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文獻選編
保定市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保定市統計局
2010年5月18日
2009年是全市發展進程中不平凡、不尋常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重重困難,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又好又快發展、強市興縣富民”的中心任務,堅持“突出抓發展、重點抓項目、持續保穩定”的主基調,大力唱響“奮起直追、爭先進位”的主旋律,強化調控,創新舉措,積極應對復雜環境,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等各項措施取得積極成效,國民經濟總體回升向好,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成就。
一、綜合
初步測算,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737.64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增速比一季度(7.6%)、二季度(9.6%)和三季度(10.4%)分別加快3.4、1.4和0.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9.36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854.53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623.74億元,增長10.3%。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5.6:48.3:36.1調整為14.9:49.2:35.9。人均生產總值15840元,比上年增長10.2%。
圖12005~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2%,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5%,消費品價格下降0.1%。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4.2%。其中重工業下降4.0%,輕工業下降4.4%,生產資料下降4.4%,生活資料下降3.0%。
圖22005~2009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
表12009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
比上年漲跌幅度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0.2
非食品價格指數 -1.3
服務項目價格指數 1.5
消費品價格指數 -0.1
一、食品 3.2
二、煙酒及用品 3.1
三、衣著 -12.4
四、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0.7
五、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0.7
六、交通和通信 -0.7
七、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0.8
八、居住 5.4
全市共有3.7萬下崗、失業人員接受了職業培訓,召開大型交流會282場,提供就業崗位9.8萬個,成功就業3.8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22.4萬人次。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4.2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06%,比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
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67.5萬人,比上年下降0.9%。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160.6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48.46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4968元,比上年增長13.9%。
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934.7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3.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6%。實繳稅金88.4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3.0%,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完成出口17.7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值的63.6%,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
二、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451.0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農業實現產值280.0億元,比上年增長3.8%;林業實現產值6.9億元,比上年增長13.4%;畜牧業實現產值145.2億元,比上年增長6.4%;漁業實現產值6.0億元,比上年增長4.7%;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產值12.9億元,比上年增長5.1%。
糧食播種面積1362.38萬畝,比上年增加7.73萬畝,增長0.6%;棉花播種面積43.88萬畝,比上年減少2.01萬畝,下降4.4%;油料播種面積115.74萬畝,比上年減少1.73萬畝,下降1.5%;蔬菜播種面積205.9萬畝,比上年減少0.96萬畝,下降0.5%;瓜類播種面積32.4萬畝,比上年增加0.06萬畝,增長0.2%。
糧食總產量559.4萬噸,比上年增長3.7%。其中:夏糧總產量233.7萬噸,比上年增長1.4%;秋糧總產量325.6萬噸,比上年增長5.5%,糧食單產達411公斤,比上年增長3.3%;棉花總產量2.97萬噸,比上年下降3.7%;油料總產量28.45萬噸,比上年增長0.7%;蔬菜總產量783.4萬噸,比上年增長1.7%;瓜類總產量97.3萬噸,比上年增長1.5%;園林水果總產量115.6萬噸,比上年增長2.3%。
圖32005~2009年全市糧食產量
肉類總產量達55.68萬噸,比上年增長7.4%,其中:豬肉產量40.29萬噸,比上年增長7.4%,牛肉產量4.35萬噸,比上年增長7.63%,羊肉產量3.16萬噸,比上年增長7.9%;奶類產量65.56萬噸,比上年增長4.7%;禽蛋產量37.60萬噸,比上年增長3.0%。
水產品總產量達到4.7萬噸,比上年增長3.9%。
表22009年全市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增速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同比增長(%)
糧食 萬噸 559.37 3.7
其中:夏糧 萬噸 233.74 1.4
小麥 萬噸 228.22 1.3
秋糧 萬噸 325.63 5.5
糧食單產 公斤/畝 411 3.3
棉花 萬噸 2.97 -3.7
油料 萬噸 28.45 0.7
園林水果 萬噸 115.6 2.3
蔬菜 萬噸 783.4 1.7
瓜類 萬噸 97.3 1.5
肉類 萬噸 55.68 7.4
其中:豬肉 萬噸 40.29 7.4
禽蛋 萬噸 37.60 3.0
奶類 萬噸 65.56 4.7
水產品 萬噸 4.67 3.9
年末生豬存欄375.86萬頭,比上年增長9.8%,生豬出欄535.09萬頭,比上年增長7.5%;大牲畜存欄48.96萬頭,比上年增長1.7%,其中:牛存欄42.12萬頭,比上年增長5.3%,羊存欄206.51萬只,比上年增長8.1%。
當年造林面積4.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7.6%,四旁植樹1490萬株,新育苗木4576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為19.27%。苗木產量79711萬株,干果產量1.3萬噸,比上年增長24.9%。
