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獨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許多優美的自然景觀,高山丘陵,危峰參差構成古易州十大景觀,山清水秀,吸引佛、道、皇家建起數座寺、觀、廟、陵,優美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形成了多處風景名勝。清西陵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級景區,千佛山、洪崖山、云蒙山、望龍湖、易水湖旅游景區各臻其妙,狼牙山為省級森林公園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競秀狼牙山
狼牙山原名郎山,位于易縣城西南35公里。西漢武帝晚年多病,疑其左右為巫盅(埋木偶人,詛咒害人)所致,涉及皇后、太子、公主等親屬,太子劉據自殺,其子遠遁該山,故名。郎山下原有西晉太康元年(280)詔錫郎山君(漢武帝孫)及其子觸峰將軍父子法祀碑與郎山君祠、觸峰將軍廟。郎與狼諧音,亦名狼山。因山峰聳立,危峰參差迭起似狼牙,又稱狼牙山,為古易州十景和古城保定八景之一的“狼山競秀”或稱“狼峰聳秀”,為國家森林公園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紅色旅游熱線景區。
該山西南、東北走向,其范圍西至漕河縱向河谷的五勇村、甘河、貓爾巖一線,南至管頭、婁山、西山北一線,東至勝利南渠的燕王嶺、野沃、狼牙山林場,東西走向25公里,南北15公里,有五坨三十六峰之稱。
狼牙山主峰蓮花瓣峰(大蓮花瓣)海拔1105米,位于狼牙山的西部,東部為姑姑坨,棋盤坨與姑姑坨間的北部為老君堂,上述三峰為通向狼牙群峰之巔的三條隘路。燕王仙臺在東北部。棋盤坨西南有眾軍山和峨嵋山。晴朗的清晨或黃昏,站在保定城樓可見千峰萬壑的狼牙山雄姿。狼牙山森林茂密,為省級自然風景保護區。冬雪后,銀妝素裹;春風拂來,遍山碧綠,山花爭艷,溪水潺潺,云霧繚繞;夏季山風涼爽,沒有盛暑;秋則霜葉染紅,野果壓枝。四時俱有佳景。
棋盤坨
棋盤坨為狼牙山主要山峰之一,民國《易縣志稿》載:“棋盤坨在易縣西南95里,郎山(老君堂所在的褡褳峰)之西,高數里,四周高峰,一徑可入,上有石棋盤,又有三池,清泉不竭。”坨底部有西水寨,其西南側的峨嵋山、眾軍山皆為古戰場。
由西水寨攀登,可達西天門,小徑兩側山體刀削斧劈,石筍如寶瓶。西天門附近有紅瑪瑙巖溶洞,原名“天井”,洞內套洞,鐘乳石千姿百態,暗河長流。過了西天門,有多處奇峰、怪石、洞穴,如棒槌崖、黃羅傘、老虎洞、老虎嘴、飲虎池、相思谷、仙女泉、無底洞、鎮妖石,奇特的陰陽石,陽面似武將,陰面猶如仕女,當地人稱“媳婦頭”。沿2900級登天梯石階,達棋盤坨,坨頂建狼牙山五壯士塔,塔西的小蓮花峰(小蓮花瓣),即抗日戰爭時期五壯士跳崖處。蓮花峰與擎天柱、小石林、紅云崖等自然景觀毗連。坨西有胭脂湖,坨西南的眾軍山下為馬蘭洞。其南為黃伯陽洞,另有倒掛蓮花洞,明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屯軍處。坨北有天險閻王鼻子、小鬼臉。
