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陽風彩藪,清苑翰墨林”。這是已故著名作家李英儒為清苑縣文聯成立時題寫的賀詞。清苑被稱為“藝苑之鄉”。元代,賈輔在清苑故城(今保定城)營造的萬卷樓,堪稱歷史上藏書最多最豐富之地。名揚全國,蜚聲海外。康熙年間以后,昆曲、京劇、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劇種相繼發展,曲藝、花會日趨活躍。“五四”運動后,電影、話劇、歌舞等新興文藝開始產生。
清苑是革命老區,解放后,許多作家深入縣內體驗生活,以清苑廣大干部群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事跡為素材,創作出《敵后武工隊》、《保定外圍神八路》、《地道戰》等長篇小說和電影文學劇本。清苑縣哈哈腔劇團演出的《朝陽溝》、《寶蓮燈》、《白云仙子》、《花木蘭選婿》等戲劇和唱段,多次在省、市、縣電視臺播放。現代戲《遷墳》獲河北省慶祝建黨80周年戲曲調演一等獎;現代戲《鐘聲》2001年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十一屆“群星獎”戲劇比賽,獲銀獎,《希望的田野》、《鐘聲》兩個劇目還獲得保定市第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清苑縣花會起源何時,無考。明清以來,花會迅速發展,主要有高蹺、獅子、龍燈、少林會、大鼓、太平車、旱船等。逢年過節,或遇重大慶祝活動,各村紛紛組織花會串村或進城演出,增加節日歡樂氣氛。1984年后,在各級政府的提倡和支持下,花會又漸活躍。南大冉、北大冉、牛莊、良寨、北和莊、戎官營等村30多道花會先后恢復。
哈哈腔:哈哈腔,又名柳子調,系流傳于河北、山東的地方戲。哈哈腔早期的演出活動,常是以自娛自樂為主,大約在清康熙、乾隆年間,保定一帶逐漸出現了科班、班社組織和以演戲為職業的流動藝人,從而促進了哈哈腔劇種的發展,流傳于河北省的廊坊、保定、滄州、衡水以及山東省的德州、惠民等地區。代表劇目有《王小打鳥》、《三拜花堂》、《唐知縣審誥命》等。哈哈腔的唱腔,用清苑方言演唱,屬于板腔體,分10余種基本板式。唱腔鮮明特點是上下句尾音均落“1”音,上句落于眼上,下句落于板上,哈哈腔的器樂包括文場和武場,文場主奏樂器的組合是三層置的織體,在伴奏上具有“拙笙、巧弦、浪蕩笛”的特點,最富特色的托腔手法,是吸收民間吹歌藝術的音型化伴奏,俗稱“小抬杠”。演出時,觀眾常為樂隊的精彩伴奏鼓掌叫好。哈哈腔的行當分生、旦、凈、丑4個門類,各門類均有系統的表現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
清苑縣哈哈腔劇團于1955年成立,1959年改稱保定市哈哈腔劇團,后又恢復現名。首任團長為著名演員王壽田,首任黨支部書記是原清苑縣文化局局長趙同彬。20世紀60年代的主要演員有宋艷玲、秦振國、蔡志英、唐榮仙、商煥文、鐘愛珍、劉喜榮、王淑英、胡鳳香等,主要創作人員有編劇馬守義(又名馬嘶)、導演趙炳樞,作曲孟光壽、裘印昌,舞臺美術設計陳漢文等。
該團建立后,先后整理、改編演出了一批傳統劇目,如《王小打鳥》、《三拜花堂》、《皂袍記》、《三進士》、《花墻對詩》、《搬窯》、《武當山》、《白云山》、《唐知縣審誥命》、《下陳州》等。其中《王小打鳥》在河北省1959年戲劇匯報演出大會上獲得好評;《皂袍記》一劇,由北京電視臺播放。與此同時,該團還創作演出了現代戲《接閨女》、《看瓜》、《紅纓歌》、《江山萬代》(又名《闖關》)《地道戰歌》等。其中《江山萬代》曾列為保定地區重點劇;《接閨女》一劇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1965年,該團曾被評為河北省“三好”劇團,“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被改為河北梆子劇團。1973年又恢復為哈哈腔劇團。1977年后,該團先后改編演出了傳統劇目《白云仙子》、《影誤重圓》、《賭徒丑》、《楊二舍化緣》等,其中《白云仙子》、《王小打鳥》由河北電視臺錄像,《影誤重圓》由中央電視臺播放。該團還創作演出了大型現代戲《風雨紅杏》、《奇冤赤子》等,《風雨紅杏》一劇在1982年河北省戲曲調演中獲獎。
