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寺石佛
位于中易水河畔,凌云冊鄉解村。佛寺與石佛均始建于隋開皇十一年(593),因有石佛像立于殿內,所以鎮國寺又被當地人稱為立佛寺。清光緒七年(1881),寺院毀于風暴,后曾修復。現存佛殿三間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重修。殿內東西北三面墻上有壁畫,生動傳神。佛像為釋迦牟尼佛立像。材質為漢白玉石,通高4.92米。立于仰蓮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繪,雕工細膩,線條流暢,顯示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風格,對研究隋代文化習俗和石刻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現佛手足均殘,佛頭于1997年3月被盜割,現在佛頭為新雕。1993年7月,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道德經幢
安放于易縣縣城龍興觀遺址內。龍興觀是中國唐代著名道觀,歷經宋、元、明各代,屢有興廢,民國初年廢棄,現僅存遺址中的道德經幢。在各地建道德經幢是中國唐代的特殊產物,原來唐代李姓皇室,為標榜自己出身血統的高貴,神化皇室,尊老子李耳為其始祖,并用老子的思想治國化民。高宗時期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將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奉為經典,崇奉道教達到鼎盛。玄宗于開元二十年(732)親注《道德經》,頒之全國,命各州縣鐫刻道德經幢,供人們誦讀。開元二十六年(738)十月,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田仁琬奉敕于易州(今易縣)城西開元觀立道德經幢。金大定九年(1169)遷至城內南端的龍興觀。
易縣道德經幢俗稱八棱碑,通高約6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除幢頂為青石外,其余均為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幢座為一石雕仰蓮,高0.25米,直徑1.1米,座下有方形平臺,為近代用毛石鋪砌。幢身由兩塊漢白玉石雕刻銜接而成,高4.29米,直徑約為90厘米,平面為八角形。幢身自東面由左向右正楷大字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18個字,占3面,每面2行,共6行,行3字。其他5面刻開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唐玄宗頒發推崇《道德經》的敕文,共205字。經幢各面依次鐫刻老子《道德經》81章。幢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奉敕建”。
唐王朝在其統治所及的州縣都立了道德經幢,經過千余年的滄桑歲月,如今所存經幢已寥寥無幾,有的專家認為海內現存四塊,也有人認為只有三塊,但都公認易縣道德經幢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體形最大的。碑文字體剛勁飄逸,圓轉流美,是唐代書法的上乘之作,據推測為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所書。歷來被金石界、書法界、宗教界所推崇。幢頂為八角形屋頂,造型簡樸、典雅,也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實例。1996年1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命名為龍興觀道德經幢。2001年對道德經幢實施加固、保護工程,并重建保護亭加以保護。
遼三彩大羅漢
易縣樓亭村龍門寺原來存放著多尊遼代三彩瓷大羅漢像,為了躲避法難,由僧人將大羅漢藏在深山的山洞里。在20世紀20年代初被外國人發現,他們多次來易縣,將大羅漢像盜賣至國外。易縣龍門寺所存羅漢應該是16尊或是18尊,有幾尊可能在搬運過程中被毀壞了。國內外學者認為:易縣這組大羅漢是非常珍貴的佛教藝術品。這些三彩羅漢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通過豐富的面部表情的塑造,傳神地表達出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宗教情感。可惜這批珍貴的藝術品都已流失海外,據統計,現存于外國的大羅漢像共有10尊,具體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2尊,美國波士頓博物館1尊,美國依阿華州勘薩斯市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1尊,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物館1尊,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1尊,日本松方幸次郎個人收藏1尊,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博物館1尊,德國柏林東方藝術博物館1尊(二戰期間,被蘇聯紅軍運走,現收藏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1尊。
大唐易州鐵像頌碑
此碑原在易州(今河北省易縣)署東土神祠內,現存縣文物保管所。唐開元二十七年(739)五月立。碑高2.9米,寬1.17米。碑文行書18行,行36字。崇文館校書郎王端撰文,登仕郎前行易州錄事參軍蘇靈芝書丹。碑額為釋迦及二弟子像。
開元中,易州刺史盧暉造鐵像,當地人為銘記此事,撰文立碑。立碑時,盧暉已遷瀛州。碑名雖題名鐵像頌,但文中多載盧暉惠政。碑文述,盧暉任易州刺史后,移置軍營,增設縣邑,整理街市,修飾寺院,開通山道,革害興利,并躬行屬縣,察訪民情,應鄉民之請,收斂委棄草莽之鐵,鑄一鐵像,使五臺山僧大端參謀其事,于是籌建炭爐,镕化鐵水,鑄成鐵像,眾奔走而觀,則三十二相悉備。所鑄鐵像,是儒是道是佛,雖未明言,但觀其碑文所述,多用佛家語,應是釋迦佛像。碑文所記盧暉守易州時新置五回、樓亭、板城三縣,此可與《元和郡縣志》、《唐書·地理志》相印證,并可補志書之缺。此碑書法肥厚圓滿,與蘇靈芝所書他碑稍異。清潘祖蔭喜此碑豐妍,不流于枯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