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風物傳說
黃石公與曲陽石雕:據傳,春秋戰國時期的黃石公嬰兒時被棄于現今曲陽的黃山,所以人們稱他黃石公。他隱居黃山著書立說,留下兵書《太公兵法》、《黃石公略》和《雕刻天書》。他把《太公兵法》、《黃石公略》傳給張良,把《雕刻天書》傳給曲陽的宋天昊、楊藝源二位弟子,使曲陽人學會了雕刻,成了曲陽雕刻的源頭。
竇建德與竇王殿:據傳,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曾屯兵北岳廟(民間稱北岳廟為“竇王殿”),并意欲據廟稱帝,故將曲陽城建成九門九關,以適應其位登“九五”之需要。另傳說竇建德統兵在曲陽磨子山作戰,因犯地名(一是豆被磨,二是此地有一山,山頂部有三柱,似支鍋勢,當地稱為支鍋鼎,豆被鍋煮),戰死于磨子山,在磨子山下建竇建德墓,俗稱王子墳。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竇建德是與唐軍作戰失敗被俘,斬于長安的。竇建德豪俠尚義,與士卒同甘苦,深得農民擁戴。北岳廟大殿俗稱竇王殿,正是寄托了農民群眾對竇建德的崇敬和懷念。
通天河畔晾經臺:在曲陽縣北部通天河岸邊的山上,有塊很大的四方石頭,人們稱它“晾經臺”。相傳當年唐僧師徒4人西天取經,路經曲陽通天河時,只見河水洶涌,無法渡過。這時,一只大烏龜游過來說:“沒關系,我來馱你們過河,不過你們見了佛祖得替我說句好話,讓我也得道就是了。”唐僧見烏龜一片誠心,滿口答應,順利過河上路。師徒取回經卷,又來到通天河畔,烏龜早在岸邊等候。游到河心,烏龜問起委托之事,唐僧一怔,方覺把事忘了,心想:自己平生慈悲為懷,如今竟做出對不住他人之事,真是太不應該。想著想著,不覺心火上攻,頭暈目眩,“撲通”一聲,連人帶經掉入河中。徒弟們搶救師父,打撈經卷,師父得救了,而經卷卻濕得不能攜帶。師徒們只好將撈出后的經卷擺在河岸一塊大方石上晾經。從那以后,這一塊大石就被稱為“晾經臺”。
狗塔坡的來歷:相傳西漢末年,劉秀被王郎追殺至上曲陽縣南部山坡上,隱沒草叢。王郎趕到,見不著劉秀的影子,認定他鉆進草叢,便下令燒坡。一條黃狗跳入坡邊水溝,然后又跑到劉秀身邊,用身上的水把荒草滾濕,這樣往返了幾十次,劉秀身邊的荒草被滾濕一大片,使火未燒到劉秀身上。劉秀得救了,而黃狗卻因勞累而死,劉秀把狗埋在山坡上。劉秀稱帝后,為了報答黃狗的救命之恩,找當地的工匠為狗在草坡上修了一座塔。后來人們便把這個草坡稱為“狗塔坡”。
曲陽鬼的故事:在北岳廟“德寧之殿”內西壁壁畫中,有一橫槍倒戈、叱咤風云的飛天神,俗稱“曲陽鬼”,據傳出自唐代畫圣吳道子之手。飛天神很善良,經常為人們做好事。相傳有一年夏天,一個黑臉大漢在南方云游,過江乘船時自稱是曲陽人。船至江心,狂風驟起,波濤洶涌,船顛欲翻,客商個個面如土色。這時黑臉大漢縱身跳入江中,不一會兒浪平船穩,順利到達彼岸。客商脫險了,但卻沒見黑臉大漢再出水面。為報答黑臉大漢的救命之恩,客商們跋山涉水,千里迢迢來曲陽尋訪恩人,但很久未找到。一天,客商們來到北岳廟,發現廟內壁畫中的曲陽鬼和黑臉大漢一模一樣,才明白黑臉大漢原來是曲陽鬼所扮。從此,曲陽鬼更加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