作為被重點扶持的清苑縣哈哈腔劇團,河北省文化主管部門于20世紀50年代末曾陸續從其他專業藝術團體中抽調編劇、導演、作曲等創作人員和多名優秀青年演員,充實哈哈腔的專業隊伍。1958~1960年,天津市河北梆子劇院在少年學員隊組建哈哈腔班,為哈哈腔劇種又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后來,保定地區戲曲學校、清苑縣戲曲學校也都不斷向該劇團輸送青年演員。80年代后,劇團培養的青年演員王蘭榮、彭金未、鄔文生、劉煥珍、魏建良、劉玉花等嶄露頭角,并逐漸在群眾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982年被評為保定地區“四好”劇團。1986年獲保定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劇團”稱號。1995年,排演的大型新編歷史劇《御酒埋香》,在第四屆河北省戲劇節中獲多項獎勵。2001年,排演的現代戲《鐘聲》,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群星獎”。清苑哈哈腔劇團是全國唯一保留的哈哈腔專業劇團。2006年,哈哈腔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繡球龍燈:在明朝萬歷年間,就有繡球龍燈的有關記載,據原來孫村娘娘宮內明朝萬歷九年(1581)立的一幢《重修娘娘宮碑記》,在施主欄內有戎官營“云龍圣會”會首戎宣的名字,說明400多年前,戎官營就有了繡球龍燈。而從師承關系上只能推算,清朝同治年間的王老印(1846~1919),是最早的龍會教頭。這時繡球龍燈已形成民間組織,藝術形式也基本成熟。繡球龍燈由龍頭、龍體、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體斷為十二節(閏年為十三節),每節由兩個繡球狀圓球組成。表演時各節隨龍頭舞動。另一個舞彩球戲逗紅綠二龍作舞。其表現形式分踩街、撂場兩種。踩街走“二龍出水”、“龍打滾”、“抄連環”、“大過橋”等隊形。撂場以擺字和變化圖形組成畫面,賦予圖形不同的思想文化內涵。在一般情況下,繡龍雖然嚴守平年十二節、閏年十三節的原則,但在特殊情況下,在組字中遇上筆畫較多時,則又可將某些龍節的兩個球分開,以補不足,分球的方法是龍節的木柄是由兩片半圓形木棒組成,每片各固定一節,可自由拆裝,合為一節兩球,分則是兩節兩球。這就是繡球龍燈的主要表現形式。戎官營村的繡球龍燈立會時間應早于萬歷九年(1581)。1986年經過挖掘和整理,已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河北卷)。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戎官營村繡球龍燈藝術團也在不斷進步,多次代表省、市、縣參加重大慶祝活動。1999年9月參加省首屆民間藝術節獲一等獎,12月參加北京全國舞龍大賽獲銀獎,同時參加了天安門廣場的慶澳門回歸大型活動。2000年10月在文化部和重慶市組織的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中獲中華舞龍群珠飛騰獎。
