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獨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虎山、蓮花山、嘉山等許多優美的自然景觀。丘陵、平原、河套區的青山秀水使皇家、佛、道教建起上千座寺、觀、廟宇,使優美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古八景
燕南奇勝:位于曲陽縣城南10公里處的羊平村西黃山,相傳因黃石公曾在此山修行而名黃山。又傳常山女道士昌容曾隱居此山修行,往來山下200余年,顏面如童,故又名少容山。據《曲陽縣志》載,此山早年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尤其秋雨過后,綠草如茵,柔媚秀麗,景色宜人,故有“少女秋容”之美譽。山腰處尚有張良住過的房屋遺址,相傳黃石公在此傳授張良《太公兵法》,使張良具有非凡的智慧。山上有八會寺、千佛堂、少容庵、真武廟、華嚴集圣池等古建筑群,建筑考究,布局巧妙合理,是較為典型的古建筑群。山北巖石上有蘇東坡題“燕南奇勝”四個大字,現字已不存,絕頂有宋、金、元歷代名人的題字,其中耶律楚材題字為楷書,筆法瀟灑峻逸,清光緒年間尚在,現已毀。
嘉山夕照:嘉山位于曲陽縣城東5公里,海拔477.5米。山平地崛起,挺拔聳秀,蜿蜒10余里。旁有白花山、童山、帽子山等小山。據《曲陽縣志》載,因唐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曾敗史思明于此,故名嘉山。又因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此山生嘉禾,以其中兩株六穗進貢朝廷,御封“嘉禾”,故此山又名嘉禾山。此山又因山陰平緩,日照無影,亦稱無影山。絕頂有昭福庵,相傳為宋將孟良屯兵處。稍下,地勢寬平,名曰凹里處,有座真君廟,廟前有一水池,大旱不涸,越旱水越甘甜。山后有佛爾峪,水從峪中流出,小溪流水,終年不斷?!抖ㄖ葜尽份d:山多喬木,定州造浮屠時采伐一空。諺云“伐盡嘉山木,修成定州塔”,至今嘉山上仍無一棵喬木。嘉山風光,晚景尤勝,每當傍晚,夕陽西照,晚霞繽紛之際,時在縣城北孟良河看嘉山景象,仍為正影,與原山無異,稱謂“嘉山夕照”。嘉山位居戰略要地,可進可退,利于屯兵,是歷代兵家爭奪之戰場。唐天寶十五年(756)五月,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大敗安祿山叛軍史思明部于嘉山。
濟竇浮休:又名“竇澗春云”,俗名“濟竇巖”,位于曲陽縣城西北約1.5公里,地處南水竇澗村南。石澗由地層局部斷陷而成。地勢西高東低,溝北岸懸崖峭壁,溝內石骨嶙峋,清秀至極,拔地涌出。孟良河從西北穿流而過,經懸崖絕壁,傾瀉直下,形成一條宛如白練的瀑布,水石沖撞,聲若洪鐘,扣人心弦,故有“響水閘”之稱。瀑布下為一潭,潭水清冽,深不可測,涓涓細流,向東南方向蜿蜒流淌,常年不斷。濟竇巖每逢冬去春來,微風吹拂,如亂云飛渡,縹緲云際。潭旁紅花葉綠,柳枝吐翠,百鳥競鳴,故有“竇澗春云”之說。南懸崖半壁間,有一水池,清澈見底。此池與崖壁上一條形似石龍相對應,如以石投池水,映在池中的石龍即隨波浮動,宛如蛟龍遨游水中,因此稱“龍池”。