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逖(266~321)
東晉愛國將領。字士稚。范陽逎人(今淶水縣祖各莊人)。他出生在官僚家庭,父親早年去世。據史載,他性格豁達,不拘小節,十四五歲還不知讀書。但他輕財慷慨,曾多次將財糧、布帛散發給貧苦人家。后來博覽群書,遍涉古今,了解時事。青年時和劉琨同在司州做主簿,參與機要事務。他們兩人以豪杰自許,常常共被而眠,談到深夜。有一次半夜雞叫,祖逖就叫醒劉琨,起床舞起劍來。“聞雞起舞”的典故,就是他們留下來的。
西晉永嘉元年(307),羯(jié)族人石勒在河北起兵,稱霸中原,兵亂紛紛,民不聊生。祖逖率領他的宗族、鄉親、部曲(私人武裝和佃客)一起逃往南方。路上,他把車子讓給老幼,財物分給大家。到了江南,瑯琊王司馬睿任命他為軍諮祭酒(軍事參謀),在離建康(今南京)不遠的京口(今江蘇鎮江)住下。祖逖念念不忘中原人民,他向司馬睿建議北伐,收復中原。司馬睿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部)刺史。但不給他兵馬和軍械,只給他一些糧食和布匹,讓他自行募兵。祖逖并不因此氣餒退縮,建興元年(313),帶著宗族部曲100多家渡江北進。船到江心,他站立船頭,擊楫發誓:“祖逖不能恢復中原,就如大江東去,絕不復還!”這是典故“擊楫中流”的由來。
祖逖到了淮陰(今江蘇北部),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不久就組織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開始向豫州進發。那時,北方有兩種勢力,一是羯族統治者石勒,占有黃河南北廣大地區;一是一些沒有遷到江南去的豪強地主,為了自衛組織起來的武裝,他們建有許多塢堡,首領稱作塢堡主,集中在黃河以南,情況十分復雜。有的心向東晉,有的依附于石勒。祖逖到達豫州后,調解了一些塢堡主之間的沖突,還采取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辦法,率先收復了譙(今安徽亳縣)地,后又一連打敗了塢主陳川、石勒的侄子石虎等。祖逖進軍順利,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祖逖對部下開誠布公、同甘共苦,對俘虜寬大優待,對新投順的人好言安撫。即使關系較遠的,也以禮相待。有一次,祖逖與投靠石勒的塢主樊雅作戰,另一個塢主陳川派部將李頭來援助。李頭身先士卒,十分勇敢,立下大功,只是在勝利后想得到樊雅的駿馬,卻不敢出口。祖逖知道后,立即把馬送了過去。李頭感動地說:“如果祖將軍能做我的主帥,我就是死了也甘心情愿!”
祖逖帶兵既勇猛又鎮定。一次樊雅夜襲晉軍,士兵一片慌亂。祖逖鎮定自若,指揮有方,徹底打垮了敵人。祖逖善用計謀,出奇制勝。曾經幫助過祖逖的陳川是一個心胸狹窄之徒,他妒嫉李頭對祖逖的感遇,就把李頭殺了,李頭的部下紛紛歸順駐在豫州的祖逖。陳川大怒,派兵四處搶掠豫州人民,“大獲子女車馬”。祖逖命令部隊半路截擊陳川,把搶走的人復奪回來,使他們還歸故里。陳川十分害怕,投降了石勒。祖逖就發兵進攻陳川,石勒派石虎領兵5萬來救,在浚儀(今河南開封西北)開戰。石虎大敗,只得把陳川及其部下轉移到襄國,留下部將桃豹守城。祖逖和桃豹各占浚儀城一半,對峙了40多天,都感到缺糧不好維持。祖逖想了一個計策,讓1000多人把裝有沙土的袋子像運糧一樣往高臺上堆垛,又讓幾千人挑著米袋,裝做疲乏的樣子坐在大道上休息。另派一支隊伍截桃豹的援糧。桃豹聽說晉軍運糧的隊伍來了,就派人去搶。晉兵佯裝抵擋不過,棄擔逃走。桃豹的人打開口袋一看,都是上等好米,認為晉軍糧食充足。而他們已餓了很久,又聽說石勒援助他的1000多馱糧食完全被祖逖截獲,越發驚恐不安,就連夜棄城逃跑了。
祖逖打仗的同時,還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他自己生活簡樸,不積錢財,還讓他的子弟親自上山打柴,參加耕作,大大鼓舞了人民。人民作歌歌頌他,把他比之為“慈父”。他在北方漢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前鋒北達黃河沿岸,西到廣武、虎牢(今鄭州以西)一帶,完全占領了黃河以南的地區,迫使石勒不敢渡河。但正當祖逖積極準備渡河北上時,司馬睿害怕祖逖的勢力太大,不好控制,就派他的親信征西將軍戴若恩做祖逖的頂頭上司六州都督,加以挾制。加上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激化,使祖逖憂憤成疾。東晉大興四年(321)九月,死于雍丘(今河南杞縣)駐地。祖逖死后,中原人民十分悲痛,譙、梁等地老百姓為他建立了祠堂。