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140.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8%,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42.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6%。年末擁有各種拖拉機16.4萬臺,農用運輸車38.6萬輛;當年機耕面積61.9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2%,當年機械播種面積81.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6%,機械收獲面積48.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8.6%,有效灌溉面積66.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6.8%;農村用電量374193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0.2%;農用化肥施用量44.01萬噸(折純),比上年增長2.0%,農藥施用量1.12萬噸,比上年增長2.8%。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710.2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77.10億元,比上年增長1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比三季度、二季度和一季度分別加快1.5、4.0、5.0個百分點。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89.36億元,比上年增長14.6%;集體企業完成增加值7.30億元,比上年增長14.1%;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267.10億元,比上年增長15.8%;股份合作企業完成增加值3.38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完成增加值80.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完成增加值29.90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75.46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76.12億元,比上年增長11.9%,重工業完成增加值300.98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圖42005~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表3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前十位的行業
單位:億元
行業名稱 增加值 同比增長(%)
非金屬礦采選業 0.37 35.0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74.95 34.1
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 0.28 33.5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 7.39 27.9
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 7.87 25.3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52.34 24.5
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2.16 19.7
燃氣生產和供應業 0.42 17.1
塑料制品業 18.47 16.7
造紙及紙制品業 33.04 16.1
汽車、新能源、紡織、食品和建材五大戰略支撐產業全年完成增加值260.5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54.6%,比上年增長18.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3.7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7.2%,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1.3個百分點,其中,汽車業完成增加值94.82億元,占全市的19.9%,比上年增長29.6%;新能源業完成增加值58.16億元,占全市的12.2%,比上年增長24.7%;紡織業完成增加值66.54億元,占全市的14.0%,比上年增長9.0%;五大戰略支撐產業實現利稅95.8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61.3%,比上年增長31.2%,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達56.9%,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9.6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900.11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工業產品銷售率95.99%,比上年下降0.69個百分點;實現利稅156.32億元,比上年增長34.4%,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稅56.93億元,比上年增長60.9%;實現利潤98.13億元,比上年增長47.6%;虧損企業虧損額比上年下降67.8%。
表4200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及增速
單位:億元
指標 利潤總額 同比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 98.13 47.6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 29.47 121.4
集體企業 0.84 27.2
股份制企業 49.69 132.8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24.84 0.6
其他經濟類型企業 6.10 8.8
表52009年全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增速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同比增長(%)
發電量 萬千瓦小時 1112858 9.8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萬千升 3.43 74.1
卷煙 萬支 1150000 4.5
化學纖維 萬噸 2.43 -16.8
紗 萬噸 11.96 -8.7
布 萬米 83715 17.8
服裝 萬件 7089 -10.8
機制紙及紙板 萬噸 76.34 31.1
塑料制品 萬噸 36.95 23.8
水泥 萬噸 385.28 13.6
汽車 萬輛 51.25 60.7
改裝汽車 萬輛 3.34 27.0
變壓器 萬千伏安 11036.24 4.2
全年建筑業增加值完成144.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全市具有資質的建筑業法人企業313個,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11.89億元,比上年增長39.3%,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75825元/人;實現利稅總額為23.22億元,比上年增長32.1%;房屋施工面積3247.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7%,房屋竣工面積1530.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2.5%。
圖52005~2009年全市建筑業增加值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30.43億元,比上年增長41.3%,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0.88億元,比上年增長41.3%,其中建設項目投資完成826.45億元,比上年增長35.3%;農村投資129.55億元,比上年增長41.3%。
