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保定市舉辦地方志網站建設暨地方文化學術交流會。邀請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書記田嘉、《求實》雜志社原副總編劉潤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孫繼民、河北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楊洪進、河北大學文學院院長田建民等領導和專家學者就地方志網站建設,以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如何發揮保定地域文化優勢,讓文化成為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的動力進行了研討和交流。會議由市政府副秘書長王濤主持。市政協原主席賈瑞增,市政協學宣委原主任、地方文化學者田福生和有關單位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長馬譽峰與應邀出席會議的領導和專家見了面。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穎在會上致辭。他對出席會議的專家及領導表示歡迎,并對其長期以來對保定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他說,保定素來被稱為“畿輔重地、首善之區”,保定修志源遠流長,保存至今的舊志有130多部。新中國成立以來,保定市第一輪修志于2001年完成,出版市、縣(市、區)志25部,基層志、專業志等300余部,積累了大量珍貴史料,對于了解和認識地情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輪修志工作開展以來,市委、市政府將地方志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工作目標,充分認識地方志記載當代、傳承歷史的功能和資政、存史、育人的作用。保定地方志網站初步建成,形成了網上地情資料庫,保定市方志館建設也在加快推進,以便更好地發揮地方志服務現實的作用。通過對保定地域文化探討和研究,必將能夠找出保定和京津的文化契合點,促進認同感,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發揮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保定市地方志辦公室匯報了網站建設情況,保定地方志網站始建于2012年6月,在試運行期間,經過不斷調整和完善,上傳大量地情資料,加快現有方志資料的電子化,分批在網站上公開發布,開拓社會讀志、用志、了解地情的途徑。把網站辦成及時反映地方志工作動態,容納各類志書、年鑒、地情資料及史志類著述的網上平臺。定位為網上地方志資料庫,通過區域索引和類目索引兩個方面導出各類保定地情資料,讓外界全面了解保定,成為展示保定豐富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成果的窗口。會上對網站頁面進行了現場演示。
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黨組書記田嘉在講話中對保定市地方志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保定地方志網站建設取得很大成績,對宣傳保定地方志、宣傳地方文化有重要作用。今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組長王偉光同志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常務副組長李培林同志到保定調研,對保定地方志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幾個月以來,保定市出臺了《保定市地方志工作管理辦法》,方志館已經正式完成審批,工作整體又上新臺階。對保定市地方志辦公室以地方文化建設主題開展學術交流,他十分贊同。他指出,保定有著深厚文化底蘊,把地方志工作和地方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十分必要。保定的地方志工作要為地方志文化發展作出貢獻,保定地方文化建設必須把地方志作為基礎文化工程來抓。地方志工作以資料見長,要加強資料建設,充分發揮地方志的優長,為地方文化建設服務。要把資料收集工作常態化,建立各單位逐年向地方志工作機構報送資料的長效機制,為修出高質量志書打下基礎。在抓好資料收集的同時,要搞好方志館建設,把方志館建設成為地方文獻資料、地方文化的收集、收藏、展示、開發利用基地,既要搞好對外展覽、宣傳,還要以此聚集一批文化人,把關心保定文化發展的人士團結起來。他強調,在抓好編修綜合志書、年鑒主業的同時,要逐步建立地方志成果體系,引導和指導部門志、行業志、鄉鎮村志、專業年鑒的編修。他要求,保定市地方志工作要緊緊抓住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的有利契機,發揮領導到位優勢,多業并舉、齊頭并進,促使“修志、傳志、讀志、用志”協調發展,為保定文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劉潤為以廣闊的視野論述了保定地域文化的發展方向。他說,雖然對地方志了解的不多,但在有限的視野內,認為保定的地方志工作是有成績的,這一個是市委、市政府重視,一個是有一支過硬的隊伍,不為名、不為利,耐得住寂寞,沒有這種坐冷板凳的勁頭是做不好地方志工作的,因為這項工作最清苦、最辛苦。再一個,保定的地方志工作做得好,是因為有雄厚的社會基礎,有全社會的參與。保定人有文化,有許多人支持文化建設。聽說保定正在搞通史,這是很有影響的事,但如果沒有方志的基礎,是寫不好的。
