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 述
農業·綜述
2010年全市貫徹落實中央和省關于農業工作的總體部署,緊緊圍繞“又好又快發展、強市興縣富民”中心任務,以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為核心、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重點、以壯大蔬菜產業為抓手、以提升科技水平為支撐、以深化體制改革為保障,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狠抓各項重點工作和關鍵舉措的落實,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市農業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25.0億元,比上年增長6.5%。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46元,比上年增長16.3%。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總產量總產585.1萬噸,增長4.6%,實現了“八連增”。主導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農業結構不斷優化,畜牧水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肉、蛋、奶產量分別增長7.4%、5.6%和10.6%;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達450.3億元,較上年增長146.9億元,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7%;對21座水庫進行除險加固,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0萬畝;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鞏固歷年退耕還林成果16.29萬畝,保護森林資源,完成造林51.7萬畝,加強林政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林業產業較快發展,全市果品產量完成117萬噸,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73億元;全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完成集體林明晰產權面積1223.93萬畝,走在了全省前列。
種 植 業
農業·種植業
【保定市農業局】 是主管全市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市政府工作部門,負責研究制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農業產業政策;指導監督農業產業有關法律法規的實施;指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組織建設;落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指導監督減輕農民負擔工作;預測并發布農業各產業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求情況和農村經濟信息;負責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內設辦公室、人事處、計劃財務處、農業處、科技教育處、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農機處、市場與經濟信息處8個職能處(室)、15個局屬事業單位。
局 長 呂 先
副 局 長 王賀鵬 張鳳洋
劉建民(12月任)
張來永(4月任)
紀檢組長 陳殿恒(4月任)
調 研 員 劉洪勛(4月任)
副調研員 董大壯 翁樹文
【概況】 2010年,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后勁”的要求,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健全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為支撐,以夯實農業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深化“五個農業”建設,完成了各項任務目標,全市農業保持了持續穩定發展的態勢。6月25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南市區視察夏糧生產,對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及夏糧生產、機收作業給予了充分肯定。10月11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省長陳全國陪同下,到定州市考察指導農業秋冬種生產,也對全市農業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陳全國、臧勝業、張和等省領導對全市發展蔬菜產業做法作出批示,給予充分肯定。12月20日《農民日報》頭版刊發保定市糧食連續8年獲得豐收的報道。10月25日和12月6日《河北日報》頭版分別對保定市糧食生產和蔬菜生產情況進行了宣傳報道。
