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保定
區域位置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部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緯38°10′~40°00′,東經113°40′~116°20′之間。地處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部東麓,冀中平原西部,大清河流經于此。東接廊坊市霸州市,東南鄰廊坊市文安縣及滄州市任丘市、河間市、肅寧縣,南界衡水市安平縣,西南連定州市及石家莊市深澤縣、無極縣、新樂市、行唐縣、平山縣,西連山西省五臺縣、繁峙縣,西北與山西省靈丘縣及張家口市蔚縣交界,北依北京市房山區,東北與廊坊市固安縣、永清縣毗鄰。全市土地總面積209萬公頃,其中耕地總資源72萬公頃。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東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莊125公里。京廣鐵路、京廣高鐵、107國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公路縱貫南北;神黃鐵路,112國道,張石、廊涿高速公路,保滄、保阜高速公路,榮烏高速公路橫穿東西。
自然環境全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分山區和平原兩大類。山區按高程及地貌劃分,為中山區、低山區及丘陵三類。西部為中山區,海拔高程一般在1000米以上。北起淶水縣宋各莊、易縣紫荊關、淶源縣走馬驛,南到阜平縣岔河以西。包括淶源縣全部,淶水、易縣、滿城、順平、唐縣、阜平的西部深山區,總面積6790.5平方公里。最高山峰為阜平縣歪頭山,海拔2286米。中山區山體切割強烈,河谷深切,支脈發育,并嵌有小型盆地和斷裂谷地。淶源、阜平、東團堡、走馬驛等盆地均位于該區。中山區東南部是低山區和丘陵區,呈條帶形。北起淶水,南至阜平,包括淶水、易縣、徐水、滿城、順平、唐縣、曲陽、阜平的一部或大部地區,總面積4197.6平方公里。低山區坡緩谷寬,陸地發育,有黃土覆蓋。海拔高程除狼牙山為1105米外,一般在500米~1000米之間。丘陵區海拔一般在100米~500米之間,地形低緩起伏,向東南漸坡展為平原,并有孤山圓丘突出地面。
平原區系由大小不等的沖積扇構成,自北、西、南三個方向,向東部白洋淀傾斜,按成因分山前洪積平原、沖積平原及洼淀區三部分。京廣鐵路兩側為山前洪積平原。主要由拒馬河、易水、漕河、龍泉河、唐河、沙河出山口后洪積物堆積而成,水力切割,沖溝發育。一般在海拔30米~100米之間,地面坡降為1‰~4‰。沖積平原系河流沖積扇前部相連接而成,河流交叉處多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洼地。地勢平坦,海拔在10米~30米之間,地面坡降小于1‰。該區含市區全部,雄縣、高陽、清苑大部,容城、徐水、定興、高碑店、博野、蠡縣的一部分。洼淀區位于平原東部,為白洋淀和周邊低洼易澇區,海拔7米~10米。含安新全部,高陽、清苑部分地區。境內河流主要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流經東北部邊界。大清河主要分為南北2支,長10公里以上的山區河道眾多,呈扇形分布。南支主要由潴龍河、孟良河、孝義河、唐河、清水河、金線河、界河、府河、漕河、萍河、瀑河等匯入白洋淀。北支拒馬河從鐵鎖崖分為南、北拒馬河。北拒馬河至涿州市東茨村入白溝河。南拒馬河,在白溝鎮與白溝河相會,以下稱大清河。大清河經白溝引河與白洋淀連通。
白洋淀在市轄區東部,東西長39.5公里,南北寬28.5公里,總面積362.8平方公里,為天然積水區。
建置沿革保定于戰國時期始建城池。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升為保州,建州城,為當時北宋北部邊境軍事重鎮。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后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保定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轄15州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1403年)定都北京后,保定直屬京師。清仍設保定府,轄2州15縣,屬直隸省。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遷保定,始為省會。1913年直隸省會遷天津。保定改府為道,轄40縣。1928年國民政府廢直隸省改建河北省,轄區各縣直屬省。1935年省會遷保定。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立保定市,為冀中區直轄市。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為省會,同年8月9日建立保定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8年4月省會遷天津,11月29日,保定專區所屬22縣1市合并為10縣(市)。1960年2月,撤銷專區建制,將屬保定專區各縣劃歸保定市。1961年5月恢復保定專區建制,市屬各縣由專區所轄,合并的大縣陸續撤銷。恢復22縣1市建制。1966年省會返遷保定,1968年遷石家莊。1983年11月15日,保定市復為省轄市。經國務院批準,1994年12月,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2013年6月,定州市析出。