談到文化,或者說文化軟實力。美國一位學者約瑟夫·奈提出,在東歐劇變、冷戰結束后,在整個世界格局中,誰的文化在全世界占主導地位,特別是核心價值觀占主導地位,誰就能主宰世界。后來他這個觀點也在延伸,比如軟實力這個概念,我們加以利用,稱文化軟實力。應該清楚,文化軟實力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省市的發展中是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什么是軟實力?軟實力不等于文化,但是有聯系。文化軟實力是把文化價值觀通過行動、通過實踐,而且在實踐中結出成果、產生影響。這些成果和影響又被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所認同,愿意分享、愿意效仿,產生正面影響力,這樣才能轉化為文化軟實力。保定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又通過地方志多年的工作,進行成功整理和發掘。關鍵是要讓這些資源活起來。歷史只存在于歷史當中,文化只存在于傳統當中,如果不在今人的行為中表現出來,那么這種文化、這種歷史就沒有多大價值。我們要通過行為文化,把保定的文化資源,在保定的各級領導、市民、中小學生中表現出來,為外界所認可,這就是我們的文化軟實力。
比如保定是堯的故鄉,堯有崇高品質,一心為民,生活儉樸,善于納諫,不謀私利。他的這種精神,如果不通過保定市的官員體現出來,這個資源就是死的。如果在領導干部中體現出堯的精神,這種精神就變活了,這就是歷史文化資源對外界產生影響,就形成文化軟實力。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把保定的文化資源用好,保定地方志應將保定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成功整理、發掘,讓文化資源“活”起來,在實踐中發揮作用。除了領導帶頭外,還需要不斷宣傳和普及,讓它入耳、入腦、入心,變成每位保定市民主動采取的精神形式,滲透到每個市民的血液中,落實到實際行動上。要通過講堂、學校等場所和形式宣傳保定歷史文化,把保定的歷史文化資源宣傳出去。應圍繞保定“崇信、重義、尚和、爭先”的精神,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成文化產品,為世界廣泛認知。地方經濟建設不能丟失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應以此為出發點,深入研究發掘自身的地域文化優勢,發揮文化軟實力,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經濟資源,這對保定經濟發展具有極高的推動作用。
近代以來,保定文化軟實力最強的時期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全國人民一提起冀中就肅然起敬。那時保定的文化精神就是敢于擔當,視死如歸,在對敵斗爭中轉化為物質力量。歷史文化資源是能夠轉化為現實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的,當然這個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的轉化快,有的需要很長時間,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短視。相信通過保定市委、市政府和廣大市民對保定文化資源的發掘、繼承、弘揚、創造,一定會使保定的文化軟實力得到新的復興,再造保定市作為河北省首善之區的輝煌。
孫繼民從歷史的角度解讀了保定文化的發展。他說,首先對保定地方志網站開通表示真誠祝賀!看過保定地方志網站,第一感覺是網站建的很有文化內涵,確實做得不錯,印象比較深刻,就如同在石家莊市看保定會館一樣,有自己的特色;第二、感謝邀請來參加保定地方文化學術研討交流,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保定地方文化發展,作為從事史學研究的工作者來講,應該從什么角度講。經過再三考慮,我覺得地方文化離不開歷史,就要從歷史角度來談。歷史文化必然要涉及到現實,所以說要講歷史文化特點,它與我們現實社會有什么密切相關。而且又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下來講,實際上有一個保定市地方文化未來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定位的問題。所以說,歷史、現實、未來都要涉及到。作為歷史文化特點講,保定最大的特點,也就是說保定的文化定位,跟直隸省建制密不可分,過去叫畿輔文化。所以說,直隸省作為京畿,或者畿輔地區來講,可以作為畿輔文化的代表。我感覺從畿輔文化這個角度來講,保定作為直隸省會200多年,應該是畿輔文化的代表者。從現實來講保定文化是個什么樣的特色和地位呢?因為直隸地區或者說是畿輔地區,在清代以后發生了變化,清代以前,畿輔是一體的,那就是直隸省。直隸省在清代就是一個大的行政區,進入民國后,先分出了北京,省會搬到天津,這時候一分為二,到了30年代中期后,原來的直隸省又開始向一分為三轉化,河北省會搬回到保定,實際上天津從畿輔中分出去了,到60年代就成為天津市,所以這個地方就一分為三。畿輔文化就失去了一個擔當者,就失去了一個真正的傳承人。基于一分為三這樣一個局面,保定作為過去畿輔文化擔當者,就成了現在畿輔文化的傳承者,或者是一個擔當者角色。為什么這樣說呢,北京定位的是世界城市,天津面向的是北方經濟中心,所以說,對于過去的畿輔文化,京津不可能來承擔或傳承。