【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 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78.17萬畝,比上年增加15.79萬畝;平均單產達433.3公斤,比上年增加22.3公斤;總產達597.1萬噸,比上年增加37.7萬噸,增長6.7%。其中小麥587.1萬畝,單產393公斤,總產230.7萬噸;玉米692萬畝,單產470公斤,總產325.2萬噸,糧食生產連續8年獲得豐收,總產連續四年攀上100億斤臺階。市農業生產被省評為先進單位,定州、清苑、徐水三縣市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蔬菜產業快速發展】 制定出臺保定市蔬菜產業發展指導規劃(2010-2015年),確定了穩步增加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優型設施蔬菜比重、努力開拓京津及外埠市場的蔬菜產業的發展目標。推行政府投入為引導、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投資和金融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全市蔬菜產業發展總投資約12億元,其中市縣兩級政府投入1.23億元,金融機構發放小額貸款3.8億元,社會投資6.97億元,全市新增日光溫室8360個,新增面積27198畝。市政府籌集300萬元對完成任務以上的定興、容城等13個縣市分別給予15萬~50萬元獎勵。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227.5萬畝,實現總產784.38萬噸,帶動農民增收近3億元,蔬菜產業已成為全市種植業中農民自主投入最大、吸納勞動力最多、經濟效益最高、增長速度最快的優勢產業。在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就加快推進蔬菜產業發展做了典型發言,定興縣被省農業廳評為蔬菜示范縣建設先進單位。
【開展專項整治】 開展“種子執法年”、“農藥市場監管年”和“利劍護農”肥料市場整治活動為載體,以種子、農藥和肥料市場監管為重點,在全市范圍內集中開展了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年內全市出動執法人員3.43萬人次,檢查企業1.78萬個次,整頓市場86個次,受理舉報案件23件,立案查處72起,查獲違法種子1900公斤、農藥9150公斤、肥料600噸。
【加快認證認定步伐】 全市新增綠色食品生產加工企業5家,認證綠色產品9個,完成8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75個無公害農產品的申報和復審工作,全市認證基地累計38個,新增和復審認證農產品75個,認證產品累計101個,創歷史最好水平。
【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 全市共抽檢農產品樣品2922個,其中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檢測樣品1004個,農產品農藥殘留合格率99.5%,認證產品合格率100%。特別是市農產品在農業部第四次例行監測中合格率達100%,抽查結果在所抽檢的87個城市中并列第一,受到農業部和市政府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
【加快農村沼氣建設】 全市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48049戶,累計沼氣池用戶發展到44.3萬戶,普及率20.14%。全市年產沼氣1.3萬立方米,年節能9.5萬噸標煤,減排CO26.9萬噸,實現經濟效益5.76億元,受益人口177萬。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工程】 全市共采集化驗土樣3.7萬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792萬畝,畝均減少不合理肥料投入8.2公斤,節肥總量6.49萬噸,畝節本增效45.1元,總增效益35719.2萬元。配方施肥逐步實現了測試批量化,數據管理信息化,做到了測土到田、配方到廠、送肥到點、服務到戶。
【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推廣小麥(玉米)秸稈機械直接粉碎還田面積946.7萬畝,其中小麥、玉米秸稈還田面積分別達548萬畝和398.7萬畝,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86%。
【農村經營體制不斷優化】 全市依法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727家,增速全省第一,總數排位全省第三,推動了農業產業升級和規模擴張。土地流轉面積達70.3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7%。完成建立和開展村級財富積累機制的村達到3086個,清理規范承包合同3201份,對476個村集體資產有償使用費進行了收繳,總額達1557.58萬元,其中資源性資產收繳總額969.28萬元。重點開展了集體資產和集體財務的專項審計,對北市區、徐水縣等11個縣(市、區)的43個鄉(鎮、辦)、85個行政村進行了農村集體財務專項審計,審計總額達1.2億元,查處違紀違規資金2400萬元。同時不斷拓寬財務委托代理服務制范圍,將委托范圍延伸至“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全市實行委托代理的鄉(鎮)數達到326個,其中實行電算化管理的鄉(鎮)295個,涉及村數5678個。
【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 全市共舉辦培訓班3000多場次,培訓農民60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80多萬份。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和環節,30余次組織專家進行田間考察,及時提出管理意見,指導農民搞好農作物田間管理。
