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有民謠:“高陽出大布,高陽更出人物。”從古至今,在高陽大地上產生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產生了重要影響。
魏刀兒:農民起義領袖。又作魏刁兒。高陽人。隋大業十一年(615)與王須拔同時于上谷起義,自號“厲山飛”,率眾十余萬轉戰于今河北、山西等地,次年部將甄翟兒率兵十萬攻太原,困李淵于西河雀鼠谷,殺隋將潘文長。王須拔戰死,魏刀兒盡收其眾,踞深澤稱魏帝,后被竇建德俘殺。
王昺:明朝大臣。高陽縣城東街人。明萬歷十五年(1587),尚隆慶皇帝六女兒延慶公主為駙馬,官至太子太師,掌宗人府事。王昺才華出眾,擅詩詞創作及繪畫,名聞宮廷。時廷中書畫家董其昌、陶望齡均與之交往甚密。王昺做官無勛貴之氣,風趣幽默,深受人們愛戴,留下許多傳奇故事在家鄉流傳。著有《白洋詩草》等。
孫承宗(1564~1638):明末重臣,抗清義士。字稚繩,號愷陽。高陽西莊人。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后為天啟帝日講官,歷任禮部侍郎、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職。孫承宗沉毅果敢,有謀略,文武兼備,通曉邊事。天啟二年(1622),后金兵先后攻陷遼陽、廣寧等地,京師告急,朝廷無措。孫承宗自請督師御敵。受命之后,不負重望,親臨前線視察、督戰,出奇制勝。撫遼四年,拓地400里,屯田5000頃,安置難民數百萬,練兵10余萬,筑城54座,迫使后金兵后退700里,穩定了形勢,使京城轉危為安。后為魏忠賢誣陷,罷職歸里。崇禎二年(1629)后金兵入大安口,朝廷復用守通州、山海關,先后收復永平、遷安、遵化、灤州等地。四年(1631),復罷職。十一年(1639),清兵繞道入長城攻高陽,孫承宗率家人與全城軍民抗敵,終因眾寡懸殊城破被俘,孫承宗以弓弦自縊,舉家40余口同時遇害。孫承宗作為抗擊后金(清)的軍事統帥,發現并培養了袁崇煥、馬世龍、祖大壽、滿桂等軍事將領,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戰略戰術,并在戰爭中第一次使用了火炮。一生著述甚豐,軍事方面著有《車營百八扣》,文學方面的著作有《高陽集》等,他還總纂了天啟四年《高陽縣志》。一生集古代先賢之大成,謚“文正”。
馬三峰:西河大鼓藝術家。本名馬大河,人送綽號“馬三瘋子”,晚年藝名“蓋京南”。高陽教臺村人。原習唱木板大鼓和弦子書,清道光至咸豐年間(1821~1861),他在木板大鼓和弦子書的基礎上,吸收戲曲、民歌的曲調,并用鐵板和大三弦伴奏,從而形成了西河大鼓唱腔。馬三峰在演唱實踐中,不斷對這一曲藝形式進行改革創新,從表演到音樂唱腔日臻成熟,形成了西河大鼓書的雛形。后輩西河大鼓藝人認為,馬三峰是西河大鼓的創始人和奠基人。其入門弟子有朱大官、王振元、王再望等,均為西河大鼓名家。
李鴻藻(1820~1897):清朝大臣。字寄云,號蘭蓀。高陽縣龐口村人,清咸豐二年(1852)進士,曾任工部、吏部、兵部、禮部、刑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因是同治帝師傅,曾為同治代批一切奏章,而被譽為“一代文官祖,三朝帝王師”。在中法戰爭中主戰,中日甲午戰爭中反對妥協求和,《馬關條約》簽訂,提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的主張。及議和之后,對賠款及割讓臺灣等條款,當廷痛哭失聲以陳心跡。李鴻藻久居中樞,老成持重,為人端方,被清末“清流派”大臣所仰重。卒贈太子太傅,謚“文正”。
李煜瀛(1881~1973):社會活動家,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起人之一。字石曾。高陽龐口村人。晚清大臣李鴻藻第三子。幼隨父居京城,家訓頗嚴。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清政府駐法使臣孫寶琦隨員名義赴法留學,入蒙達頓莪農校。畢業后又入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從事生物和哲學研究。光緒三十二年(1906)與張靜江、吳敬恒發起組織“世界社”,出版《新世紀》周報。是年8月,由張靜江介紹加入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在巴黎創辦豆腐公司及工廠,首倡“勤于做工,儉以求學”的留學宗旨,并先后開辦高陽布里村留法工藝學校、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等,掀起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后任北京大學生物學、社會學教授。