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釗(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今湖北武漢)人。少年時在私塾上學時就不喜學習科舉八股。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一說咸豐元年(1851)中舉人,考授內閣中書,未就職,終身不仕,致力于授徒講學,喜歡文學和書法。咸豐二年(1852)任武昌勺庭書院主講。同治十二年(1873),任鳳池書院主講。光緒九年(1883年),受直隸總督李鴻章禮聘,任保定蓮池書院山長(院長),兼任學古堂主講,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主講期間“日以高文典冊磨礪多士,一時材俊之輩,奮起朋興,標英聲而騰茂實者,先后相繼不絕”。后任武昌書院、經心書院、襄陽鹿門書院主講,成就眾多人才。十八年(1892)隱居西安。著有《濂亭文集》、《左氏服賈注考證》、《今文尚書考證》、《濂亭遺詩》、《濂亭遺文》等。保定蓮池書院是其任山長最長的書院,也是其古文、書法傳播的重要策源地。
張裕釗少時即喜歡學習古代散文。入曾國藩幕下,其文章受到曾國籓的賞識,與黎庶昌、吳汝綸、薛福成稱為“曾門四弟子”。曾國藩曾說:“吾門人可期有成者,惟張、吳兩生。”即指張裕釗和吳汝綸。張裕釗的古文深得吳汝綸、黎庶昌及后世學人的推崇。張裕釗認為文章妙處,在能“知乎圣人之道,而達乎天地萬物之源”。其文學觀點與其書法是相通的。康有為《廣藝舟雙揖》曾對裕釗書法有評價。
張裕釗是桐城派古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將“言有物,言有序,義理(思想)、辭章(藝術)、考據(科學方法)”三者并重的桐城古文學派中心,由南方移至保定蓮池書院,蓮池書院始享譽全國。
張裕釗書法,楷書如康有為所言“落墨運筆,中鋒心折,外墨必連,轉必提頓,以方為圓,落必含蓄,以圓為方”。在主講蓮池書院期間,張裕釗創作了大量書法作品,如《南宮縣學碑記》、《李剛介殉難碑》、《吳征君墓志銘》、《書贈中魯屏幅》、《千字文》等。其書法脫古自成一家,其碑帖《南宮縣學碑記》廣泛流傳于海內外,當時日本人宮島誠一郎慕張裕釗之名,特遣其子宮島大八(字詠士,號勖齋)來蓮池書院求學。在書院研讀兩年,深受張裕釗的影響,回國后成立書法團體,在東京創善鄰書院,成為日本書法界一個很有影響的流派。開創了蓮池書院招收日本留學生的先河,促進了中日書法的交流,也使張裕釗的書法傳于日本。
1986年8月20日,在保定蓮池舉行“張裕釗宮島大八師生紀念碑”落成典禮,同時舉辦“中日兩國張裕釗·宮島大八書法流派書法展”,日本書法界訪華團參加了這一盛舉。啟功為紀念碑題寫碑名,并為紀念碑的落成欣然賦詩:“講筵畿輔首蓮池,鄂緒文宗藝苑師。薪火百年傳海澨,貞珉仰止寄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