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水縣各種民間藝術種類豐富多彩,其中以花會形式存在的就有4類30余種。全縣有270多道花會,分布100余村。如器樂類(南樂、音樂、十幡、吹打、銅管),歌舞類(高蹺、獅子、旱船、龍燈、扇鼓、海市、張老背張婆、小車會等),戲曲類(京劇、河北梆子、評劇等),武術類(以少林為主)。花會是群眾自發(fā)的文藝形式,每逢春節(jié),各村花會不僅在本村表演,而且以拜年的名義到近鄰鄉(xiāng)村巡回演出,這種村與村之間的民間藝術交流,增進了村與村之間的團結和友誼,很有積極意義。
民間音樂
淶水的音樂會,有的師承于北京西域寺,有的師承于本縣林清寺或高碑店大佛寺,由一村或一街的民間樂器演奏者自愿組成,以自娛或互娛為目的,業(yè)余排練,義務演出。淶水民間音樂素有傳統(tǒng),相傳黃帝時期的伶?zhèn)悾ㄓ置檠孪壬L期居住在今淶水伶山(婁村釜山),其祭祀之山在淶、易交界處的洪崖山,是伶山(釜山)的支脈。今釜山仍有伶(靈)泉、伶(靈)祠(靈泉寺)、鐘模坑(鐘橫坑)等傳說和遺跡。今淶水洛平(樂坪村)相傳就是伶?zhèn)愒嚇返牡胤健V两衲细呗骞艠肥褂玫陌胝{(diào)樂器還需到洛平村定做,而且每逢正月初三音樂會出會前,需到位于洛平村北的慶化寺花塔前,面對塔上的“樂工”雕像對調(diào),舉行祭拜儀式。
音樂會又分南樂會和音樂會,音樂會傳統(tǒng)會規(guī)極嚴,只能演奏傳統(tǒng)曲牌,不能演奏其他雜牌。其中南高洛村的音樂會尤為知名。南高洛村在淶水縣城東南9公里處,距后山文化發(fā)源地易縣后山20公里,自古以音樂會聞名,村中有各種寺廟9座,各種民間花會7道,其中以音樂會和南樂會聲名遠播。音樂會尊奉道教四御之一的“后土皇帝”,演奏的是原汁原味的“古樂”,曲譜是最古老的工尺譜和燕樂半字譜。南樂會尊奉觀世音菩薩,保存部分古樂曲,增添了流行歌曲。
南高洛音樂會也稱藍旗音樂會、北樂會、后山古樂會、華夏正聲等。現(xiàn)有遺存樂曲72首,其中能演奏的66首,有譜不能演奏的6首,能演奏沒有樂譜的5首。所演奏的樂曲曲牌基本可以在南北曲、唐宋詞牌中找到。演奏樂器為半調(diào),部分自做,部分向本縣洛平村訂做(洛平,古稱樂坪,因做供后山祭祀用的樂器、法器、試樂而得名)。演奏形式有奏、打、唱、誦四種,主要用于軍樂、祭天、祭祖、郊祭或宴飲,也用于喪葬儀式。演奏前,必祭“伶牌”。據(jù)此,有研究者認為,南高洛古樂應是秦漢時期的鼓吹樂,繼承了黃帝時期音樂始祖伶?zhèn)愃骷雷鏄非ㄟ^歷代宮廷、民間、寺廟傳承至今。
南高洛古樂被專家學者鑒定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活化石,是華夏古樂舞的繼承和延伸,是易縣后山文化的留存,是南北朝、唐宋時期宮廷歌舞大曲的再現(xiàn),“填補了中國音樂史有史無聲的空白”(中國音樂研究所張振濤博士語)。自1991年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學院、北京師大、河北大學、香港大學、河北省藝術研究所、河北省群眾藝術館的專家到該村錄音錄像、詳細調(diào)查以來,又有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奧地利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qū)的音樂專家教授到該村考察。2003年4月3日,參加亞歐傳統(tǒng)音樂保護培訓班的來自21個國家的30多名學者對南高洛古樂進行了現(xiàn)場考察和觀摩研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英國學者鐘思第自1989~2003年連續(xù)14年,深入南高洛考察采風,拍攝錄制了大量光盤、錄音、錄像,及照片1000多張,出版了40多萬字的長篇論著《萬善同歸》。鐘博士認為“南高洛古樂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是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和古代音樂發(fā)展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2003年9月15日,南高洛音樂會應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研究所的邀請,進京為中國音樂學院的師生們演出,使師生們大開眼界。2003~2004年,中國音樂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連續(xù)兩年把南高洛古樂開辟為第二課堂。2004年,南高洛音樂會參加河北省群星文藝比賽,獲一等獎第一名,省社會音樂研究會會長、省群藝館音樂部主任王小民,河北省《音樂教育研究》雜志主編劉阜撰寫的《南高洛古樂探究》的論文,獲文化部群眾文化論文一等獎。由淶水縣文化教育局主持編纂,劉阜任主編,河北大學藝術學院齊易、河北省群藝館音樂部主任王小民任副主編的《高洛古樂》一書出版發(fā)行。