1920年與蔡元培在北京、法國里昂創辦中法大學,任董事長、理事長兼校長。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參與建立“清室善后委員會”,制定“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任董事,是故宮博物院的開創者之一。后任國民黨北平臨時政治分會主席、北平大學校長、北平研究院院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從事與歐美的外交工作。1948年任總統府資政,1956年定居臺灣。著有《石僧筆記》。國民黨史館收藏有《李煜瀛文件》。
孫岳(1878~1928):國民軍高級將領。字禹行。高陽西莊村人,明末兵部尚書孫承宗九世孫。孫岳青少年時期刻苦讀書,勤練武藝,立志救國救民,俠肝義膽,好打抱不平。22歲時,為替一流浪老者打抱不平,持刀翻入惡霸家中,砍下其頭掛于縣城門樓上,并留下信件言明為孫岳所為,以不株連他人,之后離家來到易縣一寺廟中暫做僧人以避禍。清光緒三十年(1904),孫岳身披袈裟考入保定武備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爆發后,孫岳被黃興任命為蘇、滬、寧、揚、鎮五路軍總司令,在江北大破張勛辮子軍。1913年任討伐袁世凱一路軍總司令。1924年與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使北洋軍閥政權土崩瓦解,隨后與馮玉祥聯名邀孫中山北上。后任直隸督軍兼省長,國民軍副司令兼第三軍軍長等職。孫岳戎馬一生,官至國民政府委員、陸軍上將。1928年病故后卻家無余資,家人無力營辦喪事。馮玉祥、李烈鈞、楊虎城、馬法五等生前友好出資將其安葬于北京頤和園西北墓地。
王錫疆(1905~1925):中共早期黨員,保定地區黨組織創始人之一。字仲強。高陽利家口村人,1917年進入保定育德中學讀書,受該校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劉少奇、李富春等的影響,開始閱讀進步書籍,以新觀念認識社會。1920年,鄧中夏來保定講學,開展共產主義活動。在鄧指導下,王錫疆在校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年冬,由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春,在保定育德中學籌建黨組織,發展青年團員百余人。11月在育德中學創建保定地區第一個中共支部,任書記。192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2月負責中共北方區委宣傳工作。1925年5月30日上海慘案發生后,組織5萬多名群眾游行示威,聲討帝國主義罪行。11月又組織群眾舉行示威,揭露“關稅會議”陰謀,遭軍警鎮壓。11月22日,為掩護群眾,被軍警毒打,造成頭部內傷,搶救無效,壯烈犧牲,年僅20歲。靈柩運回故里安葬。
楊景山(1903~1927):革命英烈。高陽南街人。1923年秋考入北京大學后從事革命活動,當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擔任中共北方區委組織部長兼北京團委書記。1927年4月6日與李大釗一起被軍閥張作霖逮捕,在獄中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于28日與李大釗一起就義于北平。新中國成立后,陳毅元帥親自批準為其立碑并書寫碑文。
佟麟閣(1892~1937):抗日英烈,國民黨陸軍中將。字捷三。高陽邊家務村人。行武出身。1936年任國民黨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七七事變”時,擔任北平南苑駐地指揮官,率部抗日,親臨前線指揮作戰,與日軍血戰。7月28日,因頭部再次中彈,壯烈殉國。殉國后被追贈為陸軍上將。北平人民在抗戰勝利后,將南河沿路改名為佟麟閣路。
馬法五(1893~1990):國民黨軍將領。別號賡虞。高陽南街人。行伍出身,1924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副師長。1926年赴包頭參加“五原誓師”,響應北伐革命。1932年任國民黨第四十一軍副軍長。1935年4月授中將軍銜。抗戰時期率部多次與日軍血戰。曾參加徐州會戰,斬獲頗豐,為抗日名將,1942年升任第四十軍軍長。解放戰爭期間,在邯鄲戰役中被劉鄧大軍俘獲。次年3月與葉挺換將獲釋,任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和保定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職。北平解放后去臺灣,被任命為臺灣“總統府”資政。但從不到任,在大街上賣豆腐,以示對蔣氏政權的不滿。
