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2013年,全市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按照推進“四化同步”、城鄉發展一體化總目標,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全市糧食生產實現十一年連續增長,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224.5萬畝,總產量達到525萬噸;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播種面積1104.6萬畝。蔬菜播種面積217.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115.2萬畝,總產800多萬噸,實現產值91.76億元。全市10個部級蔬菜標準園已通過項目驗收。新增綠色食品企業3家,產品9個;認證綠色蔬菜基地9個,認證綠色產品20個;累計認定基地47個,認證產品153個;全市共抽檢農產品樣品3838個,合格率為99.8%,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全市依法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6084家,新增2746家,輻射帶動農戶70萬多戶。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8675元,比上年增長13.2%。287個鄉鎮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站,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131萬畝,占家庭承包總面積的13.4%,較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全市森林資源流轉面積37.8萬畝,流轉金額4907.8萬元;林權抵押貸款面積8.7萬畝,貸款金額31854萬元。
圍繞“節本增效”和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農業。新建沼氣池5160戶,建設物業網點125個,建成大中型沼氣工程4處;推廣測土施肥面積812萬畝,采集化驗土樣1.05萬個,秸稈綜合利用面積1000萬畝,綜合利用率達到85%。
標準化規模養殖,建成部、省級標準化示范場122個,其中部級43個,省級79個。全市各類規模養殖場達5676個,標準化養殖場達到155個。年肉類總產71萬噸,禽蛋產量38萬噸,奶類總產63萬噸,水產品總產6.7萬噸。
全年完成造林68.6萬畝,義務植樹1500萬株,新育苗5萬畝,新發展果樹18萬畝,新增花卉面積0.5萬畝,新建果品采摘園15個,果品產量達130萬噸,全市木材產量完成5.1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完成43萬立方米,實現林業產值90.1億元。
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4.2%,比上年增長1.8個百分點。全市277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6.2億元,同比增長15%;41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搭建銀企對接平臺,91家企業新增貸款14.63億元;全市277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河北省著名商標43個。全市共確定重點項目207個,計劃總投資448.14億元,同比增長87.3%;年內完成投資70億元,同比增長15%。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73個,投資額413.58億元,占項目總投資額的92.3%,年內竣工億元項目10個。組織省財政支持項目申報工作,17個項目獲省補助資金2388萬元;為阜平縣、唐縣和高碑店3個縣(市)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397萬元。加大招商力度,全市共簽約項目30個,協議引進資金212.15億元,同比增長248%。
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一村一品”專業村建設進展順利。全市建成規模種、養基地119個,年銷售收入達到280.9億元,17個特色產業基地被評為“河北農業特產之鄉”。全市達到統計標準的農產品加工基地8個,年銷售收入101.2億元。實施“一村一品”富民工程,全市符合農業部統計標準的專業村達到353個,專業鄉鎮24個,其中清苑縣牛莊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有序推進。按照省規定的時間節點,全部完成了各項任務目標。3個省級試點村高標準完成了改造提升工作,144個高鐵沿線村全部完成計劃任務,448個“三沿”重點村的廁所改建、飲水安全、道路硬化、垃圾處理、村莊綠化、危房改造等6項工作正有序進行,1159個重點村“四清”任務基本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均開展“四清四化”整治工作,改變了農村衛生環境“臟亂差”狀況。下派448個工作隊到各重點村進行蹲點幫建,培訓干部群眾92萬人次,促進了改造提升工作有效開展。投入各類資金6.5億元,投工投勞40多萬人次,清理垃圾雜物135萬立方米,清理殘垣斷壁、打掃庭院21萬處,完成民居改造1.2萬戶,門窗改造17萬戶,硬化道路104萬米,鋪設飲用水管線127萬米,增加供水家庭23245戶,完成廁所改造9716戶,鋪設污水處理管線1.7萬米,整理閑廢土地712處,建設村民中心111處,設計建設村莊標識350處。