河北省文聯(lián)、河北音協(xié)、河北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于2003年12月3日確立淶水為“華夏古樂研究基地”,命名南高洛村為“古樂民俗之鄉(xiāng)”。同年8月,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領導小組將南高洛古樂與易縣后山文化一起,列入全國首批重點搶救項目之一。2006年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抗戰(zhàn)歌曲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八路軍挺進野三坡,建立了平西抗日根據(jù)地,開展抗日斗爭,當時野三坡一帶的群眾文化程度很低,八路軍宣傳黨的抗日政策、主張用文字宣傳人們看不懂,于是用編歌的方式進行宣傳,這種形式群眾喜聞樂見,一聽就懂。一時間編歌、唱歌成為三坡地區(qū)主要的抗戰(zhàn)宣傳形式。2007年,淶水縣檔案館編寫的《平西抗日根據(jù)地與抗日民歌集》,收入抗日民歌108首,這些歌曲從生產(chǎn)、生活、戰(zhàn)斗、除奸等各個層面,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平西抗日根據(jù)地,尤其是野三坡地區(qū)人民,轟轟烈烈的生產(chǎn)戰(zhàn)斗的各個層面。著名歌曲《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是歌曲作者在野三坡峨峪村(平西專區(qū)駐地)群眾大會上首先教唱,平西專署發(fā)文轄區(qū)各縣抗日政權推廣,并很快傳遍全國。民歌中有抒情的,如《好八路》、《張二嫂放哨》、《月亮地兒》;有堅定有力的,如《抗日民兵小唱》、《七團戰(zhàn)歌》、《保衛(wèi)我中華》;有風趣、詼諧的,如《埋地雷》、《開小差真嘎咕》、《嗤笑鬼子兵》;有敘事的,如《打淶水》、《盧溝橋事變》、《七想歌》、《討飯》等。
民間舞蹈
淶水民間舞蹈品種多、分布廣、延續(xù)時間長,據(jù)新中國成立初期調(diào)查統(tǒng)計有17種。其中有的屬于群眾自娛性舞蹈,有的屬于祭祀性舞種,隨著社會的變遷,有些祭祀性舞種逐漸消亡或轉化成群眾自娛性舞蹈而保存下來,其中廣為流行的有以下幾種:
小車會
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甚廣,內(nèi)容表現(xiàn)的是柴王爺推著四座名山,特意去軋趙州橋的故事,表演形式有排街和圓場。
高蹺會
起源于清道光年間,由北京傳入,內(nèi)容是梁山泊英雄三打祝家莊的故事。表演時,按人物順序排成兩排,進行排街和圓場,用擊打長腰鼓和銅鑼的節(jié)奏,控制行進的速度,表演者24人。
龍燈舞
起源于清代,內(nèi)容是海馬給周文王獻圖的故事。表演時,每條龍演員16人,兩條龍共32人,耍珠2人,打擊樂手8人,共42人。舞時,1人手舉龍頭,其余15人為龍身緊隨其后,龍頭又緊隨耍珠的,配合起舞。龍燈舞富于變化,時而緊急顯示出勇猛和活躍的性格,時而舒緩表現(xiàn)龍的溫柔。“二龍戲珠”、“海云圖”等舞姿最受人喜愛。
大秧歌
起源于宋代,內(nèi)容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路過無底洞降妖捉怪的故事,由15人表演。
扇鼓舞
起源于清代,屬滿族舞蹈。內(nèi)容是表現(xiàn)佛庫倫食神鵲所銜朱果而生滿洲始祖布庫里雍順的神話故事。滿族人奉鵲為神,祭神時,立桿于旁,桿頂置斗,貯肉末以召神鵲。舞者左手持鼓、鐵環(huán),木框蒙草,柄上套鐵環(huán),右手持鼓鞭,邊擊邊舞。此舞在新中國成立后消失。
旱船
起源于清代,內(nèi)容是《白蛇傳》的神話故事,表演主要以排街、圓場和舞臺為主。
另外在民間流傳的還有:大頭舞,也叫大頭和尚逗柳翠;獅子舞,也稱“太平樂”;中幡舞;張老背張婆;天仙會秧歌等舞種,每逢春節(jié)在本村和鄰村表演,為節(jié)日增添喜慶氣氛。
戲曲
淶水民間戲曲主要有京劇、河北梆子、評劇、絲弦、老調(diào)、哈哈腔、橫岐調(diào)、上四調(diào)等8個劇種。
京劇:分布在北關、南關、西洛平、魏村、西義安等村,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德富是南關京劇團培養(yǎng)出來的,他的“水袖十八法”在國內(nèi)京劇界堪稱一絕。
河北梆子:清乾隆年間山陜梆子傳入淶水,道光年間山陜梆子轉化為河北梆子。山區(qū)趙各莊鎮(zhèn)板城村、湯家莊村的“山梆子”久負盛名。平原的叢西村、燕翎村、南高洛村、石圭村的河北梆子在當?shù)睾苡忻麣狻*?