【農業科研取得新進展】 市農科所承擔的國家科技部“紅小豆保876-16和綠豆保942-34擴繁、種植技術熟化與示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紅小豆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華北區谷子新品種選育”,保定市科技開發土地綜合治理項目通過驗收。“高產穩產冬小麥新品種保麥10號選育及應用”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高產穩產廣適紅小豆新品種保紅947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高產穩產優質綠豆新品種保942-34獲省山區創業三等獎。
【項目爭取實現新突破】 全市共爭取部、省級項目12大類43項,資金總額38936.83萬元,較上年增長37%。項目拉動作用日益顯現。
(張志剛)
農業機械
農業·農業機械
【概況】 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165萬千瓦,比上年增加25萬千瓦,同比增長2.19%。平均百畝耕地擁有農機動力103千瓦,比上年增加2千瓦。受農機購置補貼的拉動,大中型拖拉機呈快速增長趨勢,保有量達到2.56萬臺,比上年增加0.22萬臺,增長9.4%,大中拖動力比上年增加13.67%;小型拖拉機保有量13.83萬臺,比上年減少0.23萬臺。拖拉機逐步向大型化發展。聯合收獲機械達到14049臺,增加975臺,增長7.46%,其中稻麥聯合收割機12649臺,比上年增加521臺(其中部分是小麥、玉米兩用機);玉米收獲機械增幅加快,達到1400臺,增長47.99%,玉米收獲專用割臺達到749臺,比上年增加164臺,增長28.03%。在拖拉機增長的基礎上,配套農機具也相應增長,大中型配套農機具增長8.49%,配套比1:1.61。農機原值達到63.8億元,比上年增加3.5億元,增長5.88%。
農機購置補貼全面落實。全市共落實中央、省、市級農機購置補貼資金9804.409萬元(其中中央級9404.519萬元,省級367.5萬元,市級32.39萬元),比上年增加218.819萬元。共補貼各類機具10543臺(套),受惠農戶6621戶,直接帶動農民購買農機投入達2.28億元以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降低了農民購機費用,激發了農民購置和使用農業機械的熱情,帶動了農機生產、維修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全市農機裝備結構調整優化和農機化水平的提高。
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升。全市小麥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水平均達到95%以上,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全市玉米機播在80%以上,玉米機收呈現快速增長勢頭,作業面積達到168萬畝,比上年增長60%,占種植面積的28%。機械化秸稈還田穩步推進,小麥、玉米秸稈還田面積856.8萬畝,占種植面積的70%以上。
農機深松技術普及推廣。“三秋”期間,部、省領導到保定市考察了秋冬種農業生產,提出了在糧食生產上要實現“六個突破”,特別是要抓住秋冬種的有利時機,推廣麥田機械深松(耕)技術,省政府決定用3年時間對全省所有麥田全部深耕一遍。為貫徹落實部、省領導指示精神,保定市召開了三秋種麥工作緊急電視電話會議,對加快推進麥田深松(耕)技術的落實進行安排部署,制定了六項具體措施和工作步驟。并派出四個督導組,分片包縣,檢查指導深松作業及補貼政策的落實,促進了工作的開展。全市2010年共完成深松作業86239畝,占全省第一。
農機跨區作業成效顯著。共組織小麥聯合收割機2500余臺,分別赴河南、山東、內蒙古等地進行機收作業,共在異地收獲小麥100余萬畝,為農民創收3000萬元以上。
(王曉樸)
林 業
農業·林業
【保定市林業局】 是保定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林業工作的職能部門,負責全市林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負責國家林業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負責組織指導全市造林綠化工作,負責全市的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及監測工作,負責全市林業科研及技術推廣工作。局內部設辦公室、植樹造林處、果樹蠶桑花卉管理處、森林資源管理處、發展計劃與資金管理處、林業工程項目綜合辦公室六個職能處室,局直屬事業單位12個。
局 長 姜明慧
調研員 荀志惠(女,黨組成員)
副局長 陳 飛 許喜林
田景梅 苑慧峰
紀檢組長 臧思良(黨組成員)
森林公安局局長李忠琦(黨組成員)
森林公安局政委 張建華
副調研員 許培忠 甄壯平
【概況】 全市共完成造林52.53萬畝,占任務的115.13%;完成義務植樹1420萬株,占任務的101.4%,完成新育苗面積6.98萬畝,占任務的232.7%,均超額完成省林業局和市政府下達的任務指標。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74.3億元。年內,共獲得各級表彰22項,其中全國表彰1項:全國森林防火工作先進單位;省表彰5項:全省林業系統信息工作先進單位、全省第六屆林業科學技術二等獎、全省林業統計報表工作優勝單位、全省林業系統信息工作優勝單位、全省秋冬季造林任務完成情況第一名、第一、二季度林業宣傳工作發稿量第一名;市級各種表彰16項: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群眾工作站先進派出單位、上報市委信息工作先進單位、聯系共建社區先進單位、文明單位、政府工作報告表彰加分、優化環境工作先進單位、工作實績突出、幫扶工作通報表彰、環境保護工作先進單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通報、市直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保定市五四紅旗團委、市直機關游泳比賽優秀組織獎、第八屆運動會優秀組織獎、第八屆運動會優秀隊列獎。