(解擘磊)
種 植 業
【保定市農業局】保定市農業局是主管全市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市政府工作部門,負責研究制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農業產業政策;指導監督農業產業有關法律法規的實施;指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鄉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組織建設;落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指導監督減輕農民負擔工作;預測并發布農業各產業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求情況和農村經濟信息;負責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內設辦公室、人事處、計劃財務處、農業處、科技教育處、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農機處、市場與經濟信息處8個職能處(室)、15個局屬事業單位。
局 長、黨組副書記 呂 先
調研員、黨組副書記 王賀鵬(6月離任)
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鳳洋 馬躍斌
劉建民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陳殿恒
副局長 張來永
【概況】2013年,圍繞建設“京畿強市、善美保定”目標,落實“一產抓特色”部署,“穩增長、抓特色、重科技、保安全、強保障、促增收”,堅持科學發展、統籌協調、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加快推進全市現代農業進程。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675元,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全局共有13項工作受到部、省、市的表彰和獎勵。
【糧食生產能力有新提升】應對自然災害,狠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落實,開展糧食穩定增產和高產創建行動,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224.5萬畝,總產524.5萬噸,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
【蔬菜產業發展得到加強】蔬菜生產保持產銷兩旺良好局面。涿州、定興和淶水3個省級蔬菜示范縣全部通過省廳核查驗收,全市新增淶水、淶源、易縣、阜平4個農業部蔬菜標準園基地,累計達到14個,實現“由園到區”擴展,創建縣數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市蔬菜播種面積217.6萬畝,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115.2萬畝,總產850.3萬噸,蔬菜產業已成為種植業中促農增收第一大產業。
【農業安全水平實現提高】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治理農藥殘留物超標百日行動”和農資市場專項整治行動,共出動1.13萬人次,立案106起,查處違法種子1.3萬公斤、農藥0.8噸,肥料40噸。新增綠色食品企業3家,產品9個,累計認定基地47個,認證產品153個;認證綠色蔬菜基地9個,認證綠色產品20個。全市建成市縣兩級農產品質檢中心(站)20個,實行定期農產品抽樣檢測制度。共抽檢涉及根莖類、綠葉類、瓜果類等30多個品種3838個樣品,其中市級檢測樣品732個,合格率為99.8%。
【農村體制改革跨上新臺階】全市依法注冊種植等6大類農民專業合作社6084家家,新增2746家,同比增長166.9%,其中國家級示范社2家,省級示范社50家,市級示范社41家,輻射帶動農戶70萬多戶。各地全部建成土地流轉服務中心,287個鄉鎮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站,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131萬畝,占家庭承包總面積的13.4%,較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全市完成“三資”清理的村達到5264個,占總村數的91%,清理經濟合同1.29萬份,金額3億多元。
