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清紀念室落成暨紀念活動在保定市方志館舉行
2017年11月22日上午,為紀念保定解放69周年,紀念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際友好人士,何明清紀念室落成暨紀念活動在保定市方志館舉行。
何明清(1897—1970),原名凱瑟琳·霍爾(Kathleen Hall),女,新西蘭籍,1923年受新西蘭圣公會派遣來到中國。1927年到安國圣公會醫院任護士長。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何明清于1938年在唐縣牛眼溝和曲陽的北宋村設立了兩個診所,與白求恩相識,結為摯友。她利用特殊身份到北平(今北京)為八路軍購買藥品、器械及一些軍用物資,動員知識分子和醫務人員到晉察冀邊區。日軍于1939年7月燒毀其診所。何明清輾轉數地,因遭日軍緝拿,被迫回到新西蘭。回國后,繼續從事和平運動與新中友好工作。1960年,她受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之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1970年何明清去世,其骨灰一部分葬于曲陽烈士陵園,一部分撒在北宋村蓮花山。1990年,聶榮臻元帥為何明清題詞:“救死扶傷,支援抗戰,忘我獻身,青史永存。”為紀念何明清女士,2001年由新西蘭新中友好協會和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等共同發起并捐助的何明清診所在北宋村落成。保定市方志館內的何明清紀念室是國內第一座何明清紀念場所。
2016年夏天,時任保定市市長的馬譽峰看到市旅游局原副局長馬保茹著的《跨越赤道的橋》中所反映的何明清事跡,提議在市方志館建立何明清紀念室,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國內國外都會產生積極影響,人們通過參觀這個紀念室,不僅會對何明清本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對保定抗戰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會開辟一個見證中國和新西蘭友誼發展的窗口。指明了建立紀念室的意義。從此開始籌建,于2017年11月中旬落成。紀念室內以圖文形式,展示何明清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推動世界和平和中新友誼所作出的事跡,展出由安國市醫院捐贈的何明清曾用過的手術椅。
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瑪凱與保定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譽峰共同為何明清紀念室揭幕
何明清紀念室落成暨紀念活動由市政府研究室主任白光明主持,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孫進柱介紹了紀念室建設過程,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俊嶺致辭,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瑪凱講話,并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譽峰共同為紀念室揭幕,新中友好協會會長、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副主席榮大偉和何明清侄子鮑勃·霍爾分別發來賀信。李俊嶺在致辭中指出,今天是保定解放69周年紀念日,將何明清紀念室建在保定,體現了一千多萬保定人民,對抗日戰爭時期曾經與中國人民并肩戰斗的國際友人的敬仰和緬懷。抗日戰爭時期,眾多國際友人,突破重重封鎖,來到敵后晉察冀邊區,以各種方式支援抗日戰爭,他們的名字不僅鐫刻在保定的山川大地上,也銘記在保定人民的心中。何明清紀念室的落成,進一步豐富了我市的抗戰歷史,也搭建起一座跨越赤道的友誼橋梁,構建起一條中新友誼的紐帶,成為一處推動中新友好交流的陣地。
與會領導和來賓參觀了何明清紀念室以及方志館內的光園與民國風云展室、晉察冀日報展室和方大曾紀念室等。
應邀出席活動的還有太平洋經濟委員會主任吳巍、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副主席李志明、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華、中央黨史出版社副社長姚鴻、南開大學曹繼丹(曹錕孫女),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副會長喬云霞、晉察冀日報史研究會副秘書長張培,河北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韓立新等。市政協原主席、市地方志顧問委員會主任賈瑞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市地方志指導委員會顧問高天民,市旅游局原副局長、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委員、新中友協終身榮譽會員馬保茹等出席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