圖62005~2009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9.67億元,比上年增長53.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465.99億元,比上年增長29.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495.22億元,比上年增長53.2%,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由去年的3.6:50.4:46調整為4:46.5:49.5,第三產業投資比重比上年上升3.5個百分點。
畜牧業投資完成20.74億元,比上年增長92.2%,占第一產業投資比重達到52.3%,比上年提高10.3個百分點,拉動全市第一產業投資增長38.7個百分點。
制造業投資完成424.49億元,比上年增長34.7%,對城鎮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7.4%,拉動城鎮投資增長15.4個百分點。其中增速較高的三個行業是金屬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比上年分別增長149.4%、110.2%和60.7%。完成投資總量最多的三個行業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業,分別完成66.32億元、33.97億元和33.82億元。
市政公用事業完成投資42.3億元,比上年增長71.6%,高于全市城鎮投資平均增速30.3個百分點。其中:市政公共設施管理完成投資2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2.6%;污水處理及其再生利用行業完成投資4.6億元,比上年增長34%。
表62009年全市分行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及增速
行業 投資額 同比增長(%)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1000.88 41.3
農、林、牧、漁業 39.67 53.3
采礦業 12.94 76.3
制造業 424.49 34.7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27.36 -15.4
建筑業 0.71 -77.5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81.41 1.2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0.54 -46.0
批發和零售業 47.25 150.5
住宿和餐飲業 12.48 142.6
金融業 3.01 -28.1
房地產業 34.90 -4.2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0.97 86.8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32.81 20.6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75.75 167.0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0.84 2.8
教育 13.42 99.6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8.50 78.5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6.75 -8.0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2.15 -55.8
全年城鎮建成投產項目2259個,項目建成投產率為76.2%。新增固定資產608.36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73.6%。
表72009年全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生產能力
新增生產能力(或效益)名稱 單位 本年新增
焦炭 萬噸/年 60
生鐵 萬噸/年 40
銅冶煉 噸/年 1000
其中:電解銅 噸/年 1000
水力發電 萬千瓦 0.2
水泥 萬噸/年 290.1
氮肥 噸/年 5800
塑料樹脂及共聚物 噸/年 480
載貨汽車制造 輛/年 100000
其他汽車制造 輛/年 110
棉紡錠 錠 15000
新建公路 公里 142.26
其中:高速公路 公里 30
二級公路 公里 99.1
改建公路 公里 155.1
一級公路 公里 10
二級公路 公里 12.4
新建獨立公路橋梁 延長米 380
新建獨立公路橋梁 座 1
新(擴)建公路客、貨運站 個 1
新(擴)建公路客、貨運站 平方米 6980
城市污水處理能力 萬噸/日 4.7
施工規模億元以上項目達到343項,比上年增加165個,增長92.7%,新開工億元項目196個,比上年增加63個,增長211.1%。在建億元以上大項目完成投資498.0億元,比上年增長59.4%,大項目投資占城鎮投資的比重達到60.3%,拉動城鎮投資增長26.2個百分點。
房地產開發公司達到266家,較上年增加108家,增長68.4%。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74.4億元,比上年增長78.5%,拉動城鎮投資增長10.8個百分點,比重達到17.4%。住宅投資完成143.75億元,比上年增長86.9%;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資完成68.61億元,比上年增長303.0%。房屋施工面積達到1250.5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達到142.83萬平方米。
表82009年全市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 單位 絕對值 同比增長(%)
房地產開發投資 萬元 1744327 78.5
其中:商品住宅 萬元 1437508 86.9
房屋施工面積 平方米 12505459 75.3
商品房銷售面積 平方米 2172263 33.1
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 平方米 2115657 36.7
資金來源總計 萬元 1972090 77.6
國內貸款 萬元 192523 148.4
企業自籌 萬元 1236947 90.3
其他 萬元 429784 56.1
房屋銷售價格 元/平方米 2436 10.5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30.3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實現零售額128.3億元,比上年增長15%。分地域看,市的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30億元,比上年增長16.1%;縣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9.9%;縣以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232.2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完成79.1億元,比上年增長17.7%;零售業零售額完成552.2億元,比上年增長17.6%;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完成77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其他行業零售額完成22億元,比上年增長8.2%。
圖72005~200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吃、穿、用商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18.3%、11.9%和14.9%。其中,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0.7%,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7.9%,中西藥品類增長21.9%,化妝品類增長18.9%,機電產品及設備類增長18.4%,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8.3%,日用品類增長16.3%,汽車類增長14.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1.9%。