【農業循環經濟取得突破】全市推廣測土施肥面積812萬畝,采集化驗土樣1.05萬個,制定施肥配方98個,應用配方肥21.9萬噸,應用面積487萬畝,總增效益3.65億元。新建沼氣池5240戶,建設物業網點125個,建成大中型沼氣工程4處。農作物秸稈實現資源化利用565萬噸,其中直接還田494萬噸,積造有機肥10萬噸,過腹還田58萬噸,食用菌栽培1.2萬噸,全市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已接近90%。
【農機裝備結構達到優化】農機具向動力大型化、作業系列化、功能復合化的方向發展,高性能、大馬力的田間作業動力機械和配套機具增長幅度較大。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029萬千瓦,農機總量持續穩定增長。農機深松面積達到100.4萬畝,小麥機耕、機播、機收水平均達到了99%;完成玉米聯合收獲面積389.1萬畝,玉米機收率達到67%,較上年提高20%。組織2500余臺小麥聯合收割機赴河南、山東開展跨區作業,異地作業面積100余萬畝,為農民創收4000萬元。
【農業科技支撐增添活力】全市已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綜合區域站161個,落實農業區域站編制1563人,人員到位率達到86%,基層農技服務能力和活力不斷增強;糧食、蔬菜、肥料等專家顧問組,在農業生產關鍵時節、作物生育關鍵時期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推廣、決策咨詢和科技服務,指導農民科學生產,農科教協作不斷深化,全市推廣良種面積1104.6萬畝,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農業科研邁出新步伐,農科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托四個國家級試驗站,全力挖潛,雜糧育種水平躋身全國前列。所培育的新品種保谷19號通過國家鑒定,高產、優質、廣適、抗旱耐瘠薄谷子新品種保谷18獲河北省山區創業二等獎。
(張志剛)
農業機械
【概況】2013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029萬千瓦。農機原值64.68億元。大中型拖拉機2.9萬臺;大中型配套農具4.84萬部,配套比為1∶1.7;小麥聯合收割機1.15萬臺,玉米聯合收割機0.54萬臺;秸稈粉碎還田機1.5萬臺;農產品初加工作業機械2.78萬臺(套);漁業機械0.14萬臺;農用運輸車31.95萬臺;農田基本建設機械0.19萬臺。
全年全市26個縣(市、區)共享受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4360萬元,補貼各種農業機械16440臺(套),其中拖拉機2429臺,小麥收割機321臺,玉米收獲機2058臺,旋耕機1458臺,秸稈粉碎還田機865臺,播種機1082臺,飼料收獲機108臺,棚室機械2567臺(套),畜牧水產機械1069臺(套),其它農機具4483臺。受惠農戶7633戶,直接帶動農民購買農機投入3.3億元。
年內全市小麥機耕、機播、機收作業水平分別達到98%、99%、99%以上,小麥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全市玉米機播作業達到90%以上,玉米秸稈粉碎還田70%以上,玉米機收作業面積達到67%,機收水平比上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按全市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05.79萬公頃)計算,耕播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9.22%。
(張志剛)
林業
【保定市林業局】保定市林業局是保定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林業工作的職能部門,負責全市林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和組織實施,負責國家林業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負責組織指導全市造林綠化工作,負責全市的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及監測工作,負責全市林業科研及技術推廣工作。局內部設辦公室、植樹造林處、果樹蠶桑花卉管理處、森林資源管理處、發展計劃與資金管理處、林業工程項目處6個職能處室,局直屬行政機構1個市森林公安局,局直屬事業單位12個。
黨組書記、局 長 姜明慧(6月離任)
王賀鵬(6月任)
黨組副書記、調研員 陳 飛
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郝忠政
黨組成員、副局長 許喜林 趙建振
田景梅 苑慧峰
甄壯平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臧思良
黨組成員、森林公安局局長 李忠琦
森林公安局政委 張建華