評劇:清末傳入淶水,魏村劇團、東明義村評劇團,影響較大。
絲弦戲:在淶水水平最高的是義安鎮(zhèn)下莊村劇團。
老調(diào):淶水水平最高、劇目最多的是宋各莊鄉(xiāng)宋各莊村劇團,由著名老調(diào)表演藝術家王冠英親授,能演出50多出戲。
哈哈腔:清末民初傳入淶水,永陽鎮(zhèn)南橋頭村劇團表演大氣考究,演唱字正腔圓,韻味十足,曾多次赴北京、天津大城市演出。
橫岐調(diào):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從涿州北橫岐村傳入,淶水北澗頭村、婁村的劇團影響較大。
上四調(diào):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從高碑店撞河村傳入淶水南秋蘭、北義安村,因劇目多取材于評書、鼓詞,所以唱腔質樸流暢,極易上口,表演時輕松活潑,很受群眾歡迎。
武術
淶水歷史上戰(zhàn)亂頻繁,兵災匪患不斷,為求自保和生存需要,人們需要練些“把式”以強身健體。因此,不少村自發(fā)成立武術會,利用冬閑時間習武健身,逢年過節(jié),一村或多村組織武術表演,切磋技藝,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花會表演形式。淶水名氣較大的武術會,有西關、南關、北郭下、西南租、莊疃、南高洛、北高洛、東水北、燕翎村、陳家莊、山后、王村、辛莊頭、祖各莊、富位、東官莊、董家莊、司徒、臺頭、東壘子、北洛平等村,各村武術會以少林武術為主,有拳術、槍術、刀術、棍術等。
土坷垃版畫會
劉泳從1962年開始版畫(套色木刻)創(chuàng)作,1985年牽頭同王杰斌等6名業(yè)余版畫愛好者組成了“土坷垃版畫會”,至1989年發(fā)展到30人,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和展出作品250余件,有30余件獲獎,《中國版畫家新作選》、《版畫世界》、《版畫藝術》、《勁草》等書刊均發(fā)表過他們的作品,20余家新聞單位專題采訪報道過劉泳和“土坷垃版畫會”的成就。
踢石球
踢石球是淶水城鄉(xiāng)群眾喜愛的一種集運動、技巧、娛樂、趣味于一體的體育游戲,由于對場地、人數(shù)要求不高,使游戲具有群眾性和廣泛性。淶水踢球,由來已久,2006年河北文物保護考古隊、內(nèi)蒙古考古隊對大赤土“雪山”一期遺址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大量石球;淶水考古部門在東文山鄉(xiāng)西長堤村春秋時期墓葬中發(fā)現(xiàn)陶制隨葬品花球,說明2700年前淶水人就已非常喜歡踢球運動了。踢石球為二人以上,視場地不同,分別選用大(直徑7厘米)、中(直徑3厘米)、小(直徑2.5厘米)三種尺寸石球,在坑洼、松軟的場地用大球;稍微平整、堅實的場地用中球;平整、堅實較為寬綽的場地用小球。踢法就是將自己的球踢向對方的球,使兩球相撞,撞上者即贏。2006年6月,這項民間游戲活動被列為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