六、對外經濟
進出口總值完成4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2.7%,其中出口總值27.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8.2%,降幅分別比上半年收窄2.9和13.7個百分點,進口總額1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主要出口產品中,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等設備出口12.2億美元,下降10%,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出口4.8億美元,下降6.1%,車輛、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出口3.7億美元,下降49.8%,賤金屬及其制品出口1.7億美元,下降38.3%,光學、照相、計量、醫療等儀器設備出口1.2億美元,增長31.8%。
表92009年全市進出口情況
單位:萬美元
指標 絕對值 同比增長(%)
進出口總值 400,244 -12.7%
出口 278,429 -18.2%
進口 121,815 3.3%
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
德國 63,701 56.1%
荷蘭 17,616 140.1%
意大利 16,441 37.5%
美國 11,963 -40.4%
阿聯酋 10,752 37.4%
主要出口產品
機器、機械器具、電氣設備等設備 122,083 -10.0%
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 47,964 -6.1%
車輛、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 36,581 -49.8%
賤金屬及其制品 17,207 -38.3%
光學、照相、計量、醫療等儀器設備 11,678 31.8%
圖82005~2009年全市貨物進出口總額
全市實際利用外資4.3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8.1%,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完成4.2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0.5%。實際利用外資降幅分別比三季度(-28.0%)、上半年(-58.4%)、一季度(-73.8%)回升9.9、40.3和55.7個百分點。全年新批利用外資合同18項,合同總金額3.05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額1.1億美元,全年新注冊三資企業14戶,注冊資本1.05億美元,其中外方資本0.9億美元。
表102009年全市分行業外商直接投資及增速
單位:個、萬美元
行業 投產企業數 外商直接投資 同比增長(%)
外商直接投資 409 42478 -20.5
農、林、牧、漁業 6 9 -85
采礦業 1 65
制造業 366 41232 -19.8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7 278 167.3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4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4 10 -41.2
批發和零售業 1 11 -99.4
住宿和餐飲業 5 44 528.6
房地產業 6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3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1 32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1 797 465.3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2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2
圖92005~2009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
全市引進省外資金15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其中引進北京資金83.67億元,增長8.9%,引進天津資金15.02億元,增長12.3%;引進省外技術650項,比上年增長3.5%,其中引進北京技術199項,下降13.5%,引進天津技術68項,下降4.2%;引進省外人才9500人,比上年增長10.4%,其中引進北京人才2567人,增長91%,引進天津人才1020人,增長57.2%。
七、交通、郵電業和旅游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89.74億元,比上年增長20%。
全年公路完成貨運量11203萬噸,比上年增長34%。全年公路完成客運量11938萬人,比上年增長16%。全年公路運輸完成貨運周轉量3900542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9%;旅客周轉量675099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6%。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7580.8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974.4公里,高速公路505.8公里,在建高速公路443.6公里。大型汽車在冊9萬輛,比上年增長8.1%,其中新注冊0.68萬輛,下降22.5%;小型汽車在冊50.4萬輛,比上年增長27.3%,其中新注冊10.8萬輛,增長67.9%;私人汽車在冊50萬輛,比上年增長27.4%,其中新注冊10.8萬輛,增長66.3%。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66.7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郵政業務收入4.52億元,增長24.2%,電信業務收入62.18億元,增長10.5%。年末擁有固定電話用戶165.95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624.93萬戶。全市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790.88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71.8部/百人,其中移動電話普及率達56.7部/百人。國際互聯網接入用戶數達64.85萬戶。
圖102005~2009年全市年末電話用戶數
全市共有A級名勝風景區30個,星級飯店55家。接待海外旅游者8.0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4%,其中:外國游客6.21萬人次,港、澳、臺同胞1.85萬人次,旅游創匯收入2789.6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6.1%;接待國內游客227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旅游收入114.17億元,比上年增長24.1%。旅游業總收入11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4.1%。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66.69億元,比上年增長11.5%,比一季度、上半年和三季度分別加快28.6、8.4和6.6個百分點,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3.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中央四稅收入完成79億元,比上年增長14.1%;省級稅收收入14.43億元,比上年增長5.9%。國稅系統完成90.2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地稅系統完成50.01億元,比上年增長20.5%。一般預算支出200.36億元,比上年增長20.5%。
