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坡遺址
位于容城縣城南上坡村南的臺地上。為新石器時代至商代遺址。遺址為長方形,南北長100米,東西寬2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1981年4月至1982年5月,省、地、縣文物工作者對上坡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988平方米,文化層堆積一般在1~3米左右,共分4層,從上至下依次為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商文化。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500多件。磁山文化層出土有陶盂、支架、磨盤、磨棒等。器物形制和組合特征均與磁山文化遺址相同;仰韶文化層出土有彩陶缽和雙耳褐陶罐;龍山文化層中出土有折腹盆、籃紋陶罐和雙耳罐;商代文化層陶器有鬲、簋、豆、盆、紡輪、網墜等。骨器有骨錐、刀、匕和鹿角錘。石器有刀、鐮、斧、鑿、杵、磨盤、磨棒等。此外還發現了商代晚期的2座房址和83個灰坑。房址為長方形,有門口、門檻、頂柱(僅存柱洞)以及門口外的排水設施,房內門口均有做飯用的灶,并有煙囪通往室外,這些遺跡揭示了3000年前商民居住和生活的背景。上坡遺址的發掘,把磁山文化的分布范圍由豫北冀南擴大到保定以北地區,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和考古價值。該遺址也是保定地區首次發現的磁山文化層。1982年7月,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晾馬臺遺址
位于晾馬臺鄉晾馬臺村。為商、周時代遺址,周圍地勢平坦,遺址為一長方形臺地,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15000平方米。高出地表2~4米,文化層厚2~3米。197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進行調查時發現了該遺址。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單位在晾馬臺村進行了考古調查,發現暴露的灰坑遺跡和遺物,其中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紋飾為粗繩紋,可辨器物有罐、鬲、豆等,還有牛、羊、豬,鹿等動物骨骼、鹿角。較完整的器物有燕式筒狀兩件麻光球型蓋豆兩件、陶罐一件、魚梭鏢、蚌刀各一件。1958年曾出土“燕侯職”銅戈,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屬于商文化的文物有繩紋陶鬲、鹿角魚梭和雙孔蚌刀等,屬于周文化的遺物有陶鬲等。目前尚未進行考古發掘。臺上現有古柏7株,其中1棵較大者,高10米以上,粗細3人合抱不攏。1982年7月,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陽遺址
位于容城縣城東14公里的南陽村南200米處,其西、南、東3面均有古河道,遺址東西長600米,南北寬700米,總面積42萬平方米,文化層0.3~1米。1981年春,容城縣文化局在晾馬臺鄉考古調查,在此征集到曾出土的銅鼎、銅壺、陶缽、陶罐。此外,這里還出土銅鏃、陶鼎、豆、燕國刀幣等。在遺址范圍內,近20年已征集到刻有銘文的“西宮”銅壺、“左征”銅壺蓋、“燕王職”銅戈、內有“易市”字樣的陶文等一批重要文物。這些器物都具有燕文化風格,其地理位置也與史書中所記載的燕國都城“臨易”相近,具有較為重要的歷史和學術價值。由于遺址尚未進行考古發掘,無法確定文化層的詳細情況。2006年5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牛遺址
位于容城鎮東牛村。遺址面積3萬平方米,東西寬100米,南北長300米。從出土的彩陶缽和紅陶罐陶片分析,應為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1997年9月,省文物研究所對此遺址進行了部分發掘,發掘面積22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缽片,紅陶罐陶片,資料全部由省文物研究所保存。遺址的南面、東南已建起民房。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龍遺址
位于容城鎮白龍村西500米處,東西寬200米,南北長200米,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遺址地勢比較高,四周均為耕地。1985年11月6日文物普查時發現。1986年11月5日,北京大學歷史系、省文物研究所等試掘發現一處窖穴(灰坑),編號為土路東H1,橢圓形,南北寬3.6米、東西長2.8米,深0.55米,圓底,灰坑北側被一條溝破壞。灰坑內有灶,灶底處有3塊不成形的紅燒土。灰坑東南有一深0.12米、直徑0.2米的柱洞,柱洞東側露出一件早商殘尖足陶鬲。以上情況表明,H1是一處早商時期居住址。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午方遺址