八角鼓:八角鼓是曲藝表演藝術的一個曲種,盛行于清代乾隆年間,是滿族八旗子弟的一種特殊的表演形式。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打節奏而得名。八角鼓原流行于東北地區,后傳入北京、天津乃至全國各地,傳入清苑也有130多年的歷史。據大李各莊村民間老藝人陳龍海、崔新船等人講,八角鼓是該村早年一名叫王福祥的人傳入清苑的,他年輕時輾轉江南、長城內外,見多識廣,學會了八旗子弟演唱的八角鼓。老年回到家后,便組織村里愛唱愛跳的人,自娛自樂。編寫一些健康向上的曲目,抨擊社會邪惡,教育人民走正道、守本分、清正做人。多年來,大李各莊、良寨等村一代代傳唱這些曲目,深受村民喜愛,所以,八角鼓這一民間藝術在清苑流傳至今。八角鼓多在廣場表演,表演前先打鑼鼓開場,然后演員在悠揚的樂曲中徐徐上場,他們手持彩扇、八角鼓,如行云流水。演員一般由6~14人組成,其中一生一旦是主演,邊彈邊唱,形式既活潑又多樣,還帶有濃郁的地方氣息。八角鼓的音樂曲牌有\[羅江院\]、\[接斷橋\]、\[太平年\]、\[珍珠傘\]、\[湖廣韻\]、\[茉莉花\]等。伴奏樂器有板胡、笛子、笙、三弦、二胡等。上場手持的八角鼓在表演中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拍打節奏的樂器。1978年八角鼓作為一種曲藝形式,曾參加省、地(市)文藝匯演并獲創作獎和繁榮獎。
高蹺會:清苑高蹺會威武壯觀,氣勢宏大,詼諧風趣,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據查清苑縣有30多道高蹺會活動在不同時期。如陽城鎮陽城村、鄭莊村,北店鄉牛莊村、南王莊村、張登、李羅侯,臧村鎮賈新莊、大福村、黃陀、北溝頭等村莊都有高蹺會。各村的高蹺都有自己的名字,如“登云會”、“高升會”、“青云會”、“高蹺秧歌會”等。會的負責人叫“會頭”或“班頭”、“會長”等,會頭一般由村上街面人物擔當。高蹺會一般在每年秋后冬季農閑開始活動,人員齊后,習慣上要吃一頓起會飯,喝兩盅起會酒,宣布會規。表演叫“出會”,到外村出會,先在村口做好準備,放“三眼銃”鳴響三聲,告之對方已到。會頭搖旗,陀頭“叫棒”,鑼鼓齊鳴,開始踩街表演。“摞場”做技藝表演,先打圓場,表演登板過橋,跨越凳子;武高蹺要做下腰、翻筋斗、蝎子爬等高超技藝。等會頭搖旗鳴鑼后,陀頭叫棒,停止演出。踩街或摞場表演時,腰鼓、小鑼、木棒既是道具,又是伴奏樂器。另外,還有镲、鐃、鑼、手鑼等伴奏樂器混為一體,悅耳動聽。高蹺組隊,基本上是12個角色上場表演,為了增加趣味性,有的添上傻小子、小媳婦、丑公子、丑婆子等,有的表演《白蛇傳》,武高蹺表演《西游記》,別有情趣。清苑各村莊的高蹺形式可分為文、武兩大類。文高蹺腿高達近兩米,其特點動作幅度大,突出隊形變化和身段表演。摞場演出,走圓場、抄連環、竄瓜蔓,組造形、老漢推車、疊羅漢,再加上挑逗風趣,體現了文高蹺的特點。水平較高的隊是牛莊村高蹺隊。武高蹺腿較短,便利滾打。其表演特點是高技巧、有難度,如單腿跳、雙腿跳、背腿、蝎子爬、深下腰、翻筋斗、跨凳子、跑坡登高走天橋等。代表隊是臧村鎮賈辛莊高蹺隊。近十幾年來,清苑縣高蹺會多次參加重大演出活動。1989年11月,牛莊村高蹺隊在保定古蓮池參加電視片《鐵球傳奇》的錄制演出。1990年9月,牛莊村高蹺隊、賈莊村高蹺隊和大鼓隊一起在保定市體育場參加了亞運會圣火交接儀式。兩隊的高超表演,博得了觀眾陣陣掌聲。1991年農歷正月保定市文化局舉辦清苑、滿城兩縣和三區花會表演,從保定體育場出發,踩街表演到教工之家,道路兩旁傳來陣陣喝彩聲。