圖112005~2009年全市全部財政收入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456.58億元,比年初增加478.76億元,增長24.2%,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2434.15億元,比年初增加468.93億元,增長23.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1756.06億元,比年初增加248.78億元,增長16.5%。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976.04億元,比年初增加264.52億元,增長37.2%,貸款余額增速超過存款余額增速13個百分點,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500.55億元,比年初新增144.1億元,短期貸款余額428.94億元,比年初新增93.41億元。金融機構現金收入4568.07億元,現金支出4636.36億元,收支相抵,貨幣凈投放68.29億元。
表112009年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及增速
單位:億元
指標 年末數 比年初增長(%)
各項存款 2456.58 24.2
企事業單位存款 509.25 64.0
儲蓄存款 1756.06 16.5
其中:活期儲蓄 604.93 25.8
定期儲蓄 1151.13 12.2
各項貸款 976.04 37.2
其中:短期貸款 428.94 27.8
中長期貸款 500.55 40.4
圖122005~2009年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
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31家,其中財產險公司18家,人壽保險公司13家。共有保險機構56家。在崗保險營銷員人數達2.2萬人。保險業保費收入達到83.18億元,其中財產保費收入16.43億元,壽險保費(包括儲金)收入66.75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8.45億元,其中財產險賠款金額8.59億元;壽險保費(包括儲金)給付金額9.86億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年研究生招生2400人,在學研究生6605人。全市普通高等學校10所,在校學生18.35萬人。成人高等學校1所,在校學生1.33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6.82萬人,其中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5.75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53.34萬人,小學在校學生76.74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77%。特殊教育招生357人,在校生1919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7.28萬人。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于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為27.28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23.64億元,增長49.2%。科技隊伍不斷擴大,年末科技人才1.51萬人,比上年增長4.6%。年末共有研究所4所,企業技術中心36個。全年取得國際、國內領先成果216項,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25項。年末技術合同成交額3.2億元。根據2008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4家。專利申請受理量1515項,專利申請受權量892項,其中發明專利93項。33個項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全年實施省級以上科技成果推廣15項。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保定日報》、《保定晚報》和《蓮池周刊》年總發行量達6254萬份,兩報日發行量分別為8萬份、9.2萬份,一刊周發行量為4.5萬份。全市表演團體14個,表演場館22個,劇團演出場次4458場;擁有劇場、影劇院15個;擁有群眾藝術館1個;群眾文化館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309個,組織文化活動2172次。擁有公共圖書館23個,其中市級圖書館1個,圖書館總藏書量167.4萬冊,其中市級圖書館藏書量72.7萬冊。擁有電視臺1座;擁有廣播電視臺22座;廣播電臺1座。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62.63萬戶,有線數字廣播電視用戶31.99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5%。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7%。
年末共有衛生機構2349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3萬人,其中:執業醫師以上人員1.47萬人,注冊護士0.99萬人,藥師0.17萬人,技師0.22萬人。醫院119所,衛生院311所,病床床位3.22萬張。農村有醫療點的村數占總村數的93%,鄉村醫生1.72萬人,衛生員210人。25個縣(市、區)全部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已有778.29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86.66%,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基金支出7.39億元,312.74萬人次受益。
共舉辦市級以上各類比賽活動30次。舉辦全民健身活動1299次,參加人數216萬人次。全市國家二級裁判198人,國家二級運動員517人。各運動隊參加比賽共獲省級以上金牌120枚,獲省級以上銀牌103枚,獲省級以上銅牌93枚,其中在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上共獲金牌6枚,銀牌1枚,銅牌4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達到1101.6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31萬人,其中:市區106.4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7萬人;城鎮人口394.9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9.38萬人;鄉村人口706.70萬人,比上年末下降20.0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5.22萬人,出生率為13.87‰,死亡人口6.87萬人,死亡率6.26‰,自然增長人口8.35萬人,自然增長率7.61‰,比上年下降0.05個千分點。
表122009年全市人口數及構成
單位:萬人
指標 年末數 比重(%)
全市總人口 1101.66 -
其中:城鎮 394.96 35.85
鄉村 706.70 64.15
其中:市轄區 106.49 9.67
縣合計 995.17 90.33
其中:出生人口 15.22 1.38
死亡人口 6.87 0.62
自然增長人口 8.35 0.76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55元,比上年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含市區)達到4682元,比上年增長8.1%。城市人均消費性支出8772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食品類支出3301元,比上年增長5.8%,衣著類支出1410元,比上年增長14%,居住支出1412元,比上年增長34.6%,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7.6%,比上年下降2.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不含市區)支出2699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食品支出1008元,比上年下降0.2%,衣著支出188元,比上年增長2.3%,居住支出653元,比上年增長23.4%,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3%,比上年下降1.9個百分點。