位于容城縣城南1.5公里的午方村西。遺址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比周圍耕地高出3米。現為耕地,保護完好。1982年和1997年省文物研究所兩次試掘。發現此遺址文化層厚0.5~2米,可分為3個文化層,即仰韶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和商周文化層。仰韶文化層出土器物有彩陶缽、彩陶碗、彩陶罐陶環、陶紡輪、網墜、陶罐、陶支座、陶釜、陶甑、陶盤、石斧、石鑿、石磨盤、石磨棒、石錛、石杯、刮削器、雙翼石鏃、石刀、骨刀、骨劍、骨針、鹿角鏟、骨鏃、骨鑿、魚骨飾件等等。較為重要的發現是一眼龍山文化時期的水井,井口于耕土下露出,橢圓形,長2.5米、寬1.8米、深4.5米。井壁陡直,上小下部稍大,井壁有可供上下時使用的“凹槽”,井底部有用木棍做成的井盤,井盤呈“井”字形。內有多件當時先民們提水時掉下去的陶罐,陶罐少數完整,多為碎塊,有一件陶罐頸部還系有繩索。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莊遺址
位于容城鎮東牛北莊村東。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四周均為耕地。1984年春文物普查時發現,后經省文物部門多次勘察,對此遺址有了初步的認識。1986年秋,修容城至小里公路時,經過遺址區發現眾多灰坑,而且在遺址內發現很多遺物,有骨針、帶坑窩石器和陶器等。據采集到的標本分析,北莊遺址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陶支架、陶盂、三足缽、磨棒均有磁山文化內涵,“紅頂”器物是仰韶文化時期遺物,袋足鬲等為商、周時代的遺存。由此可見,此處遺址延續時間很長,大約經歷了4000多年。遺址面積較大,文化層很深。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龍口燕長城
位于小里鎮黑龍口村東200處。此段長城當地人稱“界堤”。據考察,系戰國時燕國南長城的一段,殘長200余米,高0.5~2米。夯土筑成,每層厚約17厘米,頂寬4米,底寬6米。1984年7月,容城縣文保所在文物普查時發現此段長城。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和北張村一古碑記載,這段“界堤”是戰國時期燕、趙兩國的分界線,也是燕國南長城的一段。燕國南長城的黑龍口、趙北口、張青口等處,均為當時關隘。《歷年通鑒輯覽》卷九載:燕昭王元年(前311)秦使張儀說楚、韓、齊、燕連衡以事秦。張游說燕昭王:“趙以效河間,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驅趙攻燕,易水長城非王之有矣。”據此可知,在燕昭王時,已有易水長城之稱,建筑年代要早于公元前311年。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楊莊城堡
位于八于鄉西陳楊莊街中。城墻殘高2~3米,頂寬3米,底寬5米,東西長180米,南北寬74米,系夯土筑成,每層厚約14厘米,北距南拒馬河500米。據《容城縣志》載:西陳楊莊有一“堡子”,是宋代邊境南境城堡,據傳,宋太祖第四子、被封為八千歲王爺的趙德芳,在巡視宋朝北部邊關時,不幸死于軍中,即葬于此地,修建了占地10畝的“八王墳”,此堡是駐守八王墳軍隊的所在地。這只不過是傳說。因北宋初期,宋遼以白溝河、南拒馬河為界,遼軍不斷向南騷擾,宋朝在此筑城堡駐軍,以防御遼國。此堡原名陳家堡,后簡稱“堡子”。與東南2公里的大張堡、南張堡等遙相呼應。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后臺烈士陵園
位于賈光鄉北后臺村西南300米處,長方形,南北長82米,東西寬39米,面積2174平方米。始建于1946年,是為紀念在1940年冬在北后臺戰斗中英勇犧牲的八路軍三十二團497名烈士而建。1947年遭國民黨軍隊破壞后建一簡陋牌樓。1974年重修,現保存完好。是緬懷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場所。1980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內烈士塔
位于容城縣城內,始建于1946年,1966年重修。塔高10米,分為兩層,下層高5米,寬2米;上層高5米,寬1.5米。塔基高0.8米。現保存完好,為每年清明節紀念革命先烈的地方。1982年7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容城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位于容城鎮上坡村西,修建于1986年,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狼牙山五壯士中容城籍烈士胡德林、胡福才,高家壕戰斗中犧牲的八路軍將士,及1926年容城縣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以來,在歷次戰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紀念館南側為梯形,北側為三角形,南北最長66米,東西最寬52米,面積2560平方米。內有展廳兩座,碑亭3座,北房4間。館內陳列有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容城縣地方部隊繳獲的戰利品,或生活用品、革命戰爭時期珍貴的照片、容城革命先烈的事跡傳記及狼牙山戰斗的連環畫。為容城縣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