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的民間藝術和周邊縣的民間藝術相互融匯,逐漸形成了本地的特色。
高腔戲
為容城縣民間傳統劇種,最早產生于清乾隆年間,代代相傳,唱腔樸實無華,表演獨具特色,具有很強的觀賞性。近代以來多在北城村至拒馬河沿岸一帶流傳。代表劇目有《五鬼拿劉氏》。代表性傳承人朱澤生、陳杰,均已70多歲。2007年11月,高腔戲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花會
據統計,全縣有各類花會33道,分布于26個村。如:高蹺會、獅子會、吵子會、大鼓會、龍燈會、旱船、跑驢、霸王鞭、藍旗、金剛、中幡、武術會和太平花車等。高蹺會數量最大,由于有著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至今仍是廣大人民群眾非常喜愛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霸王鞭、藍旗、金剛、中幡等均已失傳。
獅子會:師莊和賈光村的獅子會,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特別是師莊的舞獅團,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曾多次參與重大國事慶典活動,并隨省藝術團慰問革命老區。近年來又多次參加中央、省、市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1997年曾參加在北京天壇舉行的“百萬雄獅迎回歸”活動。2000年獲得在北京舉行的“龍潭杯”全國第十四屆花會大賽銀獎。2005~2007年,連續3年到新加坡參加演出,分別獲得金獎、銀獎。2008年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春節歌舞晚會。賈光的獅子會,也曾經盛極一時,“七七事變”前和新中國成立初曾擁有一批優秀的民間藝人,領舞的身手矯健,技藝非凡,能從高臺上翻撲而下,在周圍村鎮有很高知名度。
高蹺會[:全縣各鄉鎮大多有高蹺會。如沙河、城子、午方、辛莊等。以高莊村的高蹺會歷史最早,有100多年的歷史。據說是一位叫小白頭的在這里教的,現有第四代傳人高鳳秀,年近80歲。主要演出節目是《水滸傳》中梁山好漢三打祝家莊的故事。祝家莊布防嚴密,易守難攻,梁山好漢化妝成鬧花會的村民,混入莊內,智取了祝家莊。其中的人物陀頭為武松,漁翁為阮氏三雄,和尚為魯智深。表演者約十七八人,還有敲鼓打鑼的。一般是到附近村莊或周邊縣城演出。
吵子會:谷莊的吵子會,成會于清乾隆年間,后傳于本縣的西牛營、沙河及外縣的一些村,其樂器有大鼓、大鑼、皮鼓、板、镲、鐃、鈸、云鑼、旋子、海笛、管子等。會員演奏技巧高超,數打镲和打鐃、鈸的最活躍,如有圍脖打、前后滾翻打、跟頭打、滾地打等,所以又被稱為“武樂會”。留傳下來的曲牌有\[爭春\]、\[五雷陣\]、\[趕子\]、\[萬仙燈\]等20多首。
南樂會:容城北張的南樂會,起源于清光緒十三年(1879),由僧人所教,主要是寺廟音樂。當時有3位僧人,在北張和徐水的兩個村教音樂。用工尺譜記譜,口傳心授。現有會員50多人,能演奏的曲目有\[大扯不斷\]、\[小扯不斷\]、\[對嘴\]等。各種樂器也很全,如云鑼、大管、笙、高音嗩吶、低音嗩吶等。
太平花車:起源于明末清初,在容城西牛和賈光等村傳唱。說的是周景王時,正宮娘娘遭迫害,欲找兄長搬兵,土公土母救出娘娘,坐上太平花車逃難的故事。曲調婉轉高亢,故事生動感人,富有神話色彩。
武術會:容城民間習武之風由來已久,可考的有明確門派套路的是戳腳,從蠡縣傳入容城南張村,清末代表人物為魏老芳,其關門弟子杜老榮曾于沈陽常勝鏢局保鏢。新中國成立初期,南張村曾有200人習武。今會武之人大多已50多歲。五虎會,在容城縣北張、野橋一代,為傳統武術類花會。有演出情節和武術套路,表演的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曾結拜兄弟5個,一起練武打拳,屬小紅拳一派。比較出名的齊眉棍、小花槍、關公刀、虎頭雙鉤和柳葉單刀等。特別是齊眉棍曾稱雄一方。叉會,屬武術兼雜技類的花會,主要在北張、北城等村活動。另外王莊的杠子會,小里、李莊、野橋的少林會均為武術會的范疇,也都是傳統花會,大多有百多年的歷史。
民間曲藝:如西河大鼓、評書、竹板書和相聲等。西河大鼓最為流行。主要的代表藝人有王書祥,藝名王文春,是現當代鼓書藝人,與趙玉峰、王振山等齊名,能說《大西廂》、《大鬧天宮》、《白蛇傳》以及長篇評書《楊家將》、《呼家將》和《三國演義》等。曾被觀眾譽為“四巧”之一。并改編和創作了現代評書《紅巖》和《烈火金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