圖132005~2009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
圖142005~2009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末全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87.3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53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69.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3.5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9.4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0.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51.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14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為40.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5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為4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萬人。職工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100%,全年全市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5萬人。
年末全市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58所,床位達9521張,收養各類人員5381人。國家撫恤、補助、優撫6.01萬人,其中:定期補助4.2萬人,定期撫恤0.65萬人,傷殘優撫1.16萬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規范,全年共有10萬城鎮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23.77萬農村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3.52萬農村居民得到五保救濟。
十二、資源、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市土地總面積221.8萬公頃,其中耕地總資源80.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7萬公頃,常用耕地76.3萬公頃;園地、林地和草地62.2萬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6萬公頃,其他土地52.8萬公頃。
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勘查共有礦產區91處,其中,能源礦產區15處,金屬礦產區63處,非金屬礦產區13處。有64種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的27種,主要礦種有:煤、鐵、金、銅、鋅及建筑石材等。
年末全市共有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達4.42萬公頃。年末全市重點工業企業專職環保人員達2188人。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7.46%,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91.98%,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標率95.78%,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率99.99%。年末已投運的符合衛生填埋要求的城鎮垃圾處理場4個。年末城鎮污水處理廠30個,城鎮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能力102.2萬噸,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64.5%。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45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4.1%,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96%。
省“雙三十”和市“8+13”重點單位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加速淘汰落后產能,關停一批小水泥、小熱電等企業,限制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煉焦等高耗能行業,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1.497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降低10.04%。全年單位GDP能耗1.006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降低5.04%。
全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死亡291人,比上年下降8.2%。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7人,比上年下降20.3%;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914起,造成268人死亡,975人受傷,全市共有各類機動車140.61萬輛,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1.9人,比上年減少0.1人;工礦商貿企業事故死亡16人,比上年下降51.6%。
注:1.本公報2009年部分數據為快報數。
2.公報中生產總值及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農林牧漁總產值絕對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中共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
關于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指導意見
(2009年11月18日)
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市又好又快發展,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以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為契機,把提升保定城市品位貫穿今后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各項工作,現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主攻方向和指導原則
城市品位代表城市的品質和檔次,是一個城市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綜合反映。保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眾多的文物古跡、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以及多所高等院校,使保定成為一座具有一定品位基礎的城市。隨著一主三次、工業西進、對接京津戰略全面實施和大水系、大交通、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建設與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更需要注重品質和檔次的新階段。站在新的起點,必須把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作為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靈魂和主線。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強市興縣富民”目標的內在要求。