【概況】2013年,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全市造林綠化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加強林木種苗工作的意見》,為造林綠化工作完成奠定了基礎。全市共完成造林68.6萬畝(含封山),占年度任務50萬畝的137.2%;完成義務植樹1500萬株,占年度任務1400萬株的107.14%,完成新育苗5萬畝,占任務5萬畝的100%。完成2005年度涉及12個縣市,總面積5.6萬畝的退耕還林到期生態林國家級核查驗收任務;組織16個縣市開展2013年度退耕還林工程縣級自查工作。全年共爭取省級以上財政支持項目資金2.09億元,特別是通過與部省的對接,爭取到追加預算外造林資金近千萬元,支持阜平扶貧開發。爭取利用亞行貸款860萬美元的《保定市白洋淀上游林業生態發展項目》已獲國家發改委批準,推動淶水、順平2縣優質核桃基地建設。
全年獲得市委、市政府表彰有:年度信訪工作責任目標完成情況先進單位。年度城鎮綠化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先進單位。南市區禽流感疫情處置工作做出突出貢獻單位。
【林業產業發展不斷提升】全市新發展果樹18萬畝,占全年任務量11萬畝的164%,較上年同期增長20%;果品產量完成130萬噸,占全年任務量128萬噸的101.5%,比上年同期增產2萬噸;果品總產值完成52.6億元,較上年增加4.5億元;全市新建專業合作組織59家,達到280家;果品加工廠115個,果品企業59家;新增花卉面積0.5萬畝,完成全年任務指標;在第八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上,有45件展品分別獲得4項金獎、9項銀獎、24項銅獎和8項優秀獎,獲獎率68%,名列全省第一位,并獲省籌展委員會授予的“突出貢獻獎”,6人獲“先進個人獎”。《關于花卉產業情況的調研報告》得到市領導肯定,市政府下發《關于加快果品產業強市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發展花卉產業的意見》兩個政策性文件。全市木材產量完成5.1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完成43萬立方米,實現林業產值90.1億元。
【資源保護不斷加強】加強林木采伐監督管理、野生動植物管理、林地保護管理,深化林權改革,推進林業投融資體系建設。完成森林資源流轉面積37.85萬畝,落實森林投保面積136.53萬畝,林權抵押貸款面積8.72萬畝,共審核、審批建設工程征占用林地16宗4650畝,征收植被恢復費2000余萬元。共查處各類案件608起,罰款256.3萬元。爭取市財政投資230萬元,在重點林區、景區出入口建立視頻監控系統,投資90多萬元購置VSAT衛星小站、更新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統和火場標繪系統;投資80多萬元裝備了以水滅火設備,開展了森林火災隱患大排查、大整改活動,實現“四個確保”目標。全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作業256.8萬畝次,完成省廳下達的“四率”指標。加強種苗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和種苗標準化管理工作,苗木生產合格率達100%,造林用苗合格率達100%,良種使用率達80%以上。
【技術推廣工作穩步推進】林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組織實施“柿樹密植栽培綜合管理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核桃低效林提質增效技術”等一批實用技術項目的示范推廣,取得很好效果,引進一批新品種、新成果、新技術,為后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貯備。加強無公害果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提高了產品質量。全年完成抽樣果品檢測220批次,合格率98.6%;完成18萬畝國家級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工作。完成阜平縣兩個對口幫扶村的幫扶任務和15個縣(市、區)81個村的基層建設年活動產業發展任務,其中對阜平的幫扶經驗在扶貧攻堅指揮部簡報上予以刊載。
【林果扶貧工作全面開展】向所承擔的扶貧攻堅縣阜平、淶水、淶源和易縣每縣支持林業資金30萬元;向基層建設年阜平營崗村和吳家溝村支持2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2個村的林果發展;向環首都扶貧攻堅的淶、淶、易3縣的4個村各支持林果業發展資金5萬元;完成深化基層建設年活動涉及到林果幫扶項目的15個縣(市、區)81個村全部完成栽植任務;“四清四化”每村2000棵樹村莊綠化工作目標已全部完成。
【宣傳信息工作保持先進】截至2013年底,共向上級及各大媒體上報林業宣傳信息共計400多條,在市級媒體刊登500多條,省以上媒體520多條。在市委宣傳部對市直部門外宣考評和全省林業系統宣傳考評中繼續保持前列。
(韓忠禮)
畜牧水產業