東西水原有龍泉寺和圣泉寺。西水寨上有狼牙山五壯士展覽館。棋盤坨頂部建有五壯士紀念塔,塔南下方有傳為王禪老祖與孫臏弈棋的石棋盤,棋盤下方有孔子、李聃、如來佛三教合一的“三教堂”,其下為祖孫(臏)洞,再下為初建于唐代的九姑奶奶廟,另有仙人洞。塔東下方有道觀,觀內原住李圓通道士,抗日戰爭時期曾幫助一分區警衛連在棋盤坨日軍包圍之下脫險,協助楊成武司令員勘察地形構筑防御工事,掩埋了跳崖三烈士的遺體,援救葛振林、宋學義帶傷返回部隊。
石棋盤又名仙弈石,傳說王禪、孫臏弈棋時,一青年樵夫觀棋,觀完弈棋,驢已成骨灰,回至家中,故人皆無,其妻尋夫年復一年而亡,化作石人,人稱此地“女思谷”。棋盤坨下南管頭有北魏太延元年(435)太武帝拓跋燾東巡時的御射臺碑?!端涀ⅰけ洝犯接浔仄瑘D,圖右上角有著名考古金石學家羅振玉題跋。歷史學家傅振倫著文稱“這是易縣最古的石刻,亦頗少見”?!坝浔吡?,廣二尺三寸余,書法是魏碑中上乘之作,似爨龍顏碑”。
姑姑坨:
姑姑坨上蠶姑祠為北魏時期建,祀皇帝元妃嫘祖,因她教民植桑養蠶,被祀為蠶姑圣母。從西山北村北行上山,登姑姑坨,途經萬杏山莊,過南天門,達蠟燭峰,即姑姑坨。姑姑坨北有玉皇坨,南有龍門坨,東有仙人坨,西有松樹坨,與五指坨遙相對稱。姑姑坨原有靈峰院、玉皇廟、天王殿、五帝殿、三官廟、蠶姑殿等廟宇40余間。靈峰院規模最大,蠶姑殿即在院內。高山之上,白云縹緲,蒼松翠柏,碧瓦紅墻,香客不斷,蠶姑圣誕,人山人海,日夜不斷。五代后晉時期,易州陷入遼國,蠶姑廟住持孫深意故后,該地稱狼山寨,其侄孫方諫、孫行友兄弟以姑姑坨為寨,抗擊遼軍。北宋時期,遼軍入侵,此坨為邊防要地,遼軍南侵,狼山寨首當其沖。
老君堂
老君堂即漢武帝太子劉據之子避難處,郎山之名由此始。在褡褳峰半山腰,依天然山洞而建,供奉道教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老子李聃),因建于懸崖,又稱懸空寺。傳燕昭王好神仙之術,曾派人在此建殿煉丹。到老君堂,先要過仙人橋,為兩崖間一木板橋,行其上,搖搖晃晃,飄飄欲仙。崖下幽谷,深不可測,傳為道士們超度升天之地。過橋后,有拱形月亮門,門口有一清泉,常年清澈不竭,泉周圍松竹環繞,蘆葦叢生。月亮門內即老君堂,院內有殿宇及齋房數間。老君堂在萬丈懸崖間,地勢險要,1941年9月八路軍在狼牙山阻擊日軍,一分區一團七連掩護數萬名干部、群眾突圍的指揮部,設在老君堂,指揮棋盤坨、姑姑坨及老君堂附近抗擊日軍的戰斗,愛國道士石海中曾于此巧斗日本兵,保護軍用物資,1943年秋后反“掃蕩”中,他還于此照料楊成武養病。
一線天
仙人橋下為一深谷,名迷魂谷。谷內奇石林立,似陰曹地府的牛頭馬面。迷魂谷有一天然屏障,如綿延數百米的城墻,崖壁千尺,一削到底,險不可攀,頂部有數千只小銅鈴錯落垂下,風吹鈴聲悅耳。距仙人橋不遠有一崎嶇小徑,只容一人側身而過,兩側峭壁兀立對峙,只見一縷青天,不見陽光,四季幽暗、陰森、冷寂。名一線天。
云蒙山:
位于易縣縣城西25公里處,距清西陵約10公里,與永寧山、古長城、紫荊關相連,海拔1120.8米,為北易水的主源地。因山頭上常云霧繚繞而得名。風景雄偉而秀麗,是集自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的風景區,古易州十景中的“云蒙疊翠”。云蒙山群峰聳立,峰巒多姿,壑谷幽深,峭壁云封,翠色橫空。山泉潺潺,碧水環流。山上天然次生林茂密,古木參天,濃蔭蔽日,珍禽異獸散布其間,炎熱夏季不見暑。歷代文人墨客來此覽勝,僧道于此建寺觀修道養性。
