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峰(1908~1971)原名劉法常,字愛川。完縣(今順平)寨子村人。曾就讀于縣立高等小學。1923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受五四運動思潮和“二七”鐵路工人大罷工的影響,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社團活動,研讀馬列主義著作,發表進步文章。1925年春,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春轉為中共黨員,并受命擔任國民黨保定市黨部組織部長。同年5月,調任中共保定地方執行委員會技術書記兼機關黨支部書記、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受北方區委直接領導。此前,曾受黨組織委派回鄉在寨子村和周圍的村子開辦農民夜校,成立寨子村黨支部。
1926年9月18日,由于叛徒出賣,中共保定地方執行委員會機關被破壞,劉秀峰被捕入獄,經受了敵人的嚴刑拷打,堅貞不屈,經多方營救獲釋。因保定執委被破壞,革命處于低潮,劉秀峰回原籍組建了以寨子村、西五里崗村、大恩村黨支部為基礎的中共完縣特別支部,任書記。1927年到滿城王辛莊秘密開展工作,建立了中共完滿聯合縣委,任縣委書記。后又在易縣馮家莊建立了易縣第一個黨支部。
1928年底,劉秀峰調到天津順直省委工作。1929年省委遭到破壞,再次被捕。在獄中,參加了彭真領導的多次絕食斗爭,并成為監獄斗爭的骨干。1936年8月出獄后,任中共保定直屬特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特委書記。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劉秀峰先后任中共平漢省委、晉察冀省委組織部部長。在平漢線、冀西一帶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1938年10月底,中央組建中共晉察冀邊區黨委,劉秀峰任邊區黨委執行委員、民運部長和宣傳部長。他日夜奔走于阜平、順平、唐縣、滿城、易縣、望都、曲陽等廣大地區,迅速恢復和建立黨的組織和革命政權,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并被當地抗日武裝推舉為華北抗日義勇軍第三縱隊總指揮。不久,這支抗日武裝劃歸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十大隊,劉秀峰兼任大隊政委。
1939年4月,劉秀峰率領晉察冀邊區黨、政、軍、群工作匯報團赴延安向黨中央、中央軍委匯報工作,后留延安中央馬列主義學院學習。1940年學習結束后,留在中央黨務研究室,在任弼時、王若飛領導下工作,積極參與抗日根據地“三三制”民主政權建設和“精兵簡政”等方針、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劉秀峰先后擔任保定市市長、中共張家口市委書記兼衛戍區政委,并被民主推選為市參議會會長。1947年調任中共冀中區黨委副書記、書記,冀中軍區副政委。1948年6月調任中共石家莊市委第一副書記(主持工作),1949年4月任中共石家莊市委書記兼政府市長。按照“必須依靠工人階級”、“發揚民主才能達到團結”的黨的城市工作指導方針,使石家莊工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成為華北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榜樣。1949年8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兼第一副市長。
新中國成立后,劉秀峰繼續擔任中共天津市委副書記兼第一副市長,1952年6月任中共華北局副書記兼華北行政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主管工業生產和經濟建設。
1954年9月,劉秀峰任國家建筑工程部部長。在他的領導下,很快使建工部成為一個擁有龐大建筑設計、施工、安裝、建材生產及科研隊伍的部委,使建筑業成為經濟建設的一支生力軍。他特別注意學習蘇聯建設方面的經驗,尊重和培養中國自己的專家和科技人員。其發表的《創造中國的社會主義的建筑新風格》,對建筑學有獨到的見解,獲得各界專家的好評。
劉秀峰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迫害,1971年3月29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