【林業改革發展有新舉措】4月29日,保定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保定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規劃綱要》。市委、市政府于5月10日,組織召開了全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廣播電視動員大會,收視范圍直至鄉村農戶。會議明確提出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作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弘揚城市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構建和諧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與河北農大9名專家教授組成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專家顧問團,共同研究謀劃了《保定市2010~2020年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規劃》。市林業局編制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規劃綱要》已經市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并形成決議,由市林業局起草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年度考核辦法》和《關于支持林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經市委、市政府研究通過,印發全市執行。
【造林綠化和項目建設取得新成效】 組織16個縣編制完成了退耕農民創業就業轉移技能培訓項目實施方案。在對各工程縣2002年到期生態林及2005年到期經濟林進行全面自查的基礎上,順利完成了國家林業局階段性驗收工作。較好地落實了滿城、易縣小淵基金項目和易縣安格莊水庫周邊、安新白洋淀利用亞行貸款造林項目等外資投資林業項目,采取有力措施確保了項目的進度和質量,造林綠化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又有新進展】按照《市政府工作報告》工作落實方案的要求,全市在上年完成淶水、易縣、唐縣、定興、雄縣、阜平、淶源、滿城流轉中心建設基礎上,又完成曲陽、望都、涿州、定州、順平、徐水、安新、清苑和市本級流轉中心建設并投入使用。全市共完成集體林明晰產權面積1223.93萬畝,占全市林地改任務1226.17萬畝的99.82%;完成確權發證面積1145.06萬畝,占林改任務的93.38%;全市流轉林地110宗,面積27.204萬畝,流轉金額3386.55萬元;辦理林權抵押貸款35宗,面積2.0083萬畝,貸款金額6964萬元;森林保險投保面積0.97萬畝,保險金額5060.7萬元。6月,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現場會在易縣召開,高度評價了保定市林改工作做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
【科技興林工作取得新突破】 加強縣級技術推廣站建設。在完成易縣和安國兩縣市林業技術推廣站建設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又完成了淶水、阜平、唐縣、滿城、曲陽、望都、蠡縣7個縣林業技術推廣站建設。加強林業科技推廣培訓和果品檢測認定。為深入開展林業科技“16推”工作,聘請河北農大5位專家教授對全市260多名林業技術干部進行了培訓,提高了技術人員的技術推廣水平,共推廣先進技術12項,面積達63萬畝。加強科技應用,不斷提高造林質量。組織召開了25個縣(市、區)林業局主管局長和造林股長及17個國營林場負責人參加的森林撫育培訓會和種苗建設工作培訓會。在山區縣大力推廣輕基質容器育苗和容器苗造林,容器苗樹種增加到10多個,滿城、阜平、淶源等縣結合當地實際,初步利用食用菌殘料、蛭石、腐葉土(由雜草、樹葉、園土混合腐熟后待用)等混配而成的輕基質進行容器育苗,取得了較好效果,全年容器苗造林占全市山區縣工程造林總任務的90%以上,成活率由40%提高到80%以上,實現了由單一生態林育苗向生態林、經濟林苗木培育的多元化轉變,提高了造林成效。
【林業產業發展呈現新態勢】 全年共完成樹體改造面積19.58萬畝,實現果品產量117萬噸,銷售收入29.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果品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全年完成4個批次,238個果品樣品抽樣檢測,合格率97.89%;果品建設資金不斷增加,爭取到果樹結構調整項目縣3個,補助資金達1200萬元,幫助企業爭取到名優經濟林項目資金200萬元;龍頭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受到省林業局命名的林果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達到25家,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百豐公司完成了萬噸氣調庫二期擴建工程;果品增收效果明顯。通過推廣順平楊各莊、神南,易縣石家統、滿城翟家佐等果品增收示范村的成功經驗,帶動了全市許多果樹種植白點村發展果樹。林下種養業、林木加工、生態旅游、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逐步發展,社會資金投向林業逐步增加,林業經濟的輻射和帶動效應逐步顯現。
