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已發現古文化遺址13處,古陵墓遺址13處,古城遺址2處和多處古牌坊、祠宇、碑等。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
商周時期文化遺址
主要分布在北合村、西陽邱兩村。共30多萬平方米。這一時期暴露物為陶片、泥質灰陶鬲足、夾砂紅陶鬲片、鼎足、鬲殘片等。
戰國時期文化遺址
主要分布于常早、所藥等村,文化層距地表約50厘米,層中含泥質灰陶豆、夾砂紅陶、夾蚌紅陶、石鏟殘片等,暫定為戰國遺址。
漢代文化遺址
主要分布在固店、東白城、固現、安莊、西后營、西堤、南無等村,文化層合計200多萬平方米。遺存文物主要有含泥質灰陶壺、夾砂紅陶、陶罐、陶片、繩紋陶片、環形底陶罐、鹿角碎骨、石斧等。
宋金時期文化遺址
主要分布在東任疃、侯陀等村。暴露遺物主要有陶片、瓷片、粗瓷瓶、白瓷碗、五棱白瓷罐等。
堯母陵遺址
堯母陵位于望都縣城東南,修建于東漢時期,歷代均有重修。民國初年,堯母陵規模宏偉,四周磚墻護衛,周長380多米,有陵廟、陵墓、正殿、朝房等建筑。正殿奉堯母神像。前廊石碑陽篆刻“堯母陵”,字徑1米,為明萬歷年間蘄水司農部郎朱期昌篆,碑陰刻楊紹程撰文。傍豎明朝知縣原秉謙碑贊:“惟天生母,惟母生堯。都山自拱,滱水來朝。荒祠寂寂,遺像蕭蕭。侖奐庸飾,金碧庸雕。儼茲圣母,重茲有陶。禋祀勿替,靈爽于昭。”殿西側約50米,有墻相隔,矮架木坊橫額書“堯母陵”。東有碑一通,清康熙年間尚書湯斌撰文。陵墓周長10米,高10米。明朝嘉靖皇帝、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曾來此祭祀。現僅存后面的圍墻,稱五峰樓。1985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堯帝廟遺址
位于望都東關村。元朝至正三年(1337),建于縣城北,元侍讀學士郝經撰碑。明萬歷三年(1575),因廟規模狹隘,遂移建于城東堯母陵右側。萬歷二十三年(1595)縣令劉開與以子附母廟非帝制,移建于東關舊學社址。清康熙十七年(1678)至乾隆五十年(1785)4次重修。堯帝廟規模宏大,有廟前木牌坊1座,大門3間,大殿3間,后書房3間,碑房1座。右道院瓦房3間,平房3間。廟前木坊橫額書“則天帝范”。殿前兩側有古柏兩棵,樹高20米,東樹圍長3.10米,西樹圍長3.05米,表皮銀白,質地堅實,叩之有銅鐵之聲,故稱“銅鐵柏”。大殿殿門匾書“大哉殿”,兩側楹聯書“三皇一本,五帝同根”。堯帝廟前詩文石刻頗多,多為文人學士和官吏拜謁時所留,清乾隆皇帝亦多次拜謁,并留有詩贊。如《丙午季春再謁詩》:“總角讀堯典,一欽貫始終。未能見乎道,敢不佩諸躬。廟貌瞻斯近,心源溯莫窮。萬年依古柏,那計復西東。”
院中兩株古柏雖枯百年仍屹立不倒,虬干突兀,直刺天空,頗為奇特。堯帝廟毀于戰火,僅有銅鐵柏尚存,1985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望都漢墓
位于望都所藥村東,京廣鐵路西側,為東漢郛陽侯孫程墓葬。孫程,字稚卿,生年不詳,涿郡新城人(今河北徐水縣西南),東漢宦官。安帝時為中黃門,給事長樂宮。安帝死后,因和宦官王康等擁立濟陰王劉保為帝(順帝)有功,被封為郛陽侯,食邑萬戶,東漢陽嘉元年(132)卒后葬于此。
漢墓長46.7米,寬32.7米,封土最高處11米,墓頂長滿椿、榆、槐樹,郁郁蔥蔥。墓室低于地表2米,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門、前室、東西耳室、東西側室、后室及北壁小龕等構成。墓內出土文物主要有:三層陶樓、石棋盤、涂朱陶盤、涂朱陶碗、陶灶、陶井、龍首陶勺及殘損的陶雞、陶鴨、陶樓、陶缸、陶豬圈殘片等。上述文物全部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前室四壁及通中券門內西側都是壁畫。上為人物,下為鳥獸,中間繪有黃邊。
