天星斗,真勝景也。
王母春耕:縣西南王墓村每春初,土膏萌動,夜半聞叱牛之聲,農事咸起,而舉事焉。
滋水夜渡:滋河水勢洶涌,夕陽落山,野渡橫舟,呼渡之聲驚聞數里。沙鷗翔集,貨船往來,也稱勝概。
縣治古槐:縣治儀門西,宋初古槐一株,根深枝茂,蔚然高聳,真奇觀也。
西山青翠:縣西北遠望狼山,天氣清照,疊翠參差如屏列,可為博景第一。
春花香滿:城西南一帶,桃李成林。二三月間花發葉盛,紅紅綠綠,色艷香彌,游人每流連而不忍去。
堤柳鶯嬌:城外四圍,堤岸柳青,燕語鶯嬌,枝搖堤上,影落池中,無減蘇堤柳浪。
枯柏榮分:云嚴寺有一古柏,自根至頂,半枯半榮,挺然獨立,與他樹不同,數百年如故。
日久年深,清代八景到了民國已多損壞,人們又把南街基督教堂和縣衙大堂列為博野的景觀。
基督教堂:1909年美國牧師在現博野鎮興隆南街路東修建。教堂坐東朝西,正門上方有“貝氏紀念”四個大字。正堂或側堂掛有1921年縣長宋殿選書寫的“耶穌堂”、“福香園”等匾額。
縣衙大堂:1924年知縣宋殿選重修縣衙大堂,規模尤為壯觀,時人稱“博野的大堂、蠡縣的城墻”,大堂坐北朝南,東西長20米,南北寬10米,墻高4米,山脊高7米,正面墻上鑲著通長的花欞木窗,堂前6根直徑為20厘米的紅色明柱,托著2米寬的下架,形成東西走廊。大堂為硬山頂灰瓦,四角微翹,裝有飾物。大堂門前兩層石臺階,兩尊石獅蹲踞門左右,堂內有直徑60厘米的紅色頂梁柱4根分列東西。大堂后走廊直通二堂、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