蓋叫天(1888~1970):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武生。本名張英杰,號燕南。高陽西演村人。蓋叫天少有大志,著名京劇泰斗譚鑫培藝名“小叫天”,他則為自己取藝名“小小叫天”,時有人取笑譏諷,他遂改名“蓋叫天”以明心志。成名后長期演出于江南、上海地區。1934年在上海演出《獅子樓》時,從兩丈多高處跳下,因怕傷及其他演員,失足骨折,斷腿穿靴而出。蓋叫天強忍疼痛,金雞獨立,至演出結束后倒地昏迷。后經醫治,腿骨錯位,雖不礙及行走,但無緣再上舞臺。蓋叫天為了重返舞臺,為求得藝術的精湛,毅然自己砸斷斷腿重新接骨。他創造了獨具一格的京劇“蓋派”藝術,風靡大江南北。代表劇目有《武松》、《一箭仇》、《洗浮山》、《三岔口》等,拍攝電影《蓋叫天舞臺藝術》、《武松》。“蓋派”京劇藝術極大地豐富了傳統戲劇的表現力,增強了中國京劇藝術的程式美和造型美,蓋叫天晚年還拍攝了藝術紀錄片《粉墨春秋》,著有《燕南寄廬雜潭》。周恩來曾贊其:“勤學苦練幾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學到老。”陳毅元帥為其題詞:“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松。”田漢賦詩稱贊:“斷臂折肢尋常事,練就張家八百槍。”
齊如山(1875~1962):戲曲理論家,作家。原名齊宗康,字如山。高陽龐家佐村人。習通德、英、法文。民國前,游學日本、歐美,并開始搜集京劇資料,從事戲劇研究。1912年回國,致力于戲劇創作。與梅蘭芳交誼甚篤,相與研究戲曲音樂,直接幫助梅改編劇本,為“梅派”藝術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梅蘭芳演出的多部新編戲和文明戲,如《黛玉葬花》、《嫦娥奔月》、《洛神》、《千金一笑》和時裝戲《一縷麻》等均為齊氏所作,1931年,與梅蘭芳、余叔巖等組建北平國劇學會,任會長,并附設國劇傳習所。期間編輯出版《國劇叢刊》、《國劇畫報》,搜集了眾多珍貴戲曲資料。齊如山藏書極豐,專門搜集戲曲小說方面的書刊。自民國初年開始購藏,多獲罕傳珍本,且涉及音樂、舞蹈、服飾、美術、雜技等。明代富春堂、文林閣、繼志齋等名家所刻戲曲小說,多有收藏。齊如山一生著述很多,1962年病歿于臺灣。
翟樹功(1894~1932):革命英烈。高陽尖窩村人。幼年讀私塾,14歲投師習武,為人俠義,嫉惡如仇。早年曾在孫岳部下從軍,因憤于軍閥混戰而回鄉,1930年經族侄翟家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以西陶口小學武術教員的身份積極開展革命工作。1932年6月,任中共保屬特委委員兼高陽縣委書記,為高蠡暴動組織人員,籌集槍支,制訂行動方案,做了大量工作,并準備在高西、高北地區組織暴動,由于高蠡暴動提前爆發聯系中斷而未果。9月12日被敵特包圍,受傷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始終保持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10月19日英勇就義。
韓世昌(1896~1977):昆曲表演藝術家。高陽河西村人。自幼入戲班學藝,工小旦、青衣。經過幾十年藝術實踐,逐漸成為昆曲舞臺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表演風格清新嫵媚,功力深厚,自成一家。代表作有《琴挑》、《牡丹亭》、《鬧學》等,1928年,曾率20多位昆曲名伶東渡日本演出昆曲,引起了極大轟動,是國際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新中國成立后任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是北方昆曲藝術的一代宗師。梅蘭芳曾稱自己是韓世昌的學生。
王守義(1898~1981):愛國華僑。字仲仁。高陽西田果莊村人。早年入李煜瀛開辦的布里留法工藝學校學習,后赴法勤工儉學。在巴黎期間學會飛機駕駛與修車技藝,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交往密切。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換領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后任法國華僑俱樂部副主席。鄧小平、華國鋒、鄧穎超等領導人訪法期間,參與接待,與鄧小平久久擁抱,互表思念之情。后與著名畫家潘玉良同居,并出巨資保存潘玉良的傳世之作,有關事跡被拍成影視作品《畫魂》,傳為藝壇佳話。晚年情系桑梓,曾兩次回鄉探親,資助鄉里的教育、華僑工作,聶榮臻曾代表鄧小平接見招待。