淶水縣城內原建有祖公祠,有祖逖塑像。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被八國聯軍燒毀,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建廟門而繞以圍墻施彩畫”,祠堂正門橫書匾額“擊楫中流”四個大字。《祖公祠碑記》記述了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之役,淶水知縣張琨和典史刁成烈,在“祖公之清風余韻”“激勵”下奮起抗擊侵擾本縣的聯軍,刁成烈為護獄“身受重傷不去而卒得保全”,知縣張琨為力護祖公祠受辱,曾“三次自盡皆得救未死”。可見祖逖精神感召力之大。
淶水縣縣城東北5公里的祖各莊村,原有“祖逖大將軍墓”和祖氏養魚池、澆花井等古跡。墓為圓形,墓頂圓平,面積15平方米,高2米。墓外層原用磚砌,石灰縫。現在墓已被毀,但祖逖的故事卻在全縣廣為流傳,已成為進行愛國愛民教育的好教材。
祖沖之(429~500)
南北朝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遒(今淶水縣下車亭)人。童年時代,祖沖之就勤奮好學。以后他又收集和閱讀了大量的天文和數學方面的書籍、文獻。在學習鉆研的同時,他還進行了一些精密的推算和實際的測量工作。因此,他在學習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努力,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數學方面,祖沖之通過長期鉆研、反復演算,把魏晉時期3.1416的圓周率推算到更精確程度,即推算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間。將圓周率的準確數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他還詳細注釋我國古代的《九章算術》,并著有《綴術》一書,我國唐初的國立學校有一門學科叫“算學”,即以《綴術》為教材,4年才能學完。此書曾傳到朝鮮和日本,被當作中學課本。
當時數學的計算方法和工具比較落后,祖沖之在推算圓周率的值時,花費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從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一直計算到圓內接正14576邊形的邊長和面積,才能得出上述的精確數值。而且數字非常大,沒有熟練的計算技巧和堅強的毅力,根本無法完成這樣繁難復雜的運算。在祖沖之以前,人們指出圓周率接近于22/7。祖沖之經過精心推算后,提出了圓周率更為精確的數值是355/113。祖沖之把22/7叫做“疏率”,把355/113叫做“密率”。
祖沖之和他的兒子祖暅之,還巧妙地解決了球體積的計算問題。在他們之前的《九章算術》中,關于球體積的計算公式是錯誤的,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發現了這個錯誤,但他沒有找出計算球體積的公式。祖沖之父子在我國數學史上第一次推導出了正確的球體積公式。祖沖之還研究過開平方和開立方的問題。這說明,祖沖之在當時的數學領域中成就是很高的。祖沖之父子把數年來的研究成果,寫成《綴術》一書。可惜宋朝中葉后,這部書失傳了。
在天文歷法方面,祖沖之發現當時采用的歷法《元嘉歷》不夠精確。于是,他著手編制新歷法。經過精心計算和努力,在他36歲時編制出了一套新歷法——《大明歷》。《大明歷》是當時比較先進和精確的歷法。在《大明歷》中,祖沖之第一次引進了“歲差”這個概念。原來,地球繞太陽一周,并不是正好回到上一年的位置,春分點要稍稍向后退一點,也就是向西移一點兒。由于春分點的移動,全年的二十四節氣也要移動。祖沖之算出歲差是每四十五年零十一個月后退一度(我國古代把周天分為三百六十五度零四分之一度,一度又分為六十分)。過去使用的《元嘉歷》每17年有七個閏年。祖沖之編制的《大明歷》,改為每391年有144個閏月。這樣,雖比不上現在的歷法精確,但比《元嘉歷》精確多了。把“歲差”實際應用到歷法中去,這在我國歷法史上是一個創舉。