【保定市畜牧水產局】保定市畜牧水產局是保定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畜牧水產業的直屬事業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國家畜牧水產法律法規并監督執行。擬定并落實全市畜牧水產業發展規劃、政策;負責全市重大畜牧水產業建設項目的立項、初審和申報工作。制定全市畜牧水產業科技普及、培訓、技術引進、推廣規劃和年度計劃,并監督實施;組織科研課題的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制定全市畜牧水產養殖品種繁育和改良規劃;指導生產、繁育和推廣畜牧水產良種工作。負責全市動物防疫、檢疫、醫政、藥政、藥檢和動物衛生監督工作。負責全市草地資源保護、建設、開發、利用的組織實施工作,制定草地資源、農作物秸稈資源開發的中長期規劃及年度計劃,指導全市草原防火工作。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種畜禽管理條例》《國務院獸藥管理條例》《國務院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國務院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法》《國務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河北省動物防疫條例》《河北省種畜禽管理條例》《河北省漁業管理條例》《河北省漁業船舶檢驗條例》《農業部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等8部法律、9部法規和40多項規章的監督執行。承辦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黨組書記 郝俊愿
黨組副書記 賈志清(女)
副局長 劉學軍 王連卿
紀檢組長 陳殿恒
【概況】2013年,全市完成肉類總產71萬噸,同比增長2.36%;禽蛋總產38萬噸,同比下降4.08%;奶類總產63萬噸,同比增長0.05%;水產品總產6.7萬噸,同比增長3.03%。生豬出欄613.87萬頭,同比增長0.84%;肉牛出欄24.32萬頭,同比持平;肉羊出欄366.67萬只,同比增長14.69%;肉禽出欄5150.78萬只,同比增長0.71%。奶牛存欄19.7萬頭、蛋雞存欄2584.83萬只,同比分別下降1.49%和3.82%。各類規模養殖場達5843個,其中市級備案場2784個,新建、改擴建養殖場188個,部省級標準化示范場122個,標準化養殖場155個,較上年增加22個。
【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按照《保定市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方案》的部署,率先啟動,利用春、秋防疫為載體,集中強制免疫、排查監測和消毒滅源,落實檢疫監督、獸藥監管和督導檢查等各項防控措施,免疫密度做到應免盡免,抗體監測水平達到國家規定要求。12月17日,南市區虎鳳雞場突發H5N2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市畜牧水產局會同有關部門迅速響應,在最短時間內組織技術力量,協調撲殺隊伍,調撥應急物資,開展全面排查,強化信息溝通,組織實施封鎖、隔離、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及時穩控了疫情,最大限度減少了人民群眾經濟財產損失,打贏一場禽流感疫情殲滅戰,受到農業部和省充分肯定,市委、市政府給予通報表彰。
【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得到保障】組織開展“瘦肉精”、投入品使用管理、養殖檔案的規范、飼料獸藥、產地檢疫與屠宰檢疫、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質量安全監管等專項督查整治工作,共查處各類違法違規案件110余起,移送公安機關案件4起。以“瘦肉精”、三聚氰胺、孔雀石綠等非法添加物含量以及氯霉素、磺胺類、總抗生素等藥物殘留含量指標檢測為重點,加大對畜禽產品、豬尿樣、生鮮乳、奶牛飼料、蛋白飼料原料抽測力度,完成各類樣品抽檢近16萬批次,其中市級抽樣檢測14331個,配合部、省抽樣526批次。以專項檢查和綜合治理相結合,交叉檢查與重點檢查相結合為原則,采取集中整治與定期檢查的方法,嚴格推進獸藥GSP建設,逐步規范獸藥生產、經營、使用行為,全市獸藥案件下降了90%。
【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得以完善】推進動物產地檢疫示范縣建設,在2012年涿州、易縣試點基礎上,新增滿城、徐水、定興、高碑店、唐縣、安新等試點,全市已建成228個產地檢疫申報點。將市區檢疫申報點建設、疫控中心、檢測中心實驗室建設等列入市委、市政府惠民工程,得到市政府及財政、人事等部門主動支持,落實電子出證資金30萬元,儀器設備資金420萬元,人員工作經費64萬元,招聘財政供養人員15名,檢疫申報、電子出證、檢驗檢測、疫病監測等工作得以推開、提升、深化。
【生態特色漁業推進發展】按照省“漁業四百工程戰略”,以生態健康養殖、資源增殖養護為重點,加快漁業發展方式轉變,構筑現代漁業體系,發展特色漁業、生態漁業、健康漁業,提高漁業整體效能,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中華鱉優勢產業帶、西北部山區冷水資源產業帶兩大產業帶的精品漁業生產穩步發展,溫棚養殖中華鱉面積達4200余畝,中華鱉年產量4200余噸;冷水魚養殖面積達到1150余畝,其中鱘魚養殖面積達到950余畝。推動白洋淀和大水庫生態漁業發展,做好水生生物的養護和資源增殖工作,在西大洋水庫放流池沼公魚卵5億粒,在白洋淀放流青蝦2800萬尾、中華鱉稚鱉3萬只、鰱鳙魚種50萬尾,在王快水庫放流中華鱉稚鱉2萬只。
(季曉明 黃 亮 張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