云蒙山東南側是永寧山(清西陵建成后由泰寧山改名),山半腰積翠屏下原有泰寧寺又稱靜覺寺,有遼大安三年(1087)碑記,該地曾有雙塔庵和五代大臣馮道吟臺遺址。雙塔即建在雙塔庵內。由永寧山北行,翻過兩道山梁,順小路達云蒙山巔。山中有朝陽洞、童子洞和乳水洞三個天然洞穴,神話傳說頗多。傳乳水洞又名孫臏洞,孫臏和其師王禪,即鬼谷先生修身養性并著錄兵書之所。洞內有石床、石桌、石爐等物,依然擺列有序。據傳鬼谷先生長于養性持身和縱橫捭闔之術,孫臏、龐涓、蘇秦、張儀俱師事鬼谷先生。童子洞傳為鬼谷之母生其兄弟之處。鬼谷有孿生兄弟王撓,兄弟二人修道于乳水洞,號王禪(詡)、王撓老祖。又傳孫思邈曾在乳水洞拜謁孫臏祖師遺像。洞內鐘乳石四時凝滴,清冷陰涼。洞里13個大水槽自西向東排列。相傳每槽代表一月份,每年農歷正月十六查看,哪槽有水,哪個月即有雨。
清雍正八年(1730),在泰寧山下建西陵,驅逐附近寺觀僧道,寺觀始衰落,但云蒙山乳水洞慈云觀(供奉王禪老祖,及王撓、蘇秦、張儀、龐涓、孫臏等)仍保留,該觀道人延續至“文化大革命”時期被趕下山。
云蒙山昔日還有老君廟、玉皇廟,以及白云洞、白猿洞。山后還有老母洞,相傳西王母云游天下,見此風景優美,曾居洞中,遨游云蒙山風景。山崖遍布摩崖石刻,有“云龍”、“仙蹤”及不少石刻詩句。乳水洞距童子洞約三里許,繞過一道山梁,沿崎嶇小道,在山林古樹間穿行,頗有世外桃園之感。
洪崖山
為易縣十景之一的“洪崖積雪”,在易縣縣城北17公里,海拔716.5米,北易水支流發源地。洪崖山懸崖陡峭,危峰高聳。春初,山下杏花開放,山頂依然白雪皚皚,伴映著蒼松翠柏,構成一幅絢麗的畫卷。洪崖山建有規模龐大的廟群,有廟寺達50余座,主要祭祀道教尊神后土皇帝,俗稱后山奶奶廟。后土皇帝是道教“四御”之一,協助玉皇大帝執掌陰陽生育、萬物生長與大地山川之秀。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敵軍追趕時被后土皇帝搭救。劉秀登帝位后,敕建后土廟。之后,歷代敕封擴建,有廟堂殿宇50余處。下院有孫臏廟、觀音殿。經過十八盤(俗稱九曲十八彎),登上歡喜臺,過四圣祠、九龍殿、太陽殿,繞棧道北行,至救苦殿、三清殿、玉皇殿。往東北跨過仙人橋,登高臺階入正殿山門,門內鐘、鼓樓對峙,正殿三間供后土皇帝,又稱太寧宮。兩側有配殿。宮后有寢殿、三霄殿、觀音殿。山后有后土奶奶老家,廟內塑后土坐像,兩旁是太白金星、靈官立像。金代魏道明為該觀撰碑,曾稱壽陽院或壽陽觀。每當初一、十五,善男信女進香?,F已辟為道教活動場所。
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進香者摩肩接踵,特別是三月十五廟會,從月初各地人開始來趕廟會。進香者除京、津、冀外,周邊各省亦不遠千里而來,涉及十余省份。保北、京南各縣家家戶戶趕廟會,不能至廟會者,在家焚香祭祀。趕會者車水馬龍,晝夜不停,高峰時日人流量達十幾萬人。進香花會百余道,而以十番會居群會之冠。眾會中以西北奇、北東莊、茹堡等村舉辦的“駕會”上山,最具后土廟會特色,每村有黃綾彩轎一乘,內有后土娘娘結義姐妹女神木偶像一尊,黃袍冕旒執圭之像八駕,四轎夫穿黃馬褂,包黃巾,并有金瓜鉞斧、朝天鐙、旗羅傘扇等執事儀仗10余副,音樂會隨之吹奏,其他各會皆望駕臨而拜謁,沿途善男信女見駕叩拜。山下搭神棚,為共拜之所。淶水南高洛村古樂會到山下馬頭村演奏,并誦《后土皇帝寶卷》,廟會專門為該會設會場。饗神戲劇,一場接著一場,臺下人山人海。物資交流會更是熱鬧非凡。充分展示了當地民俗。