在歷法計算中,祖沖之還引入了“交點月”。“交點月”就是月亮連續兩次經過黃白交點所需要的時間。當時祖沖之測得交點月的時間是27.21223日,這和現在測得27.21222日非常接近。因為日食、月食都發生在交點月附近,這就為準確地推算日、月食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祖沖之上書要求實行《大明歷》,遭到以戴法興為代表的守舊派的阻撓。但祖沖之毫不畏懼地予以反駁說:我們決不能盲目的服從古人,舊歷法中有差錯,我們理應革除,決不能一錯再錯。但《大明歷》在祖沖之生前并未能執行,直到他去世10年后,梁武帝才正式頒布采用《大明歷》。
在機械制造上,祖沖之也很有成就。在他49歲時,重新設計制造了久已失傳的指南車。無論銅車怎樣變換方向,車上的銅人總是指向南方。祖沖之還制造出利用水流推動的石磨,用來舂米磨面。當時,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先進的糧食加工工具。祖沖之還制造了日行百余里的“千里船”,為我國的造船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此外,祖沖之還研究音樂,研究文學,并著有《述異記》10卷。
國際天文學會自1967年以來,先后決定以李白等23位中國歷史名人命名火星、水星、月球的環形山。祖沖之的名字被列為“名登天外的中國人”。為紀念祖沖之,淶水縣政府于1998年建祖沖之中學一所。
祖暅之(生卒年不詳)
南朝齊梁間歷算家。字景爍,祖沖之之子。梁時任大府卿。自幼秉承家學,博學多才。在數學方面,一是徹底解決了球體積的計算公式;二是整理、續撰《綴術》。他提出:“冪勢即同,則積不容異”,即等高處的橫截面積相等的兩個立體物,其體積也相等,這就是數學上有名的“祖暅定理”;在天文學方面,首次發現紐星(北極星)不在北赤極的不動點處(相差一度);在機械制造方面,發明制作了欹器、漏刻銘、銅日圭、漏壺等機械和精密觀察儀器。著有《漏刻銘》、《權衡記》、《稱物重率術》。
祖瑩(生卒年不詳)
北魏文學家范陽遒(今淶水)人。《三字經》中“瑩八歲,能詠詩”即指祖瑩。祖瑩少時聰明好學,性豪俠,有氣節,譽為圣小兒,與陳郡袁翻齊名。時語曰:“京師楚楚袁與祖,洛中翩翩祖與袁。”累官冀州鎮東府長史,遷國子監祭酒,給事黃門侍郎,幽州大中正監起居室,參議律歷,車騎大將軍,賜爵容城縣子,進爵為伯。死后,賜尚書左仆射、司徒公。他以文學見重,常與人云:“文章須出自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著有詩集《悲彭城》,文集《舞樂名議》。
祖珽(生卒年不詳)
北齊文學家。祖瑩之子。曾任宰相,編制《廣成樂》,存世作品有《并州定國寺碑》、《從北征》、《望海》。
祖君彥(生卒年不詳)
隋代文學家。祖珽之子。作品有《為李密檄洛州文》、《為李密與袁子千書》。“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之語,成為千古佳句,流傳后世,也是成語“罄竹難書”的由來。
祖瑩、祖珽、祖君彥祖孫三代,被收入《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郭琨(1936~)
科學家。淶水姜各莊人。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后致力于海洋研究、南極考察。首任國家南極考察隊隊長,曾先后7次赴南極考察,3次任隊長,領導組織建設了中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國唯一建在南極圈里的科學考察站——中山站。組織籌建了中國極地研究所和中國南極訓練基地。撰寫了《海洋手冊》、《中國長城南極站》、《白色的大陸》、《神奇的南極》等10余篇科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