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規劃至上、生態至上、精細至上,把歷史文化積淀和現代城市發展有機結合,充分彰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學生城”、“冠軍搖籃”等城市特色,精心打造以“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為標志的城市名片。以此為主攻方向,把精品意識和精細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展現精細化的城市形象;促進歷史、文化、生態的有機融合,豐富城市的美學元素和文化內涵;形成一批帶有保定烙印的標志、符號,強化城市的可識別性;大力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優勢產業,為提升城市品位提供實力保障。
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要正確把握當前與長遠、速度與品質、重點與一般、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堅持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強化規劃的剛性約束;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從能夠做到的事情做起,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思路、舉措;堅持嚴格標準、適度超前,追求高標準、高質量,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用品位意識統領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引領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形成共創共建的濃厚氛圍。
二、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
提升保定城市品位,是事關城市建設與發展的系統工程。在全面推進的同時,突出以下六個重點:
(一)彰顯歷史之韻。放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優勢,對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科學保護、深度挖掘、合理開發、有效利用,保護城市歷史,延續城市記憶。
1.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制定實施名城元素保護規劃。對主城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要加大保護力度。對按區管理的清苑、滿城、徐水、安新四縣文物保護工作統籌規劃,一體化管理。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認真落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要及時列入保護規劃,采取有效保護措施,防止在建設中破壞。加強古城歷史研究,不斷推出有影響、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實施古跡修繕工程。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鼓勵多渠道融資,加大古跡修繕保護力度。修繕淮軍公所,科學規劃、推進周邊片區拆遷改造,再現徽派經典建筑的歷史風貌。保護好光園、清河道署、古城墻以及城隍廟、劉春霖墓、楊繼盛祠堂等歷史文化遺跡。積極創造條件,適時恢復蓮池書院、鼓樓等歷史景觀。謀劃建設古城遺址公園。
3.恢復古城特色街區。統籌古城區主色調和街區風格,使之與周邊建筑風格協調統一,再現古城區“明清風貌、灰墻黛瓦、書院衙署、槐柳荷花”的古韻悠風。對不符合古城區規劃的建筑、標識、經營項目等,加大改造和治理力度。高標準推進裕華路、西大街、總督署西路等改造工程,發展、聚集、壯大一批古城“老字號”。搞好城市街區命名,展現獨具保定特色的地名文化。
4.科學利用歷史資源。對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保定軍校、大慈閣等歷史遺存,在保護修繕的基礎上,適度開發,科學利用。深入挖掘、宣傳展示歷史背后的人文故事。制定實施雕塑進城規劃。在城市主要街區、廣場、公園等處,設立一批展示保定歷史文化的特色標牌和景觀設施。
(二)傳承文化之魂。把傳承保定文化作為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核心,加快推進文化名城建設,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增強城市文化魅力。
1.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加大文化基礎建設投入力度。加快建設關漢卿大劇院、文體中心、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堯帝紀念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加強社區群眾性文體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加強基礎建設。
2.加大文藝精品創作力度。通過各種文藝形式弘揚保定主流人文精神。組織拍攝一批反映保定重大歷史和現實題材的影視劇。實施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推進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大型舞臺劇目。堅持研究與普及并重,組織編纂全面反映保定文化的系列叢書。進一步繁榮文學創作,提升“保定作家群”的影響力。大力支持戲曲、書畫等藝術創作。開展當代名人、名作、名師評選活動,提升保定文化的影響力。
3.發展壯大特色文化產業。整合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和各類文化要素,規劃建設文體產業園區。發揮駐保高校、科研機構的智力資源優勢,積極引進知名企業和優秀人才,做大做強動漫、印刷、出版、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培育壯大一批文化產業集團。鼓勵支持各類演藝、廣告公司發展壯大。整合旅游資源,充分發揮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優勢,提升旅游產業綜合效益。
4.全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舉辦高品位的文化活動,宣傳展示保定文化和保定形象。努力把白洋淀旅游文化節、空竹藝術節、狼牙山登山節、敬老健身節、籃球文化節等活動辦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活動。規劃建設名吃街區,弘揚保定飲食文化。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在主流媒體開辦展示保定文化的品牌欄目。加強對外交流,舉辦保定特色文化巡展。
5.繁榮發展地方戲曲和民間藝術。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加大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對河北梆子、保定老調、定州大秧歌、北方昆曲、哈哈腔等地方戲曲和民間藝術加強保護與傳承,培育領軍人才,儲備后備力量。加大對保定地方戲曲和民間藝術的宣傳普及、研究創作力度。組織舉辦保定地方戲曲和民間藝術節。
(三)營造山水之秀。制定山水城市建設規劃,以大水系建設為重點,拓展城市生態空間,構建西依太行山、東臨白洋淀、中間水相連的山水城市。
1.實施大水系主體工程。在已實現清水入市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弘揚“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科學推進、優質高效”的大水系精神,完善大水系規劃,繼續加快“兩庫連通、西水東調、引水濟市、穿府補淀”大水系主體工程建設,改善市區水生態環境。
2.實施生態水韻景觀工程。加快推進“兩環、四廊、五湖、十園”等重點水景項目建設。整治城市防洪堤。在水系沿途建設一批水景小區、水景廣場、水景建筑等城市水韻景觀。
