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是著名的“戲曲之鄉”,培養了燦若星辰的名伶和戲曲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戲曲評論家。代表人物為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他開創的京劇“蓋派”藝術集京劇武生藝術之大成,創造了新的藝術美學理論和表演程式,在中國戲曲界影響深遠。
高陽高腔
高陽是高陽高腔、北方昆曲(也稱高陽昆腔)、河北梆子、老調、東路絲弦的重要發源地。最早有記載的戲曲劇種為高陽高腔,高腔具有高亢、悲壯、宏亮、黃鐘大呂式的演唱風格。演唱不用弦樂,只用打擊樂器,并且唱腔中廣泛使用幫腔,在中國戲曲中獨樹一幟,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現在高陽高腔瀕于滅絕。
北方昆曲
清乾隆年間,江蘇昆山腔、弋陽腔通過宮廷傳到中國北方。在高陽一帶昆山腔和北方高陽高腔、河西調等相互影響,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有別于南方昆腔的演唱風格,因此人們稱為“北方昆曲”,由于產生于高陽,又被稱為“高陽昆腔”。其唱腔健朗、清新、典雅,剛柔相濟,充滿程式之美,并且表演以男性演員為主,劇目也多以男主角為主,如《林沖夜奔》、《虎囊彈》、《鐘馗嫁妹》、《醉打山門》、《掃松》、《方孝孺》等。清光緒三年(1877)在高陽縣河西村成立第一個北方昆曲科班——慶長昆弋社。班主侯月巖,主要演員有邵老墨(侯玉山、侯益隆之師)、侯瑞春(韓世昌之師)、張子久、馬鳳彩、侯海云等。戲班大多活動演出于冀中一帶,很有影響。尤以邵老墨、張子久二人演藝高超,深得農民喜愛。在民間有“寧肯日子不過,也要看看邵老墨”和“保州、易州和安州,誰人不識張子久”之說。宣統元年(1909)昆曲表演藝術家侯益隆挑班成立“榮慶社”,成為中國昆曲第一大戲班,北方昆曲自此形成了以北方口語、京韻為主的道白、韻律,載歌載舞,令人耳目一新。高陽縣河西村培養出以韓世昌、侯玉山、侯益隆、馬祥麟為代表的數十位昆曲藝術家,昆曲名家侯永奎、白云生也是在高陽開始其藝術生涯。河西村除專業的昆曲戲班外,還有昆曲子弟會等業余演唱團體,全村男女老少都癡迷昆曲,以演唱昆曲為榮。故當地有俗語:“連河西村的狗叫都有點昆曲味兒。”新中國成立后,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以高陽縣河西村昆曲藝人為主,組建了中國北方昆曲劇院。高陽縣河西村昆曲子弟會,是高陽昆腔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團體,目前仍有一批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為己任的老藝人和志愿者。2003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河西村昆曲正式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河北梆子
高陽縣幾位戲劇名人對河北梆子的發展有特殊貢獻。田際云(1864~1925),是河北梆子發展中承先啟后的人物,藝名“響九霄”,高陽王草莊人。田際云戲路寬,文武昆亂不擋,老生、青衣、花臉各個行當都塑造了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他第一次成立了招收女子學員的戲曲科班——崇雅社,第一次在舞臺上起用女演員,并且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進行大膽改革,豐富了河北梆子的藝術表現力,田際云所建立的戲班在北京形成了與京劇分庭抗禮的局面,達到了河北梆子藝術的鼎盛時期。與田際云同時期的楊韻譜,藝名“還陽草”,高陽邢果莊人,攻文武花旦,兼演小生,青年時期即名揚劇壇,并能編寫劇本,立志戲曲改良,除編演了一批現代題材的新戲外,還大膽編寫外國題材的戲,開創了在中國舞臺上演外國人戲的先河。新中國成立后,高陽又為河北梆子藝術培養了齊花坦和張惠云,前者拍攝了戲曲電影《寶蓮燈》,后者獲中國戲劇藝術梅花獎。
老調
也被稱為高陽老調、保定老調,是在當地河西調的基礎上,吸收河北梆子、秦腔的表演風格,形成的一個深受冀中人民喜愛的戲曲劇種,清乾隆末期已在本縣廣為流傳。老調代表人物周福才在高陽開始他的藝術實踐活動,其母親為高陽縣河西村人,他的代表作《調寇》、《臨潼山》成為高陽老調劇團的保留劇目。1954年,高陽老調劇團成立,1959年上調為保定專區老調劇團。先后拍攝了老調戲曲藝術片《潘楊訟》、《忠烈千秋》,成為久演不衰的藝術精品。
在高陽土生土長的劇種還有和老調同臺演出的東路絲弦和楊佐面具戲。京劇、評劇、哈哈腔、豫劇也在高陽擁有眾多的觀眾。高陽京劇團原系冀中九分區京劇團,成立于1944年,演出陣容整齊。1972年曾獲河北省現代戲匯演一等獎。1986年解體。高陽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先后有老草臺班、慶長昆弋社、榮慶社、祥慶社、新祥慶社、河西村昆曲子弟會、九分區京劇團、高陽京劇團、高陽老調劇團等。此外,高陽幾乎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業余劇團,農閑節令期間,排演大量劇目,男女老少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