侯德封(1900~1985):地質學家。字洛村。高陽河西村人。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地球化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的開拓者,對北方煤田地質進行過系統研究,為發展國內鋼鐵工業積極尋找鐵礦,對錳礦、銅礦、稀有金屬礦、石油等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做出重要貢獻。在理論探索方面,開創中國地球化學和核子地質學新領域,推動了陸相生油理論以及沉積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和工程地質學的發展。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籌建并領導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地學部(1957年為地學部)學部委員。著有《中國礦業紀要》第三、四、五卷、《關于陸相沉積和盆地石油的一些問題》、《核子地球化學》、《金屬成礦論》等著作。
王重民(1903~1975):版本目錄學家,歷史學家,圖書館學家,方志學家,中國敦煌學創始人。高陽西良淀村人。早年在法國巴黎圖書館及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地收集拍攝流落到外國的敦煌殘簡和珍貴文獻并帶回國內,創立了中國敦煌學,著有《敦煌古籍敘錄》、《中國善本書提要》、《敦煌變文集》、《老子考》、《圖書與圖書館論叢》、《中國目錄學史論叢》等著作。回國后,任多所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等,并參加《永樂大典》的影印工作,為中國當代文化界影響深遠的一代通才。
蘇秉琦(1909~1996):考古學家。高陽北沙窩村人。他是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的創建人,提出了一系列在中國考古史上著名的科學論斷,如仰韶文化、西周文化、中國古代斷代史、紅山文化等著名考古學專題。參與了一大批考古發掘實踐活動,撰寫了大量具有重要價值的考古文獻、著作,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桃李滿天下,是中國當代考古學的一代宗師。1978~1984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從1978年起為考古所學術委員會委員。1983年為北京大學考古系學術委員會委員。1979年當選為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1983年擔任文化部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
齊越(1911~1993):播音藝術家。高陽龐家佐村人。1947年任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的男播音員,解放戰爭時期,許多重要文告、新聞經齊越播出,使人民倍受鼓舞。新中國成立時參加開國大典的現場直播工作。曾先后播出《誰是最可愛的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在彭總身邊》、《巍巍昆侖》等名篇著作,影響了一代聽眾。晚年參加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的審判播音工作,并任北京廣播學院教授。在長期播音播音中,形成了自己莊嚴穩重、大氣磅礴的播音藝術風格,在中國播音界獨樹一幟。
解秀梅(1933~):戰斗英雄。高陽于堤村人,電影《英雄兒女》中志愿軍女英雄王芳的原型。解秀梅從小飽受饑寒,哥哥被日軍殺害,她做軍鞋支前,參加婦救會。1950年參加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出生入死,救護傷員,深入前線,鼓勵將士,榮立一等功,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女兵中,是惟一的一等戰功榮立者,獲朝鮮國旗勛章。曾作為志愿軍代表向毛主席獻花,向金日成首相獻花。歸國后,在28個省、市、自治區的1054個縣、市,為5100萬人次作了數千場報告,獲“人民功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