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南市區文化事業】
2011年末有文化團體20個,藝術表演團體5個,演職人員80人。電影院2座,座位數1350個。年放映2130場,流動放映隊6支;俱樂部30所,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建筑面積300平方米。舉辦的文化節有社區藝術節、南市區文化藝術節等。
【原北市區文化事業】
北市區是保定老城區,歷史文化悠久。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轄區有鐵路工人俱樂部、人民劇場、地招禮堂、房管禮堂和百花影院。90年代后有人民劇場和天映影城、三鄉的綜合文化站和49個村的文化室。鄉綜合文化站配有圖書室、棋牌室、卡拉OK、電視機等音響設備,以及籃球、排球場地和體育健身器材。各村文化室配有圖書室、棋牌、卡拉OK等音響設備,有秧歌、健美操等演出服、樂器及鑼鼓等。北市區政府廣場、軍校廣場、雙彩廣場以及各村的文化演出廣場是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
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有保定市曲藝團、保定市河北梆子劇團、保定市評劇團和保定市歌舞團。這些文藝團體豐富了區內人民的文化生活。到2010年轄區內有河北梆子一團、二團,老調劇團和保定藝術劇院藝術團。演出的劇目主要有河北梆子《寶蓮燈》、《竇娥冤》、《寇準背靴》等。群眾文化有聲有色,各村、社區都有數量不等的文藝隊伍。每逢節日或轄區重大活動都有群眾性的文藝演出。
轄區文物古跡較多。有浙紹會館、洪承疇府、吳佩孚舊居、池峰城舊居等古建筑,有靈雨寺、楊公祠(明代為楊繼盛建立的祠堂)、王陽明祠堂、宋氏祠堂、樊氏祠堂、忠烈祠等古寺廟。有馬莊漢宋遺址、清苑縣第一小學、納公祠小學、烈士田小學、公教育嬰院等古遺址,還有大西門石橋、馮莊石橋等6座古津橋和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賢良祠、石家花園和協生印書局等革命紀念地。古文物有1975年發現的明代《重修真武廟碑》和清代乾隆年間《增修保定城垣碑》、清刻棉花圖碑。1975年在馬莊發現漢代陶片、銅錢、繩紋、布紋瓦和宋代銅錢。1985年發現《保定路總管府提名之記碑》。1987年市裕北工程處在市府前街施工時,發現一批明、清、民國時期的瓷器共320件。其中明代龍泉窯暗花盤和清代乾隆、嘉慶和同治三朝的云豆紅蓋碗等7件瓷器文物價值較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舊址、育德中學舊址和省立第二師范、賢良祠、協生印書局、楊公祠、忠烈祠、直隸審判庭、稻香村、清真北寺、清真女學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舉辦的文化節有社區藝術節、紫沙藝術節等。劉氏八卦掌被列入保定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