3.加強大水系綜合管理。建立大水系綜合管理長效機制,加強水系保護。堅決杜絕向河道排放生產、生活污水等破壞水體現象,確保水質清潔、水系安全。
4.實施接山連水通道工程。統籌中心城區與清苑、滿城、徐水、安新四縣發展規劃,打通更多連接通道。與大水系建設同步,加快城市主干道向東西延伸。實施七一路西延。建設西二環。積極爭取建設白洋淀大道。連通高速外環。
5.大力建設保定西花園。加大對保定近郊山區的生態保護力度,提高綠化標準,建設保定西北綠色生態屏障。以滿城陵山、抱陽山和一畝泉等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為依托,規劃建設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城市森林公園,拓展城市發展和市民休閑空間。
(四)建設低碳之城。處理好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系,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大力倡導低碳型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全面建設低碳城市。
1.培育壯大低碳經濟。把新能源及能源設備制造業作為城市經濟的戰略支撐,打造科技領先、實力雄厚的“中國電谷”。大力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全力打造“華北汽車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低碳主導型現代產業體系。
2.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對重點領域和重點部位嚴查重管,倡導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大力促進生產、生活各領域節能減排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加快太陽能技術與產品的推廣應用,建設“太陽能之城”。深入開展“藍天行動”,加大揚塵和機動車尾氣綜合治理力度,推廣使用清潔能源,擴大集中供熱覆蓋面,提高城市空氣質量。加快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建設,提高城市污水、垃圾的無害化集中處理率。開展低碳(綠色)機關、社區、學校、醫院、飯店、家庭等創建活動。
3.拓展城市生態空間。強化生態優先理念,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和國家級森林城市。新建小區、新開發片區要加大生態空間比重。對競秀公園、濱河公園、植物園、東風公園、人民公園等城市公園進行綠化改造,完善功能、豐富內涵。社區、街頭綠地注重功能性,體現裝飾性。清苑、滿城、徐水、安新四縣率先創建園林縣城。
(五)展示現代之氣。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加快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載能力,建設宜居型現代城市。
1.構建“一城三星一淀”城市格局。結合城市組團發展和高速公路、鐵路建設,科學規劃城市功能分區和發展方向。充分發揮高新區、工業園區和重點開發片區的帶動能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城中村改造,加快主城區建設。清苑、滿城、徐水、安新要以按區管理為契機,主動對接中心城市。加速市區和“三星一淀”的融合步伐,逐步實現資源共享、一體發展。加快實施一主三次城市發展戰略,建設保京、保津、保石三條城市帶,充分發揮保定在京津石三角區中心位置的特殊優勢和作用。
2.建設標志性城市建筑。對市區迎賓路、出入口、中心區及“三星一淀”縣城等重要節點精心設計,建設一批形象標志。著力抓好萬博廣場、電谷廣場、世紀財富廣場、火車站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科學確定城市色彩基調,確保道路地面、建筑立面、街道小品的色彩協調,增強城市個性和特色。
3.完善城市承載功能。以建設現代化大城市為目標,超前規劃、統籌推進城市水網、電網、氣網、熱網、通訊信息網等基礎建設,提高市政設施的綜合承載能力。加大城市地下空間建設力度。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拓寬、加密城市路網,緩解交通壓力。對城市學校、醫院、市場、文化場館、體育設施、養老救助機構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提高公共資源的配置利用效率和公共服務質量。
4.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全面加強城市網格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市內主次干道做到無店外經營、無店外堆物、無店外加工、無亂貼亂畫、無擺攤設點、無違法建設、無亂停亂放,戶外廣告整齊規范。高標準規劃并大力實施城市亮化工程,打造城市亮麗夜景。統籌推進管線入地,提高視覺美感。探索推行市、區、街道、社區分級管理模式,動員廣大市民積極參與,主動維護城市秩序和形象。
(六)培樹文明之風。堅持不懈地抓好城市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升市民綜合素質和全社會文明程度,增加保定城市品位的文明內涵。
1.大力實施市民素質提升工程。以保定人文明公約、行為守則為主要內容,開展“城市面貌大變樣、市民素質大提高”、全市道德模范評選等系列活動,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市民文明誠信檔案。大力支持志愿者隊伍從事各類公益性活動。
2.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新形式、內容和載體,探索建立長效機制,不斷增強創建工作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創造性地開展雙擁模范城、文明生態社區、文明誠信企業、文明規范行業、文明高效機關等創建活動。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和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市。
3.下大力優化城市發展環境。進一步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減少審批公章、環節、時間和收費項目,再造行政審批程序,建設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健全突發性公共事件預防、應急體系,建設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建設規范守信的市場環境。
三、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專門組織機構和領導力量,負責對提升保定城市品位工作的組織指導、協調調度、督促檢查。按照指導意見要求,分階段、分年度明確具體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每年集中力量抓成一批提升城市品位的大事實事。“一城三星一淀”有關縣、區和市直部門要分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加大督導、考核力度,強化工作導向和考核導向。
(二)提升工作標準。提升保定城市品位各項工作,都要按照一流目標科學定位、積極推進。市規劃、建設、園林、行政執法、市政、環保、文化、文物等有關部門,要分別制定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工作標準,并認真實施。
(三)創新工作方法。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拓寬融資渠道,放開規劃設計市場,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城市建設。堅持政府主導拆遷安置、土地收儲、規劃設計,探索實行混合產權、企業拆遷和改制同步推進、先安置后拆遷等創新模式,加快城市片區改造步伐。
(四)強化宣傳推介。市內主要媒體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進行系列報道,提高社會各界對提升保定城市品位的知曉度和參與度。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展示保定城市品位。
各縣(市)要根據本指導意見,結合本地實際,對提升城市(鎮)品位工作作出具體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