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
戲劇曲藝
在博野境內流傳的戲劇主要有絲弦、拉拉調、評劇、河北梆子、歌劇等。曲藝主要有西河大鼓、拉洋篇、布袋戲、博野落子等。一般都是村民籌款,冬閑排練,逢年過節或廟會時演出。
絲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絲弦傳入博野后,解村、解營、西杜村、大西章等很快組織起戲班,排演傳統節目《調寇》、《楊二舍化緣》、《張九成私訪》等。尤其解村、解營辦的最好,除在本縣演唱外,還到蠡縣、安平、清苑等縣演唱。到新中國成立后,白莊的絲弦劇團,在白更團長的帶領下,曾在石家莊登臺上演,受到熱烈歡迎。196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觀看演出后題詞“推陳出新,繼承祖國優秀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西河大鼓:清光緒三年(1877),由龍堂村劉豪、東墟營姚老謹二人在清苑學藝后回縣演唱,西河大鼓始傳于本縣。主要演唱者姚老謹、楊峰、馬炳春、白建章、李卓珍等人。主要曲目有《楊家將》、《胡家將》、《薛剛反唐》、《隋唐演義》等。藝人姚慶合(姚老謹之孫)在1980年3月參加保定地區會演,獲群藝館獎鏡一面,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河北省分會吸收為會員。
博野落子:民國時期,北辛莊王老仙在本村花會演唱的基礎上創作了一種曲調,名博野落子。表演時腰挎花鼓,左手拿鑼,右手拿雙錘,雙錘可同時打鑼鼓,亦可分別打鑼鼓,邊唱邊舞,有時把小銅鑼拋上半空,接回繼續演唱。因歌調婉轉,舞姿優美,很受群眾歡迎。1954年河北廣播電臺曾播放王老仙的錄音。博野落子有影響的曲目有《小看戲》、《繡八仙》、《畫扇面》、《李芳巧得妻》、《一百單八忍》等,這些曲目現仍在傳唱。
民間花會:博野花會歷史悠久,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且內容豐富多彩,多在節日、廟會演出,充實了農村文化生活。現在活動的有嗩吶吹歌、獅子舞、跑旱船、跑驢、架子鼓等。
嗩吶吹歌:在全縣較為普遍,逢年過節或送新兵時,常集中在一起比賽吹歌,同時農村紅、白事也請吹奏班。里村、西許村等村的嗩吶班技高一籌,既能吹歌,又能吹戲,不僅能用嘴吹而且還能用鼻子吹。
跑旱船、跑驢:跑旱船和跑驢都是演員通過化妝后使用船和驢的道具來進行劃船和騎驢表演。跑旱船興于清末,表演一般一船三人,一人坐五彩繽紛的花船扮船客,二人濃妝艷抹,扮持槳劃船的水手。跑法有跑圓場、串“8”字、二龍出水等。主要舞蹈動作,有撥衫子、理袖、整髯、劃船、拉纖、拔錨起舟等。同時貫穿簡單的情節。如遇浪擱淺、經拼博揚帆前進等動作。跑驢一般為一驢二人,一人騎驢,一人牽驢,跑法也是跑圓場、串“8”字,主要舞蹈動作是模仿驢的前進和后退。尤以西許村、西街等村的跑驢和王莊的跑旱船形象逼真,惹人喜愛。
獅子舞:獅子舞是倆人披掛一個獅子行頭,一人持頭、一人做尾。大都是兩個獅子一起表演,由一個人來逗,旁邊鑼鼓伴奏。主要動作有獅子滾繡球,跳桌子、板凳,滾圓球等。二人配合默契。遷莊村的獅子舞在縣內最出名,逢年過節在村內和縣城表演。
架子鼓:一般是鼓和鈸相伴一起表演。大鼓直徑約1米,由七八個人在一起來打。銅鈸直徑約30多厘米,每人一對,十幾個人排成兩行,或圍成圈來敲。表演時,喬裝打扮,鼓鈸呼應,邊打邊舞,邊敲邊舞,場面十分壯觀,王莊、大苑、西街的架子鼓在縣內享有盛名。
扭秧歌: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人民在歡慶節日或大型宣傳時,扭起了冀中秧歌。扭法是雙臂奓開,邊走邊擺,走三步,身體往后扭動一下,大都唱著歌邊唱邊扭。解放戰爭時期,陜北秧歌傳入本縣。表演時腰系花綢,雙手提花綢扭動,并伴有鑼鼓,歡快活潑。步伐可原地走十字步,也可行進中三步一跳,或幾個人扭秧歌加歌曲表演,也可百十來人集體扭“8”字、五角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