過去河北又稱為燕趙,燕指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地區,南邊主要是趙文化。所以說,畿輔文化是河北省后期發展的特點,到了元明清,河北省的文化就是畿輔文化,就是在京城周邊。畿輔文化可以作為保定文化的特點,也可以作為保定文化的一個定位。就現在來講,過去一分為三,現在又京津冀協同發展,也叫京津冀一體化,它代表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就如同《三國演義》里說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過去的一分為三,現在又在向三位一體轉化,處在這樣一個階段,保定是聯系和紐帶。保定有地理位置優勢,歷史上是畿輔文化代表者,是沒問題的,現實中,又是畿輔文化的傳承者,將來又是從一分為三到三位一體轉化的紐帶。那么依據是什么呢?其原因是和全國政治格局的演變密切相關,是和河北省的前身直接相關。在歷史上,中國政治中心在轉移。早期中國的政治中心轉移是從西到東轉移,到元朝后是從南向北轉移。元代北京成為政治中心,明清延續。保定圍繞京城就是戰略要地,是北京南大門。元明時,保定雖然不是省城,但卻是戰略要地,這就是保定是畿輔文化代表者的歷史原因,也是一個基礎原因。另外還有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直隸省的建制,保定在清代成為直隸省城,也確立了保定是畿輔文化代表者的地位。
所以,保定的地方歷史文化,從歷史、現狀以及未來展望當中就可以這樣概括。當然不純粹是一個保定地方問題,實際上是全國的大格局,跟河北歷史文化區域發展格局及演變密切相關。
田建民從文學和教育的角度闡述了保定地方文化的優勢和特點。他說,很多地方的介紹,大多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基本上都是這些套語,套語完了之后是有什么樣的山什么樣的水、湖泊,然后出過什么樣的人物,保定也不例外,要數這些人物也能數出好多,歷史名人是歷史文化資源的底蘊,但是各地都這樣就成了套路。所以我說保定的文化特色到底在什么地方、什么方面,我想文化特色在哪兒、強勢就在哪兒,在哪一方面產生了強勢影響力就是它的特色,聯系我的工作特點講講,我一是在高校教書,二是教現當代文學,這樣我就想到了保定文化兩個有強勢影響力的方面,這就是特點,一是保定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尤其是紅色經典文學方面,尤其是建國17年文學當中,紅色文學經典全國看河北,河北看保定,梁斌的《紅旗譜》,孫犁的《荷花淀》《風云初記》,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徐光耀的《小兵張嘎》,可以說家喻戶曉,《新兒女英雄傳》是解放區文學當中寫新英雄文學的開山之作,在現代文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好多人了解保定都是因為讀文學作品,在我接觸的朋友中,有許多高校的朋友,像華南師大的校長,他來了之后就說想看一眼白洋淀,說從小就看《紅旗譜》第二部《播火記》里面有一章寫白洋淀,寫的詩情畫意,在50歲以上的人對保定的了解是源自這些文學作品,這是這些紅色文化的文學作品的作用;再有紅色遺址,像白洋淀、冉莊、城南莊、狼牙山,保定市區的紅二師、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等,都是紅色文化產生的影響,我覺得應該和旅游資源結合在一起,和開發旅游資源結合起來,再就是對這種紅色文化做整合的、深入的研究。一個是文化宣傳上的,怎么把保定的紅色文化做成名片宣傳出去,在蠡縣搞了梁斌和黃胄兩個人的紀念館,規模很大,而且搞得很好,保定能不能拿出一個場所來,就是紅色文化的園地,進去你可以看到這些書,看到這些作者的塑像,看到書里那些重要人物,還可以隨時給他放電影,像《新兒女英雄傳》《野火春風斗古城》《小兵張嘎》一部接一部,給他播放,要讓這種紅色文化發揮它的潛力。
保定另一個有強勢影響力的文化,就是學院文化,學院文化從蓮池書院說起,蓮池書院當時是在全國有影響的,毛澤東同志多次提到蓮池書院,當時的蓮池書院可以說引領了近現代教育改革的先鋒。它最早招收留學生,最早開設外文,有英文、日文。這是保定蓮池書院開始的學院文化,到了1898年保定又創辦了畿輔大學堂,大家可以想,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也是1898年,當時創辦的畿輔大學堂是引領全國潮流的,首開理工科,就是說這是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后來叫直隸高等學堂,到20世紀初,保定成為近代軍事教育基地。到了清末,直隸總督在保定、天津兩地辦公,一段時間在保定,一段時間在天津,但是袁世凱的基地還是在保定,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其實是一大批軍事院校中的一所,保定實際在那個時候真正是全國的教育城。以至于1921年又創辦了河北大學,當然這個歷史需要歷史學家、方志學家很好地宣傳。學院文化延續到現在,保定仍然有河北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金融學院、保定學院等這些學校,這是保定的特色。學院文化對保定有很大的影響力,首先可以做學院文化研究,從蓮池書院、從保定曾經辦的很多大學,研究教育體制、課程體制,還有師資、傳承等等,從這些學校畢業出來的有哪些著名校友,有哪些是通過保定教育然后走向全國的,這也是軟實力、潛實力的開發。再就是發揮現有高校對地方經濟文化的影響與支撐作用。