【森林資源管護力度得到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取得較好成績。不斷強化責任落實、宣傳教育和隊伍建設,嚴管火源。全市共發生一般森林火災9起,未造成林木損失,未出現人員傷亡和“進京火”,圓滿完成了省、市提出的“四個確保”的目標,森林火災發生次數和損失率繼續保持在較低水平。共建有撲火隊9支640人,有專職護林員4780人,物資儲備達千萬元以上,為有效保護全市森林資源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保障;資源林政管理進一步加強。林地審批做到了依法、有序,違法征占用林地的行為大幅下降,共依法審核審批上報占用征用林地1宗,面積2.66公頃,確保了南水北調、榮烏高速公路、陜京三線等重點項目的順利推進;森林公安隊伍得到壯大。山區9個縣全部配齊了森林公安隊伍領導班子,4個縣取得了執法辦案權,為更好的保護生態建設提供了組織保證;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組織開展了“春季行動”、“嚴厲打擊非法野外用火行動”、“林區禁種鏟毒天目行動”、“百日破案競賽活動”、“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等5次專項行動。共查處林業行政案件389起,行政處罰392人次,行政罰款101.5萬元;查處刑事案件14起,抓獲犯罪分子18人,有力打擊了破壞林業資源的犯罪行為,保護了生態建設安全;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全面加強。全年共計防治作業278.42萬畝次,比上年增加55萬畝次。由于監測預報準確,組織防治及時,措施得力,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無公害防治率達87%,測報準確率達89%,種苗產地檢疫率96%,均達到或優于省林業局下達的四率指標。
【林業宣傳工作再上新臺階】 堅持做到由局領導帶隊,深入街道、社區、重點林區和鄉鎮開展保護森林資源、林業技術推廣、野生動植樹保護、愛鳥周、法制宣傳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等宣傳活動。全市建護林宣傳碑牌620多塊,在要道路口書寫宣傳標語8400余條,印發宣傳資料3萬多份,向全市發放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宣傳冊40萬冊。2010年第32個植樹節當日,《保定日報》登載了市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姜明慧的署名文章《把握機遇攻堅克難不斷開創全市林業建[JP2]設新局面》,并以專版形式宣傳了全市林業建設取得的成績。組織拍攝了《綠染古城——向森林城市邁進的保定》專題片,增強了保定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決心和信心;積極協調媒體,廣泛宣傳林業法規、政策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相關知識,并定期播放防火警示和公益廣告等,組織召開林業宣傳媒體座談會,征求媒體意見建議,為加強林業宣傳工作奠定了基礎;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立足“保定林業”網站,廣泛宣傳林業動態和各種資訊,為人民群眾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已更新網頁圖片200余幅,刊載保定林業動態新聞500多條、林業調研文章20多篇;共在市以上媒體發表林業建設宣傳信息600多篇,其中在省以上媒體登載200余篇。被國家和省林業局林業網采用150余條。(韓忠禮)
畜牧水產業
農業·畜牧水產業
【保定市畜牧水產局】 是保定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畜牧水產業的直屬事業機構。主要職責是:貫徹國家畜牧水產法律法規并監督執行。擬定并落實全市畜牧水產業發展規劃、政策;負責全市重大畜牧水產業建設項目的立項、初審和申報工作。制定全市畜牧水產業科技普及、培訓、技術引進、推廣規劃和年度計劃,并監督實施;組織科研課題的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制定全市畜牧水產養殖品種繁育和改良規劃;指導生產、繁育和推廣畜牧水產良種工作。負責全市動物防疫、檢疫、醫政、藥政、藥檢和動物衛生監督工作。負責全市草地資源保護、建設、開發、利用的組織實施工作,制定草地資源、農作物秸稈資源開發的中長期規劃及年度計劃,指導全市草原防火工作。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種畜禽管理條例》、《國務院獸藥管理條例》、《國務院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國務院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務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河北省動物防疫條例》、《河北省種畜禽管理條例》、《河北省漁業管理條例》、《河北省漁業船舶檢驗條例》、《農業部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等8部法律、9部法規和40多項規章的監督執行。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局 長 郝俊愿
副 局 長 賈志清(女)
劉學軍 李學忠
王連卿
紀檢組長 陳殿恒
調 研 員 趙東崗
副調研員 鮑瑞亞(女)