西河大鼓:原名“梅花調”,又名西河調。是河北省從業人員最多、流行地區最廣的一個地方曲種,源于冀中保定一帶,流行于北方。主要伴奏樂器是三弦,演員自擊鼓板,一般是一人說唱,一人伴奏。演唱者右手擊鼓,左手操鴛鴦板,用方言演唱,曲調靈活,語言大眾化,富有表現力。說唱并重,長、中、短篇書目均有。唱詞格律基本上由7字句和10字句組成,板頭有頭板、二板、三板等。傳統書目和現代書目都非常豐富。在保定乃至清苑,演唱西河大鼓較早且最有聲望的當屬柳敬亭,他是清苑縣人,明末曾在左良玉的軍旅中說書。解放前夕,縣內有10余人巡回演出,其中以魏德泉名聲最高,他演唱的《楊家將》、《呼延慶打擂》、《水泊梁山》獨具風格,在清苑、蠡縣、博野、高陽、唐縣等地頗受歡迎。解放后,清苑縣說書藝人逐漸增多,劉艷琴、齊英、陳連久、劉小梅等說書藝人頗受歡迎。魏炳山改編并演唱的《董存瑞》、《劉胡蘭》、《新兒女英雄傳》,由天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連續播出,在當時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清苑大鼓:清苑大鼓歷史淵遠,至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清苑大鼓直徑6尺,4人8錘同敲,驚天地,泣鬼神,最能體現清苑人民豪放、熱烈、剛直的性情。早年,清苑大鼓多活動在唐河兩岸,民間傳說是古代先民祭河神之樂器。后來,清苑大鼓敲到了新中國的成立,成了清苑人民歡慶解放、吉慶豐收的大鼓。清苑大鼓時常活躍在年、節、廟會、婚喪嫁娶等群眾活動中。1957年9月底,清苑大鼓參加了國慶活動。1990年1月8日,清苑大鼓參加保定市組織的花會進城,觀眾達10萬人。1990年9月18日,在保定體育館參加了亞運圣火西南路火炬匯聚綜交儀式文藝表演;1992年2月12日,參加保定市委宣傳部、文化局組織的大鼓比賽,獲優秀表演獎。1992年9月16日,清苑大鼓18個車隊,108名鼓镲手,參加河北省第八屆運動會開幕式大型體操表演,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贊揚。
民間吹歌:明清以來,甚為盛行,多由民間吹打班演奏,藝人稱吹鼓手。主奏樂器有嗩吶、管子、橫笛、笙、云鑼、鼓等,輔奏樂器有鐃、鈸、镲、鐺等,氣氛熱烈雄壯、群眾喜聞樂見。吹歌曲調來源于民歌、南北曲牌、地方戲曲曲牌和民間樂曲曲牌。常見的曲牌有\[小二番\]、\[大吹車\]、\[滿庭芳\]、\[小放牛\]、\[茉莉花\]等。演奏時往往和戲曲清唱結合起來,每逢春節和民間辦喜事,多請吹打班演奏明快的曲子和流行歌曲。民間喪事多請吹班演奏哀樂,唱坐臺腔戲。“文化大革命”時期,吹打班停止活動。20世紀80年代初以后,各吹打班逐漸恢復。演技較高、聲樂齊全的吹打班主要有中冉屯、北大冉、許家洼,西南佐、北和莊、劉口、傅村、蔡莊、閘板口、趙莊、樊莊、東壁陽城等村莊。
舞獅子:舞獅子在清苑縣已有150余年的歷史,每道獅會,以一對獅子居多,也有兩對獅子或帶小獅子的。每只獅子都由2人合舞,前者雙手握獅頭道具,通過獅嘴觀察外邊,后者伏身,雙手抓住前者的腰帶,身披獅皮道具進行表演。小獅子由單人表演,獅皮與四肢連在一起。表演者雙手戴獅爪形手套,頭戴獅子帽,嘴咬獅頭里的橫棍進行表演。逗引獅子的叫“引獅郞”,武士裝束,手拿繡球引獅起舞。主要動作有晃球、轉球、拋球、抖球等。獅子的基本動作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弓腰、啃爪、掏耳朵、打舒張等。縣內舞獅有文獅、武獅兩種。文獅有良寨、北和莊、銀定莊、龐莊等村莊。武獅有賈辛莊、南大冉等村莊,50年代初,良寨、龐莊、北和莊村的獅子表演隊曾赴京獻藝。
太平車:太平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亦稱“老漢推車”、“送京娘”。太平車以竹片(或木條)扎成,當中留一大圓孔,小車四周用布圍好,布圍子兩邊畫上車輪,車上邊角各豎一木棍支撐布棚,布棚四周配以花邊彩球。表演時推車老漢扮成老生模樣,在后邊推車,老婦扮成老旦模樣在前邊拉車,花枝招展的女郞在小車里假腿盤坐,真腿在下面走動,3人隨鑼鼓點邊扭邊唱,演唱腔調為絲弦或民間小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