行政區劃保定市轄3市(涿州市、安國市、高碑店市),18縣(易縣、徐水縣、淶源縣、定興縣、順平縣、唐縣、望都縣、淶水縣、清苑縣、滿城縣、高陽縣、安新縣、雄縣、容城縣、曲陽縣、阜平縣、博野縣、蠡縣),3區(南市區、北市區、新市區),計24個縣(市、區)。另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溝新城。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1022.9萬人,比上年增加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9.1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為42.9%,比上年末提高1.4個百分點。出生率13.46‰,死亡率6.87‰,自然增長率6.59‰。
氣候概況保定市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氣候屬于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變、干旱多風;夏季炎熱潮濕、雨量集中;秋季風和日麗、涼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保定境內日照充足、熱量充分、冷暖氣團活動頻繁、降水分布不均、氣象災害多發。氣溫日較差夏季較小,冬季較大,日照時數山區多于平原,年均氣溫平原高于山區。
全年平均氣溫為12.3℃,與常年平均氣溫持平。各縣市平均氣溫在8.8~13.5℃之間,保定(清苑觀測站)、易縣、雄縣、徐水偏低0.7~1.1℃,淶源、安國、唐縣偏高0.4~0.6℃,其余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年內全市平均降水量為606.5毫米,較常年偏多107.4毫米(約為常年均值的22%),為1996年以來降水第三多年份。與常年同期相比,除阜平降水偏少1成外,其余地區偏多1~3成,最大日降水量為118.2毫米(唐縣,7月9日)。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47小時,較常年偏少470小時,各地年日照時數在1714.3~2736.8小時之間,西部山區日照時數較多,中部平原日照時數較少。季節內日照時數偏少時段主要集中于冬季和夏季。日照時數偏少的主要原因是持續性大霧天氣和汛期降水日數偏多的影響。
6月7~9日,除阜平、淶源的部分地區為小雨外,其它大部分地區為大雨,其中中南部地區和北部的部分地區達到暴雨(大于50毫米),最大為定州86.5毫米,全市平均雨量43.7毫米。7月8日全市雨量分布不均,大雨(大于25毫米)以上降水主要出現在保定的中南部和淶源北部,其中阜平、清苑、唐縣、望都、滿城、順平、曲陽、定州出現暴雨(大于50毫米),最大為清苑陽城118.8毫米,達到大暴雨,全市平均雨量33.5毫米。7月25~26日全市各縣平均雨量47.8毫米,除淶源小雨外,其它地區普遍在中雨以上(大于10毫米),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達到暴雨(大于50毫米),其中市區、雄縣、安新、清苑、望都的部分地區達到大暴雨(大于100毫米),最大為清苑石橋138.8毫米。8月11日全市出現降水,雨量分布不均,大雨以上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和南部,其他為中雨。50毫米以上的有69個站,100毫米以上的有1個站,最大為蠡縣108.2毫米,全市平均雨量39.6毫米。
全年保定高溫日數(≥35℃)共計17天,極端最高氣溫為7月3日安國的39.3℃。
2013年保定冰雹出現日數少,僅出現4站日,但集中在6月25~26日,且影響范圍較大。6月25日,保定西部山區大部分地區出現冰雹,其中淶源、阜平、曲陽觀測站觀測到冰雹,冰雹直徑分別為9毫米、15毫米、7毫米,對當地農業造成不良影響。
2013年的降雪過程少,并且末雪和初雪出現都較晚。其中末雪出現在4月19日,全市出現降水,西南部山區以雪為主,南部平原以雨為主,其他地區以雨夾雪為主,西南部山區的降雪時間為有記錄以來的最晚降雪日,且當時部分果林正值花期,對當地林業造成較重影響。
2013年保定出現大霧482站日,主要出現在秋冬季節;而出現能見度小于5公里以下的中度霾和重度霾共計119站日,并且幾乎每月都有出現,其中12月最多,達到59站日。
2013年,保定氣溫變化頻繁,數次出現降溫天氣,主要出現兩次較強的寒潮天氣過程。3月9~10日,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全區均出現5~6級的偏北風,8站出現風速超過17.3米/秒的大風,對農業設施和露天公共設施造成嚴重損害。10月13~15日,寒潮天氣過程伴有降水,風力相對較弱,但是北部地區的初霜凍較往年提早7天,對部分農作物造成不利影響。
環境質量
一、市區環境空氣質量