【概況】 2010年,全市養殖業繼續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畜牧業總產值165.61億元,比上年增長14.05%,占大農業產值的32.16%;漁業產值6.73億元,占大農業比重1.3%,比上年凈增0.75億元,增長12.54%。全市實現肉類總產66萬噸、禽蛋38萬噸、奶66萬噸、水產品5萬噸,比上年分別增長11.75%、2.48%、10.13%和持平。全市人均占有肉、蛋、奶分別為60公斤、35公斤、60公斤,增長幅度領先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豬存欄408.36萬頭、出欄616.23萬頭,同比分別增長0.92%和6.69%;牛存欄41.48萬頭(其中奶牛存欄22.88萬頭)、出欄27萬頭,同比分別持平和增長8.69%;羊存欄229.19萬只、出欄214.91萬只,同比分別增長5.51%和8.17%;家禽存欄4108.24萬只、出欄5110.82萬只,同比分別增長0.41%和8.63%。冷水魚、中華鱉等特色水產養殖面積分別達到630畝和3000畝。生豬飼養量居全省第二位,肉羊飼養量、奶牛和蛋雞飼養量居全省第四位。
【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深化】 市級備案的規模養殖場達到3000個,占全市各類規模養殖場總數的40%以上。在上年50個規模場入選全省畜禽規模養殖示范場的基礎上,年內又申報68個農業部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全市已建成省級標準化示范區2個、省級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217個。全市累計通過產地認定的企業已達271個(畜牧企業259個、水產企業12個),累計通過產品認證的企業達74個(畜牧企業66個、水產企業8個)。2010年新申報47個(其中畜牧43個,水產4個),新通過產地認定22個,產品認證16個,超額完成市政府下達的任務目標。
【規模養殖發展迅速】 全市共申請標準化規模養豬場(小區)48個,標準化奶牛小區(場)項目11個,累計落實新建、擴建奶牛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省級資金2523.795萬元、落實畜牧(生豬、奶牛、肉羊)良種繁育項目、奶牛良種補貼普惠項目補貼資金以及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資金共計5100多萬元;阜平“河北省中華鱉原種場”項目申報獲批,成為河北內陸首個原種場;在項目帶動下,規模養殖快速發展,全市生豬、奶牛、蛋雞、肉雞等主要養殖品種規模養殖比例分別達到62.7%、100%、86.7%、87.6%以上。除積極爭取上級財政項目資金外,保定市又有一批起點高、規模大的養殖企業相繼開工建設:徐水縣新希望大午農牧有限公司年出欄30萬頭無公害商品豬及種豬場建設項目、河北榮達畜禽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1000萬只肉雞項目、滿城東奧牧業有限公司年出欄10萬頭商品豬場建設項目、河北漢唐牧業有限公司10萬頭零排放豬場項目等,項目總投資近7億元。
【重點動物疫病防控繼續強化】年內全市牲畜口蹄疫、禽流感、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雞新城疫、布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全部達到100%,共免疫禽4091.51萬只、豬404.6萬頭、牛41.56萬頭、羊217.22萬只,并按照要求規范填寫了免疫卡和防疫檔案,耳標佩帶率達100%。對各縣(市、區)規模養殖場采血進行血清學監測6萬余份,病原學監測1964份,免疫抗體水平常年保持在70%以上。全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普查,共普查牛場409個、羊場107個、豬場3412個、蛋禽場2856個、肉禽場351個,普查面涵蓋全市312個鄉鎮6255個行政村。同時經對631.6萬份血樣檢測,未發現布病、結核病、狂犬病等其他二、三類動物疫病、人畜共患病疫情。5月,保定市代表河北省接受并順利通過了農業部組織的防疫檢查驗收。在推進規模養殖場(區)科學防控與依法監管工程建設方面,把全市1615個達到省政府備案要求的規模養殖場(區)劃分等級,分類管理,做到了監督、檢查、服務三位一體的管理運行機制。至年底,全市有近1000個養殖場(區)達到了驗收標準,占全市的60%強,走在了全省前列,8月,省畜牧獸醫局在涿州專門召開了現場會,在全省推廣了保定市的做法和經驗。作為河北省第一批水產疫病測報試點,全市已形成完整的市、縣、場測報體系,5種主要養殖品種全部納入監測范圍,監測面積1205畝,占42.73%。
【動物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建立和完善了全程監管機制、風險預警機制、應急處置機制、責任追究機制等長效機制。組織開展了奶站專項清理整頓,對現有272個奶站、已關停的100多個奶站、337個奶牛小區和養殖場的所有倉儲場所進行清查,宣傳省政府2號公告,并與業主簽訂責任書和承諾書,敦促其主動交出奶粉近40多噸。結合《獸藥管理條例》和《乳品質量監督管理條例》執法檢查月活動,組織開展了全市獸藥執法聯合檢查、《乳品質量監管條例》執法聯合檢查、皮革碎料和抗生素濾渣的專項清查等行動,共檢查獸藥生產企業10家、獸藥經營企業560家、動物門診410家、規模養殖場260家、飼料生產企業71家,檢查奶站(奶牛養殖小區)81個、乳品生產企業8個,下達整改通知書46份,查處違法案件50余起,清查無證飼料生產企業14家。
【特色精品漁業加快發展】 年內“中華鱉優勢產業帶”、“西北部山區冷水資源產業帶”兩大產業帶的特色漁業、精品漁業生產迅速發展,全市溫棚養殖中華鱉面積達3000余畝,流水養殖面積達到630余畝。為保護白洋淀等大水域漁業資源生態,組織實施增殖放流。在白洋淀放流鰱鳙魚4.17萬公斤、河蟹(大眼幼體)7200萬只、草魚種14.3萬公斤。同時,自籌資金173.4萬元,在西大洋水庫放流池沼公魚卵1.7億粒;在安格莊、旺隆、黃蒿等水庫放流鰱鳙魚種16.2萬公斤,草魚種2.8萬公斤。
(黃 亮 季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