易水湖風景區
易水湖(安格莊水庫)位于安格莊鄉,在易縣縣城西南25公里,距清西陵10公里,是建在中易水上的一座人工湖。湖面面積2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48.5米,最大蓄水量3.09億立方米,水質達到國家二級飲用水標準。這里南倚狼牙山,北靠云蒙山和紫荊關,西連五公山,東有平頂山、王門寨為屏障,是一處山水相間、具有峽谷特色的旅游風景區。景區內有小桂林、鳳凰山、麒麟山、龍門套等諸多景點。景區所在的安格莊鄉是著名的長壽之鄉,全鄉11000多人中,有90歲以上的老人59位,全縣健在6位百歲壽星中,這個鄉占了兩位。健康長壽成為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重要標志,“碧水青山同樂,百歲壽星為鄰”是對景區的恰當描述。
龍湖旅游度假區
龍湖(旺隆水庫)旅游度假區距易縣縣城10公里,位于清西陵崇陵后側。水面面積70萬平方米,最大水深23米。龍湖三面環山,整個地形為一條修長的峽谷,上游經一條人工隧道與拒馬河相通,流域內植被繁茂,流水潺潺,空氣清新。北面峨磨山的八卦連環洞曾存有三彩羅漢像,“峨嵋晚鐘”為“西陵八景”之一;柴廠村和婁亭村在文明生態村創建中興建的文化長廊、休閑廣場和疊水景觀,豐富了龍湖休閑度假旅游的內容。龍湖景區旅游設施和接待設施完善,湖邊有10多家旅游服務單位,可以承辦各類會議和展覽,開展游泳、垂釣、劃船、飄傘、攝影、野餐等活動。為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易縣采取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各界人士來易置業,龍湖周圍已建成度假別墅10多座。別墅形制多為歐式。
千佛山森林公園
千佛山位于易縣縣城西北15公里處,為省級森林公園。整座山峰宛如一尊大肚彌勒佛:圓圓的頭,圓圓的肩,圓圓的肚皮,笑咪咪的。千佛山的來歷,當地傳說,千佛山中藏一古洞,古洞內有一千尊形態各異的石佛,是古代能工巧匠雕刻而成,可惜現在洞口被封,早已不知所在了。民國《易縣志稿》記載:縣西北三十里有千福山,山中有洞,洞中有佛,是鄉民祈福之地。蓋千福山即今千佛山。還有一種說法,當年有一位高僧在此山中一座神秘的古洞中修煉,當他在一個春天的早晨登臨頂峰,俯首向東回望,看到腳下千峰拜舞,萬道佛光,猶如眾羅漢在傾聽如來講經。于是心中一動,何不照著千佛姿態在古洞中雕造千佛呢?于是他窮盡一生時光和精力,在古洞中用鐘乳石雕刻佛像。當第一千尊佛像雕完,高僧端坐涅槃成正果。彌勒佛前是一面高30余米如刀劈斧削的峭壁懸崖,懸崖凹口處,一股清泉噴涌而下,形成飛流直下的瀑布。崖壁被泉水浸透的地方長滿青綠色苔蘚,一泓碧水在這毛茸茸的苔蘚間流動,最后從突出的崖頭齊齊的流下去,形成漂亮的水簾。山為弓、水為弦的豎琴彈奏出悅耳的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