南壁墓門兩側
東側畫“侍門卒”,面向門,持杖守門而立,頭著紅巾,上衣雖長但膝上尚露極寬肥的褲腿。西側畫“門亭長”,面向門,佩劍,拱手躬腰作迎送狀。
西壁
自南至北,上部畫6人。第一人旁有“掾”題字,次為“追鼓掾”,越券門依次為“門下吏”、“門下賊曹”、“門下游徼”、“門下功曹”,6人皆帶冠佩劍,面北躬腰而立,作朝拜狀;人物衣服寬肥,不及足面,袖垂至膝。券門北側,門下吏的南側有“□□□下,□□皆食太倉”的題字。下部券門南畫獐子,北依次畫雞二鶩二,券門旁雞的南側有題字兩行,畫為“雞候夜不失其信也”。
東壁
自南至北,上部畫11人。券門南依次為“仁恕掾”、“賊曹”,與西壁人物衣飾、面向、姿態相同。券門北有“戒火”題字,旁有一帶方架的盆,內插紅花6枝。再北有“伍百”題字二處,“壁車伍百八人”一處。共畫8人,分上下兩行相同排列,有的紅巾黃衣,有的黑巾青衣,上衣短至膝,束腰,面向北。最北畫“門下小史”一人,寬袍無須,持笏做長跽狀。下為鳥獸畫,有“羊酒”、“芝草”、“鸞鳥”、“白兔游東山”、“鴛鴦”等題字。
北壁
券門東側畫“主記吏”,坐于矮榻之上,榻前有三足圓硯,硯上立墨丸,另一側有水盂。西側畫“主簿”,主簿下畫“鳳凰”,題“鳳凰”。
北券門過道東西兩壁
東壁為“白事吏作長跽白事狀”,“待閣”作迎送白吏狀。西壁為小吏“勉□謝吏”,謝者伏地跪拜,小吏持笏躬腰作回拜狀。兩壁上部畫有垂鉤狀物。1.4米以上券上畫著一幅圖案,用流動的云氣和奔馳的鳥獸組成精美的構圖。
銘贊
前室西耳室的過道南壁有朱書銘贊:“嗟彼郛陽,人道閑明。素心寒淵,循理有常。當軒漢室,天下柱梁。何意掩忽,早棄園陽。”
望都漢墓壁畫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東漢墓室壁畫之一。東漢時期是自秦朝統一后,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由戰國時期不同地域的繪畫風格相互融合,形成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時代風格時期,加之不斷吸收域外藝術的新因素,因此,在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較戰國繪畫有了巨大的豐富、提高和拓展。
漢墓壁畫布局均衡、疏朗。從壁畫內容和僅分布于前室的布局意向來看,前室可能夸耀墓主生前的地位,甬道頂部的券形壁上,畫有鳥獸騰馳其間的云氣,云氣則意寓墓主死后進入“天界”。漢代的升仙意識,通過墓室結構的空間與壁畫內容的整體設計表達出來。
在用彩上,壁畫用墨勾勒單線輪廓,再填施朱、黃、黑三色。面部線條工細,衣紋用筆粗簡有力。賦彩雖用平涂,但顏色有濃淡之分,已屬最初的渲染手法。
在繪畫技法上,物像造型以線條為主,勾勒的細線流暢,富有彈性,粗線則連勾帶染,組成醒目的衣褶。人物形象的處理,采用3/4的側面造型,使動態與臉部神情都得到簡潔而充分的表現。這種不加背景的單個人物具有肖像畫的性質,較寫實地刻畫出不同人物的身份與形貌特點。
在漢代墓室壁畫中,望都壁畫具有獨特的風格,預示魏晉以后人物畫的更大進展,對了解我國古代社會、政治演變及繪畫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望都漢墓于2006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祿堂墓
位于孫祿堂故里東任疃村,占地1000平方米,四周有圍墻,內有碑亭,碑身為漢白玉,高2米,碑陽刻墓名。碑陰載孫祿堂生平。署名蒲陽孫門同學會,女孫劍云。墓周長4米,高1.5米,以水泥覆面。2006年5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