如最近在香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搞畢業典禮,搞得非常隆重,幾個月之前學生就給寄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要求,給學生的家長發邀請函,寄校服、紀念冊,畢業典禮有全程錄像,有照片,都跟你聯系,網上跟你聯系,你要不要,要當然是收錢的。一個學院搞一天,一個學校甚至搞一個月,這種畢業典禮搞得非常隆重,有一頓免費的午餐,還派校車去接,所以我去參加了一次,學生把畢業典禮看成是一生當中很神圣的事。保定這幾所大學,保定市的領導能不能和學校領導去溝通,河北大學搞一個月的畢業典禮,華北電力大學搞一個月的畢業典禮,河北農業大學搞一個月的畢業典禮,我們保定市天天都是節日,這會帶動保定市的交通、餐飲、住宿、旅游、購物等等。很明顯河北大學舉行一次全省性的考試,保定市的賓館馬上就訂不上了,飯店也訂不上了,如果一個學校搞他一個月的畢業典禮,可以直接促進保定的經濟發展,當然這需要溝通做工作。
我想保定最突出的文化是紅色文化和學院文化,所以保定怎么把這兩種文化利用來發揮它的潛能,打造成品牌,提高它的競爭力,增強文化的軟實力,促進保定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建設。
田福生從旅游文化的角度論述了保定文化的開發。他說,保定歷史資源豐厚形成共識,從歷史上講,出現了三組義文化,第一組是荊軻、田光、高漸離,燕趙文化以他們為主,荊軻為悲劇英雄,歷代文人都有對荊軻的詩作。我們組織人考察了京南保北文化長廊,保定文化資源要整合、挖掘、系統梳理、提煉;第二組是劉備、關羽、張飛,他們在中華民族史上、世界上人格都是突出的。第三組是狼牙山五壯士,產生一系列這樣的人物與保定文化資源有很大關系。建議要注意保定當代人人格的塑造。這三組人物的提出和研究不僅僅屬于保定,應該屬于河北省、屬于中華民族,狼牙山五壯士可歸入紅色文化、或者義文化,在中國優秀傳統道德、優秀傳統思想中都占有一席之地,既有物質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可打造幾個文化高地,從北邊說,有劉關張忠義文化高地。我參加了一些這方面的會議,我對地方文化比較愛好,在寫《關羽傳》過程中看過不少志書;第二是京南保北古文化長廊,有田光故里,秦時的范陽縣,西有南莊頭萬年人類遺址,小赤魯荊軻故里,再向西有釜山文化,再有刺秦告別地,要圍繞這個古文化長廊做工作;第三個就是堯文化,可以和中山國文化整合到一起;第四個是紅色文化,以上專家有所論述,不再重復,很精彩;第五個就是以保定市東西大街為主軸的衙署和老字號文化,市政府主要領導也很關注,以此為主軸向其他地方延伸,在主軸上適當恢復,不能只有門面,要有可看的、可回味的、可賞的、可玩的,在全國獨樹一幟,既要有物質文化遺產,又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好了可申請國家物質文化遺產。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社科聯主席趙其國對會議做了簡要的總結。他說,今天的會雖然短,信息量大。地方志工作很重要。過去說,欲興其國,必興其教;欲亡其國,必滅其史。談三點認識:重視,方志是歷史的記錄,保定市一直很重視方志工作,近幾年成果累累,如《保定讀本》每個出租車上都有,有《保定人物志》,還有《孫承宗》等文學著作,社科成果也很豐富。偉光院長提出的修志、讀志、傳志、用志在保定有充分的體現。任何地方官到地方上任前先看志書。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網站查閱志書,上網很方便,這種現代手段很好。第二是合力,各有關單位,包括宣傳部、黨史、檔案、方志辦、社科聯、高校等單位,要形成合力,做好文化工作,服務現實發展;第三是借鑒,保定重視方志工作,修志、傳志、讀志、用志,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冀一體化有重要歷史借鑒意義,是文化軟實力,我們要寫《保定通史》,讓世人都明白,讓決策層明白,京津冀政治一體化,才能真正實現協同發展,要從歷史上找、文化上找。秦漢時保定是邊城,到金元明清是首都旁邊的城市,從邊城到衛城,不變的是忠誠。在當代出現了西部學子、支教群體,體現的是擔當、愛國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肯定;郭娜陸地航空班,體現了敬業;油條哥劉洪安體現的是誠信;農大9301班,體現的是友愛,受到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四個典型故事恰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愛在保定落地生根的生動體現、具體典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典型,說明當代保定人傳承著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
王濤最后說: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有話可說,是因為有學問,更是源于對保定的熱愛,聽后感到非常有收獲。對于保定地方志工作負有領導責任的政府來說,要研究、采納、借鑒吸收各位專家的觀點、意見、建議,把我們的方志工作搞好,找準幾個突破口,作點具體事。政府工作要一件件的去落實,比如我們的方志館,在文化載體上要根據專家提示梳理出幾個平臺或突破口,我想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的保定文化一定會大有可為。有一大批關心支持保定文化建設的專家學者,有切實關心指導保定文化建設的老領導,保定文化包括地方志工作一定會有更大作為。