2013年,保定市作為京津冀大氣污染控制重點城市之一,正式開始提前執行國家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環境空氣質量監測6項指標。全年監測結果統計,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或好于國家Ⅱ級標準的天數為74天,占全年總天數的20.3%。其中一級天數1天。6項基本評價項目的年評價指標均未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超標污染物及超標倍數依次為:細顆粒物(PM2.5)超標2.86倍;可吸入顆粒物(PM10)超標2.14倍;二氧化氮(NO2)超標0.4倍;臭氧(O3)超標0.29倍;一氧化碳(CO)超標0.24倍;二氧化硫(SO2)超標0.15倍。
全年市區共獲得降水樣品65個,PH范圍在4.44~8.07之間,酸雨頻率為6.2%,與上年持平。
二、水環境質量
1、飲用水源地水質
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源地西大洋水庫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相應標準要求,水質優。地下水飲用水源地一畝泉水質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Ⅲ類標準,水質優良。與上年相比,飲用水源地水質保持穩定。
2、河流水質
常規監測的4條河流為拒馬河、唐河、潴龍河(大沙河)和府河。16個監測斷面中,拒馬河落寶灘斷面全年斷流,其余15個有水斷面中水質為優(Ⅰ~Ⅱ類水質)的占66.7%,水質輕度污染(Ⅳ類水質)的占6.7%,重度污染(劣Ⅴ類水質)的占26.7%。監測斷面達標率為66.7%。從監測斷面位置看,水庫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水庫以下斷流,府河和拒馬河收入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后,水質不能達到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地表水水質標準。
①府河。府河焦莊、望亭和安州斷面水質劣于Ⅴ類,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
②拒馬河。拒馬河源頭淶源斷面水質為Ⅰ類,上游山區紫荊關斷面水質為Ⅱ類,大沙地斷面水質為Ⅰ類,北河店斷面水質為Ⅱ類,達到功能區劃要求。落寶灘斷面全年斷流。新蓋房斷面水質為Ⅳ類,主要超標污染物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支流琉璃河北京入境碼頭斷面水質劣于Ⅴ類,主要超標指標有氨氮、總磷、化學需氧量等。
③唐河。唐河總體水質優。水堡和倒馬關為Ⅱ類水質,白合斷面為Ⅰ類水質,達到功能區劃要求。西大洋水庫以下斷流。
④潴龍河。潴龍河(大沙河)總體水質優。阜平斷面為Ⅰ類水質,砂窩和王林口斷面為Ⅱ類水質,均達到功能區劃要求。王快水庫下游斷流。
3、湖、庫水質
①白洋淀。白洋淀平均水位為8.44米,較上年升高0.86米,水質較上年有所好轉。9個常規監測點位中,棗林莊點位水質為Ⅲ類,達到功能區劃要求;燒車淀、王家寨、采蒲臺、光淀張莊和圈頭5個點位水質為Ⅳ類,端村點位水質為Ⅴ類,南劉莊點位水質劣于Ⅴ類,未達到功能區劃要求;鴣丁淀處于干淀狀態,未能監測。全淀主要污染物氨氮、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的年平均濃度較上年分別降低了0.3%、7.51%和5.71%。富營養化程度與上年相同,仍為輕度富營養。
②水庫。王快水庫、西大洋水庫和安格莊水庫水質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Ⅱ類標準,水質優。龍門水庫為Ⅲ類水質,水質良好,未達到功能區劃要求。
三、聲環境
1、區域環境噪聲
監測保定市區域環境噪聲點位209個。全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監測平均等效聲級為55.4分貝,達到2類區晝間標準,點位達標率為65.1%。全市夜間平均等效聲級為45.8分貝,達到2類區夜間標準,點位達標率為66.0%。總體評價為一般,與上年相同。
2、道路交通噪聲
監測道路交通噪聲點位159個,監測路段總長度202.4公里。全年市區道路交通噪聲晝間監測平均等效聲級為67.8分貝,達到4a類區晝間標準。超標路段長度為60.8公里,路段超標率為30%。夜間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4.5分貝,達到4a類區夜間標準。超標路段長度為89公里,路段超標率為44%。晝間、夜間道路交通噪聲總體評價均為好。
與上年相比,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全市年均值與上年持平,路段超標率上升7.4個百分點。晝間平均車流量為1839輛/小時,比上年增加47輛/小時;夜間平均車流量為372輛/小時。
3、功能區噪聲
功能區噪聲監測結果顯示:1、2、3、4類區晝間和夜間等效聲級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與上年相比無明顯變化。
(氣候資料由臧新偉、郭志強提供,環境質量資料由孟月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