北崖東部有天然石洞,千巖競秀。巖石上刻有蘇東坡“浮休”二字手跡,字豪放雄健。元代盧摯稱此處為“坡仙峽”。北岸上原有浮休寺,亦稱“濟竇行宮”,為元至元初年典史王鐸所建。另建有“潄玉亭”一座,金章宗曾到此游覽,留《潄玉亭詩》一首。清乾隆十一年(1746)和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兩次出巡五臺山,均駐蹕曲陽,并賦《望水竇巖》詩一首。2001年2月,濟竇巖摩崖石刻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濟竇巖不僅風景宜人,每年農歷三月初十,此處還有廟會,一般長達10多天屆時游人擁擠,各種民間藝術匯聚于此。
蓮池月色:在北岳廟大門前,現有東西兩大池塘,謂之蓮花汪,呈長方形,面積約有14000平方米。據《曲陽縣志·災異記》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北岳廟前池蓮自生,三十一年(1766)蓮池西北隅醴泉涌出。北岳廟東鄰之“瑞靈書院”亦因此而得名。過去,當時每年盛夏,池水滿塘,荷花斗艷,月明之夜,花月相映,清風吹來,荷花飄香?,F池水雖然下降,但是荷花依然,昔日風光不減,兩池清水,游魚滿塘,夕陽銜山,茶余飯后,來此瀏覽、垂釣者大有人在。
文峰塔影:在曲陽縣城東南,舊有文昌閣一處,后改為恒陽書院,是培育人材的地方。當年“文峰塔”(亦稱文昌塔)即建于文昌閣后。相傳文峰塔每年夏至前后兩三天的正午時分,塔無陰影。
石虎夜光:臥虎山在縣城西北5公里處,海拔228米,因其形似臥虎而得名。山梁有一凹處稱老虎脖,山西頭有大白石兩塊,形如虎眼。據傳,此二石夜間能放光,故謂“石虎夜光”。
滴水空懸:位于香巖閣山中,距曲陽縣城20多公里。香巖閣峰高谷深,絕壁千尋。在一處深山幽谷中,一峰倒垂,頂有流泉,勢如雨下,常年不止。由于沖積、凝結等作用,自然形成吸水石,是做盆景的好材料。
香巖石鐘:距“滴水空懸”一箭之地,有一高約數仞之絕壁響堂,堂頂有無數奇形怪狀的石鐘乳下垂,以石擊之,鏗鏘有聲,謂“石鐘”。山谷頂端有香巖寺,又名香巖禪院,兩處相映,故以“香巖石鐘”名之。附近有賈島洞、賈島井等古跡。據《曲陽縣志》記載,唐代詩人賈島曾隱居于此。就近石壁上還鐫刻有“忘歸處”,為古代名人閩秉璋手書。今寺雖然不存,而香柏一株尚亭亭玉立,完好無恙。清乾隆皇帝曾到此游覽,并賦《望香巖閣詩》一首。
靈山聚龍洞
位于靈山鎮東北部,馬頭山西南麓,距曲陽縣城25公里,屬喀斯特地貌,裂隙式溶洞群,洞高3~6米,全長2800米,洞口原鑲有石門,上有明萬歷年間所刻“洞府”,因洞體酷似一條長龍,洞內景觀又多為龍狀,故名聚龍洞。洞內氣溫冬暖夏涼。聚龍洞分為猿人古洞、聚龍大殿和地下迷宮三部分。猿人古洞有古猿人生活留下的灰沉積,洞壁深處有20多萬年前絕跡的古動物化石堆積物,洞壁上方有蘇東坡真跡“蓬萊”二字。聚龍大殿百龍爭雄,氣度恢弘。地下迷宮支洞交錯,洞套洞、洞連洞,曲徑回廊,神秘莫測,以神、奇、妙為特色。洞內有百龍迎賓、聚龍壁、魚躍龍門、老龍宮、翡翠宮、日出龍潭、水晶宮、云溪花徑、定海神針、小三峽、萬華廳、圣水潭、珠寶龍船、金山銀谷等百余處景觀。鐘乳石、石筍、石柱、石針、石盾隨處可見,千姿百態,晶瑩剔透,或群龍飛舞,或鮮花盛開,碧水清澈,在北方地區罕見。
孟良河風景區:
在曲陽城恒山路與濱河小區邊,有一座新建的鋼筋水泥大橋,橋頭有一塊巨石,上書“孟良河”三個隸書大字。孟良河河岸整潔,河道寬闊,氣勢宏偉。清風吹來,碧波蕩漾,令人心曠神怡。相傳,宋遼交戰時,此河曾為宋名將孟良押運糧草之水路,故后稱孟良河,又名運糧河。2000年,在萬人大會戰的綜合治理下,河兩岸垂柳吐艷,岸邊綠化帶花草飄香,河中水碧草青,成為風光優美的一道風景線。
蓮花山風景區:
位于曲陽縣城西北偏北26公里處,蓮花山主峰海拔552米,因形如蓮花而得名。清光緒《重修曲陽縣志》記作香巖閣山,因山內曾建有香巖閣。蓮花山巍峨秀麗,山高谷深,泉滴巖崖,樹森徑幽。改革開放后,全部改植為果樹,成為花果山。通天河貫穿南北,三會河流經。此地古為避暑勝地,唐初建署設侍郎專管此務。景區內有景點多處。蓮花山幽谷中有滴水空懸、香巖石鐘古八景之二。另有一偌大高臺,傳說,宋、遼對峙時,北宋名將楊六郎在此訓練牤牛。后有人在此定居,取名牤牛臺村。景區內還有晉察冀軍區機關遺址和晉察冀邊區軍工廠遺址。
虎山旅游區:
位于曲陽縣城北部45公里處,與大茂山(神仙山)相連,山區面積20多平方公里,主峰“尖嘴梁”,又稱“雞鳴三縣”,海拔853.6米,山巒起伏,云霧繚繞,山林如海,泉水流淌,芳草如茵,均保留著大自然的原汁原味,還有紅棗林150多公頃。大山深處有古人類居住遺址、唐代淘金洞。是集生態觀光、林果采摘、登山健身、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生態特色旅游區。
神樹龍泉:
位于南水峪村龍泉山腳下,樹高數丈,腰圍數米,樹根外露,盤根錯節,環繞樹基。樹齡千年以上,當地神話傳說甚多,被稱為“神樹”。樹旁有一石雕龍頭,鑲入山內,山中有泉眼俗稱“龍泉”,泉水經龍口流出,汩汩有聲,可供飲用,可澆地。樹、泉襯映,相得益彰,獨具風景。
溶水洞:
位于靈山鎮西龐家洼村村北柏嶺山下。長約6米,寬約3.5米,高為1.8米。洞內蓄水有的地方深不可測,水位高低隨季節升降。后經試排,每小時排水140噸,水位無明顯下降。洞頂有鐘乳下垂。據當地群眾傳說,三會河上游水量充沛,河水常年不斷,但流至葫蘆汪與磨子山兩村之間,河水卻突然斷流。推其原因,這一地區都屬石灰巖地層,易為流水溶蝕,河水從這里石隙間滲入地下,形成潛流,經數10里后,復從北鎮村漱玉泉(俗叫水沫漕),涌出地面,向南而瀉,注入唐河。
“九龍枝”景區:
位于孝墓鄉孫砂侯村西。景點內有千年三官廟,廟前原是條小河,潺潺流水。河上架有一座石砌古橋,橋洞兩側上方各鑲嵌龍頭,此橋因有宋淳化年間神仙趕石筑橋的傳說故事而稱“趕石橋”。橋右壁上端石縫中長有一株彎曲90度而向上的老柏樹,樹長有9枝,枝壯葉茂,形狀各異,稱為“九龍枝”,古香古色,至今約有840余年。廟、河、橋、樹襯映,自然交融。三官廟原有大殿3間,坐北朝南,高10.5米,面寬三楹,進深二楹,呈長方形,單檐廡殿式結構,琉璃瓦脊,殿前墻是方格木隔扇,殿內有明柱、垂柱,具有元代建筑風格。始建于宋代乾德年間,宋、元、明、清時期均有修葺,后毀壞,2000年重建,但已不是原樣。原殿內依北面墻塑有高大的天官、地官、水官,即堯、舜、禹神像3尊,禹坐正中,舜列左,堯居右。依東、西兩墻各塑有二尊神像。院內西側有石碑一通。據碑文記載:東漢時,劉秀被王郎所追,從此處經過,見該廟后曾封“三官”為“三元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